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規定連鎖餐館高鈉菜加警告標誌
據外媒報導,為應對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美國紐約州出臺新規,要求連鎖餐館內的高鈉菜品需加注警告標誌。新規自12月起實施。
據報導,美國衛生部門建議人體每日攝入食鈉量不超過2300毫克,如果餐館菜品含鈉量高於這個數值,就需在菜名旁加上帶有鈉罐的黑色三角形標示。
2300毫克鈉相當於1茶匙食鈉。2010年研究發現,紐約市民的日常平均納攝取量超過3200毫克。
今年9月,紐約市局衛生官員一致投票通過這項新規定,目前僅適用於在美國各地擁有15間以上分店的連鎖餐廳,以及部分電影院和體育館的小吃攤。
紐約大學朗格尼心血管疾病預防中心主任Howard Weintraub稱,人體獲得2300毫克食鈉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於賽百味(Subway)等餐廳的常客而言,這項規定出臺後他們在消費時會大吃一驚。奇波雷1個墨西哥雞肉卷的納含量為2790毫克,賽百味的12寸義大利香辣三明治含鈉量則是2980毫克。
紐約市衛生局說,心血管疾病是紐約市民的頭號殺手,在2013年奪走近1萬7000人命,並指出鈉攝取和高血壓間的具有關聯性,這是心臟病發與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
原文連結:<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5/11/30/us-new-york-salt-idUSKBN0TJ2GV20151130>
我國推薦健康人每日吃鹽總量不能超過6克,糖尿病非高血壓患者每日攝入鹽量應在5克以下,高血壓患者和糖尿病腎病患者不超過3克,如病情加重則限制更嚴,每日進鹽量不應超過1克。
據《中國婦女報》報導: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日攝鹽量達12克,相當於一個雞蛋四分之一的重量,超過世衛組織推薦標準2.4倍。北京大學醫學部喬治健康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武陽豐教授表示,過量食鹽會導致高血壓,以及一系列高血壓繼發性疾病,如腦卒中和心臟病。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宇清教授表示,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標準包括無心血管病史;4項健康習慣包括不吸菸、理想體重(BMI)、體力活動達標、健康飲食;4項健康因子包括吸菸狀態(無被動吸菸)、總膽固醇小於200Mg.dl、血壓小於120/80MMHg、血糖小於100Mg/dl。而我國人群的整體健康狀況並不理想,成年人群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群符合理想血壓120/80 MMHg水平。吸菸人數的比例仍然很高,而健康飲食的比例最低。2010年開展的一項對96121名年齡在20歲以上人群的調查,只有1.6%的人群符合健康飲食的標準,是全部標準因素中合格率最低的一項。
張宇清教授介紹,中國居民目前飲食的核心問題是高鹽和高鈉的攝入,而高鈉攝入和高血壓關聯非常密切。從日常飲食攝入來看,國人的飲食是「高鈉」,70%以上的鹽是烹調過程中加入的;「低鉀」,富含鉀的食物包含蔬菜和水果攝入偏少。
張宇清教授解釋,鈉與鉀的攝入都與血壓密切相關。鈉是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會使血壓增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而鉀可以抵消鈉對血壓帶來的風險,1毫米汞柱鉀的降血壓作用可以抵消3毫米汞柱鈉的升血壓作用。鉀通過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與增加尿鈉的排洩,來抵抗高鈉的升血壓作用,同時降低心臟病、中風等的發病風險。不過只有在攝入高鈉(高鹽膳食)而導致的高血壓時,鉀才有降血壓的作用。研究顯示,在同樣缺鉀或者鉀攝入量較低的情況下,亞洲人的反應比歐美人群更明顯,這也是國人血壓偏高者多的原因。
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克,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增高2.0mmHg和1.2mmHg。2002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山東省人均每日鹽攝入量達12.6克,1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大約25%。從不同年齡組來看非常接近,從18-20歲到60歲以上的人群攝鹽量都非常高,氯化鈉都約在14克的攝入水平。
除了高血壓,吃鹽多還會導致血壓高使肝腎血流量少,使得肝腎承受的代謝壓力增大,損害其正常功能;醃菜中所含亞硝酸鹽在胃酸和細菌作用下會轉變為亞硝胺,易致胃癌;人體每排洩1克鈉,會耗損約26毫克鈣,因此吃鹽多還容易導致缺鈣性骨質疏鬆。
據介紹,目前市面上有高鉀低鈉鹽在售,居民在購買食鹽時可選擇鉀鹽或低鈉鹽。普通食鹽99%以上為氯化鈉,而高鉀低鈉鹽主要成分之間的比例大概為氯化鈉65%,氯化鉀25%,硫酸鎂10%。在不改變鹹味的前提下,低鈉鹽降低了鹽分中30%左右的氯化鈉含量,可調整人體內鈉、鉀的平衡,尤其對有高血壓患者和老年人的家庭,食用低鈉鹽是很好的選擇。
張宇清教授同時提醒,低鈉鹽也不是人人都適合的。比如對腎病患者來說,可以低鈉飲食,但不能食用低鈉鹽;對於甲狀腺機能亢進者來說,可以食用無碘鹽,但也不能食用低鈉鹽;另外,兒童由於腎功能發育不完善,也不宜長期食用低鈉高鉀鹽。
養成「低鈉高鉀」飲食新習慣
如何從日常生活當中改變「高鈉低鉀」的飲食習慣?張宇清教授提出幾點建議:
1.飲食習慣是從小養成的。重口味一旦養成,改起來就難了,因此家長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健康清淡的飲食習慣。
2.降低食鹽的攝入。一方面要減少家庭烹調中的食鹽使用量,另一方面外出就餐應儘量選擇大的飯店和大型餐館。調查顯示,小餐館的菜餚,含有極高的熱量、較多的鹽及脂肪。
3.多補充含鉀豐富的果蔬。鉀最好的食物來源是蔬菜(尤其是綠色葉菜、菌藻類和薯類)、水果和豆類。一個烤白薯就含有838毫克的鉀,一杯菠菜汁含有800毫克的鉀,其他含鉀豐富的食品還包括香蕉、橙汁、玉米。「全國營養科學大會暨國際DRIS研討會」已將鉀的推薦量增加到3500毫克。
據《京華時報》報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指出,100g芹菜杆的鈉含量約為160mg,相當於0.4g食鹽。茴香、茼蒿的含鈉量也與此相近。日常烹調放鹽量通常在1%左右,所以,吃高鈉蔬菜時,只要不放鹽,並不妨礙控制血壓;但如果按正常量放鹽,就必定會鹽過量。
據介紹,茴香、芹菜、茼蒿屬於最高鈉蔬菜,烹飪時不用放鹽。各種蘿蔔、白菜、小白菜、圓白菜、油菜、香菜、菠菜等屬於中高鈉蔬菜,可少放鹽。而生菜、油麥菜、菜花、西藍花、莧菜、萵筍是低鈉蔬菜,各種豆類、各種瓜類、茄科蔬菜(番茄、青椒、茄子、土豆)、竹筍、蘆筍等是極低鈉蔬菜,炒制時可正常放鹽。
潛伏在廚房的隱形鈉
除了廚房裡的鹽外,那些潛伏在生活裡的隱形鹽都有哪些呢?
調料:味精、番茄醬、蠔油、醬油、甜麵醬、濃湯寶及一切具有鹹味或鮮味的調料製品。
甜品:奶酪、蛋糕、麵包、點心、冰激凌等。
快餐:薯條、漢堡、雞翅、比薩、方便麵等。
熟食:香腸、燻肉、雞腿、午餐肉、臘肉等。
以上食品都是「藏鹽大戶」,如果在菜品內加入了相關調料就應適當減少鹽的使用,而對於甜品、熟食等食品應適量食用。
如何排鈉水果、水、運動
攝入鈉過多有沒有什麼補救的辦法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趙承淵醫生提示大家,多吃水果是關鍵。與鈉對應的另一種物質是鉀。一些水果中含鉀較多。「當前人類的飲食多是加工工業的傑作,這些食物通常富含鈉而缺乏鉀。相反,自然界中的天然食物往往是低鈉而高鉀的。例如,兩片火腿就含有32mmol鈉和4mmol鉀,而一個橙子則含有6mmol鉀而不含鈉。」趙醫生說「像香蕉、橙子等水果中含鉀充分,充足飲水、多運動排汗,也是有效增加鈉排出的重要方法。」
包裝食品含「鈉」 看營養成分表即可
想知道包裝食品的含鹽量要看鈉含量,而鈉含量通常標註在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中。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28050-2011)規定,預包裝食品強制標示內容包括能量以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4種核心營養素的含量值及其佔營養素參考值(NRV)的百分比。消費者只要仔細查看營養成分表即可了解鈉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