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圖圖,歡迎來到今天的【有話職說】
相信大家在超市都看見過這樣的廣告語:
「清倉大甩賣,原價99現在只要19元」
「給別人都是100,給你按95賣吧!」
「買到就是賺到!」
包括某寶上面買東西,也經常會有這樣的廣告,各種明裡暗裡的折扣和優惠券,動輒還有100,200的優惠券。19元就19元,為什麼還要在前面寫上原價再劃掉呢?這其實就是營銷人員利用心理學來進行的促銷。
這個理論在經濟學上成為「錨定效應」,這個效應的大抵意思就是,人們在對某種事件做出判斷的時候,很容易用第一印象來當作衡量的標準,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從而影響你理智的選擇。
其實這些銷售的效應在身邊屢見不鮮。
之前有位專家說過,假如你找中介買房子,當你跟他講好自己的經濟範圍和條件時,他推薦給你的第一套,絕對不會給你推薦比較合適的,反而是給你找一個比較不和你心意的房子,並且價格還不高。然後再跟你推薦第二套,這套就是比較合適的了。據統計表明,人往往是會挑選第二套或者是第三套的房子。首先我們做個假設,如果它一開始就給你推薦和合你心意的房子,你可能會想著貨比三家,再看看,然後再看再看,其實看到都是基本相同的,但是你卻會糾結其中「到底是這個好呢還是?那個好呢?」反而會讓這筆交易消耗的時間和經歷都變得比較長。他們這樣的推銷方式,也同樣是為了幫你做出選擇。
比較常見的還有「三條褲子,只要99元」,他們通常這時候會把客戶想聽到的東西和客戶可以獲得的放在前面,把他們將要付出的放在後面 ,形成思維定向,假如換成「99元,三條褲子」可能就不太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還有就是買衣服搞得「滿300減70」的滿減活動。
還有就是電商平臺的折扣,五折,三折的就開始「賠錢」賣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的,在生活中數不勝數,這個效應仿佛不論放在哪裡都是屢戰屢勝的贏家,如果你在銷售行業,可能用這個做廣告語,肯定會很吸引人,如果你是在職員工,把這個效用放在與人社交方面,也會讓雙方交談更加愉快。
人的天性就是愛對比,在心裡形成一個參照物,這種感覺就像是
「我是我班第二,我前面還有一個第一,好氣人。」
「我是我班倒數,但我後面還有幾個人,沒事的。」這個不同於攀比心理,而是人們會給自己一個參考的標準來做比較,給予自己一個定位。
掌握了錨定效應,你就知道怎麼更好地做商品定價了。
如果你是個銷售行業的,看上面就夠了,如果你是個忍不住就喜歡買買買,忍不住的「月光族」建議往下再看看。
1. 理性消費,嫑相信「買到就是賺到!」
如果你家裡確實不需要這種東西,那就不要買,假如說你們家裡人都有喝水的杯子,你逛商場的時候,發現打折了,上面寫著「原價99的杯子現在只要19元」,你興致勃勃地買了一個,拿回家結果一點用也沒有,對於你而言反而就是閒置,19塊錢反而是打了水漂了。
再比如說,家裡人都喜歡吃米飯,你看見超市裡的麵條便宜了,一下囤了半年的糧,結果搞的家裡人吃飯都沒有了食慾。
2. 選擇生活的必須品。
比如紙巾,洗衣粉之類的的,居家必備的,就可以在打折的時候多囤一點(圖圖就喜歡去超市買品牌奶的臨期產品,好划算呀~)
希望大家一定在消費的時候擦亮眼睛,儘可能的選擇貨真價實的東西,嫑在小折小利上載了大跟頭。
評論區留下你的問題,我們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