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診早治,改善預後——《2020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簡讀

2020-12-08 騰訊網

自2010年我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與治療指南》頒布以來,已歷經十年荏苒。在此期間,隨著我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和治療技術不斷提高,指南的更新需求已迫在眉睫。鑑於此,結合我國臨床實際和最新詢證醫學證據,由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國家皮膚病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CSTAR聯合發起並制定的《2020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1](以下簡稱指南)正式落地,旨在提高臨床醫師診療決策的科學性和規範性。本文將對此次指南更新亮點做一初步簡讀。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系統性自身免疫病,病因複雜,其主要臨床特點為全身多系統和臟器受累、反覆的復發與緩解、體內存在大量自身抗體等,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受累臟器的不可逆損害,最終導致患者死亡。鑑於我國SLE患者的發病、臨床表現和主要臨床轉歸等與歐美國家不完全相同,指南針對我國SLE的特點,對診治原則進行了進一步指導與規範。

SLE患者的治療原則和目標

控制疾病活動,改善患者預後

根據系統評價顯示,早期較高的疾病活動度會增加患者發生器官損害和死亡的風險[2]。因此,指南明確提出了「早診早治」的治療原則,不僅有利於控制疾病活動、減少復發和藥物不良反應,還能降低累及器官損害和病死率,改善患者預後。指南中明確指出:在臨床上,SLE的治療應遵循早期、個體化治療的原則,最大程度地延緩疾病進展,降低器官損害,改善預後。SLE治療的短期目標為控制疾病活動、改善臨床症狀,達到臨床緩解或可能達到的疾病最低活動度。SLE治療的長期目標為預防和減少復發,減少藥物不良反應,預防和控制疾病所致的器官損害,實現病情長期持續緩解,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此外,有研究顯示SLE患者4年內總復發風險為60%[3],復發不僅是SLE患者常見的臨床特點與診療難點,也是疾病活動度明顯增加的標誌,亦是導致器官損害和不良預後的主要原因。另外,根據一項隊列研究顯示,與疾病活動度控制不佳的SLE患者相比,達到疾病緩解和低疾病活動度均可降低SLE患者的新發損傷,與預後密切相關[4]。因此,預防、減少復發和控制疾病所致的器官損害、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是SLE治療的長期目標

SLEDAI‐2000

評估疾病活動工具的優選推薦

在「早診早治」的診療原則與目標下,需要對疾病活動進行評估,以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便於後續合理選擇用藥。指南對現有SLE疾病活動度評估工具進行了整體考量,對初診和隨訪的SLE患者,建議優先選擇SLE疾病活動指數(SLEDAI-2000)評分標準,並結合臨床醫師的綜合判斷進行疾病活動度評估。在SLEDAI-2000的基礎上,建議優先選擇EULAR提出的標準對疾病活動度進行分級。

除了SLEDAI‐2000,目前國內臨床實踐中也常採用英島狼瘡評定組指數(BILAG‐2004)來進行疾病活動度評估。但由於僅基於SLEDAI‐2000和BILAG‐2004進行疾病活動度的評估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還需結合臨床醫師的整體判斷(PGA),參照SLE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其他表現,來提高評估的準確性

一般對處於疾病穩定期或低疾病活動的SLE患者,可每6~12個月評估1次疾病活動度。此外,可採用SLE國際合作組損傷指數(SDI)來評估SLE器官損害,SDI是唯一一個國際公認的且已得到驗證的SLE器官損害評估標準,該標準對12個器官系統獨立進行評分,是臨床中有效評價器官損害的工具,為更好地判斷SLE患者的預後提供了依據。

生物製劑的推薦

增加疾病緩解率,降低疾病活動度

根據指南建議,經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不佳、不耐受或復發的SLE患者,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對難治性(經常規治療效果不佳)或復發性SLE患者,使用生物製劑能較為顯著地增加患者的完全和部分緩解率,降低疾病活動度、疾病復發率及減少激素用量。雖然有多種生物製劑已經嘗試用於SLE的治療且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但目前僅有貝利尤單抗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的批准用於治療SLE

這種新型生物製劑主要作用於SLE致病關鍵——B細胞通路,從而抑制B細胞過度增殖分化[5]。一項納入4項研究、4692例患者的Meta分析證實[6],相較於安慰劑聯合常規治療,貝利尤單抗聯合常規治療在第52周時能夠獲得更顯著的SLE應答指數(OR = 1.49;95% CI 1.26–1.77;P [7],顯示出其良好的應用前景。

感染是首位死亡原因

如何預防和控制SLE患者的感染

SLE患者的感染風險較常人較高,可能與SLE本身疾病的特點及治療藥物的獨特性有關。SLE患者往往有嚴重的免疫功能紊亂和廣泛的免疫病理損傷,導致機體的免疫能力下降[8]。

有報導顯示,我國SLE患者由感染所導致的死亡比例呈逐年增長,目前感染已成為患者死亡第一位的原因,比例超過50%[9]。不恰當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評分高、受累器官數量多以及患者發病年齡輕等,是SLE患者合併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10,11]。此外,在實驗室指標方面,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在5mg /dl以上、降鈣素原在0.5 μg/L以上、淋巴細胞計數≤1.0×109/L等,均提示感染的風險增加[12-14]。對於以上情況,我們應當認識到,只有平衡SLE達標治療的強度,注重鑑別SLE發熱的原因,進一步研究預測SLE並發感染的風險模型、預防策略,才能在追求「達標而不感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因此,識別、預防和控制感染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降低疾病的病死率,也可以為預防SLE的發生及阻止疾病進展發現新的靶點。基於此,指南中明確指出,感染是SLE患者死亡的首位病因,在SLE整個治療期間,應及時評估可能的感染風險,通過多種途徑識別、預防和控制感染

SLE的異質性強, 臨床診療存在一定的複雜性。對於SLE的治療,應遵循早期、個體化治療,最大程度地延緩疾病進展,降低器官損害,改善預後的原則。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不佳、不耐受或復發的SLE患者,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貝利尤單抗是目前唯一獲得FDA和CFDA批准用於治療SLE的生物製劑,為中國SLE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未來也需要進行更多的臨床研究,完善並建立生物製劑的臨床使用規範。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 國家皮膚病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協作組. 2020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J]. 中華內科雜誌, 2020, 59(3): 172-185.

[2] Keeling SO, Vandermeer B, Medina J, et al. Measuring disease activity and damage with validated metrics: a systematic review on mortality and damag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J Rheumatol, 2018, 45(10): 1448‐1461.

[3] Nossent J, Kiss E, Rozman B, et al. Disease activity and damage accrual during the early disease course in a multinational inception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Lupus, 2010, 19(8): 949‐956.

[4] Ugarte‐Gil MF, Wojdyla D, Pons‐Estel GJ, et al. Remission and Low Disease Activity Status (LDAS) protect lupus patients from damage occurrence: data from a multiethnic, multinational Latin American Lupus Cohort (GLADEL) [J]. Ann Rheum Dis, 2017, 76(12): 2071‐2074.

[5] Lee YH, Song GG.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or subcutaneous belim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standard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Bayesian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Lupus, 2018, 27(1): 112‐119.

[6] Wei L, Liang Y, Zhao Y,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elimumab plus standard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meta‐analysis[J]. Clin Ther, 2016, 38 (5):1134‐1140.

[7] Ginzler EM, et al. Disease control and safety of belimumab plus standard therapy over 7 year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Rheumatol. 2014; 41(2):300-309.

[8] Chen M, Daha MR, Kallenberg CG. The complement system in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J]. J Autoimmun, 2010, 34(3): 276-286.

[9] Fei Y, Shi X, Gan F, et al. Death causes and pathogens analysi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uring the past 26 years[J]. Clin Rheumatol, 2013, 33(1): 57‐63.

[10] Singh JA, Hossain A, Kotb A, et al. Risk of serious infections with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and glucocorticoids for lupus nep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J]. BMC Med, 2016, 14(1):137.

[11] 孫欣, 徐莉莉, 鄧豔紅, 等. 系統性紅斑狼瘡並發感染危險因素的 Meta 分析[J]. 中華護理雜誌, 2015, 50(7):828‐835.

[12] Firooz N, Albert D, Wallace D, et al.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Lupus, 2011, 20(6):588‐597.

[13] Serio I, Arnaud L, Mathian A, et al. Can procalcitonin be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disease flare and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Clin Rheumatol, 2014, 33(9): 1209‐1215.

[14] Ng WL, Chu CM, Wu AK, et al. Lymphopenia at prese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QJM, 2005, 99(1): 37‐47.

.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更新了什麼?本文帶您一睹為快
    新版SLE指南立足前沿,結合國情,對SLE的診斷治療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與指導,將在未來為專科醫師培訓及SLE的規範診治提供極大的助力。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經典的自身免疫病,病情異質性強,個體化診治要求高。
  • 【SLE要聞】《2020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搶先看~
    點擊播放 GIF 0.3M近期,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協作組在《中華內科雜誌》發布了最新《2020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其中提及IVIG在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應用方案。
  • 紅斑狼瘡確診平均要耽誤一年!被耽誤的紅斑狼瘡越治越難!
    另外,還有一部分患者是自我診療,出現關節痛、皮疹這樣的常見症狀,覺得問題不大,在家裡自行用藥或是到處尋找「偏方」、「秘方」,把一個有機會在早期診治療的病,生生拖成中晚期,到症狀嚴重時才去醫院治療。醫生:缺少風溼免疫專科,其他科室診斷難紅斑狼瘡要找風溼免疫專科醫生治療,但我國風溼免疫專業是一個被忽視的學科,有的醫院甚至都沒有建立風溼免疫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紅斑狼瘡的早診、早治。「如果散落在不同科室的醫生,對紅斑狼瘡的整體疾病觀念比較低,同樣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比例也會降下來。」
  • 從指南更新,看生物製劑在系統性紅斑狼瘡中的治療地位
    根據2020版SLE診療指南建議:經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不佳、不耐受或復發的SLE患者,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多系統損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診斷和治療均存在一定的複雜性。
  • 醫生,我沒有紅斑,為什麼還被診斷紅斑狼瘡?
    我們常說的「紅斑狼瘡」一般就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簡稱,它是一種多發於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結締組織病,本質是「血管炎」,而血管又遍布我們全身,所以全身不同部位的「血管炎」可以出現完全不同的臨床表現。
  • 《協和醫學雜誌》2020年3期主題:系統性紅斑狼瘡新進展
    本期主題:系統性紅斑狼瘡新進展 主編 :希望與挑戰 楊華夏,張奉春 專家論壇 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治療發展趨勢 楊念生 系統性紅斑狼瘡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及相關疫苗
  • 「系統性紅斑狼瘡妊娠」十問十答
    01系統性紅斑狼瘡是傳染病嗎?會傳染嗎?可以結婚生子嗎?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遺傳傾向,但完全沒有傳染性。患者享有戀愛、結婚、生子的權利。在規範治療的幫助下,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享受工作和生活。
  • 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需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它主要影響年輕婦女和中年婦女,男女比例1:10。除性別年齡外,皮質類固醇的使用、疾病活動程度和病程也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預後不良的其他預測因素。系統性紅斑狼瘡幾乎會影響身體的每個器官。
  • 永州市中醫醫院:關節痛的困惑之系統性紅斑狼瘡
    因患者SLE(系統性紅斑狼瘡)標誌性抗體陽性,且有關節炎及光過敏症狀,補體低,目前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可能。經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療,患者關節痛症狀消失了,顏麵皮疹也逐漸變淡。隨著早期診斷的方法增多和治療SLE水平的提高,SLE預後明顯改善。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非常關鍵。
  • 北京協和醫院專家曾小峰:系統性紅斑狼瘡「缺醫少藥」現象仍需改善
    新華網北京5月25日電(肖寒)系統性紅斑狼瘡(簡稱「SLE」)是一種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導致多器官、組織損傷,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日前,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曾小峰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中國是SLE高發區,由於病因不清,該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根治。
  • 幹細胞治療重症系統性紅斑狼瘡獲得有效成果
    因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疾病譜很廣,每個人所表現的疾病程度及臨床表現,損害的臟器各不相同,因此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強調因人而異,同時要考慮到治療風險與效益比,用藥應個體化。常用療法①系統性紅斑狼瘡歸類為難治免疫性疾病,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只是緩解症狀。病情重者,強力藥物控制,病情緩解後,維持性治療。
  • 李玲教授: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的金牌、銀牌和銅牌
    對此,廣東省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副主任醫師李玲教授提醒道:「雅芳原本是個治療達標的患者,已經拿到了完全緩解的『金牌』,這在眾多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是非常難得的表現,但是因為沒有堅持複查和隨訪,疾病有復發跡象時沒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導致從金牌患者變成了重度疾病活動的患者。
  • 一文了解,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肺部表現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血清中出現核抗原反應誘導的自身抗體反應以及臨床上表現為多個器官系統的損傷和(或)功能障礙為特徵。在這些病程中,有高達50% 的SLE 患者將發生肺部表現。
  • 系統性紅斑狼瘡、甲亢甲減特殊情況備孕、懷孕指南
    在任何疾病活躍期備孕懷孕都是不允許的,所以遭遇慢性疾病的情況下一般都是需要將病情穩定控制下來才能夠進行備孕、懷孕,但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甲亢甲減特殊情況備孕、懷孕該怎麼辦呢?
  • 皮膚型紅斑狼瘡診療指南(2019版)
    本指南適用於成人及兒童皮膚型紅斑狼瘡(cutaneouslupus erythematosus , CLE)1. 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ACLE):包括局限性和泛發性;2. 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SCLE):包括環形紅斑型和丘疹鱗屑型;3.
  • 專家:兒童紅斑狼瘡缺典型臨床表現 65.2%患兒逾6個月才確診
    中新網廣州12月25日電 (蔡敏婕 傅文依)「與成人系統性紅斑狼瘡相比,兒童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具有起病更急、病情更重、腎臟及神經系統受累更嚴重的特點。」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醫院免疫性疾病科曾華松教授近日表示,兒童系統性紅斑狼瘡對兒童生長發育、學習以及心理可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要重視早診早治,並亟需新藥。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複雜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臟器受累為主要特點。
  • 聚焦國民健康,DNA甲基化檢測助力中國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原標題:聚焦國民健康,DNA甲基化檢測助力中國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皮膚病變
    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膚病變包括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和慢性皮膚型紅斑狼瘡。
  • 青蒿素或對紅斑狼瘡效果獨特 藥品上市還有多遠
    「紅斑狼瘡」病因尚未明了 多見於育齡期女性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院皮膚科宗文凱介紹,紅斑狼瘡是一種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多見於15~40歲女性,分為多種亞型。 「紅斑狼瘡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他表示,遺傳因素、性激素、紫外線、部分藥物與感染等環境因素均有可能誘發或加重紅斑狼瘡病情。
  • 5個熱點研究,了解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最新動態
    5個熱點研究,了解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最新動態 2020-06-05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