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縱觀當今世界西方以動物性原料為主體的膳食結構,帶來了眾多食源性的「文明病」,東方比西方相對要少得多,亦足可證明道教飲食養生學說的先鑑之明。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物質需要,離開了飲食人類將無法生存。縱觀人類歷史,由於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的差異,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獨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
接下來,就去領略一番世界六大現代宗教的飲食風情吧!
宗教是一種世界觀。分為兩種形式:
二是一神教的現代宗教,主要是信奉「人造神」,有著特定的教義、教規、寺廟、經典、教團和定期的宗教活動,目前除印度教、佛教、道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六大宗教外,還有無數的小宗教。不論原始宗教,還是現代宗教,都要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對信徒加以約束並「改造」,因此作為人類生存第一需要的飲食,就備受宗教界的重視。
宗教意識和清規戒律滲入宗教徒飲食生活後,便逐步形成奇異的宗教飲食文化。這種飲食文化,有三個鮮明特色:
三是對烹調方法和飲食習俗也加以監控。其目的都是弘揚本教的教旨,強化本教的張力,使信徒們強健身體、完美情操,早日「脫離苦海」。
印度教又稱新婆羅門教,有4000餘年的發展歷史。它是在古印度吠陀教、舊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演化而成的。馬克思說它「既是縱慾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保護神)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可以說它是古印度多種宗教體系和精神文化現象的混合物。該教現有信徒5億多,大都分布在南亞次大陸,以印度人和各國印僑、印裔為主體。
梵天、毗溼奴和希瓦
印度教飲食文化突出表現在宗教祭儀頻繁、飲食忌諱甚多,以及信仰所鼓勵的食品上。
印度教祭儀多達百餘種。凡是祭祀,都要置備眾多的美食,用以敬神、媚神和悅神,同時改善僧侶生活。像敬祖的「供養祭」與求子的「受胎禮」,均是祭神與享人相結合。這樣,信徒的餐宴常被罩上一個「神聖的光環」。
該教的食忌既多且嚴,還都有宗教戒律作為依憑。他們普遍禁食牛肉;不少教徒不吃豬肉、爬行動物、蛋品和家禽;迴避洋蔥、大蒜以及紅豆與番茄等帶有「血色」的蔬菜;討厭油膩的食品和酒,因而帶有「花素」的色彩。
至於信仰鼓勵的食品,主要是印度酥油、牛奶及椰子,還有糧豆和蔬菜。所以該教信徒的膳食基本上是由「三品」(豆品、果品、奶品)構成的;而且嗜辣嗜香,喜愛生鮮、清淡、爽脆或柔潤的口味,並有著名的「馬薩拉茶」(加姜料等煮製,裝盤舔吸)傳世。這又與印度的物產、氣候、食風相一致了。
馬薩拉茶
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後來形成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喇嘛教三大支系,現有信徒2億5千萬,大都集中在斯裡蘭卡、中國、朝鮮、日本和美國。由於其教義主要是勸人為善、脫離紅塵、閉門修行、以成正果,故而它在飲食上強調茹素、節食、戒貪、禁慾和愛惜生靈。但三大支系又各有不同。
1﹒大乘教飲食文化
大乘佛教宣揚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建立佛國淨土。其僧尼都在寺庵食宿,除禮佛修行外,還從事墾荒、種菜、植茶、採集等勞動,食禁較嚴,自辦「香積廚」,以便控制。他們「只吃朝天長(指植物),不吃背朝天(指動物)」「不吃喘氣之物(也指動物)」;還不準有「意殺之念(指素質葷形、素質葷名的菜式)」堅持不殺生,禁葷腥,忌食蔥、姜、蒜等辛香類蔬菜,僅吃糧豆、蔬果及菌筍。至於信徒內部,又有「胎裡素」(一出生就厭棄葷腥)和「出家素」(度戒後才禁葷),「吃長齋」(一年四季都吃素)和「吃花齋」(僅在許願的特定時間內吃素),僧尼和居士,文僧和武僧,凡僧和聖僧(濟公和尚之類),清和尚和花和尚,入寺修行和在家修行等區別,茹素情況差異很大,這是對佛門戒律的不同解釋所致。
2﹒小乘佛教飲食文化
小乘佛教只要求信徒在宗教道德上自我完善,著眼於個人解脫。它的僧侶大都不參加農業勞動,「緬寺」也不設廚房,飲食全靠所在村寨提供,難於控制,故而食禁較寬:「只要不殺生,也不禁葷腥。」無論短期出家的孩童,還是終身皈依佛門的老僧,或是由各戶輪流送飯,或是清晨託缽沿門化齋,施主給啥吃啥,不得挑剔。他們還遵循「過午不食」的清規,但午後允許飲茶、喝果汁。還要堅持「賧佛」(向佛祖敬獻美食)。此外,這一教派的善男信女,大多不吃羊肉。
供奉小乘佛教僧人飲食
3﹒喇嘛教飲食文化
喇嘛是藏語,意為「上師」。此教是大乘佛教中的部分派別與婆羅門教相結合的產物,它崇奉大日如來尊神,傳教由軌範師暗授,教化帶有威懾指令性,宗教生活神秘而別致,故又稱「密教」。喇嘛教傳播區域多系內陸高原,信徒也多是以牛羊肉乳為主食的牧民,故而也是「既不殺生也不禁葷」的。不過,教規僅允許吃牛、羊、鹿、豬等偶蹄動物;不準吃被視作「惡物」的奇蹄動物(如馬、狗、驢、騾)、五爪禽(如雞、鴨、鵝、鴿),以及龍王的子孫(如魚、蝦、蚌、蟹);還有些信徒不吃肥豬肉,戒酒。信徒每餐飯前要用手指蘸水(或奶汁、酥油茶、青稞酒)對空連彈3次表示禮佛,還要用酥油花、糕點和水果等供佛。
由上不難看出,佛教飲食文化既有虔誠的宗教理性,又有靈活的務實精神,不僅「因地制宜」,而且「人情味」頗濃。
猶太教飲食文化
猶太教是世界各地猶太人的宗教,有4000餘年的發展歷史。這是一個禁止偶像崇拜、企盼救世主降臨、強調生命價值和個人作用、清規戒律苛嚴的特殊宗教。現有信徒1530萬,全部是分布在以色列、德國、美國、加拿大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內的猶太人。
該教的飲食文化集中體現在它的《膳食法令》中。依據這一法令,他們有五不食、一遵從、一禁止的食規。
「五不食」是:不食動物的血液(因為這是動物的「生命所在」);不食自死的動物(因為血未放盡,味不可口);不食牛羊胴體後部的某些筋腱(因為猶太人先祖與天使角力時曾傷腿筋);不食兔、馬、駝、龜、蛇、蝦、貝、帶翼昆蟲與爬蟲、跳鼠和兇禽猛獸(因為它們或髒、或醜、或兇、或惡);一餐飯中不可同時食用肉品及奶品(因為違反節儉的美德)。
「一遵從」是:烹調必須遵從「特裡法」,即不能斷定是否潔淨的原料不做,烹調方法不正確的菜點不吃;符合教規的食品應有「U·K」的標誌。
「一禁止」是:安息日(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不可舉火做飯,以便摒除一切雜事和雜念去「修真養性」;安息日的食品要提前一天備妥。
這樣,該教教徒可食的僅有糧豆、蔬果、牛、羊、鹿、有鱗有骨魚及禽蛋;節日美味是蜂蜜、雞蛋、蛋糕、果餡酥餅、乾酪、牛羊肉、烤魚、甜食、佳果和葡萄酒;收穫節、收藏節、逾越節和除酵節等,既是宗教慶典,又是美食匯展。總之,寓教義於食以及以潔淨養身是其飲食文化的兩大基石。
基督教飲食文化
基督教是以基督耶酥為救世主的各教派之統稱,包括天主教(羅馬公教)、希臘正教(東正教)、新教(耶酥教) 三大派別和一些小的支系。它在公元一世紀由猶太人耶酥創立於巴勒斯坦,後來流傳羅馬帝國全境,演化成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現有信徒15億,遍及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該教教義主要是:相信天主創造並主宰世界;人類始祖有罪,致使子孫萬代受苦;要求信徒愛上帝,愛別人;懺悔過失,使靈魂得到寬恕,死後進入天堂。
該教教律不嚴,食禁也較寬鬆,平時同於常人,僅在特定期間內有若干規定。如「封齋」期禁止肉食和娛樂;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周五「行小齋」,一天只許一餐吃飽;做「彌撒」時,接受牧師分發的「聖體」 (麵餅)和「聖血」(葡萄酒),用聖盤和聖杯享用,名曰「領聖餐」;每餐飯前做禱告,劃十字,求主賜福;出於《聖經》中「最後的晚餐」的故事,忌諱星期五聚餐赴宴和13人圍桌吃飯等。
此外,該教新教中有兩個小教派的飲食生活較為特異。
一是流行於美國西部,相信「啟示」的連續性、奉持《摩門經》的摩門教。他們鼓勵食用穀物、水果和蔬菜,提倡節約用肉;忌諱酒精、茶、咖啡、菸草等刺激品,以便完善德行。二是主要流傳於美國,宣傳基督將再次降臨人間,主張遵從以「第七日」(指星期六)為安息日的安息日會。他們禁食魚、肉、禽、乾酪、茶、酒與咖啡,不吃糖多、鹽多、含香料的菜和細碾的穀物;提倡食用蛋、奶、堅果、豆類與全粒穀物基本上是奉行「素食主義」和「苦行主義」。
伊斯蘭教飲食文化
「伊斯蘭」為阿拉伯語,意為順服,即順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此教是由出身於麥加古來什部落哈申家族的穆罕默德,於七世紀初葉以「安拉」的名義在阿拉伯半島上創立的。現分遜尼和什葉兩派,約有7億信徒,分布在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的近40個國家與地區中,耶路撒冷是其聖地。
該教教義主要是:
1﹒六信:信奉安拉;信奉諸天使;信奉《古蘭經》為天啟經文;信奉穆罕默德為封印使者;信奉死後復活及末日審判;信奉世間一切皆由安拉前定。2﹒五功。即通過念功煉心、拜功煉身、齋功煉性、課功煉財、朝功煉命。3﹒行善:懲治奸邪,賑濟貧民,善者升天堂,惡者入地獄。4﹒為「安拉之道」徵戰,為教義獻身。由此所決定,該教的飲食文化內涵深厚而奇異。
第一,寓教於食,以食育德。它認為教徒的飲食是為了養身和養性。養身則應吃佳美(清潔、可口、有營養)的食品,養性則應吃合法(以正當手段獲取、符合教養規定)的食品;特別強調「潔淨的受歡迎,汙油的須禁止」。
第二,戒血生,忌外葷,與猶太教食禁有不少相似之處。
5﹒禁吃烈酒、一切麻醉品及毒品。對於教義允許食用的溫順食草反芻動物(如牛、羊、駝、鹿)、食谷家禽(如雞、鴨、鵝、鴿)、有鱗有鰓魚(如鯉、鯽、草、鰱)之類,還必須經由阿訇或教民念清真言後方可快刀宰殺,放盡餘血,否則也不能吃。同時在回曆九月的「齋月」期間,成年穆斯林無特殊情況者,白天必須禁食禁水,違者要受譴責。其目的是使教徒不論貧富都體驗挨餓的滋味,從而完美情操。
第三,食禁嚴肅規範,執行合情合理。該教食規雖然苛嚴,但對特殊情況下無法持齋者,也有相應的變通辦法。如《古蘭經》明確指出:「凡為勢所迫,非出自願,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毫無罪過。」孕婦、產婦、乳母、病人和身體虛弱者,在齋月的白天允許適量進食,待身體復原後再補行齋戒;至於嬰幼兒學童和老人,持齋也適當放寬。還有些地區因傳統膳食習慣或食源所限,某些食物亦可選用。像哈薩克穆斯林就不禁馬肉,沿海回民可吃某些海鮮,有些高山區教徒能吃山羊,節假日可以少量喝點啤酒。這都體現出對教徒的信任、愛護、教育與關懷。
第四,有著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如使用白色餐巾,盤碗多次衝刷,飯前淨手,不用左手觸摸食物,各人都有專用餐具和茶具,食物生熟分開和冷熱分開,廚房乾淨明亮,廚具井井有條,餐室潔淨無塵,進餐安靜禮貌等,這均是文明教養的體現。
第五,創造出獨具一格的清真菜點系列,孕育出與東方飲食文化、西方飲食文化並稱於世的阿拉伯飲食文化,為阿拉伯世界的繁榮和進步做出了卓絕的貢獻。
道教飲食養生文化
道教是中華炎黃文化催生的,土生土長的中國宗教。以道家學說為主,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潛心修行。
道教創立後尊老子為教主,遵道重德。道教以「道」名教,對老子之道一要學習,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及「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
道教在中國發展的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極其高雅,極其通俗。其中一部分已演化為民間世俗,成為勞動群眾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然而,並不是每位中國人都信仰道教,但道教的思想卻根深蒂固,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文化的根全在道教。」道教的飲食文化便是如此。
道教宗於道家,道教的飲食思想主要源於上古時代先民們在烹飪中,對火與水的運用所獲得的認識,進而又從飲食與醫藥中,獲得養與治理的認識。到距今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前者發展成為認識客觀世界的哲學思維,總結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後者發展成為飲食養生的理論體系,成為《黃帝內經》的重要組成部分,故而道教重養生,即是追求今生的健康長壽。
道教飲食文化十分豐富,上溯從神農嘗百草起,到帝堯時代彭祖創製「雉羹」,到商代初伊尹製作「湯液」,再到春秋時代神醫扁鵲說:「不知飲食是否適當,便很難生存……」這都是積累的過程。直到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作了較全面的總結,提出飲食養生之道在於尊重客觀世界辨證的對立統一的變化、發展的規律,提出重視烹調和節制飲食的思想(「謹和五味」 「飲食有節」)。並且指出過分追求美味佳餚和過度飲食都會招致疾病。認為只要認真地注意飲食規律與實踐、便可以享其天年,活過百歲,(「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書中還提到了膳食結構、飲食方法等原則。這些都是道教後來所尊奉的飲食養生之道。
至今,道教的教徒仍然身體力行。全真派「重清素、戒殺生」,不沾葷腥,注重三厭(天厭雁、地厭犬,水厭烏魚)和五禁(韭、薤、蒜、芸苔、胡荽),要求「葷酒迴避,齋戒臨壇」。正一派調「天地萬物,為我所用」,重視飲食養生,講究藥膳與食療……
事實上,道教飲食養生文化已滲入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之中,成為本能的指導原則,其合理性有些己被現代科學闡釋與肯定,證明道教研究飲食養生文化具有充分的科學內涵。
道教飲食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節食:這一思想是道教飲食文化的重點內容之一。它包含兩重意義:一為少吃,每餐吃到八分飽即可;二為節制葷腥油膩的飲食。
縱觀當今世界西方以動物性原料為主體的膳食結構,帶來了眾多食源性的「文明病」,東方比西方相對要少得多,亦足可證明道教飲食養生學說的先鑑之明。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長按識別二維碼,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