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裡有一款你非常喜歡的衣服,原價1999元,你覺得有點貴如果是半價就好了,過了一天,半價促銷,僅限一天,你毫不猶豫的選擇搶購。當你買到之後感覺好爽,今天又佔了個大便宜。
你看到王者榮耀皮膚原價1888元,現在只要188元,限時一天,你覺得這麼優惠不能錯過,於是趕緊充了點券.
商家的背後在玩什麼套路?是什麼導致我們快速決策?
其實現象背後隱藏了一個心理學原理: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又叫沉錨效應、錨定陷阱(The Anchoring Trap)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
所謂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心理學家借用錨定陷阱一詞指人腦活動中的一種有害的思維現象。人在決策時,總是先入為主,偏重於受第一次信息左右。首次印象,最初信息,初始數據常會為隨後的思考和判斷設置某種框架,形成導向。
史蒂夫·賈伯斯是一個深知人性、熟識「錨定效應」的天才,他說:「顧客不是要佔便宜,而是要有一種佔了便宜的感覺」。
錨定效應在眾多領域判斷與決策問題的研究中得到驗證,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如促銷廣告用詞對購買數量決策的影響,到風險預測性問題,如估計股市指數的預測、協商談判問題、博彩估計問題、法律判斷問題、價格估計問題,到自我效能評估等,從不同角度證明錨定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十分活躍又難以消除的判斷偏差。
追女孩子首次約會時問:周末出去玩好嗎?
得到的回答一般是:下次吧。
如果你說:周末去看電影、某某地方開了個特色餐館很好吃,一起去吃吧。
得到的回答一般是:可以啊。
理髮時,有高級髮型師價、總監價、首席價,高級價格就顯得划算。
「壞人為什麼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精髓也源於此。一旦「浪子」的標籤成為了我們固有的沉錨印象,他難得回了頭,就產生了金子般可貴的效果。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1973年斯德哥爾摩市的一次搶劫案。後來心理學界用它指代人質會逐漸對綁匪產生依賴和信任,甚至感情的現象。該現象的成因,正是因為當人質們感受到了毀滅性的恐懼和絕望時,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期待值就會降到0。而本被認為是惡魔化身的綁匪們,只要流露出一點點人性之光,都會顯得那麼難能可貴。人質們感到驚訝和感激涕零,並慢慢理解和認同綁匪的「不得已」。同理的現象還有軍訓和傳銷。
既然生活中「錨」無處不在,那要怎麼避免呢?
錨定效應的決策影響,建立在不確定的情境下,所以當情景確定時,錨的影響就會大大降低。
而要確定情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收集儘量多的資料。(比如購物時你會想到用比價軟體,比如行業專家就不容易受影響)。
金融市場上的操縱者,經常利用錨定理論「拉高出貨」。
某隻股票上市,以6元多的發行價高開到16元,當換手率達到70%的時候,下午戲劇性的一幕上演了,股價一度上漲到50元,最後收於31元。
這種奇怪的走勢也許是偶然的, 但更可能是人為的操縱。操縱者為什麼要把當日拉高,此後又跌停?實際上操縱者是在利用行為金融學裡的錨定原理,操縱投資者的心理,實現自己的誘多意圖。
一些股票,本身炒作到20元估值就已經到位了,但運作者定要炒到30元, 甚至40元,然後再從這個價格開始出貨,直到跌回20塊錢其實這個階段主力已經出貨完成了。但是由於許多人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覺得股價從40塊跌到20塊錢了,股票便宜了一半,還是有許多人在這個時候買入,覺得自己抄到了底撿了便宜,其實主力已經出貨完畢了。
所以,為了避免錨定理論帶來的便宜幻覺,摒棄刻舟求劍的股價思維,需要從根本的估值水平判斷股價是否低估。
沒有人能夠完全避免錨定效應的影響,但是認識錨定效應,我們可以將其負面影響降低,利用其給以自己正面影響。重要的是,更清楚的認識到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
最後,歡迎添加我的微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