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佛法成為你的束縛和苦難

2020-12-23 咬文嚼字

放下自己的觀念,不是不辯是非,而是讓自己不痛苦,不痛苦的人,才能更好地成就各種事業。一個整天愁得像苦瓜的人,就會一點智慧也沒有,只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越來越多的苦。

我們放下了世間的觀念,慢慢也要放下佛法的觀念,因為,我們有可能用自己所學習到的佛法來建立與別人對立衝突的藩籬。

我們會用自己學習到的宗教知識、儀制來相互指責和不滿。

我認為你這樣做不對,我認為你那樣幹不好。等等。

這個真不值得,佛法就是讓我們不執著,如果我們執著了佛法本身,那真的是誤解了佛法的大慈大悲。

不過,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很多人都要經歷。就是說,我們的執著根深蒂固,先讓我們放下世俗的執著,但我們總要抓住點啥,於是就讓我們先抓住宗教和儀制。

等宗教和儀制給我們帶來很多的煩惱和痛苦的時候,或者說,當我們以佛法的修持者自居的時候,就要把這個所謂的佛法放下,否則,它和世間法一樣,會成為我們的系縛,並製造各種各樣的苦難。

這個時候,我們再回歸一個平常人。

相關焦點

  • 於曉非: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什麼是大乘佛法所倡導的布施呢?不要忘了前面所討論的二諦。佛陀的教理,每一段教理的理論本身,都不只是理論,重要的在於指導修行。二諦是指導修行的,是要落實到修行當中的。前面討論了兩重二諦,第二重二諦世俗諦是緣生,勝義諦是性空。那什麼是大乘佛法所倡導的布施呢?就是在布施那一當口,首先在勝義諦上要觀能布施的人有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性嗎?
  • 【佛法概論】(11) 發心殊勝
    發心、正行、回向這三者都要清淨,才談得上產生真正殊勝的功德,不然的話你再修行百千劫,都沒有多大意義,甚至成為一個輪迴的因。第一個就是發心清淨,就是你的動機。我們出家、我們掃地、吃飯,乃至於上廁所,心裏面要有個動念,要有個念頭:「我今天去吃飯幹什麼來的?是為什麼要去吃飯?」你首先就要上供諸佛,下施六道眾生。有時候很多師父們在念供養咒「供養清淨法身……」,但念的時候他自己的心不在這個上面。
  • 「腦癱詩人」餘秀華:苦難不能束縛靈魂,離婚也要追求愛情的純粹
    苦難不能束縛靈魂,生活的不公,身體的殘缺,婚姻的畸形壓榨著這位"腦癱"女子。也許是心中疾苦難以發洩,也許是她的不甘和奮力向前,無意中為人生密不透風的牢籠打開了缺口。1998年,受盡不公對待的餘秀華拿起筆,用自己生活的經歷凝聚成一篇篇詩。
  • 真相的修行才能超脫苦難 假象的修行就會磨難重重
    如果,你修行的緣分錯了就得馬上更正,不要強信或者是硬修,在這樣的情況下,然後再去查清你真正的緣分,再去修行自己的法門,只有這樣才可以順利。如果,查清緣分以後還不順利,仍然沒好和有磨度與苦難,像這樣的情況那就是你修行的問題,就不是緣分的問題了。如果,修行和緣分都有問題的話,那你就永遠都不會順心。
  • 無處不在的執著 無窮的苦難
    比如說,你對你的包包,對你的鞋子,對你的衣服,會不會執著?會吧!可是,包包會不會壞,鞋子會不會壞,衣服會不會壞,壞了以後你還要不要?不要,丟掉了。所以你想想看,丟掉不要了,跟你之前的執著,是不是一份執著的對照。還有,今天你錢少,去買一間公寓,有錢的時候,你就買一層大樓豪宅,再有錢,你去買一棟別墅,那個舊房子你還要不要?不要了,賣掉,你之前住了十幾年、廿幾年的房子,那不是執著嗎?
  • 學習佛法要有正確的目的和方法
    佛法就像一盞明燈,能夠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能夠給迷惑的眾生指明努力方向,找到人生的目的。人生如果沒有佛法的指導,他的一生必定是盲目的,空過的。普通人內心都會有很多疑問,人死了之後還有來世嗎?來世會個怎麼樣?來世到到那裡去?這些疑問,只有佛法才能給我們答案。人活著著到底為了什麼?
  • 了解佛法機緣成熟的故事,淺釋佛法的機緣及正念
    後來,他們生了一個男孩,他太太經常對著孩子唱著:「你的父親是照顧車騎的人,是個搬箱子和行李的人,他一無是處!」優迦紳那聽出諷刺的含意,就問她:「你是不是在說我?」「沒錯,我正是說你。」「既然如此,我要離開你們。」「你在不在這裡有什麼差別嗎?」他的太太這樣回答他,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唱這首歌。
  • 為什麼佛法告訴我們不要執著?
    執著得到,讓你變得愚蠢和痛苦。執著讓你看不到自己的,錯誤的判斷自己。有一句話叫燈下黑。為什麼燈下是黑的呢?因為太執著於目的了。反而忘記了,最本質的分析。不要執著,執著讓你變得愚蠢。蕭道成聽了哈哈大笑,說:「你可真會替自己打算啊!」後來,有人評論說:齊高帝與王僧虔比試書法,就像雞與狐狸相鬥,一點也不自量啊!不要執著,執著讓你變得痛苦。想必大家都看過金庸老爺子的天龍八部,裡面有一個人物叫慕容復。他太執著於建功立業了,為了建功立業不擇手段。
  • 基督《不要只在乎自己的苦難》
    於是她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於是拿俄米與她們親嘴。她們就放聲而哭,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拿俄米說:「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我女兒們哪,回去吧!
  • 佛教 修學佛法多年,希求解脫的你我,我們的天堂究竟在何處呢?
    如果沒有人世間一切的苦難,那我們還如何解脫呢?如果沒有人世間的這一切,我們的心裡就不會有一切的煩惱,那我們還需要解脫嗎?所以識苦,知苦,覺苦,了苦是解脫法中很根本的一種法。我們對人生的「苦」沒有很好的體驗,往往會淪為空談,更談不上「苦集滅道」四諦的真實修證!可以說「苦」是一切佛法功德成就的根本因!
  • 不要成為吃素恐怖分子
    修行最根本的就是要對佛法僧三寶有信心,有喜悅心。如果你想更認真修的話,做這些是很好的,非常重要,在實修上進步也比較快。但是我不希望大家成為一個強壓別人的佛教徒。不要成為吃素恐怖分子。認為佛教徒就一定要吃素。如果你這樣做會被泰國、斯裡蘭卡那邊的人譴責。我不希望大家拿著孔夫子的棍子去打別人要做這些。
  • 《佛法概論》問題解答
    佛法的立場是什麼?答:凡宗教和哲學,都有其根本的立場:認識了這個立場,即不難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有情即有情愛或情識,即有精神活動者。小如螻蟻大至人類。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或精神說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世間的問題雖多,但根本問題為有情自身,因此,釋尊單刀直入的從有情自體去觀察,從此揭開人生的奧秘。 佛教是宗教,又是無神論。
  • 念佛和大乘佛法的關係
    這個淨土法門,是一個「最便宜」的法門,因為你不需要去修證大乘經典,不需要去「開掛」你的人生,就能成為阿彌陀佛的「老百姓」。品位之高低和持名之深淺沒有直接關係,反而和大乘正法之聖道有密切關係,這在淨土三經已有清楚詳細之宣說。
  • 佛法或修道就像船,可有一天你得棄船而行
    佛法的精髓是智慧,假如你抽掉佛法的智慧面向,就只剩下宗教的胡說八道,那些實在沒有用,只會束縛你,它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折磨罷了。我這麼強調是因為這跟一般宗教的概念有關,大家把佛法聯想到戒律、道德等等的事情,卻從來沒有聯想到智慧;這有點悲哀。有時我在飛機上,鄰座的人猜想我是個佛教徒(笑聲),他們問:「你是佛教徒?」我回答是。
  • 若為自由故,一切皆可拋:佛法的追求其實就是兩個字——自由
    原著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創作的一首短詩《自由與愛情》,後來經過魯迅先生的傳播,在中國流傳極廣,曾一度被引入中學語文教材,成為中國人最為熟悉的外國詩歌之一。這首詩很有深意,講述了生命、愛情、自由,這三樣已經是世間最寶貴的事物之間,誰是最可貴的。詩人裴多菲選擇了自由,他認為這高於一切。
  • 對聰明的人,不要羨慕妒忌恨,聰明都是在苦難中產生的
    這就是本文筆者要和讀者朋友們來一起共同抽絲剝繭的話題。此文不研究智慧標本的複製,後文再議論,此文只剝離智慧到底是怎麼產生的?聰明人的誕生都是在苦難中產生的。「聰明人的誕生都是在苦難中產生的」這句話,或許讀者朋友們聽起來會很糊塗。那麼讓我們把一切都歸零,什麼意思呢?還是讓我們大家一起都回歸到遠古時代的人類。
  • 大乘佛法有哪三系?
    你就可以看到了涅槃三點,心地三德秘藏,然後大乘佛法三系,以及悲、智、緣修行三要。   維摩詰居士他是用真心修,我們如果用阿賴耶識這個心來修,八識心來修也是生滅法,難以契入不生不滅的佛法,一開始就要成就心清淨,開發三德秘藏。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網圖更有甚者,只要能徹底悟入佛祖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涅槃境界,那麼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等六根六塵六識都可以成為成道之階梯,成佛之慈航。這個一切法,頗有點像過去武俠小說中那些以劍入道的高手一樣,只要到了一定的境界與修為,那麼萬物皆劍,手中有沒有鋒利無比的寶劍根本就不重要,任何一件事物到了手中都能夠成為克敵制勝的武器,落葉飛花,皆可制敵。
  • 佛法無邊
    (二)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解脫法。但是有很多層次,有淺、有深、有更深的。而佛法的解脫,不僅是最深,而且是最究竟的。解脫什麼?脫苦。有人對我說:「我不要佛法來解脫,我不覺得苦,我天天都很自在。」我就問他:「你要不要得到稱心滿意的工作機會?要不要娶一位秀外慧中理想的太太?要不要生個把有出息的孩子?」
  • 晚安 我的城 | 不要被過多的執念束縛
    晚安 我的城 | 不要被過多的執念束縛 2020-12-07 2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