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矩陣短片展」中國風,拓展科幻的想像邊界

2020-12-23 騰訊網

二零二零 · 科幻春夢

3月20日-4月6日

3月29日 科幻精彩回顧

「真真假假」 系列短片

從虛擬世界,到時空穿越,

國產科幻如何玩出新花樣?

19:00

《人體快遞》胡戈 (10分鐘)

19:10

《尋隱者不遇》 歐丁丁 (7分鐘)

19:17

《美杜莎病毒》 歐丁丁 (5分30秒)

19:22

《時光機》周浩暉/王麗麗 (5分30秒)

19:28

《郵箱》 尹航/王文卿 (18分鐘14秒)

19:50

《十六》辛成江 (10分鐘)

20:00

直播室關門,微信群聊開始

時間表僅供參考,以實際播放時間為準

3月29日「真真假假」系列映後嘉賓

胡戈(參展導演,知名短片導演)

歐丁丁(參展導演,《不思異》系列導演)

馬賀亮(銀翼文化/奇觀影展創始人)

王麗麗(參展嘉賓,製片人)

王文卿(參展嘉賓,製片人)

辛成江(參展導演,科幻編劇/導演)

尹航(參展導演,短片與紀錄片導演)

周浩暉(參展導演,著名懸疑小說家)

以姓氏首字母排序

嘉賓雲分享

策展視角

Q:請問什麼是科幻,什麼是奇幻呢?

馬賀亮:今年藍星球科幻影展初步定的是9月底在南京舉辦,但要根據疫情發展的情況。暫且叫它科幻電影周,我們會選包括科幻、奇幻、腦洞創意的影片。

我不認為做科幻電影節一定要界定科幻,我們一直鼓勵有趣的、有想像力的電影。從策展的角度看,奇幻與科幻有很多相通之處,奇幻是大類型,它包括了所有的幻想類型,比如科幻。科幻一般是跟科技元素、科技審美和科技的虛構設定有關。

科幻電影也不是僅拍給科幻迷看的,本質上還是屬於電影,只是用科幻拓寬了電影的想像空間

Q:如何參與科幻電影的創投?

馬賀亮:有關科幻電影的創投,一來劇本要儘可能完整,二來整個製作團隊要做好充足準備,項目才有可能獲得認可。

Q:馬老師最喜歡今日放映的哪一部短片?

馬賀亮: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十六》,題材和表現形式,曾有人嘗試過,但辛導很好地融合了遊戲文化與中國武俠,觀眾看的時候並不感到違和:「原來是一位虛擬人物擁有了自我意志的故事。」原本倫敦科幻電影節選中了《十六》和《尋隱者不遇》去參加放映,但最近疫情原因可能要延期到明年了。

《美杜莎病毒》和《天方異談》都有很多恐怖元素,低成本科幻與驚悚結合也比較容易出效果。導演要想清楚自己想表達的是什麼,形式上有個人風格出奇制勝。科幻和科技是相互促進的,前提是,要相信科學。

《尋隱者不遇》巧妙地融合了中國的歸隱以及道家文化,甚至用畫幅的轉變闡釋時空變化。

Q:或許人工智會控制人類?

馬賀亮:關於人工智慧不能控制人類,這個話題很大,也確實是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一直在探討的話題。在現實中,我比較欣賞馬斯克的「腦機接口系統」。他的態度是,與其陷入對人工智慧控制人類的恐懼,不如人們自動賽博格化(即自主人工智慧化),我比較欣賞這種態度。

Q:國內科幻影片的未來?

馬賀亮:就目前的現狀來說,整個科幻行業在科學素養以及對科幻文化的了解還比較局限,改編科幻文本是個比較好的方式,因為它有比較成熟的科幻設定,我們再用比較成熟的編劇手段,去豐富故事。但IP熱是不可取的,不能只奔著小說的火熱,急忙著翻拍電影。文學給予電影的是藝術靈感的激發,因為它們是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

我建議網絡平臺可以多嘗試一些新奇有創意的影片,畢竟院線片需要爭取更多的觀眾,是一套較為工業化流程的拍攝和製作方式給予支持。但網絡可以更靈活,大家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創意和想像力。

Q:推薦的科幻影片?

馬賀亮:我最喜歡《降臨》,丹尼斯·維倫紐瓦是好萊塢力捧的導演,影片視覺化呈現了語言和思維方式的關係如何影響了主角的人生,這是科幻影片中的新嘗試,討論的話題能夠與科幻文本探討的東西齊頭並進。《飢餓站臺》也挺不錯,口味比較重,是寓言式的科幻驚悚片。

《降臨》海報

《飢餓站臺》海報

《十六》映後

Q:請問導演做《十六》背後的原因?

導演辛成江:我在五六年前信「向內宇宙」,因為我覺得以後人們的精神生活會有很大一部分在虛擬空間裡。同名音樂是菅野洋子為《攻殼機動隊》作的曲。

2015年我們寫了一個劇本叫《傳送點》,我跟編劇拍檔在我家開會,每當有人來門鈴就會響,表示「我來了」。

向內宇宙:「相對於人類有限的實體生命,人類的思維甚至有可能在內向型宇宙中得到真正的永生。內向宇宙的建設,在初期會由人類完成。但經過多次迭代後,內向宇宙將變得越來越複雜,其設計和運行需要AI的更多參與。於是,內向宇宙裡將會充滿由AI驅動的建設者、服務者、管理者…

這些AI又經過多次迭代後,智能會發生無可逆轉的進化。一旦其中某個AI產生了自我意識,我們無法想像它(或他她)將如何看待在同一宇宙中的人類精神(同為數碼化的存在),也猜不到人類精神將如何看待它們(或他們她們)?

「虛擬」不虛,它是通過人類的現實勞動而構建的,我們將創造出什麼樣的宇宙,取決於我們本身是何種智慧。」

摘自辛成江導演分享。

Q:演員真的在沙漠拍攝的嗎?

辛成江:考慮到拍攝方便,在北京天漠取景。宋洋老師是個很內秀的人,我當時找到宋老師的經紀人,並給她看了劇本,宋老師很快就答應了,他問了我一些關於基礎概念的問題「我是不是要演一個傻乎乎?」,我答「是的,你是一個被善良衝昏頭腦的傻乎乎玩家。」

關於《金光咒》及相關的手勢,宋洋老師專門去諮詢了徐浩峰導演,他還特地去學用客家話朗誦金光咒。

Q:師傅說看見妖怪就搖撥浪鼓,十六應該是看到了什麼?

辛成江:我解讀成是他看到了自己的變化,《十六》主要是探索賽博朋克類型。

《時光機》Q&A

《時光機》海報

Q:請簡單聊一聊團隊正在做的項目?

製片王麗麗:《時光機》是系列電影《天方異談》的番外短片之一,講述了時質研究所產生故障後發生的故事,其他三部是《媽媽》、《異生》、《數字》。目前《天方異談1》已在芒果TV上線,《天方異談2》已完成後期,預計今年會跟大家見面。

導演周浩暉:我們團隊很關注強情節的類型片,包括科幻、懸疑、偵探、恐怖、驚悚等,科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類別,核心目標是去做這類型的原創IP的開發

Q:拍攝《時光機》有什麼趣事?

周浩暉:九月底拍攝時,天氣已經有些降溫了。石頭砸人是場夜戲,演員吃了不少苦,明明很冷,我們卻要求他出汗。後來我們的化妝師給演員噴水,他再立即做砸人的動作,一真一假石頭,拍了兩條過了。

王麗麗:為這款石頭,我們花費了不少時間。一開始,道具組購入道具石頭,但演員舉起來就沒有真實的沉重感。後來我們就去路邊找,最終才找到這款獨屬於時光機的石頭。

Q:項目的預算是不是緊張?

王麗麗:預算很緊,每一項花費必須安排得明明白白,但凡有可能超出的部分就以最節省的的方式搞定,所以這次短片沒有超預算

周浩暉:劇組往往面臨著多重困難,我們拍攝場地是一位農民老爺爺的家,製片在前期已經協調完畢,對方也同意借場地給我們拍攝。但等我們實際過去,才發現這家還有位中風的老太太,只能屈就老太太在外面等我們拍完。再後來老太太的女兒從外地回來,隨時要把我們趕走,好在製片人及時有效的溝通,讓我們最終能夠順利拍攝。

如果沒有預算的限制,我很想拍王晉康老師的《追殺K星人》,事實上,我們也買了這篇小說的版權,也在努力地將其改編為劇本。

《人體快遞》海報

《人體快遞》Q&A

Q:《人體快遞》的結局,到底誰死啦?

胡戈:不知道兩人最終誰死誰活,寫的時候我就直接留了開放式的結局。克隆是個挺常見的科幻設定,不算稀奇的腦洞,而且我屬於理性思維的編劇,習慣從目的倒推劇情,不常根據創意來寫。《人體快遞》是為了參加《科幻世界》主辦的微電影比賽而寫的。

(雖然你們很難相信)我當時想達成的目標是拿獎,根據該目標倒推我應該拍什麼樣的片子,再構思短片的結尾,再一點點往前推,最終完成了劇本。後來短片拿了最佳微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笑)

Q:如何想到「車頂行李架牌太空艙」這一創意?

胡戈:一開始,道具師、美術師設計了方方正正、帶稜角形狀的太空艙,但我不喜歡,我覺得太空艙應該是流線型的。但流線型的製作難度非常大,對設計師來說,他們要花特別多的時間去製作,可我們根本沒有多餘時間(比賽在即)。所以我就上網買了車頂行李架,最主要原因是,它看起來比較像回事兒。(笑)所以就用了能夠最大程度誤導觀眾的道具。而且因為參賽要求是十分鐘內,所以這部影片的節奏特別快,沒有多餘的時間向觀眾解釋,我們只能選用最通俗易懂的道具(一次性解釋清楚)。如果沒有時間限制的話,影片長度在11-12分鐘左右。

《人體快遞》截圖

Q:《人體快遞》裡無人駕駛畫面是真的嗎?

胡戈:無人駕駛汽車的畫面,實際上是有人駕駛的,但我們用非常巧妙的辦法把司機避開。這部短片裡絕大部分的開車鏡頭都是在棚裡拍的,再通過實拍車外的景,最終合成在一起。

Q:胡導挑選演員的標準是?

胡戈:我選演員,最基本的兩項:演技加外貌,表演要自然,長得要帥。喜劇片的演員,如果能自帶喜感,沒有表演的痕跡,就更好了。

《郵箱》Q&A

《郵箱》海報

Q:請問《郵箱》的拍攝緣起?

尹航:故事改編自王亞男老師的原著小說,原設定在英國,我們改成了紐約唐人街,希望能看到華人面龐出現在科幻片裡。

前期籌備大概一個多月,正式拍攝是五天,一天補拍,後期大概兩個多月。故事版是我們去現場拍照片,找朋友當演員,在現場現拍的鏡頭,實際拍攝也有很多改動。混合手持、軌道、動作戲,這方面要感謝攝影師,他在現場發揮了很多手持鏡頭,都是比較有效的。

Q:是不是在布魯克林拍的?

尹航:曼哈頓的唐人街拍的,當時找了地下的小胡同,旁邊兒有中國老頭老太太在打麻將。

王文卿:當時我們有人專門守著門口,以防有人進出,給當地的華人帶來了一定的不便,但大家也都挺理解。郵箱裡伸出來的兩隻手,都是替身演員,也就是製片組裡抓出來的壯丁。

《尋隱者不遇》

《美杜莎病毒》Q&A

《尋隱者不遇》海報

Q:《尋隱者不遇》的靈感?

歐丁丁:《尋隱者不遇》原本想講一個屋裡和屋外時間的速度不同的構架於現代都市類型的故事。但是後來我們聯想到中國古代的典故「南柯一夢」,於是決定改用古裝講述故事。難點在於如何用畫面闡明時間的流逝,最終我們選用4:3的黑白畫面作為開始,再以16:9的彩色畫面作為結束,用畫幅上的變化解釋時空的轉變。

Q:《美杜莎病毒》的最終場景是人被永遠石化了嗎?

歐丁丁:影片中,當人們看到美杜莎病毒的大圖時,人們會被石化十分鐘。如果圖片是以小圖或文件形式發送的話,人們是不會被影響到的。十分鐘的設定,是因為手機以及電腦設備,默認的黑屏時間都是十分鐘。而我們平時沉迷玩手機、刷網頁、看視頻,時間刷刷而過,一般什麼時候會放下這些電子設備呢?團隊成員出奇一致的答案是,當這些設備都沒電的時候,我們才會選擇放下。

假設令我們沉迷的電子產品,它沒有自動休眠或自動待機功能,更不會停電,那我們是不是會沉迷其中而不自知呢?

Q:期待「不思異系列」系列更多的作品!

歐丁丁:《尋隱者不遇》和《美杜莎病毒》都是「不思異系列」的短片。「不思異系列」是專門做奇幻懸疑短片系列的IP廠牌,從2017年至今,不思異已推出50部短片。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最新的一季《不思異錄像》,是我們和B站一起聯合出品的,共12集,通過偽紀錄片的拍法來展現一些奇幻小故事。

《不思異錄像》海報

影迷評論

@多餘

《人體快遞》:幽默的四川口音討論這個嚴肅的問題很有趣,廣告很多時候能忽悠到懂的人。

《尋隱者不遇》:古意盎然。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美杜莎病毒》:美杜莎的石化能力,在影片中變成靜止他人的時間?那最開始給他發病毒圖片的人是怎麼做到的?只可以靜止一定範圍內的他人時間?

《時光機》:最普通的村屋卻有著會使用時光機的大佬。最後自己殺死自己,意料之中的反轉。

《郵箱》:梗不在新,用好則靈。郵箱作為兩個時空的連接很常見,但是同時討論祖父悖論、科技變化、侵略的點很新穎。

《十六》:落葉要去哪,只有風知道。真真假假誰知道呢!跨次元融合的非常好!

@徐磊

這次雲觀影活動,讓我們體驗了非常奇妙的科幻之旅。其中有很多都是小成本的影片,但是拍的都很有質感。表現風格雖各有不同,但都腦洞大開,創意滿滿。

既有賽博朋克風的《懷舊者》,也有中國古風的《十六》和《尋隱者不遇》,詼諧幽默的《出逃的掃地機器人》。讓我們看到了科幻的各種可能,以及中國本土科幻的嘗試,未來可期。

祝賀本周留言的@徐磊 @多餘 @豬獲得和觀DVD盲盒,請聯繫後臺,留下姓名+手機+寄送地址,準備被驚喜砸中!

本期同步觀影人數高達32686人!

本周末4月4日-4月6日科幻精彩繼續

復古科幻港片等你來賞

(詳情關注「和觀映像」後續推文)

「科幻矩陣」回顧

-END-

今晚8點新片首映《最後探戈》

看看電影,跳跳舞

掃碼進入29號影廳,限座500人

逛逛Hugo

的書店

一起雲觀影

雲舞廳

相關焦點

  • 「未來學大會」與4萬觀眾迎接科幻的春天
    《未來學大會》劇照 「科幻矩陣」回顧篇 02 電影「我們每個人也逐漸加入了商品化的大部隊,讓自我可以被替代,同時也在消費其他人,如偶像、明星——我們把自己的想像和情感投射在這些陌生人身上,又獲得自我的滿足。 《未來學大會》呈現了一個科幻的動畫世界,荒誕離奇的視覺景象都指向了對商品化的指控。
  • 專訪科幻世界|到底是什麼讓你們充滿活力?
    9月19日是全國科普日,最近四川省科協主管的三種雜誌入選「2020年中國優秀科普期刊目錄」的事兒,大家都聽說了咩?◇  近日,為響應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的號召,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組織開展了中國科普優秀期刊目錄試點工作。經過層層審核篩選,最終評選出50種科普期刊進入中國優秀科普期刊目錄(2020年)。
  • 中國科幻:古老傳說成就當代神話-光明日報-光明網
    《意見》一經發布,便在行業內外引起廣泛討論,被視作開啟中國科幻新徵程的「科幻十條」。    回望來路,從上世紀末我國科幻文學與相關類型化影視作品初露鋒芒,到劉慈欣、郝景芳等中國科幻作家在國際獲獎、電影《流浪地球》勇創票房紀錄,以及近期奈飛(NETFLIX)宣布將製作美劇版《三體》在海內外引發熱議……從科幻作品近年來在文學和影視方面取得的不俗成果來看,中國科幻的創作似乎已經獲得了國際認可,並在國內逐漸破界突圍。
  • 2019評分最高的10部科幻電影,你最喜歡哪一部?
    喜歡科幻電影的朋友們,今天社長盤點了10部2019年評分較高的電影,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第二《流浪地球》新時代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流浪地球》小說本就想像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難的創意盪氣迴腸、驚豔無比。
  • 鳳凰藝術 | 科幻是一種工作方式(下):對科學史的視覺試探與邊界誠實
    美國生態藝術專家Ken Rinaldo甚至直接闡明:「我鼓勵包括藝術家在內的所有人嘗試創作科幻小說,這會使你對未來的想像直接轉換成未來的一部分。」換個角度理解Ken Rinaldo的話,可參考科學史學者田松的《永動機與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學》:這是一本描寫「民科(民間科學愛好者)」的書。
  • 科幻文學 | 荒潮
    資本入侵對生態的破壞、人機融合、族群衝突,這些現已開始的進程將塑造一個超出想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類和機器同時開始升華與墮落,創造出邪惡與希望並存的史詩。複雜而充滿張力的故事、真實而富有質感的細節,密集的信息量和精準的技術描寫,匯聚為一體,如颶風般旋轉升騰,帶來前所未有的驚悚和迷茫,盡顯科幻現實主義的震撼。實屬近未來科幻的巔峰之作!
  • 想像是靈魂的眼睛,科幻是未來的現實
    拿到這本《想像是靈魂的眼睛》的時候真的好感慨,一九九七年的時候我還是一名初中即將升高中的學生。當時班裡面瘋狂迷戀《科幻世界》這本雜誌。我也不能免俗,基本上每一期都定。在這本雜誌上,我認識了劉慈欣、何夕、趙海虹等現在中國科幻界的中流砥柱作家。
  • 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這才是該讓孩子看的中國科幻漫畫!
    哪怕你不是科幻迷,也一定聽過這個名字。劉慈欣是中國科幻界扛把子人物。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評價他:「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並在整體式微的世界科幻環境中,仍舊創造著宏闊、有關人類終極命運的傑出作品。
  • 冷番「銃夢」,被低估的神作,科幻大片「阿麗塔戰鬥天使」的原型
    「銃夢」是1993年由福富博監督的一部末日題材的動畫。短短兩集,加起來才50分鐘,2019年上映的科幻3D大片「阿麗塔:戰鬥天使」的原型故事就來自這部動畫。故事發生在人類的未來科幻世界中,人類變得癲狂而扭曲,到處都是殺戮,有一位叫艾德的醫生,有一天他在垃圾山上找到一個少女的機械殘軀,腦袋還存留著一點意識,艾德成功把她救活並起名為凱麗,但凱裡麗已失去了以前的記憶。艾德希望凱麗能像個普通女孩子般幸福得生活。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凱麗原來懂得已失傳的火星古武術「機甲術」。
  • 中國科幻電影如何突破瓶頸期?
    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在發布《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時也表示:「中國科幻產業平穩向上發展。2019年我國科幻產業總值658.71億元,比2018年的456.35億元顯著增長。」然而,儘管科幻的市場規模在持續擴大,頭部影視投資公司對科幻類型的投入不斷加碼,為何《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電影沒有再創造票房奇蹟?
  • 最反科幻的科幻電影——《飛向太空》
    在《飛向太空》面前,一切科幻灰飛煙滅提到科幻,腦子立馬出現了兩部電影,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導演的《飛向太空》,都是大師之作,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想到這兩部,一美一蘇,相似而又不同。
  • 中國科幻大會 | 劉慈欣:科幻讓我們提前適應技術變化
    除了世紀災難、外星入侵,國際科幻有哪些最新發展趨勢?AI不斷戰勝人類,人類未來是否終將屈從技術?科幻作家劉慈欣。東方IC 圖11月10日,由中國科協主辦,以「眾創聚力 科幻未來」為主題的2017中國科幻大會正式啟動。
  • 這才是該讓孩子看的中國科幻漫畫!口碑炸裂的它,終於來了!
    他是「雨果獎」亞洲第人,曾連續8年蟬聯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拿過3個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獲得霍金同款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評價他:「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水平。」之前,劉慈欣作品將被漫改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來科幻迷的瘋狂刷屏。很多人都激動地問:什麼時候??!!就是現在!今年五月份,它終於完成了!
  • 科幻小說一直在虛構的世界中進行虛擬的想像
    雖然這是如今可以實現的世界,但它卻不是新想法:科幻小說一直在虛構的世界中進行著對虛擬世界的想像。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文學家就開始嘗試涉及模擬世界的故事。因此,他開始創作最終成為科幻小說界經典巨製的作品。新鮮、緊張而刺激的故事:從矩陣中被驅逐的黑客Case(凱斯),被賦予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為神秘人Armitage(阿米蒂奇)執行一項任務。《神經漫遊者》是最早描述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的作品之一,甚至在其他人還尚未意識到其存在之前,就已經對網絡技術了如指掌:網絡空間。
  • 劉慈欣科幻小說與《紅星照耀中國》《平凡的世界》有什麼共同點
    在《上升的大地:中國鄉土的現代性想像》(以下簡稱《上升的大地》)中,作者羅雅琳以跨越學科界限的視野、擺脫俗論陳說的勇氣,描繪出一幅不同以往的「鄉土中國」景象——「現代性」不只發生在都市,更發生在鄉土;鄉土不光有「泥土」,更有「想像」;來自鄉土的經驗並沒有過時,而依然在向城市裡的人們提供滋養。
  • 周末科幻 | 女性的科幻與科幻中的女性
    這些人嘗試想像父權制度的代替品,只是為了「證明」:生活如果失去男人對女人的「自然而然」的統治,會變得多麼令人作嘔,多麼令人難以忍受。十年後,身兼作家和學者的喬安娜·拉斯在《科幻中的女性形象》(1970)中,以明確的女性主義視角發表了類似的看法。拉斯指責那些在想像和「社會推想」上不合格的科幻作品。
  • 新刊推薦|成都,科幻之都的自我修養·成都人的科幻腦:荒漠裡製造...
    作為神話在現代的迴響,科幻展現了成都的城市思考力,它啟發創意、助力產業、重塑生活,拓展城市想像的疆域。 天府文化10月刊 先睹為快 如果說出版圖書和 MOOK 僅僅是八光分的起點,借科幻和想像的神奇「腦力」為一個衰敗之地注入生機,讓它重新煥發活力,則是更為志向高遠的傳奇。
  • 科幻電影,湊熱鬧不如打基礎
    但自《流浪地球》後,科幻電影並無新的佳作。今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被稱為「科幻十條」,大力助推科幻電影發展。「科幻熱」的背後,是市場的供需矛盾,也是專業人才的極度緊缺。面對科幻片,華語電影人應該如何努力呢?
  • 去年是個好年吧——評2019《中國科幻年選》
    (《擬人算法——2019中國科幻年選》)《2019中國科幻年選》直到今天才面世,但我以為這個時機也是恰到好處的。我相信2029、2099甚至2199(如果人類足夠幸運)年的中國科幻研究者,仍然會時不時地回到這篇年選之中,試圖通過這些科幻作家的眼睛去理解,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話語的暴力讓真相隱失在嘈雜的口水戰之中,但科幻似可憑藉其得天獨厚的邊緣性逃過此劫。
  • 盤點世界十大科幻小說家,你都認識嗎?
    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誌」,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