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 | 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會無緣無故看一個人不爽

2021-02-16 上海山丘心理諮詢工作室

「無緣無故的討厭」有很多原因……

比如,長相兇狠的人讓我們害怕(承認吧,我們都是外貌協會);

又比如,刻板印象讓你對一個人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印象裡重慶人火爆,上海人愛計較。於是你真去到重慶,並且正好遇到重慶人當街鬥毆,你的大腦就會激活「重慶人火爆」的認知並加強;

而第三種原因,是心理學上認為的:對一個人的好惡可能是「投射效應」在起作用。

如果我說,「當有些人讓你感到不舒服,你的不舒服可能與這個人無關」,你一定會大聲反駁這怎麼可能。

但如果我追問一句,「她只是讓你不舒服,還是也讓別人不舒服?你討厭她,是否有人喜歡她?」

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再討厭的人,也有人不討厭,甚至喜歡。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學生時代,和三五好友暗搓搓八卦過的隔壁寢室「花蝴蝶」,身邊總是眾星捧月,小到感冒藥大到出國的機票,總會有人乖乖地捧上來給她。

還記得身邊朋友氣憤地說:「他們都眼瞎了?這種人怎麼還會有人喜歡?」

答案很簡單,與其說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是這個人,倒不如說,是這人身上某種特質喚起了你不舒服的感覺,而別人看不到這種特質,或者完全不care。

為什麼你無緣無故討厭的Ta身上那麼明顯的特質,別人卻視而不見呢?

這是因為,Ta在你面前是一面鏡子,而你從鏡子裡看到了自己不好的那一面。

前些天,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突然打電話來跟我訴苦,說她在新工作上不太如意,總覺得張三不喜歡她,李四也對她有意見。

恰巧我的這位朋友是一個高度敏感且習慣自我壓抑的人,她曾戲稱:「總感覺有刁民想要害朕。」

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問題所在。

心理學認為:

你無緣無故討厭那個人,是因為你自己身上有和她一樣的特質。但潛意識中,你認為那種特質是「不好的」。

而承認自己「不好」這種想法太痛苦,於是被自我壓制,轉而採取將「不好」「投射」到別人身上(懷疑別人或者強加別人)的方式來緩解這種焦慮。

通過這樣的操作,人們扔掉了自身討厭的部分,保持了「我足夠好」的自我感覺,並能通過抨擊他人在內心裡獲得一種優越感。

這種將自己的感情、意志和特性強加於他人身上的認知傾向就是投射效應。

如果我們深究「投射效應」形成的原因,會發現這種現象其實揭示了一種普遍的人性:人是靠推己及人來反向自我保護的動物。

就像人人網時代的文章《每個傻逼一生的精神動力就是試圖證明除了自己別人都是傻逼》裡的一段話:

每個人因為出身環境、成長經歷、外表、家庭、財富、教育等等一系列先天或是後天的複雜因素的不同,必然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待人接物的準則。

而我們人生的過程就是用盡一切方式來不斷證明自己價值體系的合理性。

對於任何和自己的「正確理念」相悖的人和事,我們會毫不留情地嘲諷,不屑,攻擊,謾罵,甚至戰爭,不惜一切代價來證明別人的錯誤以便來維護自己的價值體系的正確。

更簡單地說,人們永遠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凡是跟自己相對立的就是錯的,這就是人類的本能。該本能基本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和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的所有事情。

因此,表面上我們是抨擊一個人的虛偽,但實際上可能是羨慕她的八面玲瓏或處事圓滑,也有可能嫉妒或恨她靠虛偽得到的成功,而我們沒有。

表面上我們特別討厭隔壁班的「綠茶婊」,實際上,承認吧,你就是嫉妒她桃花不斷而你乏人問津。

說白了,當你無緣無故看一個人不爽,其實是人性中最本性的那一部分在作怪。

既然是一種本能,「投射效應」當然無可避免,但我們仍然能夠有意識地減少它對人際交往產生的影響。

這幾條建議或許對你有用:

1、保持距離,眼不見心不煩


對一個人不自覺的討厭既然很難改變,換一個環境,遠離他們。不經常看到,你會慢慢忘記他造成的負面影響。

2、關注自己的情緒,提前幹預


人的情緒有70%可以通過身體表達。即使我們極力隱藏對一個人的討厭,但是對方還是會很輕易感受到你的不友善。

察覺到你的不友善之後,對方往往也會做出負面反饋。結果自然是雙方的惡意越來越多。

所以,當感覺到自己對一個人有所厭惡的時候,一定要提前向內覺察,思考一下自己的情緒到底哪裡來的,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從而減少對對方的惡意。

3、別急著懟,學會「示弱」合作

想讓兩個互相討厭的人減少敵意,有效的辦法是讓他們必須協作完成一個任務並且成功。

如果你想讓對方減少對我們的厭惡,可以讓對方幫我們忙(而不是去幫對方的忙)。

4、好好鍛鍊身體

體素質不行的人心思也比較敏感。身體狀況惡化時,對周圍會更為敏感多疑,進而有更強的攻擊性。而這些情況都可以通過鍛鍊來改善。

來源:心源心理

配圖:花瓣網

激起你情緒的源頭,

往往就來自我們的內心深處,

當你無緣無故討厭別人的時候,

正是一個深入了解自己的機會,

勇敢接觸心底的那個「陰暗」之處,

看到自己的弱點與渴望,

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

找一個懂「愛」的人,

做你「偏心的陪伴者」,

在全心全意的關注及無條件的接納下

治癒過往、邁步成長。

點擊此處

查看諮詢師列表

選擇山丘,

陪你共度一段人生旅程。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心理諮詢師詳情。

相關焦點

  • 投射效應:為什麼總有人讓你無緣無故討厭?
    他在事情敗露後供述道:「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與一見鍾情美好相反,有的人你剛接觸就無緣無故討厭她,她的一舉一動都讓你反感。案例二於是你真去到重慶,並且正好遇到重慶人當街鬥毆,你的大腦就會激活「重慶人火爆」的認知並加強;而第三種原因,是心理學上認為的:對一個人的好惡可能是「投射效應」在起作用。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為什麼你無緣無故討厭的Ta身上那麼明顯的特質,別人卻視而不見呢?
  • 心理話題| 為什麼總有人讓你無緣無故討厭?(投射效應)
    進入維度之門,打開心靈密碼,享受智慧人生今天為大家推送的是心理學知識:投射效應!通過這個心理學知道,可以讓你更了解你自己。
  • 原來,這就是「投射效應」(深度好文)
    但為什麼漁夫卻覺得國王會來偷,從而寧願通過自虐的方式,來假裝自己身無分文呢? 這就是漁夫以己度人,將自己的認知強行扣到了國王的頭上。 這是 《天方夜譚》中哈裡發國王的故事。 從心理學上看,這是典型的投射效應。
  • 心理學:為什麼你會討厭一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討厭某些人,今天想和大家探討這個有意思的心理現象。心理學:討厭1、自我保護機制進化心理學認為,我們之所以會討厭一些人,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們可能覺得這個人不友善,內心的一種強烈直覺告訴我們,他們可能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程度的傷害,或者威脅,所以天然就會有討厭的情緒
  • 越是厲害的人,越會利用「投射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種「投射效應」:指人常常出現一種錯覺,習慣以自己內心的所想、所見為標準,以此來分析和判斷他人,並以為對方也是這樣。
  • 投射效應: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看這個世界就是什麼樣子
    心理學上,有一種「投射效應」:指人常常出現一種錯覺,習慣以自己內心的所想、所見為標準,以此來分析和判斷他人,並以為對方也是這樣。
  • 覺察你的投射
    再舉一個例子:張三不喜歡自己的爸爸對待保姆呵斥的樣子,有一天在他看見他的一個教師朋友對他的學生講話很嚴厲,他立刻對這個朋友產生了極大的反感。其實那個朋友只是對他的學生恨鐵不成鋼,在用這種方式教育他的學生,通常情況下他跟學生相處的非常好。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投射效應」了。
  • 職場老司機心知不宣的5個心理學效應,趕緊收藏,看他個十遍!
    五大職場心理學為你呈現:一、投射效應「他是不是可以跟我過不去?」「他是不是刻意針對我。」「其他人都不說,偏偏指我?」「老娘不幹了,愛誰幹誰幹!」……很多時候,身在職場的我們會有一種錯覺,覺得人家在針對我們,其實不然,只是你的心裡投射。試著消除自己心中的偏見,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人。二、喜好效應我曾經問過我的上司為什麼這麼看重我,我一無資歷,二無關係的。
  • 當你不喜歡一個人時,為什麼會產生一種越看越噁心的感覺
    我們的喜好愛憎,對一個人,一件事的看法,往往帶著很強的個人感情色彩。這也就是為什麼,對於同一件事,不同人會有不同看法的原因。小區入口處的一段路,交房都好幾年,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沒有移交給政府,不是每天有人打理,所以總是有些髒兮兮的,路邊的地還被人挖開來種菜,和周圍的環境非常得格格不入。為這條路,小區的居民沒少抱怨,少投訴,但就是一直沒人來處理。我也極其反感那裡的樣子。
  • 社交心理學:期待效應,想改變一個人,那就給他期待!
    人的情緒往往會隨著其他人的期待變化而變化,心理學解釋為「期待效應」。 期待效應,是指一個人能向著人們所期待的方向發展。即期待他成為什麼,他就會變成什麼。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
  • 心理學:當你把這些投射給對方,你會經常體驗到對方不尊重你
    而你,做的這個工作,剛好又有一個地方不符合他理想中的要求,他就藉機控制不住的發火了,就說話大聲了,衝你喊了。當然,這是他的問題。但是,如果你知道了他並不是不尊重你,你會不會內心的傷會減輕一些。那,你為什麼會首先就認為他是不尊重你呢?這就是你的投射。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你為什麼會討厭或欣賞一個人?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我們有時候會跟一個人合不來,甚至討厭他,但有的時候,會很欣賞一個人,很喜歡跟他來往;當問到為什麼會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的回答可能都是他身上有什麼糟糕的特質,特別讓自己忍受不了;而欣賞一個人,則是覺得這個人很對我們的胃口,他身上有自己欣賞的特質。
  •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為愛情傾盡全力的你,為什麼仍然抓不住愛情
    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兩人相談甚歡,席間,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笑道:「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蘇東坡非常得意,以為自己佔了佛印的便宜。於是回家後就迫不及待地向妹妹炫耀此事。 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明你看自己是什麼。」
  • 身邊的心理學:避免慣性心理效應的不良影響
    慣性心理效應是依據本人多年對心理學研究,特別是對銀行信貸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心中存在一種慣性效應心理規律。慣性心理效應,通俗地說,就是人們某些仇恨、想法,不會輕易改變的效果。人們的某種心理狀態如同現實中的物體一樣,具有慣性特性,人們的這種心理特性或心理規律,我們稱之為慣性心理效應。慣性心理,是人們已有心理具有不會無緣無故改變的心理屬性;它可以是人們仇恨心理,也可以是人們熱愛情感,還可以是人們的舊思想、舊觀念,更可以是剛接受的新理念、新潮流等心理。
  • 「安慰效應」告訴你,真正想安慰一個人,只要做好2件事就夠了
    這種打擊讓她格外受挫,甚至讓她陷入了自我懷疑當中,她變得不敢相信愛情,更不會相信任何一個人。父母和身邊的朋友也曾經試圖的去安慰她,但是他們的語言非但沒有起到任何幫助的作用,反而會更加刺激她,讓她情緒變得更加低落。尤其是她的母親經常抱怨她太過於軟弱,不懂得向前看,更說她在這段感情中太過於卑微,使得她越來越走不出來。
  • 人際關係中,都有哪些心理學效應?
    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日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這就是「光環效應」的體現。
  • 3大心理學效應,這些人際交往技巧,看完就懂
    很多人對心理學有很大的誤解。我認定只要掌握心理學,就能讀懂別人的心。這是對心理學的錯誤認識。每個人的個人都是特殊的,沒有一個人能完全看穿別人的一切。心理學不是神。是關於人的思想、感情、行動的研究。如果你學識淵博的話,即使不遲到也不會被認同。
  • 不要過早下定義,常「被偏見」的3種心理學效應,你中過幾個?
    《殺死一隻知更鳥》裡有這樣一句話:「你永遠不可能真的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有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未必就是事物的全部真相,而我們所了解的,也有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張圖片。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