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無故的討厭」有很多原因……
比如,長相兇狠的人讓我們害怕(承認吧,我們都是外貌協會);
又比如,刻板印象讓你對一個人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印象裡重慶人火爆,上海人愛計較。於是你真去到重慶,並且正好遇到重慶人當街鬥毆,你的大腦就會激活「重慶人火爆」的認知並加強;
而第三種原因,是心理學上認為的:對一個人的好惡可能是「投射效應」在起作用。
如果我說,「當有些人讓你感到不舒服,你的不舒服可能與這個人無關」,你一定會大聲反駁這怎麼可能。
但如果我追問一句,「她只是讓你不舒服,還是也讓別人不舒服?你討厭她,是否有人喜歡她?」
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再討厭的人,也有人不討厭,甚至喜歡。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學生時代,和三五好友暗搓搓八卦過的隔壁寢室「花蝴蝶」,身邊總是眾星捧月,小到感冒藥大到出國的機票,總會有人乖乖地捧上來給她。
還記得身邊朋友氣憤地說:「他們都眼瞎了?這種人怎麼還會有人喜歡?」
答案很簡單,與其說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是這個人,倒不如說,是這人身上某種特質喚起了你不舒服的感覺,而別人看不到這種特質,或者完全不care。
為什麼你無緣無故討厭的Ta身上那麼明顯的特質,別人卻視而不見呢?
這是因為,Ta在你面前是一面鏡子,而你從鏡子裡看到了自己不好的那一面。
前些天,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突然打電話來跟我訴苦,說她在新工作上不太如意,總覺得張三不喜歡她,李四也對她有意見。
恰巧我的這位朋友是一個高度敏感且習慣自我壓抑的人,她曾戲稱:「總感覺有刁民想要害朕。」
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問題所在。
心理學認為:
你無緣無故討厭那個人,是因為你自己身上有和她一樣的特質。但潛意識中,你認為那種特質是「不好的」。
而承認自己「不好」這種想法太痛苦,於是被自我壓制,轉而採取將「不好」「投射」到別人身上(懷疑別人或者強加別人)的方式來緩解這種焦慮。
通過這樣的操作,人們扔掉了自身討厭的部分,保持了「我足夠好」的自我感覺,並能通過抨擊他人在內心裡獲得一種優越感。
這種將自己的感情、意志和特性強加於他人身上的認知傾向就是投射效應。
如果我們深究「投射效應」形成的原因,會發現這種現象其實揭示了一種普遍的人性:人是靠推己及人來反向自我保護的動物。
就像人人網時代的文章《每個傻逼一生的精神動力就是試圖證明除了自己別人都是傻逼》裡的一段話:
每個人因為出身環境、成長經歷、外表、家庭、財富、教育等等一系列先天或是後天的複雜因素的不同,必然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待人接物的準則。
而我們人生的過程就是用盡一切方式來不斷證明自己價值體系的合理性。
對於任何和自己的「正確理念」相悖的人和事,我們會毫不留情地嘲諷,不屑,攻擊,謾罵,甚至戰爭,不惜一切代價來證明別人的錯誤以便來維護自己的價值體系的正確。
更簡單地說,人們永遠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凡是跟自己相對立的就是錯的,這就是人類的本能。該本能基本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和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的所有事情。
因此,表面上我們是抨擊一個人的虛偽,但實際上可能是羨慕她的八面玲瓏或處事圓滑,也有可能嫉妒或恨她靠虛偽得到的成功,而我們沒有。
表面上我們特別討厭隔壁班的「綠茶婊」,實際上,承認吧,你就是嫉妒她桃花不斷而你乏人問津。
說白了,當你無緣無故看一個人不爽,其實是人性中最本性的那一部分在作怪。
既然是一種本能,「投射效應」當然無可避免,但我們仍然能夠有意識地減少它對人際交往產生的影響。
這幾條建議或許對你有用:
1、保持距離,眼不見心不煩
對一個人不自覺的討厭既然很難改變,換一個環境,遠離他們。不經常看到,你會慢慢忘記他造成的負面影響。
2、關注自己的情緒,提前幹預
人的情緒有70%可以通過身體表達。即使我們極力隱藏對一個人的討厭,但是對方還是會很輕易感受到你的不友善。
察覺到你的不友善之後,對方往往也會做出負面反饋。結果自然是雙方的惡意越來越多。
所以,當感覺到自己對一個人有所厭惡的時候,一定要提前向內覺察,思考一下自己的情緒到底哪裡來的,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從而減少對對方的惡意。
3、別急著懟,學會「示弱」合作
想讓兩個互相討厭的人減少敵意,有效的辦法是讓他們必須協作完成一個任務並且成功。
如果你想讓對方減少對我們的厭惡,可以讓對方幫我們忙(而不是去幫對方的忙)。
4、好好鍛鍊身體
體素質不行的人心思也比較敏感。身體狀況惡化時,對周圍會更為敏感多疑,進而有更強的攻擊性。而這些情況都可以通過鍛鍊來改善。
來源:心源心理
配圖:花瓣網
激起你情緒的源頭,
往往就來自我們的內心深處,
當你無緣無故討厭別人的時候,
正是一個深入了解自己的機會,
勇敢接觸心底的那個「陰暗」之處,
看到自己的弱點與渴望,
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
▲
找一個懂「愛」的人,
做你「偏心的陪伴者」,
在全心全意的關注及無條件的接納下
治癒過往、邁步成長。
▼
點擊此處
查看諮詢師列表
選擇山丘,
陪你共度一段人生旅程。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心理諮詢師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