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突然收到一個大學同學的結婚請帖,結婚對象卻讓我感到蠻驚訝的,因為還很清楚記得她在宿舍裡對我們說:「就算全世界只剩下他一個人男人,她也不可能嫁給他。」結果,5年過後他們準備攜手踏入婚姻的殿堂了。
說來人還真奇怪,曾經一眼就很討厭的人,多年以後還能成為一家人;而有些人相處了大半輩子,突然有天卻發現根本不是一開始認識的樣子,和自己想像的相差甚遠。
這讓我想到了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的《傲慢與偏見》電影中,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和男主達西在舞會初次相遇時,因達西看上去有些高冷傲嬌的樣子,讓伊莉莎白對他產生嚴重的偏見,並在整部作品中持續很長時間,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誤會。直到幾年後,他們經歷種種的考驗,伊莉莎白才摘掉有色眼鏡,意識到自己對達西產生的偏見,發現他美好優秀的人格,才沒有錯過這樣一段愛情。
那為什麼伊莉莎會對初次見面的達西產生如此嚴重的偏見呢,據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見面,45秒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而且這個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不管是好還是壞都是很難再去改變人們已經留在腦海裡的印象,它會在以後的判斷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在心理學中我們把這樣的現象稱之為「錨定效應」。
那「錨定效應」是什麼呢?它會在我們的社交中帶來哪些影響呢?接下來我將結合現實和電影,談談社交中有哪些隱藏的「錨定效應」,並通過三個方法論減少它對我們在社交中的影響。
01、「名利場」下的社交模式,深深陷入「錨定效應」產生的負面行為之中
「錨定效應」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1974年提出:是指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簡單的來說,就是人們常常會因先入為主的思維做出的第一決策,但往往第一印象接受的事物是單方面的信息,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從而在這個限定的條件下做出的決策行為會產生優先效應,並不真實可靠。
比如在有一次採訪中,拍攝《少年的你》的導演曾國祥坦言,第一次見易烊千璽是17年的夏天,當時就覺得他話很少,都是兩個字回答,也不看你,像個乖乖聽話的小孩子,所以後來也認定他不適合小北這樣的問題少年,壓根就沒考慮讓他飾演這個角色
現在我們可以很準確的斷定曾國祥導演當初的想法是大錯特錯,易烊千璽憑藉導演認為不適合他的「小北」角色,獲得了影帝,得到了圈內圈外很多人的認可。當初,曾國祥導演僅僅依靠自己的首次印象,通過年齡、穿著、舉止、談吐等便肯定一個人的內涵和個性,其實就是受人際交往中的「錨定效應」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好在,後來因緣巧合無意間又看到千璽照片,覺得他長開了,有了男人的味道,才考慮讓他試試,不然我們又會錯過一個好劇的誕生了。
那麼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主人公伊莉莎白身上的「錨定效應」是怎樣的呢,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伊莉莎白第一次在舞會遇見達西,卻無意間聽見賓利跟他提及伊莉莎白,並給出不錯的評價,達西說:「她的長相尚可忍受,沒有漂亮到讓我心動的地步。」她便覺得這個人太傲慢了,便跟朋友講,就算達西擁有整個德比郡,自己也不願意和他跳舞。當她聽見軍人偉翰說自己父親曾經是達西家的管家,並在臨死前許諾給他一個牧師職位,但達西卻無視了父親的遺願,認為達西在嫉妒他。這個時候伊莉莎白完全相信他的話,並對達西產生嚴重的偏見。得知達西剛剛把一位朋友從魯莽的婚姻中拯救出來,而原因是兩個人不門當戶對。伊莉莎白便馬上認為是他拆散了大姐和賓利,所以當達西向他告白時,她覺得他不僅傷害了自己自尊,還是對自己的屈辱。在「錨定效應"的刺激下,伊莉莎白對達西的偏見越來越深,所以不管達西自己怎麼向她解釋,她更願意相信別人對他的評價,因為她從第一次見面聽到達西的話,便認定他是一個傲慢不靠譜的人,從此無論達西做什麼,她會在第一印象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評價。
在交際中,我們更傾向於以初次的印象來評價一個人,這種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無法重來。比如說,在公司裡一個同事很熱心腸,經常願意幫助別人,喜歡分享,所有人對他的印象都不錯,可是有一次他因為工作繁忙而拒絕了一個人同事的要求,抱怨了一下,結果大家就因為這一件事認為他之前的好人都是偽裝出來的,對他的好感也大打折扣。
在我看來,第一印象會嚴重影響我們對他人做出正確的判斷,單純依靠片面的信息,自己以為是怎樣,就認定是怎樣,一旦形成這樣的定性思維後,便不會再主動去深度思考,其實這些都是「錨定效應」所導致的結果。
在現實生活中,「錨定效應」很微妙的隱藏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都忽視了它的存在,從而被它操控,致使人際關係中常常不順,產生負面情緒,不僅影響事業的發展還危及家庭和諧。「錨定效應」也是心理學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由於它的存在將取決於我們處事的態度及事件發展的走向。
02、社交的表象下隱藏了不為人知的秘密,從一個有趣的實驗清楚的看到我們的行為是如何被「錨定效應」綁架的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認為,一般肉眼看的見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若是人們過度執著於我們眼前能看到的事物,就相當於是畫地為牢,把自己困在一個圈子裡無法掙脫。
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未必能理解這一點,感性總是更容易取代理性的思考,因此事物的本質常常被人們忽視,不自覺的強化自己腦中已形成的信息和認知,然後便蓋棺定論,這一過程就導致了「錨定效應」的趁虛而入。
然而這種「錨定效應」心理一旦寄居在一個人的身上,就會使人養成一種慣性思維,而且極難被外界打破的;有時間「錨定效應」即使在沒有外在明顯特徵或者比較的情況下,也依然發生,它是受我們潛在意識的影響。
從《傲慢與偏見》中其他的社交場景裡,我們可以發現「錨定效應」不僅僅發生在主人公身上,而存在於絕大多數人身上,並讓人無意識的做出一連串不可以思議的事。
伊莉莎白的小妹,在第一次見到韋翰,就被他英俊的外貌所吸引是一個值得託付終身的人,甚至不顧家人的安危要跟他私奔,無論父母、家人怎麼勸說也無濟於事。簡與賓利雖然在舞會上一見鍾情,後因賓利的離開,便認定對方是不愛自己的表現,和其他大多數人一樣歧視自己的家族地位。達西的姑媽第一次找伊莉莎白談話,僅僅因為她出生貧寒,且妹妹與人私奔便認定她如果和達西在一起,就一定會做出有辱家門聲譽的事。她們都是憑藉自己固有觀念和認知,對眼下發生的事做出主觀的臆測,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所以才會做出如此荒唐的舉動。隨著時間流逝,誤會解開的那一天,才發現當初自己做的那些舉止是多麼愚蠢。
事實上她們並不清楚自己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行為,被「錨定效應」牽著鼻子走,還津津樂道宣揚自己的功績,即使後來發現自己愚蠢的行為,也依然沒找到背後真正的原因,如果再遇到類似的事也會犯相同的錯。
記得五年前表姐帶了一個男朋友回家,家裡人聽說她男朋友是離過婚的人,便堅決反對。姨媽認為離了婚的男人都不是好人,一定給不了表姐幸福,她根本還沒有去了解,只因社會上普遍這麼認為,便草率的做出判斷。事實上,表姐後來和她男朋友過得很幸福,她男朋友脾氣好、有上進心、包容她對她家人和朋友都特別好。
一個人在做出判斷時,或多或少都會受「錨定效應」的影響。姨媽在接收到「離婚男人」這個的信號時,條件反射出來的都是負面情緒,可她並沒有直接接觸和了解過表姐的男朋友,也談不上什麼第一印象,她根據自己過去固有的認知,斷定所有離過婚的男人都不怎樣,以致於強烈反對表姐跟他在一起。後來姨媽給我們講,還好當初表姐的堅持,不然我們就錯過了這麼好的女婿。
因此,「錨定效應」的產生來源於兩種途徑:第一印象和自我固有認知。
當遇到一件事情需要做出判斷時,「快思維」會依據以往自我固有認知做出暗示和判斷,並搜羅更多證據、事例來佐證這個的觀點。但無論是第一印象產生的錨定,還是自我固有認知產生的錨定,都需要我們時刻提醒自己,凡事三思,千萬不要快速下結論、做決策。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通過2組數字「數字實驗」,證實了人們易被「錨定效應」影響,而做出與真實相差甚遠的決策。
① 不用任何計算工具,請你在5秒鐘內估計這個算式的值,看看你估計的值有多準。
1×2×3×4×5×6×7×8=____?
② 請你將一張紙從中間對摺,再對摺,摺疊100次以後的厚度大概是多少?
實驗表明:①的正確答案是40320,而得到的平均數是512,幾乎所有人的結果都偏小和真實值相差近100倍。② 你的答案是多少呢?一張紙的厚度大約0.1毫米,那麼摺疊100次後的厚度是:1.27×1023公裡,相當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的800 0000 0000 0000倍。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錨定效應」的邏輯和套路是:「你的答案是我做主」,要在短時間內計算那麼長數字是挺難的,但在5秒內我們容易得到1×2×3×4的數值,於是這個數字就是人們接收的第一信息,也就是「錨定效應」中的「錨」,以此來估算結果,所以導致和真實結果有很大差距。摺疊紙的時候,我們第一印象是紙很薄,所有100次,也不會厚到哪兒去,所以最後的估算值也基於初次幾次摺疊印象,這就是「錨點」。
三國時期,一位著名謀士叫龐統,其號「鳳雛」,與「臥龍」諸葛亮齊名。但他早年投奔孫權時,卻遭到了拒絕,因為孫權第一眼看他覺得太醜了。孫權認為,自古以來,有才華能成大事的無一不是面如冠王,身材筆挺,這樣相貌醜陋的人有什麼才華,遂驅逐出去,龐統無奈之下投奔了劉備,幫他建功立業。
所以我們在人際交往當中,不要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絕大多數人會忽視「錨定效應」,容易被表象所影響,思維被它操控,做出下意識的決策。當我們在「錨定效應」的控制下,做出的判斷往往與事實存在巨大的差異,為了我們在生活中不被其所左右,我們應深刻認識並有意識的去進行刻意練習,以減少「錨定效應」帶來的負面行為。
03、如何減少「錨定效應」在社交中對我們的影響,結合《傲慢與偏見》和現實生活,掌握三個方法做出正確的決策
沒什麼比做決策能力更困難,因而也更珍貴了。 ——拿破崙
我們都知道在《傲慢與偏見》中伊莉莎白最後擺脫了「錨定效應」的影響,摒棄了自己對達西的偏見,從而獲得了自己理想的愛情。那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不被它所控制呢?
一般「錨定效應」的形成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收集信息,第二整合信息,第三做出決策,三個過程逐步遞進,而非突然。如果我們要想跳出這個「怪圈」,需要應用相應的辦法。下面我分享三個方法,希望能夠幫到大家跳出「錨定效應」的坑。
① 注意「狹窄框架效應」,用廣角鏡頭,看全景式的畫幅
諾貝爾獎得主理察·塞勒,曾提出「狹窄框架效應」這個概念,是指我們有時為了做某事而做某事,因此會陷入很窄的框架中,而忽略了達成目的的其他可能。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明明有兩種或以上的選擇,但因為把注意力太集中在其中一種可能性上面,從而做出的決策往往會影響全局,所以「狹窄框架效應」就產生了。
19世紀英國不動產繼承法規定,家庭的不動產繼承歸長子所得,伊莉莎白一家5個女兒,意味著一旦父親去世,她們就可能被表哥趕走的可能,所以當伊莉莎白的母親,得知自己的女兒伊莉莎白拒絕了表哥的求婚時,非常憤怒,甚至要跟她斷絕母子關係,來逼迫伊莉莎白為家族的利益接受這段沒有愛情的婚姻。
其實伊莉莎白的母親僅僅是不想財產落到表哥手裡,自己全家人日後依然可以繼續住在這棟房子裡,要達到這個目的,她完全可以不用犧牲女兒的幸福,她可以讓伊莉莎白自由的選擇自己的伴侶入贅到家中。可她完全順著事件發生的軌跡去想問題,就把自己框死在這個問題裡面了。
如果我們面對問題,始終盯在一個點上,很可能錯過其他最佳解決問題的途徑,喪失很多機會。這個世界上任何事都是多維度的,即使它是有框架的,但是在這個框架裡面也有不同的面,一扇門行不通,走的不出去,不妨轉過身,看看另一種可能。
有一次郭麒麟在出席一個活動的時候,很多記者採訪並向他提問:「如果和曹雲金遇見會向他打招呼嗎?」一般正常人的回答就是「會或者不會」,但這樣的回答可能會被各路記者拿來做文章,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狹窄框架效應」的陷進,還好高情商的郭麒麟懂得這個邏輯,沒有往坑裡跳,而是這樣回答記者的:「父親說見到了就應該打個招呼」。
如果我們就能很好的理解「狹窄框架效應」,那麼我們能避免陷入「錨定效應」中去,也就能更加全面的看到一個事物的發展全態,更不會局限於一個會帶來負面情緒的解決辦法。
② 避免「皮格馬利翁效應」,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形成個人獨到的視覺
古希臘神話中,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座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形象,他對此產生了愛慕之情,祈求愛神賦予以生命,最後這座雕像真的活過來了。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把這種由期望而產生的實際效果現象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心中怎麼想,就會相信事實就會如此,那麼他的行動就會受其心裡的暗示和影響,再加上一些有權威人士、影響力事件發生在上面,就會直接誤導自己往所期待的方向去發展論證。
由於今年疫情影響,很多公司都開始裁員減薪,閨蜜也很不幸被裁員,於是在家處於待業狀態。後來她想著反正最近工作也不好找,要不就報個班學習提升下,結果諮詢了學費要2萬,她便給男朋友說自己錢不夠,以為男朋友會很支持,結果男朋友反而說她一天想的多,不好好去找工作,還花那麼多錢學的到什麼,以為自己剛畢業?閨蜜氣的跟男朋友大吵了一架之後,最後分手了。
其實這就是人際關係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在起作用,我們每個人都無意識都對別人創造了一種期待,用自己構建出來的方式去感受別人,但人與人的關係是彼此協商共同維繫的。於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間我們的確活在自己的幻想狀態中,以為我們期待是什麼,人們就會成為什麼樣。
因此我們要避免「皮格馬利翁效應」,只有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才能要清楚的認識到「錨定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會影響到我們最初收集信息是否真實,我們可以去期待好的結果,但不代表你做的或者看到的表象都是你以為的「好事」。
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我要清楚的知道這只是自我期待心理,並非事實,要學會理智去看待,不要活在自我意識裡,而忽視外界本身的情況,從而影響我們真實的判斷。
③警惕「峰終定律」,為社交做出理智判斷,實現個人優質的交友圈
當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大腦要時刻保持警惕,要產生懷疑態度,多維度去思考,科學方法去論證,多問自己幾個問題,看看是否掉入「錨點」之中,設置一個報警器,監視自己對信息的篩選是否有誤。人們也常常為了說服自己的一個結果,便會不自覺找更多理由來論證自己的話和思想,即使不相干也會強扯在一起,其實這是受「峰終定律」影響。
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DanielKahneman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人對體驗的記憶,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時的感受和結束時的感受,這就是峰、終定律。通俗的說,就是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最後能記住的只有過程中最強烈的感受以及結束時的感受,往往我們在做判斷時也會受他影響。
在《傲慢與偏見》中,因為伊莉莎白在舞會上一開始便注意到與眾不同的達西,結果卻聽到他背後議論自己的不好,使得整場舞會下來令伊莉莎白最不爽最在意的事件就是達西的評價,因此受這個影響而認定達西的傲慢,掉入到「錨定效應」中,即使後面達西所有的善意之舉,故意的示好,在她看來都是滿足自己的私慾而已。好在最後,伊莉莎白認識到自己這一缺點,而沒有錯過這段感情。
在現實生活的社交中,「峰終定律」時刻影響著人們的心態變化,比如,我們我時候會特別在意和誰在一起做事;在公共場合亮相的時候,站在我們身邊的是一個什麼級別的人物;交朋友的時候會去打聽這個人是否取得什麼成績。因為我們常常會記住一個人最閃光、耀眼的時刻,而判定這個的好壞。這也是當下為什麼會有很多青少年盲目追星,最後翻車的情況也不少,大跌眼鏡,覺得自己當初看走了眼。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總能記住最顯著和特別的事件,但我們並不能僅憑腦海中的記憶去評判一個人,因為我們記住的往往是他生活中的一個片段,一個人有多種角色,不同的面,所以我們不能受「峰終定律」的影響,固定了我們的思維。
行為是態度的結果,而態度的形成取決於我們的認知,前面講了「錨定效應」主要是第一印象和自我固有認知產生的偏見,因此一個成熟的思考是不會被「峰終定律」欺騙,做出武斷粗暴的決策,讓自己落入社交的「錨點」之中。我們要學會分析事物的本質,理智判斷,多維度思考,再做出判斷和決策,減少社交中的「錨定效應」。
寫在最後
《傲慢與偏見》的時代背景讓她們每天不得不在社交裡遊刃有餘,即便如此,還是不免掉入「錨定效應」的陷阱裡,險些錯過影響她們一生的幸福。在現代,網絡社交的興起,我們透過屏幕更容易感性的去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以自我心理決定著那個不曾見面的人是我們所期待的樣子,然而現實卻狠狠的打了臉。
「錨定效應」就像空氣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卻常常不被人重視。它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或許我們不能完全制服它,但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辦法正確對待,減少由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希望以上三個方法對大家有所幫助,讓我們都不被「錨定效應」所操控,在人際交往中做出正確的決策,獲取幸福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