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化:世界六大宗教飲食大觀

2021-02-16 中國國家歷史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縱觀當今世界西方以動物性原料為主體的膳食結構,帶來了眾多食源性的「文明病」,東方比西方相對要少得多,亦足可證明道教飲食養生學說的先鑑之明。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物質需要,離開了飲食人類將無法生存。縱觀人類歷史,由於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的差異,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獨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

接下來,就去領略一番世界六大現代宗教的飲食風情吧!

宗教是一種世界觀。分為兩種形式:


一是多神教的原始宗教,其典型特徵是相信「萬物有靈」,祭祀多神,崇拜自然(含天象、大地、山石、水火)、崇拜生物(含動植物)、崇拜圖騰(氏族的標記或保護神)、崇拜祖靈(含善靈與惡靈);

二是一神教的現代宗教,主要是信奉「人造神」,有著特定的教義、教規、寺廟、經典、教團和定期的宗教活動,目前除印度教、佛教、道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六大宗教外,還有無數的小宗教。不論原始宗教,還是現代宗教,都要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對信徒加以約束並「改造」,因此作為人類生存第一需要的飲食,就備受宗教界的重視。

宗教意識和清規戒律滲入宗教徒飲食生活後,便逐步形成奇異的宗教飲食文化。這種飲食文化,有三個鮮明特色:


二是從宗教的教義出發,要求信徒們吃什麼和不吃什麼;

三是對烹調方法和飲食習俗也加以監控。其目的都是弘揚本教的教旨,強化本教的張力,使信徒們強健身體、完美情操,早日「脫離苦海」。

印度教又稱新婆羅門教,有4000餘年的發展歷史。它是在古印度吠陀教、舊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演化而成的。馬克思說它「既是縱慾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保護神)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可以說它是古印度多種宗教體系和精神文化現象的混合物。該教現有信徒5億多,大都分布在南亞次大陸,以印度人和各國印僑、印裔為主體。

梵天、毗溼奴和希瓦

印度教飲食文化突出表現在宗教祭儀頻繁、飲食忌諱甚多,以及信仰所鼓勵的食品上。

印度教祭儀多達百餘種。凡是祭祀,都要置備眾多的美食,用以敬神、媚神和悅神,同時改善僧侶生活。像敬祖的「供養祭」與求子的「受胎禮」,均是祭神與享人相結合。這樣,信徒的餐宴常被罩上一個「神聖的光環」。

該教的食忌既多且嚴,還都有宗教戒律作為依憑。他們普遍禁食牛肉;不少教徒不吃豬肉、爬行動物、蛋品和家禽;迴避洋蔥、大蒜以及紅豆與番茄等帶有「血色」的蔬菜;討厭油膩的食品和酒,因而帶有「花素」的色彩。

至於信仰鼓勵的食品,主要是印度酥油、牛奶及椰子,還有糧豆和蔬菜。所以該教信徒的膳食基本上是由「三品」(豆品、果品、奶品)構成的;而且嗜辣嗜香,喜愛生鮮、清淡、爽脆或柔潤的口味,並有著名的「馬薩拉茶」(加姜料等煮製,裝盤舔吸)傳世。這又與印度的物產、氣候、食風相一致了。

馬薩拉茶

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後來形成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喇嘛教三大支系,現有信徒2億5千萬,大都集中在斯裡蘭卡、中國、朝鮮、日本和美國。由於其教義主要是勸人為善、脫離紅塵、閉門修行、以成正果,故而它在飲食上強調茹素、節食、戒貪、禁慾和愛惜生靈。但三大支系又各有不同。

1﹒大乘教飲食文化 

大乘佛教宣揚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建立佛國淨土。其僧尼都在寺庵食宿,除禮佛修行外,還從事墾荒、種菜、植茶、採集等勞動,食禁較嚴,自辦「香積廚」,以便控制。他們「只吃朝天長(指植物),不吃背朝天(指動物)」「不吃喘氣之物(也指動物)」;還不準有「意殺之念(指素質葷形、素質葷名的菜式)」堅持不殺生,禁葷腥,忌食蔥、姜、蒜等辛香類蔬菜,僅吃糧豆、蔬果及菌筍。至於信徒內部,又有「胎裡素」(一出生就厭棄葷腥)和「出家素」(度戒後才禁葷),「吃長齋」(一年四季都吃素)和「吃花齋」(僅在許願的特定時間內吃素),僧尼和居士,文僧和武僧,凡僧和聖僧(濟公和尚之類),清和尚和花和尚,入寺修行和在家修行等區別,茹素情況差異很大,這是對佛門戒律的不同解釋所致。

2﹒小乘佛教飲食文化  

小乘佛教只要求信徒在宗教道德上自我完善,著眼於個人解脫。它的僧侶大都不參加農業勞動,「緬寺」也不設廚房,飲食全靠所在村寨提供,難於控制,故而食禁較寬:「只要不殺生,也不禁葷腥。」無論短期出家的孩童,還是終身皈依佛門的老僧,或是由各戶輪流送飯,或是清晨託缽沿門化齋,施主給啥吃啥,不得挑剔。他們還遵循「過午不食」的清規,但午後允許飲茶、喝果汁。還要堅持「賧佛」(向佛祖敬獻美食)。此外,這一教派的善男信女,大多不吃羊肉。

供奉小乘佛教僧人飲食

3﹒喇嘛教飲食文化  

喇嘛是藏語,意為「上師」。此教是大乘佛教中的部分派別與婆羅門教相結合的產物,它崇奉大日如來尊神,傳教由軌範師暗授,教化帶有威懾指令性,宗教生活神秘而別致,故又稱「密教」。喇嘛教傳播區域多系內陸高原,信徒也多是以牛羊肉乳為主食的牧民,故而也是「既不殺生也不禁葷」的。不過,教規僅允許吃牛、羊、鹿、豬等偶蹄動物;不準吃被視作「惡物」的奇蹄動物(如馬、狗、驢、騾)、五爪禽(如雞、鴨、鵝、鴿),以及龍王的子孫(如魚、蝦、蚌、蟹);還有些信徒不吃肥豬肉,戒酒。信徒每餐飯前要用手指蘸水(或奶汁、酥油茶、青稞酒)對空連彈3次表示禮佛,還要用酥油花、糕點和水果等供佛。

由上不難看出,佛教飲食文化既有虔誠的宗教理性,又有靈活的務實精神,不僅「因地制宜」,而且「人情味」頗濃。

猶太教飲食文化

猶太教是世界各地猶太人的宗教,有4000餘年的發展歷史。這是一個禁止偶像崇拜、企盼救世主降臨、強調生命價值和個人作用、清規戒律苛嚴的特殊宗教。現有信徒1530萬,全部是分布在以色列、德國、美國、加拿大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內的猶太人。

該教的飲食文化集中體現在它的《膳食法令》中。依據這一法令,他們有五不食、一遵從、一禁止的食規。

「五不食」是:不食動物的血液(因為這是動物的「生命所在」);不食自死的動物(因為血未放盡,味不可口);不食牛羊胴體後部的某些筋腱(因為猶太人先祖與天使角力時曾傷腿筋);不食兔、馬、駝、龜、蛇、蝦、貝、帶翼昆蟲與爬蟲、跳鼠和兇禽猛獸(因為它們或髒、或醜、或兇、或惡);一餐飯中不可同時食用肉品及奶品(因為違反節儉的美德)。

「一遵從」是:烹調必須遵從「特裡法」,即不能斷定是否潔淨的原料不做,烹調方法不正確的菜點不吃;符合教規的食品應有「U·K」的標誌。

「一禁止」是:安息日(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不可舉火做飯,以便摒除一切雜事和雜念去「修真養性」;安息日的食品要提前一天備妥。

這樣,該教教徒可食的僅有糧豆、蔬果、牛、羊、鹿、有鱗有骨魚及禽蛋;節日美味是蜂蜜、雞蛋、蛋糕、果餡酥餅、乾酪、牛羊肉、烤魚、甜食、佳果和葡萄酒;收穫節、收藏節、逾越節和除酵節等,既是宗教慶典,又是美食匯展。總之,寓教義於食以及以潔淨養身是其飲食文化的兩大基石。

基督教飲食文化

基督教是以基督耶酥為救世主的各教派之統稱,包括天主教(羅馬公教)、希臘正教(東正教)、新教(耶酥教) 三大派別和一些小的支系。它在公元一世紀由猶太人耶酥創立於巴勒斯坦,後來流傳羅馬帝國全境,演化成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現有信徒15億,遍及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該教教義主要是:相信天主創造並主宰世界;人類始祖有罪,致使子孫萬代受苦;要求信徒愛上帝,愛別人;懺悔過失,使靈魂得到寬恕,死後進入天堂。

該教教律不嚴,食禁也較寬鬆,平時同於常人,僅在特定期間內有若干規定。如「封齋」期禁止肉食和娛樂;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周五「行小齋」,一天只許一餐吃飽;做「彌撒」時,接受牧師分發的「聖體」 (麵餅)和「聖血」(葡萄酒),用聖盤和聖杯享用,名曰「領聖餐」;每餐飯前做禱告,劃十字,求主賜福;出於《聖經》中「最後的晚餐」的故事,忌諱星期五聚餐赴宴和13人圍桌吃飯等。

此外,該教新教中有兩個小教派的飲食生活較為特異。

一是流行於美國西部,相信「啟示」的連續性、奉持《摩門經》的摩門教。他們鼓勵食用穀物、水果和蔬菜,提倡節約用肉;忌諱酒精、茶、咖啡、菸草等刺激品,以便完善德行。

二是主要流傳於美國,宣傳基督將再次降臨人間,主張遵從以「第七日」(指星期六)為安息日的安息日會。他們禁食魚、肉、禽、乾酪、茶、酒與咖啡,不吃糖多、鹽多、含香料的菜和細碾的穀物;提倡食用蛋、奶、堅果、豆類與全粒穀物基本上是奉行「素食主義」和「苦行主義」。

伊斯蘭教飲食文化

「伊斯蘭」為阿拉伯語,意為順服,即順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此教是由出身於麥加古來什部落哈申家族的穆罕默德,於七世紀初葉以「安拉」的名義在阿拉伯半島上創立的。現分遜尼和什葉兩派,約有7億信徒,分布在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的近40個國家與地區中,耶路撒冷是其聖地。

該教教義主要是:

1﹒六信:信奉安拉;信奉諸天使;信奉《古蘭經》為天啟經文;信奉穆罕默德為封印使者;信奉死後復活及末日審判;信奉世間一切皆由安拉前定。2﹒五功。即通過念功煉心、拜功煉身、齋功煉性、課功煉財、朝功煉命。3﹒行善:懲治奸邪,賑濟貧民,善者升天堂,惡者入地獄。

4﹒為「安拉之道」徵戰,為教義獻身。由此所決定,該教的飲食文化內涵深厚而奇異。

第一,寓教於食,以食育德。它認為教徒的飲食是為了養身和養性。養身則應吃佳美(清潔、可口、有營養)的食品,養性則應吃合法(以正當手段獲取、符合教養規定)的食品;特別強調「潔淨的受歡迎,汙油的須禁止」。

第二,戒血生,忌外葷,與猶太教食禁有不少相似之處。


3﹒禁吃髒物(如豬、狗、驢、騾)、兇物(如熊、狼、鷹、鷂)、醜物(如蝙蝠、烏鴉)和惡物(如貝、蟹),以及無鱗無鰓魚;上述動物的圖象也不準出現在餐室中;

5﹒禁吃烈酒、一切麻醉品及毒品。對於教義允許食用的溫順食草反芻動物(如牛、羊、駝、鹿)、食谷家禽(如雞、鴨、鵝、鴿)、有鱗有鰓魚(如鯉、鯽、草、鰱)之類,還必須經由阿訇或教民念清真言後方可快刀宰殺,放盡餘血,否則也不能吃。同時在回曆九月的「齋月」期間,成年穆斯林無特殊情況者,白天必須禁食禁水,違者要受譴責。其目的是使教徒不論貧富都體驗挨餓的滋味,從而完美情操。

第三,食禁嚴肅規範,執行合情合理。該教食規雖然苛嚴,但對特殊情況下無法持齋者,也有相應的變通辦法。如《古蘭經》明確指出:「凡為勢所迫,非出自願,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毫無罪過。」孕婦、產婦、乳母、病人和身體虛弱者,在齋月的白天允許適量進食,待身體復原後再補行齋戒;至於嬰幼兒學童和老人,持齋也適當放寬。還有些地區因傳統膳食習慣或食源所限,某些食物亦可選用。像哈薩克穆斯林就不禁馬肉,沿海回民可吃某些海鮮,有些高山區教徒能吃山羊,節假日可以少量喝點啤酒。這都體現出對教徒的信任、愛護、教育與關懷。

第四,有著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如使用白色餐巾,盤碗多次衝刷,飯前淨手,不用左手觸摸食物,各人都有專用餐具和茶具,食物生熟分開和冷熱分開,廚房乾淨明亮,廚具井井有條,餐室潔淨無塵,進餐安靜禮貌等,這均是文明教養的體現。

第五,創造出獨具一格的清真菜點系列,孕育出與東方飲食文化、西方飲食文化並稱於世的阿拉伯飲食文化,為阿拉伯世界的繁榮和進步做出了卓絕的貢獻。

道教飲食養生文化

道教是中華炎黃文化催生的,土生土長的中國宗教。以道家學說為主,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潛心修行。

道教創立後尊老子為教主,遵道重德。道教以「道」名教,對老子之道一要學習,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及「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

道教在中國發展的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極其高雅,極其通俗。其中一部分已演化為民間世俗,成為勞動群眾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然而,並不是每位中國人都信仰道教,但道教的思想卻根深蒂固,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文化的根全在道教。」道教的飲食文化便是如此。

道教宗於道家,道教的飲食思想主要源於上古時代先民們在烹飪中,對火與水的運用所獲得的認識,進而又從飲食與醫藥中,獲得養與治理的認識。到距今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前者發展成為認識客觀世界的哲學思維,總結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後者發展成為飲食養生的理論體系,成為《黃帝內經》的重要組成部分,故而道教重養生,即是追求今生的健康長壽。

道教飲食文化十分豐富,上溯從神農嘗百草起,到帝堯時代彭祖創製「雉羹」,到商代初伊尹製作「湯液」,再到春秋時代神醫扁鵲說:「不知飲食是否適當,便很難生存……」這都是積累的過程。直到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作了較全面的總結,提出飲食養生之道在於尊重客觀世界辨證的對立統一的變化、發展的規律,提出重視烹調和節制飲食的思想(「謹和五味」 「飲食有節」)。並且指出過分追求美味佳餚和過度飲食都會招致疾病。認為只要認真地注意飲食規律與實踐、便可以享其天年,活過百歲,(「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書中還提到了膳食結構、飲食方法等原則。這些都是道教後來所尊奉的飲食養生之道。

至今,道教的教徒仍然身體力行。全真派「重清素、戒殺生」,不沾葷腥,注重三厭(天厭雁、地厭犬,水厭烏魚)和五禁(韭、薤、蒜、芸苔、胡荽),要求「葷酒迴避,齋戒臨壇」。正一派調「天地萬物,為我所用」,重視飲食養生,講究藥膳與食療……

事實上,道教飲食養生文化已滲入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之中,成為本能的指導原則,其合理性有些己被現代科學闡釋與肯定,證明道教研究飲食養生文化具有充分的科學內涵。

道教飲食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選料:糧食作為養生的主體(「五穀為養」),以肉食、果品、蔬菜為補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將糧食作為主食,佔飲食比例的60-70%,其肉食、果品、蔬菜則佔了30%—40%。2﹒調味:伊尹向成湯講述各種美味,說明那時已經有了五味調和的學說,到《黃帝內經》時,已特別強調的調配必須符合養生的要求。3﹒食療:包括食補與藥膳,如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晉代葛洪《肘後方》中用海藻酒治甲狀腺腫大,唐代孫思邈《千金方》用豬肝治夜盲症等等。由於道家重視飲食文化的傳播,民間有很多此類典籍文化遺存。

4﹒節食:這一思想是道教飲食文化的重點內容之一。它包含兩重意義:一為少吃,每餐吃到八分飽即可;二為節制葷腥油膩的飲食。

縱觀當今世界西方以動物性原料為主體的膳食結構,帶來了眾多食源性的「文明病」,東方比西方相對要少得多,亦足可證明道教飲食養生學說的先鑑之明。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長按識別二維碼,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中國》與飲食文化
    鑑於此,製片人通過《舌尖上的中國》避開那些象徵著上流社會的稀有食材是正確的。或許這個系列的最大正能量是喚醒了神州大地上的人們對日常飲食的熱愛。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會把飲食當作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只有中國飲食能深深地影響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化,當然這點肯定是有爭議的。例如,在美國,就算居住地沒有中國人,也會有中國的餐廳。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農耕文化
    飲食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造就了每個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這些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又發展成了各種習俗與文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 | 這門課的由來
    > 食遇中國 > 美食進化論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 | 這門課的由來
  • 「舌尖上的中國」和飲食禁忌
    人類文化中存在著對飲食的選擇、偏愛、避免或禁止,往往有潛在的「合理」原因,形成拒食某些難以消化或具有毒性的食物的傳統。
  • 世界文明古代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儒家文化
    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我把這個世界史上的文明古國的國家民族宗教跟大家介紹一下,然後我們再介紹一下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宗教跟哲學、科學、藝術等等的關係。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出現在古代的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和印度,波斯,還有以色列,隨著這些文明古國的產生,原始時代的氏族——部落宗教就演變成國家——民族宗教。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幾個文明古國的宗教不僅是世界宗教史上最早產生國家——民族宗教的,而且也正是他們最早創造了神聖的宗教經典,也就是經書。
  • 【飲食文化】舌尖上的英文
  • 三足鼎立——美食簡史之五:世界飲食文化三大體系
    在飲食文化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地在不同時期分別創造了獨具風格的美食和文化,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發達和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哥倫布大交換」,不同物種在全球範圍內遷徙進化,不同國家的食物和飲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發展,其中傳播最廣、最受歡迎的主要有三大飲食文化,即以中國烹飪為代表的東方菜系,以法國烹飪為代表的西方菜系,以及以土耳其烹飪為代表的清真菜系,他們被稱為世界三大飲食文化體系,在飲食世界「三足鼎立」。
  • 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
    這些差異是由於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種族文化差異以及烹飪技巧的不同形成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對於住在海邊的人,海裡的魚、蝦、貝類更容易獲得,所以他們的食物就更偏向於取自這些食物;住在內陸的人離大海太遠了,因此他們就養了牛、羊、雞等動物,所以吃牛肉、羊肉、雞肉就更加方便啦。
  • 世界各國飲食文化趣談
    關注「義大利葡萄酒年鑑」(微信號:italianspirit),了解意式生活方式。不熟悉情況或初來乍到的客人,常常會被這種場面鬧得啼笑皆非。錢多的人或是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對你的尊重,與摳門或挨宰不能相提並論。 四、吃定量,多吃自費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瑞士人精打細算,節約成風。在這個國家承辦的世界性高層活動中,一日三餐固定供應每人一份,或是把這份餐費發給個人,讓你自己找地方去吃。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舌尖上的殘忍——中國飲食黑暗面
    這兩種食材在中國飲食上出現很晚,傳說源自明初,確切的文字記載是到了明中葉了。所謂燕窩,是金絲燕的窩,多築於巉巖峭壁之上。金絲燕是比家燕還小的燕子,每年的3月到12月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到南海繁衍後代。它用自己分泌的唾液和從海中銜來的小魚小蝦,在巖壁上築巢以繁衍後代,築這個巢需二三十天,金絲燕要在山海之間往來成千上萬次,它的堅韌與悲壯不亞於銜微木以填滄海的精衛鳥。
  • 【飲食研究】世界各國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是人文歷史的一大遺留產物,世界各地都有奇妙的飲食文化。
  • 舌尖上的吉安美食:吉安六大特色食物
    舌尖上的吉安美食:吉安六大特色食物  一、黃粘米果食法:將煙燻肉條切成塊,以炒家鄉肉之方法配上蒜仁、辣椒等料,吃起來具有臘肉香味,肥而不膩,鹹辣香脆,催人食慾。其它魚、禽、畜皆可如法燻制,但只宜炒食,不宜紅燒或煮湯。  三、油煎薯包
  • 漫談法國飲食文化
    法國人非常講究飲食文化,法國是全世界公認的飲食王國。法國飲食特別的講究,法國人不僅對食物本身的營養和味道特別講究,而且還追求用餐時的情調.法國人將共同用餐看做是結交朋友,聯絡感情的一種樂趣。法國飲食經歷了亨利四世大帝的發展,迎來路易十四時代的飛躍,逐漸形成了如今的飲食特色,歸結起來,法國飲食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世界五大宗教的起源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誕生了無數的宗教與信仰,那麼我們按照時間線來了解一下世界五大宗教的起源。希伯來聖經也叫塔納赫 (Tanakh),由很多宗教典籍組成還有數以百計的論著和註疏,匯集在一本包羅萬象意義深長的法典裡,叫做塔木德 (Talmud)。猶太人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豐富的象徵含義,在逾越節宴席上每一道菜都象徵了當年「出埃及」時的一個方面。
  • 舌尖上的埃及——飲食風俗
    當地大米較少,要實行定量分配。埃及人還特別喜歡吃甜食,這些美味食品不僅是齋日必備,而且平時朋友聚餐請客時也必不可少。其中最著名的是「庫納法」。其做法是把白面調成糊狀,把大盤子或平底鍋上放好奶油,然後放在火上;再把調好的麵糊放在漏勺裡,均勻搖晃,震動勺把,使麵糊從勺孔中下落成細絲,落在加熱的平底鍋上,將面絲煎至微脆,就製成了「庫納法」。
  • 小餐桌大視野,打開拜佔庭的「餐桌」,了解背後的千年飲食文化
    教會自然是從羅馬帝國時期傳入的,在宗教思想上保持著西方宗教的原則。而在日後的政權建設,以及其他文化思想方面,卻深受黑海、中亞甚至是遠東地區政權的影響,這使得拜佔庭文化,更加多元化和複雜化。正是因為拜佔庭帝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當時東西方世界的交互程度不斷加深,這使得拜佔庭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角色不斷強化。
  • 法語趣味間|飲食文化
    法國飲食文化的代表第一、菜餚文化講究的調料搭配簡單的菜樣。法餐對菜的配料,火候的講究,菜餚的搭配,選料的新鮮,不同地區的多元化菜餚及菜餚烹飪的細膩,合理性和藝術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常用的香料有:百裡香,迷迭香,月桂,歐芹,龍蒿,肉豆寇,藏紅花,丁香花雷,調味汁達百種,既講究味道的細微差別,還考慮色澤的不同。
  • 咬春,飲食的文化,製作的喜樂,舌尖的美味
    走在渭河堤上,輕風拂面。心中想著《詠柳》,不由得睜大眼睛,盯著垂下的柳枝,尋覓那淺淺、點點的綠芽。是我心急,抑或是春色的誘人,不顧一切地伸手拉過一條柳枝。尚未從寒冬甦醒的枝條,一點也不豐滿,乾巴巴的不討人喜歡。再一細看,枝條上已經鼓起半粒米大小的芽包, 並且間隔一寸的距離,整齊的排好了隊。她們一定是在等待春天的號角,破壁而出。自古立春之日,有咬春的習俗。
  • 淺談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與宗教的關係
    縱觀中國歷史,中國的宗教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東周晚期已經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是這一時期典型的宗教發現。例如,楚人相信女巫,但不相信醫學。楚人信奉東方太一皇帝領導的神學,為後世的宗教發展提供了理論經驗。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文化繁榮時期。隨著分封制的解體,鐵力牛耕的出現和知識分子的成長,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巨大的變革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