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個國家都把重心放在國家的經濟建設以及軍事實力的發展之上,變化最為明顯的當屬我們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侵略者的大肆破壞,使得我們的國家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抗日戰爭結束我們很多人還是食不飽,饑荒時有發生。而這樣的情況在我們進行了改革開放以及經濟全球化之後得到了改變,最終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家快速提高,也使得外來的外國友人大量了湧入我們的國家,接觸我們的文化,還有些外國人取了中國名字。
但說到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特點,對我們文化了解不深的,不了解漢字的,可能會鬧出一些小的笑話。我們國家很注重宗族傳承,而姓氏就是宗族傳承的一個體現,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言自古有之,這也體現出了姓氏的重要性,姓氏也能更好的區分他人。而現代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也給了自己取了中文名字,都有著不同的寓意。
比如有個關於外國人取姓氏的故事:一個留學生搭訕了一個中國人說自己因為喜歡學習中國文化,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叫做王進,想讓中國同胞幫他解讀下這個名字奇不奇怪。同胞表示名字挺好的,扔人堆裡找不出來幾個,他卻似笑非笑的說,有沒有認識這個名字的名人,當時的同胞並沒有反應過來,一頭霧水,走出了幾十步之後才猛然想起,王進打高俅,《水滸傳》的那個王進,會取這個名字可能也是外國人喜歡看四大名著的原因吧。
但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為了構建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也給自己取了些中文名字,但都惹出了不少了笑話,比如日本人就取過「範統」、「範建」、「朱逸群」等等名字,而他們卻又不知道問題的出在哪裡。中國是一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歷史底蘊是其他國家沒法相比的,我們是熟悉自己國家的文化,取名字的時候沒有鬧出笑話;換位思考,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也無比熟悉,這就是文化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