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自傳》原來經歷過苦難和痛苦才能成為偉人

2020-12-17 韶華影月

最近在看《巴金自傳》,我發現自己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巴金,一代偉人,富有同情心,把愛人,愛世間萬物當成一生最崇高的事業。確實,擁有愛的人才是有溫度的,來到這個世界才是有意義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性地愛自己,凡事先想到自己,不管不顧其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不可避免的,畢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們都是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巴金先生的崇高和胸襟。

在五四運動那個年代,溫飽都成問題,又何來愛呢?看了一部分,突然感覺我很幸運,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至少衣食住行不成問題。沒有戰爭,沒有慘不忍睹的掠奪。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無論走到哪裡,遇到的都是好人,都是心中有一團火的人。

雖然生活總是那麼的苦逼,但關關難過關關過,生活的困難就像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翻過一座還有一座等著,永無止境。正是這些困難和苦逼,才讓我感覺到我是活著的,而不是行屍走肉。

在這和平的時代,我喜歡躺在草坪上看著天上的星星,星光在我們的肉眼裡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

相關焦點

  • 紀念巴金|《激流三部曲》的藝術生命力為何長久
    今日,為各位讀者呈現《巴金傳》中關於《激流三部曲》為何能成為巴金文學道路上的豐碑的原因,以此紀念巴金先生的思想藝術成就。這些衛道者造成了蕙、枚和淑貞的痛苦和死亡,繼續以犧牲青年為代價,來維繫搖搖欲墜的禮教傳統和宗族制度,因為這是他們賴以驕奢淫逸、安身立命的保證,是他們得以濫施淫威、擺布無辜的根基。巴金悲憤交加地描寫了從梅到淑貞、枚這許多善良青年橫遭摧殘的悲劇,從而向在崩潰途中還不斷捕獲「食物」的垂死的舊制度,發出血淚的控訴。
  • 不要讓佛法成為你的束縛和苦難
    放下自己的觀念,不是不辯是非,而是讓自己不痛苦,不痛苦的人,才能更好地成就各種事業。一個整天愁得像苦瓜的人,就會一點智慧也沒有,只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越來越多的苦。我們會用自己學習到的宗教知識、儀制來相互指責和不滿。我認為你這樣做不對,我認為你那樣幹不好。等等。這個真不值得,佛法就是讓我們不執著,如果我們執著了佛法本身,那真的是誤解了佛法的大慈大悲。不過,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很多人都要經歷。
  • 準確計算的痛苦和試煉
    實際經歷過上帝的愛和看顧的基督徒,在苦難中會更加確信他的愛和看顧。第一,父母相信醫生的技術和能力能夠成功做好手術。第二,為了孩子得到完全的醫治,必須相信醫生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手術醫治的智慧。而且也相信孩子暫時經歷過痛苦後才能恢復以前的健康。
  • 苦難的意義第一講
    創造人生命的上帝,不單是把意義放在人的觀念裡面,更要人在體驗苦難的時候,完全順服他的計劃和旨意,這樣,才能明白苦難的意義和意義的意義。所以,人若是在上帝的旨意裡受苦,一切的經歷都會成為塑造他人格的重要因素。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我們生活得那麼寫意,為什麼要談苦難?」
  • 生命的吶喊——學會面對生活的苦難
    生命的吶喊有誰會想到一位女作家的一生會經歷那麼多的坎坷: 生活在一片荒蠻之地,有著一處不能稱之為棲息地的小屋。從小便相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她縱是在山裡也硬是要翻過這山嶺去上學,為的只是不想成為睜眼瞎的強烈願望,自己獨自一人去求學的路上。
  • 經歷過苦難的人,才不再整天抱怨,這是人生大智慧
    剛開始和他不是很熟,我們私底下聊過他。當時還說,羨慕他有如此樂觀的心態,自己身體都有缺陷,還能夠笑對生活。 後來熟了,才知道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 巴金與妻子一世恩愛,為何卻在妻子死後,遲遲不肯讓妻子入土為安
    成婚之後不久就遇上了國家十年的特殊時期動蕩,當時巴金作為當代有名的作家,自然就被當成了反派分子遭到了沒日沒夜的批鬥和勞作,蕭珊自然也不能倖免於難,也遭到了同等的對待。但是即使條件再困苦,他們還是強忍自己的痛苦,安慰鼓勵對方。即使遭遇苦難,對方依然是自己存活下去的希望。和對方一起活下去,似乎成了他們最後的盼頭。
  • 汪曾祺文學自傳《寧作我》問世, 「佛系」不是汪老的底色
    但其實汪曾祺這一生歷經坎坷,經歷過困苦,也曾因工作無著念及輕生。這些卻少有人知。汪曾祺是如何成為文學大師汪曾祺的?「佛系」之外,汪老是個怎樣的人?不過,痛苦的日子也是有的。1946年,從西南聯大畢業後汪曾祺回到上海,舉目無親的他只能借住在好友家,整日頹廢。因為工作沒有著落,他曾想過自殺。老師沈從文得知後,寫信將他大罵一通:「你手中有一支筆,怕什麼!」
  • 青年巴金的讀書和寫作
    「我並未學過文學,中文的修養也不高,唯一的長處是小說讀得多,古今中外作品能到手的就讀,讀了不完全忘記,腦子裡裝了一大堆雜貨。」巴金說。這裡的雜貨是指各種流派的作家和作品,他都喜歡,都在寫作中有所借鑑。他說:「我不是文學家,不屬於任何派別,所以我不受限制。唯其不是文學家,我就不受文學規律的限制。」23歲他去法國留學。
  • 是苦難的生活和經歷成就了杜甫
    其實我想說,是苦難的生活成就了杜甫,如果沒有這些經歷,如果杜甫在仕途上順風順水,可能就不會為我們留下這些傳世之作。世人都喜歡被重視,沒有人喜歡被忽視,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就是那樣,並不是他個人能力不行。
  • 幸福和苦難都屬於靈魂
    當人感受到幸福時,心中仿佛響著一個聲音:「為了這個時刻,我這一生值了!」若沒有這種感覺,說「幸福」就是濫用了大字眼。人身上必有一種整體的東西,是它在尋求、面對、體悟、評價整體的生命意義,我們只能把這種東西叫做靈魂。所以,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緒,而是靈魂的愉悅。「幸福」這個概念的確切含義:「活得有意義」的鮮明感覺。它必須通過反思,所以會有「身在福中不知福」之說。
  • 悅讀:巴金《家》
    有時候看完一本書,不能迅速寫出來自己的所感所想,總是要過一些時日跳出這本書再來看這本書時才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們每每提到家或者看到「家」這個字的時候,內心總會有陣陣漣漪,那些形容它的詞有:溫馨、快樂、歸屬還有安全等等,都是一些讓我們感到溫暖的詞語。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家,巴金筆下的《家》,它似乎代表著壓抑、代表著沉重、代表著悲劇。
  • 如果要給自己寫個自傳,應該寫些什麼?
    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呢?如果我和其他小朋友都要交作業,那我的坐啊,走啊,說話、掉牙豈不和其他人一樣? 我啞然,是啊,任何人的人生都是差不多同樣的鐘點做這些同樣的事,不要任何努力就能有這樣的經歷,只有母親會覺得這是自己孩子的重大人生時刻,要不一樣,似乎還真說不上,我還是太小瞧小朋友的「自傳」了。
  • 巴金和《寒夜》
    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蕭珊愛稱呼他「李先生」。文革時,蕭珊受到了巴金的牽連,整日被批鬥,得了肝癌,很快與世長辭。巴金將她的骨灰盒每晚放在枕邊,一直到去世。2005年,巴金病逝,兩人的骨灰被一同灑入了上海長興島附近的東海。
  • 尋找巴金的黛莉:關於巴金生前的七封信
    作品主人公趙黛莉和女兒趙健讀完全書後,熱情致電趙瑜和編者,感謝他們,並表示:「想不到我們成了新聞人物了!」但她們不希望媒體登門打擾,要求住址保密。  關於自己的這部作品,趙瑜說:「今天的現實無疑是從歷史推衍而來的,任何民族都只有把歷史看成如自己的宗教般那麼重要,才能更好地關注當下。
  • 「憩園」中的萬千風景近:20年巴金作品的海外傳播與研究
    隨著巴金這一輩作家開始走入「萬神殿」,成為經典作家,其作品的翻譯、傳播以及對作家本人的研究,已經常態化,不會再像以往那樣形成某種熱點、潮流,用巴金的作品名來形容就是:不再有「激流」,卻迎來「憩園」的風景。「憩園」,少了波瀾,多了深入細緻的體會、觀察和研磨,呈現出萬千風景。
  • 巴金與神秘少女的7封書信背後,竟藏這樣一段往事……
    巴金的信溫暖,動人,熱忱,筆底全是殷殷的關切和愛護,透著一種責任、一種信仰。趙黛莉是誰?這位在80年前與巴金頻繁通信的新女性,她經歷了怎樣的一生?一個女子的平凡生命,是否因為與巴金的通信而改變?從此,趙瑜「追隨著黛莉女士生活的足跡」,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尋找巴金的黛莉」這一艱難而又神奇的過程。
  • ​只有親身經歷苦難,才能真正安慰他人
    文:丹尼爾|ID:MRDANIEL777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幸運的,凡事都順利,最好不要經歷什麼苦難。那是因為TA們幾乎走過各種坎坷路途,也經歷了酸甜苦辣和失敗痛苦,也曾含淚度過艱難歲月,同時飽經滄桑各種境遇。所以感同身受的勸勉和鼓勵,自然會帶來安慰人心的療效。破產老總安慰跳樓企業家 最令人最佩服的不是少年有成,抑或大器晚成,而是東山再起。
  • 一個六親無靠的人,經歷了太多苦難,真實生活簡直令人無法想像
    生活也許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其公平與不公的一面,然而,我們在面對生活給予我們的苦難之時,絕地求生便是我們唯一的抉擇。因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條,我們別無選擇唯有一往無前,哪怕間中稍有差池都會面臨萬劫不復的險地,那種壓抑到爆的感覺,相信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方可感同身受。
  • 《成為:米歇爾·歐巴馬自傳》中文版發行
    近日,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自傳《成為》簡體中文版由企鵝蘭登授權、天地出版社引進出版。書中,米歇爾不僅講述了童年的生活以及職業女性應該如何平衡工作跟家庭,還披露了一些白宮生活秘聞。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稱該回憶錄是「深刻的個人經歷」,正如書名「成為」一樣,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人。  據出版方介紹,《成為》已翻譯成了28種語言,自出版以來就登頂了多國的暢銷榜單,上市一個月熱銷500萬冊。美國著名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評價本書「書裡有你想知道的一切,甚至有些你想像不到的東西」。「這本書寫得太好了,我能聽到她的聲音,想像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