你們知道嗎,有一個概念叫bagel girl,指的就是那些像Miranda Kerr那樣擁有天使臉龐和迷人身材的妹紙!從這種稱呼裡,大概就能看到貝果的吸引力:既有像甜甜圈一樣可愛的外形,也有著傳統歐包那樣柔韌耐嚼的口感。
式經餐——焙果Bagel來了
不同於甜甜圈,貝果未經油炸,而是在麵團水煮過後進行烘烤,因此產生特殊的韌性,飽腹感超強。而且鹹甜皆可,具有百搭屬性:不管夾上奶酪、果醬還是肉類蔬菜都能擦出不同的火花。
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是貝果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的健康感啦。(。・∀・)ノ゙哪怕現在做不了身材曼妙的bagel girl,愛上貝果這種健康的食物,先做個吃bagel的girl,說不定哪天就可以進化啦!
貝果這東西,乍一看還以為是個「清新脫俗」的甜甜圈。不過吃上一口就會發現,軟萌甜甜圈根本不能與之類比。
別看它貌不驚人,作為唯一在烘烤之前需要水煮的麵包,貝果不僅有著獨特的勁道口感,還有著顯赫的歷史身世,以及多到可怕的無數種變身可能,甚至可說是「西式早餐界的隱藏顏值擔當」。
世界上第一個貝果,出現在17世紀的波蘭。傳說,當時的波蘭軍隊,在維也納戰役中贏得勝利,戰勝了土耳其。一位猶太麵包師,用酵母發酵的麵團,做出馬蹬形的圓餅,敬獻給喜愛騎馬的波蘭國王。
隨後,貝果便作為主食在歐洲流行起來。20世紀初,猶太移民將貝果的製作方法帶到紐約,迅速受到當地人追捧,逐漸發展成紐約的代表食物之一。
貝果的名字,最初源自意第緒語的「beygel」,而後經過各種古外語的譯釋演變,才變成今天的「Bagel」。但不管拼寫怎麼變,貝果的意思一直都是「環狀」。
早期的貝果,體型比紐約的標準款要小許多,更堅硬,也更有嚼勁。當時的人們,甚至要將它提前浸泡在茶或其他飲料中軟化後,才會食用。
有這個「洞」在,可以增加貝果的表面積,在加工過程中受熱均勻。同時也更方便售賣與運輸,用繩子或木棍,一下就能輕鬆串起好幾個貝果。
貝果,是目前唯一需要在烘烤前水煮的麵包。水煮可以鎖住麵團中的水分,讓口感變得嚼勁十足。這一過程中添加的小蘇打、蜂蜜等食材,也會使烘烤後的表皮,呈現標誌性的金黃色澤。
「蒙派貝果」的外形相對醜些,但更耐嚼,品種十分豐富,有肉桂、藍莓、洋蔥、多穀物等多種口味。
簡單而神秘的貝果是紐約流行的麵包之一,而且有著不同來歷的故事。由於先煮後烘的工藝賦予其獨特的韌性與風味,口感十足,麵包、吐司吃多了,不妨試試這款「任」性的麵包哦
麵團:
高粉 200克、黃油 10克
酵母 3克、細砂糖 10克、鹽 2克、水 125克
糖漿:
水 1000ml、細砂糖 50克
操作步驟:
1、除黃油外的所有材料混合揉至麵團光滑
2、加入黃油
3、揉出手套膜
4、將麵團分成6等份,搓圓後蓋上保鮮膜醒面15分鐘
5、取一個麵團,擀開
6、捲成長條,在其中一端如圖示用手指壓出一個凹槽
7、用凹槽端包裹另一端,底部接口處捏緊即完成一個生坯,做好後用油紙墊著,室溫(26度)發酵25分鐘
8、1000ml水加50g細砂糖大火煮開後轉中火保持半開,放入貝果麵團生坯,煮20秒後立刻撈出
9、再送入預熱好的烤箱中層,上下火175度,烤30分鐘左右至表面均勻上色即可
成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