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茶道六君子這個名,是在一個茶會,只見一個頗為優雅身著旗袍的女茶藝師,悠悠然將茶道六君子一次排開,分別演示及介紹它們的用法,動作乾淨、輕柔,伴著悠揚的輕音樂,只覺得時間都靜了。
當下就覺得茶道六君子這名起的到位,於是特別開心的第二天一上班就迫不及待的跟同事分享。可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卻被他們「嫌棄」了一通說,「哎,你不覺得裡面有幾樣都很多餘嘛?你再想想我們平常泡茶是不是根本沒有用到什麼茶夾或茶漏啊?」
猛地一聽好像是這麼個道理,但轉念一想不對啊,我們平常泡茶用蓋碗以及幹泡法較多,自是不需要茶夾、茶漏的,可不能因為我們暫時的用不到,就認為這就是多餘的啊,要知道在潮汕功夫茶中這每樣可都是必不可少的。
但凡是都需用事實說話,那麼我們就且來一一看過六君子的用處在哪,在來判定它們到底是不是多餘之物。
首先,最原始版本的茶道六君子,分別是茶針、茶漏、茶匙、茶夾、茶撥、茶筒。
其實從他們的名字已經能很清楚的看出他們分別的用途。
茶漏,用來過濾掉茶湯中的細碎茶葉,防止品飲時會將茶葉一起喝入。
茶撥,用來將茶葉撥入壺/蓋碗內
茶針,當茶葉堵塞出水孔的時候,就需要用茶針將碎茶葉挑撥出來,恢復出水。
茶匙,取茶、量茶
茶夾,這個用處就比較多了。潮汕功夫茶中溫杯潔具這一步,傳統做法是用手360°的在開水中快速的轉動品杯,從而做到無死角的潔具。
但對於剛開始接觸潮汕功夫茶道的朋友,這種潔具方法很容易被燙到,於是就衍生了另外一種方法,即直接將品杯放到水洗之中,用沸水進行清洗,然後用茶夾就可以很好的將品杯取出。
二是在衝泡過程中,難免會帶出些許茶渣於壺承之上,此時用茶夾就很是方便取出廢葉,通常都還會配有茶刷一枚,可以將細碎的茶葉刷到一起,方便用茶夾夾取。
茶筒則就是用來收納上述物件的了
所以,看到了嗎,存在即合理,這不每一樣工作的作用都給你安排的清清楚楚了嗎?
而且誰說這六君子就一定是固定搭配啊?就像對於喜歡喝普洱的朋友來說,一定會多加一個茶刀,因為不論是茶磚還是茶餅,通常壓的都是比較緊實的,所以有一把鋒利的茶刀用來撬茶就是必不可少的。
而伴著巖茶、白茶熱度建起,他們一個條索長,一個葉片寬,那麼用來專門裝盛鐵觀音這種小顆粒的茶匙的茶就明顯不夠用了,至此茶則便應用而生,投茶方便不說,也可以很好的觀察幹茶條索、葉梗比例等諸多細節。
茶刷依舊也很是主流,因為它不僅可以用來清理,還能用來養壺。
投入沸水,蓋上蓋子,保持溫度,然後便用茶刷沾著泡剩了的茶湯,去刷壺。
因為壺裡因為有熱水的緣故,所以壺身上的「毛孔」是張開的,呈吸收的狀態,極容易把茶湯吸收進去,從而可以生成盈潤的包漿。
所以,對於已經存在的事物,從來就沒有多餘這一說,而是要看怎麼用?用在哪?在順應著相對應的變化改變而已。
就像不論什麼時候,君子之風都不可少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