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在朋友圈戒掉了情緒?

2020-12-21 安徽共青團

【歡迎到網易雲音樂,關注@安徽共青團,和團團一起聊青春。】

有筆者微信的人都知道,我的朋友圈幾乎不發情緒,因為在某些人那裡總會變了味。

索性我就把情緒戒掉了。

我曾經以為什麼都不說是安全的,直到今天我看到《語言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可怕》這個視頻,才發現,有時候,即使我們什麼都不說,犯錯的也會變成自己。

看完視頻《語言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可怕》,拿著手機的手控制不住地發抖。

或許是因為憤怒,也可能是被戳中了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視頻裡的三個參與活動者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接受語言暴力,但在笑著回頭看20個人給予的評價時,難過瞬間湧現在眼神裡。

20個人對3個人一句誇獎都沒有。

20個人在寫下差評時臉上的面具,與眼裡的惡意完美地結合成最怖人的畫面。

語言暴力,是一件最著名的無聲武器。

心理學家調查顯示,平均每20個人就有1個人遭受過語言暴力,每50個人中就有1個人因語言暴力導致心理疾病,輕者患有社交障礙,重者有殺人和自殺行為。

喬任梁事件不僅讓我們了解到抑鬱症患者的痛苦,更讓很多人意識到語言暴力的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

明星時時刻刻受到大眾的關注,因此一點點瑕疵都可能被無限放大,變成網友口中的「欺騙」,「道德敗壞」,因此更容易患抑鬱症。

以「憨豆先生」角色風靡全球的著名笑星羅溫·艾金森也是一位抑鬱症患者。

影片《英國間諜約翰尼》受到了影評家的猛烈批評,「憨豆先生」因此患上抑鬱症,不得不接受治療。

也正是因為抑鬱症,「憨豆先生」相當長時間裡表示不接任何作品。現在「憨豆先生」依然在接受治療中。

語言暴力的危害有多大?

一位知乎網友短短幾字的回答直戳人心。「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正因為語言暴力傷人無形,很多人見怪不怪,覺得沒什麼,甚至會隨贈一句語言暴力的受害者,「至於嗎?」

真的沒有什麼嗎?不!

1994年4月,南非記者凱文·卡特的一張《飢餓的蘇丹》榮獲普利茲新聞獎。這張照片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蘇丹人民生活的困境,充斥著一股濃濃的悲涼。

同年7月27日,凱文·卡特結束了自己27歲的生命。

身邊只留著一張紙條:「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

《飢餓的蘇丹》表達的是一個女孩即將餓死在地,而禿鷹在女孩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待女孩的死去。

但大家盲目地抨擊他,「踏在小女孩屍體上獲得的普利茲,卑鄙自私的人,屠夫」。

這些看起來無關個人痛癢的字眼排列在一起,徹底壓垮了凱文·卡特對生活的希望,直接導致了他的自殺。

筆者隨即想起之前在網上看過獵人與熊的故事。

有一天,一個獵人救了一頭小熊,母熊為此十分感激,對他盛情招待。

第二天,獵人走前說:「你的招待我很滿意,可是你的臭味很難聞。」

母熊聽了雖不高興,依舊友好地對救命恩人說:「為了表達我的歉意,那你用斧子砍我的頭吧。」

獵人照做了。

若干年後,他們又相遇了。

獵人問起母熊的傷,母熊說:「我的傷早已痊癒,可你那句話對我心靈上的傷害卻無法消除。」

語言很容易傷害一個人,卻很難撫平一個人。

我們用一年時間學會說話,卻應該用一生學會閉嘴。

可能你隨口對女孩子的一句相貌取笑,即使後來她女大十八變,外人看來她亭亭玉立,卻沒人知道她因幾句嘲笑而藏在心底一生的自卑。

可能你孩子一句無心的抱怨,即使他每天看起來多麼努力勤奮,卻沒人知道腦海裡反反覆覆出現的那句「丟人」。

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承擔他人的惡意,因為每個生命都不容易。

我們每個人在開口之前,也都應該學會替對方考慮片刻。

不要把「尖銳刻薄」美化成「毒舌」,學會把「心直口快」轉化成「理解」。

在不了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越應該正面看待每一個人。

另外,筆者為大家找到了著名心理醫生對遭受過語言暴力或者在語言暴力的陰影下狼狽已久的人幾條幫助性建議。

1、難過時進食一些可以分泌多巴胺的食物

2、找你最信任的人敞開心扉地傾訴心事

3、確定一件積極的愛好,心情失落時切忌在情緒裡鑽牛角尖,及時切換場景做你喜歡的事情

4、學會列小確幸清單,重溫令你驕傲快樂的事

5、在恰當的時候,尋求專業的心裡諮詢與治療

每當筆者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在朋友圈抒發情緒時,就想起馬東的那句話,「被攻擊是表達者的宿命」。

無論你是臺上的演說家,明星,還是只是一個發朋友圈的普通人,都會有自己的無奈。也許戒掉情緒才是最好的選擇。

聽完FM的你,有何感觸呢?

在留言區和團團分享吧!

相關焦點

  • 真正厲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
    只有把這一切安頓之後,才能抽空發洩自己的情緒。對此我也深有體會,熟悉我的朋友會發現,我幾乎不發朋友圈。因為朋友圈不再是那個可以隨時抒發心情的地方,就算實在想發,也要設置分組,認真思考,仔細篩選。如此麻煩,不如不發。但是,在我看來,成年人小心翼翼的崩潰,除了身不由己,更多的其實是時間有限,尤其是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發洩情緒都得掐秒表。
  • 識人術:心智成熟的人,早已戒掉了朋友圈
    我們都喜歡與人分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期望可以獲得他人的關注和喜愛,於是我們會把一些自己認為好玩的有意思的事情發布在朋友圈。因為心智不一樣,所以不會在一些無用的社交上面浪費時間,會更加意識到時間的寶貴性;因為心智不一樣,所以明白了很多的東西需要自己消化掉,不會再把負面的情緒傳遞給他人;因為心智不一樣,所以,會更加的注重自己的隱私,不會再隨便的在社交網絡上暴露自己的信息,免得將自己陷入麻煩之中。
  • 靜夜思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工作上剛談崩了一個大工程,讓公司賠了不少錢,領導在20多人面前用手指著他鼻子把他狠狠地罵了一頓,留下一句:「幹不了就趕緊滾。」他說到這兒,眼睛紅紅的,然後拿起酒杯喝了一大口酒。我一邊聽他說,一邊翻他當天的朋友圈,看到的只是那天他和他女朋友幸福的合照,上面的配文是「你就負責貌美如花,我使勁兒地賺錢養家」。燈光很閃,音響很吵,明明我們誰都沒有繼續說話,但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隱隱約約聽到了他內心裡的哭聲。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刷朋友圈了?真實原因戳中很多人
    插圖:電影《螢火之森》劇照有時候覺得,時間是一件特別改變人的事情。十年前,我們的快樂可能只是手中的一包零食,亦或是電視劇中的一出偶像劇。然而十年後,當屋子裡堆滿包包,各種新款電子產品傍身之後,卻發現一切也不過如此,掀不起一點快樂的情緒。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越長大快樂就越昂貴嗎?越是成年人越不能擁有快樂嗎?也許不是。
  • 朋友圈曬圖,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加「白邊」?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微博發布圖片時都喜歡給自己的照片添加白色的邊框像鍾情於拍海的攝影師Dena Young>他也特別喜歡給自己的作品加上白邊一張張絲滑般的海面照讓人猶如墜入溫柔且神秘的國度每一個畫面都超治癒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傳瘋了!快看看吧!
    以前的我們,看了一部劇或者電影,要發條朋友圈談談感想;去了某家新的餐廳,要發條朋友圈留個紀念;即使是偶然瞥見一片好看的雲,路邊一課奇怪的樹,都要發條朋友圈表示喟嘆。現在的我們,點開一個,最新動態停留在大半個月前,點開另一個,「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更新勤快的除了少數幾個總是很活躍的老面孔,要不就是轉發些公號文章或是發些微商。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了?
  • 從「戒掉情緒」到「擁抱情緒」,楊冪的這種轉變真的很棒!
    但是現在的她經歷了這麼多以後,她有了明顯的變化,會覺得「有情緒就有情緒吧」。她的這番言論,可以看出她越活越通透了,愛自己,是情緒最好的解藥。「戒掉情緒」到「擁抱情緒」,這種轉變真的很棒!人為什麼會生病?
  • 真正自律的人,早已戒掉了暴躁!8個控制情緒的技巧,受用一輩子
    憤怒或者說暴躁情緒對一個人危害性極大,會讓周圍的人對你避之不及,也會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此外,脾氣暴躁對身體也有毀滅性的傷害,它主要表現在,會讓血壓升高、肌肉緊張、消化和免疫系統降低。此外,情緒暴躁也是自律的大敵,多少人敗就是敗在了暴躁上!要想做到自律,必須控制好情緒。以下就分享8個控制情緒的小技巧,助你戒掉暴躁,做一個自律的人,真正自律的人,也早已戒掉了暴躁!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愛發朋友圈了?!
    近幾年不少人都有這種感受:我們加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發朋友圈的次數卻越來越少,每次發朋友圈都要思前顧後,這條能不能發,發了會不會被吐槽,會不會不夠有趣,會不會顯得矯情…… 最近還有一個報導,說目前已經有超過兩億人設置了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 越來越多的人逃離微信,逃離朋友圈,因為偽裝太累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離朋友圈,甚至朋友圈三天都沒有設置,關閉朋友圈而不是朋友圈變得越來越正常,從人人網,到QQ空間,再到現在的朋友圈,所有的社會活動起初似乎都很繁榮,但都變成了一地雞毛。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逃離微信朋友圈有一種著名的心理現象是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近,但是如果親密的距離長時間地靠近對方,直到沒有隱私感,那麼就會有更多的快樂,那麼就會有更多的恐懼,有時,適當的距離是互相保護,這種效應稱為邊界效應,微信朋友圈實際上與這種邊界效應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太真實了,因為他們太熟悉了,他們比較體貼,
  • 為什麼越來越多三水年輕人喜歡抽菸?
    === Part 1 是什麼讓越來越多年輕人「抽菸」?為什麼明知其危害,依然無法戒掉這種「不良嗜好」? 「年輕人」借煙解壓
  • 戒掉你的「玻璃心」,只有內心強大才能讓人真正看得起你
    職場上總有一些「玻璃心」的人,他們受不得一點委屈,但凡批評一句,分配多一點任務,被多說一句,或是某事落榜了,就會感到玻璃心破碎,忍受不了,敏感至極。這樣的人,不可能在職場上會被「憐香惜玉」,大家只會越來越看不起你。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如何戒掉自己的「玻璃心」?1、 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 微信裡最「毒」的雞湯,就是讓成年人戒掉情緒
    好像成年人的委屈和眼淚,都只能藏在心裡,被人看到就失了體面。最近微信上也有很多類似的文章:什麼《成年人的世界,情緒早就戒了》《戒掉情緒是成功的第一步》《優秀的人,都能做到情緒穩定》……總之一句話:成年人,不能有負面情緒。
  • 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多半是這3種原因!
    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就拿社交來說吧,只要手機在手,不管在何處何地,相隔多遠,只要有網絡,就能夠聊天。
  • 我拉黑了一個總在朋友圈宣洩情緒的人——心理學:負能量如何釋放
    因為他發了一條朋友圈,並在下面評論留言了一句很負能量的話。「看到這條朋友圈,卻不點讚,是*了嗎?」於是乎我毫不猶豫的點開他的頭像,然後刪除。朋友圈,有些人認為是一個私人的社交場所,但對於大部分來說,它已經越來越變得像個「公眾場合」了。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願意成為「貓奴」?
    「火災中,在倫勃朗和一隻貓之間,我選擇拯救貓。」 即便距離藝術家賈科梅蒂逝世已經過去50年,他的這句話,仍然引起無數貓奴的共鳴。對很多人來說,愛一隻貓遠遠比愛一個人有趣。「剛來上海的時候,我住的是合租房,不到100平的房子有6個房間。」她說,「合租的人多並不意味著熱鬧,由於上班時間不固定,平時根本見不到室友,更別說坐在一起聊聊天了。」 「我在那兒住了5個月左右吧,都不知道室友是幹什麼的,大家下班後都回到各自的房間,沒事不會開門。」江瑜說。實習期過後,她搬到離公司更近的地方,開始了獨居生活。工作漸漸上手,她有了更多私人時間。
  • 「不發朋友圈的人,都沒見過世面」
    微信朋友圈,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交體系。曾幾何時,每個人都在那裡分享快樂或悲傷,哪怕只是一件小事,都恨不得向所有朋友宣揚。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發朋友圈了……有人就曾說過:「如今所有的朋友圈,都以私聊的方式發給在乎的人了。」
  • 為什麼很多人消失在朋友圈?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怎樣的人?
    很多人開始發現,越來越多曾很熟悉的人,慢慢的消失在朋友圈了。很久沒有見到對方發動態了。對方就像是人間消失一樣,不再發朋友圈,甚至也不再和你聯繫了。我們的通訊錄裡面的名字,一個個開始變得陌生起來。微信剛出來,大家也很喜歡分享朋友圈。遇到什麼事情,都喜歡在朋友圈曬一曬。但如今,卻也開始和QQ一樣,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在朋友圈發動態了,慢慢的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以前有的時候,想了解一個朋友的最近狀況,直接去翻對方的朋友圈就可以。
  • 佛教:這五個步驟,教你如何戒掉「淫慾」,懂的人不多!
    對於淫慾之說,早就在奧妙高深的佛法之中有所涉及,而具體地把這種淫慾給戒掉,這裡整理出了起碼有5個步驟,如果感興趣的話,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首先人們要知道為什麼會有淫慾之說,人們對於淫慾打起源真相如何,這一點,曾經在佛教經典當中,就有廣泛涉及,還提出了有名的「四聖諦」。
  • 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是情緒穩定!
    - 02 -厲害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緒。有些人,為情緒所困;有些人,卻早就戒掉了情緒。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叫愛地巴的人,每次生氣和人起爭執的時候,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然後坐在田地邊喘氣。 愛地巴工作非常勤勞努力,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廣。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與人爭論生氣,他還是會繞著房子和土地跑3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