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到網易雲音樂,關注@安徽共青團,和團團一起聊青春。】
有筆者微信的人都知道,我的朋友圈幾乎不發情緒,因為在某些人那裡總會變了味。
索性我就把情緒戒掉了。
我曾經以為什麼都不說是安全的,直到今天我看到《語言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可怕》這個視頻,才發現,有時候,即使我們什麼都不說,犯錯的也會變成自己。
看完視頻《語言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可怕》,拿著手機的手控制不住地發抖。
或許是因為憤怒,也可能是被戳中了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視頻裡的三個參與活動者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接受語言暴力,但在笑著回頭看20個人給予的評價時,難過瞬間湧現在眼神裡。
20個人對3個人一句誇獎都沒有。
20個人在寫下差評時臉上的面具,與眼裡的惡意完美地結合成最怖人的畫面。
語言暴力,是一件最著名的無聲武器。
心理學家調查顯示,平均每20個人就有1個人遭受過語言暴力,每50個人中就有1個人因語言暴力導致心理疾病,輕者患有社交障礙,重者有殺人和自殺行為。
喬任梁事件不僅讓我們了解到抑鬱症患者的痛苦,更讓很多人意識到語言暴力的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
明星時時刻刻受到大眾的關注,因此一點點瑕疵都可能被無限放大,變成網友口中的「欺騙」,「道德敗壞」,因此更容易患抑鬱症。
以「憨豆先生」角色風靡全球的著名笑星羅溫·艾金森也是一位抑鬱症患者。
影片《英國間諜約翰尼》受到了影評家的猛烈批評,「憨豆先生」因此患上抑鬱症,不得不接受治療。
也正是因為抑鬱症,「憨豆先生」相當長時間裡表示不接任何作品。現在「憨豆先生」依然在接受治療中。
語言暴力的危害有多大?
一位知乎網友短短幾字的回答直戳人心。「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正因為語言暴力傷人無形,很多人見怪不怪,覺得沒什麼,甚至會隨贈一句語言暴力的受害者,「至於嗎?」
真的沒有什麼嗎?不!
1994年4月,南非記者凱文·卡特的一張《飢餓的蘇丹》榮獲普利茲新聞獎。這張照片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蘇丹人民生活的困境,充斥著一股濃濃的悲涼。
同年7月27日,凱文·卡特結束了自己27歲的生命。
身邊只留著一張紙條:「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
《飢餓的蘇丹》表達的是一個女孩即將餓死在地,而禿鷹在女孩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待女孩的死去。
但大家盲目地抨擊他,「踏在小女孩屍體上獲得的普利茲,卑鄙自私的人,屠夫」。
這些看起來無關個人痛癢的字眼排列在一起,徹底壓垮了凱文·卡特對生活的希望,直接導致了他的自殺。
筆者隨即想起之前在網上看過獵人與熊的故事。
有一天,一個獵人救了一頭小熊,母熊為此十分感激,對他盛情招待。
第二天,獵人走前說:「你的招待我很滿意,可是你的臭味很難聞。」
母熊聽了雖不高興,依舊友好地對救命恩人說:「為了表達我的歉意,那你用斧子砍我的頭吧。」
獵人照做了。
若干年後,他們又相遇了。
獵人問起母熊的傷,母熊說:「我的傷早已痊癒,可你那句話對我心靈上的傷害卻無法消除。」
語言很容易傷害一個人,卻很難撫平一個人。
我們用一年時間學會說話,卻應該用一生學會閉嘴。
可能你隨口對女孩子的一句相貌取笑,即使後來她女大十八變,外人看來她亭亭玉立,卻沒人知道她因幾句嘲笑而藏在心底一生的自卑。
可能你孩子一句無心的抱怨,即使他每天看起來多麼努力勤奮,卻沒人知道腦海裡反反覆覆出現的那句「丟人」。
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承擔他人的惡意,因為每個生命都不容易。
我們每個人在開口之前,也都應該學會替對方考慮片刻。
不要把「尖銳刻薄」美化成「毒舌」,學會把「心直口快」轉化成「理解」。
在不了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越應該正面看待每一個人。
另外,筆者為大家找到了著名心理醫生對遭受過語言暴力或者在語言暴力的陰影下狼狽已久的人幾條幫助性建議。
1、難過時進食一些可以分泌多巴胺的食物
2、找你最信任的人敞開心扉地傾訴心事
3、確定一件積極的愛好,心情失落時切忌在情緒裡鑽牛角尖,及時切換場景做你喜歡的事情
4、學會列小確幸清單,重溫令你驕傲快樂的事
5、在恰當的時候,尋求專業的心裡諮詢與治療
每當筆者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在朋友圈抒發情緒時,就想起馬東的那句話,「被攻擊是表達者的宿命」。
無論你是臺上的演說家,明星,還是只是一個發朋友圈的普通人,都會有自己的無奈。也許戒掉情緒才是最好的選擇。
聽完FM的你,有何感觸呢?
在留言區和團團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