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你的投射

2021-02-08 心福家園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投射。投射就是把自己腦子裡想的東西,認為是別人的東西,並且用自己的「超我」,即道德評判,去衡量對方。如果是好的投射,對方就會被美化,如果是不好的投射,對方就會被投射為犯了錯的人,這時投射者還會在心裡看不起對方或者生對方的氣。這時,被投射者會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投射者的火是從哪裡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母親帶著小女兒在街上走,母親邊走邊眉飛色舞地和別人聊電話。女兒不小心,撞電線桿子上了,哇哇大哭。母親很不甘心地掛了電話,罵女兒:「沒長眼呀你,一面走一面玩,不撞死你才怪呢。」這位母親好像是在罵孩子,但細心想想,她有什麼理由罵孩子呢?她只是在發洩,她認為自己能一邊走一邊打電話,女兒也就能一邊走一邊玩。她沒有顧及到,那只是個孩子。

再舉一個例子:張三不喜歡自己的爸爸對待保姆呵斥的樣子,有一天在他看見他的一個教師朋友對他的學生講話很嚴厲,他立刻對這個朋友產生了極大的反感。其實那個朋友只是對他的學生恨鐵不成鋼,在用這種方式教育他的學生,通常情況下他跟學生相處的非常好。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投射效應」了。再換個說法,所謂「投射效應」就是一個人將內在生命中的價值觀與情感好惡,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犯上面那個母親和那個男人的錯誤: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東西,以為別人也會喜歡;自己厭惡的東西,以為別人也會厭惡;明明是自己的經歷,卻拿來去比量別人的經歷,看到各方面的條件和自己相似的人在工作、事業中取的成績,我們會產生一種與成功者試比高低的衝動;做父母的,總喜歡為子女設計前途,為孩子選擇學校和職業;做朋友的,總以為自己知道的和經歷的,別人也應該知道和經歷;凡此種種,都會讓我們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泥潭。

明白了「投射」是什麼東西,我們就能透過「投射」的影像來了解自己,以免再犯認知上的錯誤了。這就好比我們得到了一面鏡子,只要經常在鏡子裡照照自己,我們就會得到最大的益處。誰都知道,在鏡子裡,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外面的世界。看到的,僅僅是我們自己。

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鏡子,鏡子反射著自己生命的內在歷程、價值觀和自我的需要,即我們看見的並非外面的世界,而只是自己。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

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認知者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別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傾向,因此便出現了「以已之心度他人之心」或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情況。透過這些人際關係中的投射效應,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有這樣一個故事,能夠很形象地說明生活中的投射效應。宋朝的著名才子蘇東坡結識了佛印和尚,後來兩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和尚,和他相對而坐,蘇東坡就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可是,佛印卻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認為自己佔了便宜,非常得意。回到家以後,他就得意地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妹妹,沒想到蘇小妹卻說:「哥哥,你錯了。佛曰『佛心自現』,你看他人是什麼,就意味著你看自己是什麼。」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應普遍存在,人們往往總是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心理特徵(比如個性、好惡和情緒等)歸屬到他人身上。

心理學家希芬鮑爾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請一些大學生來接受測試,將他們分為兩組,給其中一組大學生放映喜劇電影,讓他們心情愉快;而給另外一組人放映恐怖電影,讓他們產生害怕的情緒。然後,他又給這兩組大學生看相同的一組照片,讓他們判斷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結果,他們大部分人將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視為自己的情緒體驗,也就是說,看了喜劇電影心情愉快的那組大學生判斷照片上的人也是開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電影心情緊張的那組大學生則判斷照片上的人是緊張害怕的表情。

通常而言,投射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指個人未意識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將這些特性加到了別人身上。比如,一個對別人存有敵意的人,總是覺得對方也仇恨自己,好像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帶有挑釁的色彩。

第二類是指個人意識到了自己某些不稱心的特性,而將這些特性加到別人身上。比如,在考場上看到別人作弊就想如果自己不作弊就吃虧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第二類投射常常會將自己某些不稱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或崇拜的人身上。它的邏輯是:他們有這些特性依然具有光輝的形象,我有這些特性也無所謂。其目的是為了通過這種投射重新評估自己不稱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暫時平衡。例如,有些人批評年輕人不應該吸菸,有些年輕人則說:你看電影中的大人物叼一根香菸樣子多瀟灑啊!

因為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往往可以從一個人對他人的看法中來推測此人的真正意圖或者心理特徵。

該作用甚至可以應用到心理測評上,例如著名的羅夏墨跡測驗。在1921年,瑞士精神科醫生羅夏進行了一個測驗,其方法就屬於投射技術。該測驗的材料一共由10張精心製作的墨跡圖所構成,圖片製作過程是把墨水塗在紙上,然後摺疊成對稱的濃淡不一的墨水汙漬圖,其中7張是水墨墨跡圖,3張是彩色墨跡圖。接下來,測驗分成兩步:第一步是聯想階段,把10張圖片按照順序逐一交給被試者,問他們看到了什麼,不限定時間與回答數目,直到無回答時再換另外一張,同時做好記錄;第二步是詢問階段,看完10張圖片之後,再從頭到尾對每一個回答都詢問一遍,問他們看到的是圖的整體還是部分,為何說像某種事物,也做好記錄。兩個階段詢問結束之後,測驗也就完成了,再分析結果。它主要是通過觀察受試者對於一些標準化墨跡圖形的自由反應,評估他們投射出來的個性特徵。

但另一方面,心理學家解釋,投射效應讓人們在對別人形成印象時,有一種極其強烈的傾向:假定對方和自己有相同的方面,常常按自己是怎樣的人來知覺別人,而非按被觀察者的真實情況來知覺。當觀察者和觀察對象非常相像時,觀察者的知覺會非常準確,可是這並非由於他們的知覺準確,而是由於這時的被觀察者和自己相像。人雖然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人和人之間畢竟存在許多差別,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對他人做出的推測可能並不正確。

在《莊子》裡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子多孫」,堯都辭謝了。華封人說:「長壽、富貴、多子多孫,是所有人都希望的事情,你為什麼不喜歡呢?」堯說:「孩子太多了,就會多操心;太富裕了,就會有很多煩心事;壽命太長了,也是一種痛苦,除了病痛,還要為失去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焦慮、悲哀。因為以上三點,所以我不喜歡。」確實,人的心理特徵不一樣,就算是「福、壽」等基本的目標也不能夠隨意「投射」給別人。

投射效應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它會讓我們的認知缺少客觀性,由此而產生消極的影響。

例如,有人對自己喜歡的人或事越來越喜歡,越看其優點越多;對自己厭惡的人或事越來越討厭,越看其缺點越多。所以,就表現出過分地讚揚與吹捧自己喜歡的人或事,過分地指責甚至中傷自己討厭的人或事。這種感覺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厭惡的人或事是醜惡的,並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醜化的心理傾向,缺少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造成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深淵。

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它會使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產生失真。人們在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就是假定對方與自己有相同之處,通俗地說就是「以己推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比如,心地善良的人總也不相信有人會加害於他;而敏感多疑的人則往往會認為別人不懷好意;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自己。

由於人類有許多本質上共同的特性,因此投射效應有時能幫助人們相互理解;但過多受制於此,便會適得其反。

比如,某男生暗暗喜歡上同班一位女生,在平時的交往中自然會察言觀色,以探虛實。但由於投射效應的作用,他往往傾向把對方表現出來的並不具有特定含義的信息理解成「她對我也有意」,於是鼓足勇氣向其表白心懷,結果卻被對方婉言拒絕。該男生至此還深信自己判斷正確,認定對方是不好意思。

有時,投射效應是處於一個人自我防禦的心理需要而發生的。自己有某些缺陷或不良品質,於是不自覺地會懷著一顆敏感的心,在別人身上搜尋有關的蛛絲馬跡,期望在別人身上發現同樣的缺陷,進而對自己的缺陷感到心安理得:人都是這樣,我也不必過多自責和不安。

克服這種心理傾向的關鍵是認清別人與自己的差異,不能總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另外,需要客觀地認識自己,既要接受自己,又應不斷完善自己。

產生投射效應的原因在於人的主觀意識在作祟,所以我們必須時刻保持理性,克服潛意識和慣性思維的不良影響,讓事物的發展規律還原它本來的面目,學會辨證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學會客觀和冷靜地看待我們周圍的這個世界。

法則一:從外在看內在,從別人看自己

你從別人身上看到的其實是自己。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們,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你在發覺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也等於是發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覺、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們相互成為對方的鏡子。如果你覺得伴侶對你失去熱情,可能是因為你也對他失去熱情;就像一位婚姻專家說的:「如果我們的婚姻變得乏味,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這個人很乏味。」

事實上,那些令你厭惡的人是在幫助你,他幫助你了解自己,讓你發覺你的陰暗面。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跟一個人越親密,就越容易產生厭惡,因為他讓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別人最惹你討厭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則二: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認為別人是什麼樣

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就會懷疑別人的品德;一個對別人不忠誠的人,也會懷疑別人對他的忠誠;一個不正直的、不正經的人,就會把別人的任何舉動都「想歪」,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一個對別的女人有非份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會猜疑自己的女人。老遇到討厭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討厭的人。喜歡挑人毛病的人,其實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歡說三道四的人,其實自己才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愛發脾氣,你就會認為別人常惹你生氣,每一件事都可能變成你憤怒的理由。並不是說每一樣東西都是錯的,而是你會投射,你會把隱藏在自己內在的東西投射到別人身上。你會譴責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你有太多的怒氣,所以即使是一點小事也能引燃怒火。同樣,別人對你說什麼,也反映了他們是誰及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批評你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不滿,甚至他們自己就是他們所批評的「那種人」。

當你內心走向良善時,你將停止批評別人和對別人的批評產生反彈。如果你對一顆長滿蘋果的樹木丟石頭,掉下來的就只會是蘋果,不管誰丟都一樣。一個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對他怎麼樣,他顯現出來的就只會是平和、良善,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法則三:你內在是什麼,就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

你對外排斥什麼,對內就排斥什麼。一般而言,那些我們相處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們喜歡且接受的內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也反映我們不愉快且不接受內在的自我。教雙方和諧相處,不如教他們讓自己內心和諧,那樣雙方自然會和諧;教他們如何增進彼此感情,還不如教他們增進自我成長,那樣彼此關係自然會成長。

當有人問我要如何改善關係,我總會告訴他們:「首先你要深入內在,除非你內在的問題先解決,否則你不但無法改善,而且會製造更多問題。」

一個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內在的空虛得到填補,否則就不可能放下別人,也難以解放自己;一個滿懷怨恨的人,除非內在憤懣的情緒得到抒解,否則就不可能停止怨懟;一個愛嫉妒的人,除非內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較,否則就不可能停止嫉妒。每個人外在的言行舉止都是內在思想的呈現。你如果無法信任自己,就很難信任別人;你如果無法尊重自己,就很難尊重別人;你如果無法肯定自己,就很難肯定別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別人。

當伴侶們沒有了愛而彼此傷害,我不會告訴他們要如何努力愛對方,而是要求他們先學會愛自己,因為傷害對方其實就是傷害到自己。你與每個人的關係,都反應出你與自己的關係。如果你不斷與自己的內在衝突,那麼你也會不斷地與別人衝突;如果你自己內在的情感掙扎,那麼你也會與別人在情感上發生掙扎。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在的問題。

我們吸引的關係,都反映出我們擁有的特質,以及呈現我們的內在自我。所以,關係出問題的人,不僅要檢討你跟別人的關係,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關係。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檢視的問題:

「當我觀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__。」(諸如憤怒、恐懼、失控、困惑之類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個自我?」

「外在」困擾我們的問題,正是我們「內在」無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須從改變內在開始。

法則四:你約束別人,自己也會被約束

你越恨就越束縛,你越愛就越自由。當你掌控別人時,你同時也被掌控;如果你綁住別人,別人也會綁住你。你想想看,當你控制別人,不準他們做這做那,那如果他們不照你說的話去做呢?你會怎麼樣?你就會不高興,對嗎?你的喜怒哀樂是由別人來決定,你認為他們是被你掌控的嗎?不,其實你才是被掌控的。

以眼還眼,結果是大家都瞎了。如果你不斷在記憶中反芻舊的傷痛,你就是給了最初導致傷痛的人一再傷害你的力量。那就是我為什麼說,當你怨恨別人時,表示某種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

要怎樣徹底消滅敵人?把敵人變成你的朋友!你會發現,那些最難得到原諒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諒的人;最難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法則五: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須學習的課題

如果你很欣賞,它就可以蛻變成愛。我們主要的人際關係,不斷地反映該學習的課題是什麼。無論是你的老闆、同事、部署、朋友、情人、配偶或小孩皆然,這些人所擁有的你所不喜歡的個性、想法和行為,往往都是你需要學習的部分。他們會顯露你的陰影,會一再地重複你所厭惡的言行來讓你學習。當有人指出你的錯誤,你很氣那個人,但這是他的錯嗎?不,他只是幫你把「發黴的陰影」拿出來曬曬太陽。

你不會因為別人說你想偷竊海洋館裡的一隻鯨鯊而冒火,因為那是你連想都不會想做的事。但是,如果你太太說你旅遊出差是想藉機去「偷腥」,你可能就會辯駁,甚至發火。為什麼?因為這種事有可能發生,或曾經甚至已經發生了。沒錯,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實的指控,你越有可能起而辯護和發火。所以,以後當別人指責你的時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樣,立刻去攻擊或反擊,你要開始反問自己,因為他們說的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麼「當真」,對嗎?他們之所以會安排在你身邊,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說不喜歡就排斥或試圖逃避他們,因為他們都是「天賜的良緣」,你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機緣來蛻變自己。

去愛一個喜歡你的人,沒什麼了不起。

去愛一個愛你的人,你什麼分數也得不到。

去愛一個你不喜歡的人,你一定會在生命中學到一些東西。

去愛一個無緣無故責備你的人,你就學到了生命的藝術。

——印度大師古儒吉

愛是什麼?愛就是欣賞你不喜歡和不愛的。如果在你生活周遭有太多你討厭或不愛的人事物,那是因為你一直在排斥,所以他們才會一再出現,你必須學會生活的藝術——將它們蛻變成愛。

本來約了個朋友,並為此改變了一天的安排。而這個朋友一天沒出現,打電話也不接。

此時此刻,如果依照以往的模式可能會有很多反應出來:

憤怒:他怎麼可以這樣!不講信用!不值得做朋友!

哀傷:我被人忽視了,人家不拿我當一回事。我被傷害了。

但讀書是為了在生活中實踐的。於是,就有機會反思自己的陰影。確實自己約會也遲到爽約,有時不好意思跟人家直接講,就找個藉口發個簡訊了事。容易感覺到被人忽視是由來已久的問題了,根源是受傷的內在孩童,如果內在沒有這個問題,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今天這件事的發生,是在提醒我我在排斥內在不守時不守信用的那部分自我,要更加注意守時守信用,並更多去關注自己的內在孩童所導致的被忽視的感覺。

讀書如果沒有在生活中運用起來,就只能算是消遣/打發時間。

那要怎麼用呢?給大家一些建議:

列出你主要的人際關係,以及最受不了這些關係人的地方。

寫出每當面對這些受不了的特質時,自己的感受(諸如憤怒、恐懼、失控、困惑之類的感受。)

靜靜地深入內在,反思這些最讓你受不了的特質是否在你身上也存在。

然後在生活中與這些關係人互動時記錄下自己的反應和感受。

這樣做對於你了解自己的陰影和整合陰影,讓自己更加完整,接受自己,愛自己,以及改善那些人際關係都會有巨大的幫助的。




心動力,愛幸福!


如您喜歡,請分享朋友圈,讓更多人收益。

希望看到更多分享,請點標題下藍色小字或通過搜索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心福家園或xinfu_jiayuan 新浪微博@-心福家園-


心福家園致力於人本教育,關注心靈成長與生命品質的提升。主要服務領域:團體諮詢與個體心理諮詢,企業EAP心理顧問,人際關係與個人身心能量管理輔導。


如您有什麼心得與疑問,歡迎直接在微信平臺分享您的觀點來一起交流討論。或者您有什麼相關的原創文章分享,請您發送郵件xinyue_jlb@163.com,我會第一時間回復您或幫您在微信平臺與大家分享。


諮詢可加微信:497232953

寧子在此恭候,很高興與您一同成長!


相關焦點

  • 你的世界,其實是你潛意識的投射
    那試著覺察,距離你親密的人。他們身上,必然有你潛意識的投射。每個人的存在都給我們帶來一份寶貴的禮物,幫助我們」看見更完整的自己「,只是不同的人給出這份禮物的方式不同而已。「你的老師也會成為你的潛意識投射」,天地君親師,我們更多的是把老師投射成理想的父母,會覺得他會給你無限的愛,包容你的一切。但老師只是老師,他不是你的父母。所以他的表現稍有不合你意,你就會給與對方非常大的情緒壓力。
  • 深層次覺察
    早上覺察自己的情緒。
  • 投射的把戲 | 如何認清一段關係?答案就在你每天照的鏡子裡
    這就是最原始的投射,即通過我,識別「你」,通過「你」,建立「我」。有 「我」的聰明,必得有「你」的愚蠢。有「你」的美麗,才有「我」的醜陋;有 「我」位於東,必得有「你」位於西。有「你」存在於過去、未來,才有「我」存在於現在。但這樣一種借外物確認的「我」,就是真的我嗎?我們都知道,鏡子中的鏡像,看上去像本人,實際卻並不是本人。
  • 心理學:當你把這些投射給對方,你會經常體驗到對方不尊重你
    而你,做的這個工作,剛好又有一個地方不符合他理想中的要求,他就藉機控制不住的發火了,就說話大聲了,衝你喊了。當然,這是他的問題。但是,如果你知道了他並不是不尊重你,你會不會內心的傷會減輕一些。那,你為什麼會首先就認為他是不尊重你呢?這就是你的投射。
  • 楊笠脫口秀:女生間那些莫名的敵意,不過是「投射」玩的小把戲
    她站著,擋了你的WiFi信號,她坐著你覺得浪費了地兒,她走動你又覺得她浪費了空氣......她隨便一句話,都有可能讓你的小宇宙掀起暴虐的狂流,你被理直氣壯有莫名其妙的情緒裹挾著,不知所終。這個時候,心理醫生會告訴你:這不過是「投射」玩的小把戲!
  • 修心與覺察
    外在的任何事物都能反映你的心性、心量,你對外在事物的態度和觀察、看法,也展示著你的心量。看見一個東西,自己喜歡,想把這個東西弄到手。這是貪心;男的看見美女或女的看見帥哥,立馬動了情念,這也是動情慾和妄心。
  • 投射效應 | 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會無緣無故看一個人不爽
    於是你真去到重慶,並且正好遇到重慶人當街鬥毆,你的大腦就會激活「重慶人火爆」的認知並加強;而第三種原因,是心理學上認為的:對一個人的好惡可能是「投射效應」在起作用。如果我說,「當有些人讓你感到不舒服,你的不舒服可能與這個人無關」,你一定會大聲反駁這怎麼可能。
  • 練習星體投射
    人們在生病或者臨死之前經常有這種體驗,但是星體投射體驗也是可以通過練習獲得。這篇文章就是教你如何進行星體投射。準備工作:放鬆身心練習星體投射的最佳時間是在早晨,而不是晚上臨睡之前。幾次練習過後,當你去你不熟悉的地方的時候你會很有經驗,因為你確信在星體投射中你其實已經到過這些地方了。靈魂要總是回到身體中去。有人認為星體投射非常危險,尤其是在他們做了足夠多探索不熟悉領域的練習的時候。
  • 《正念減壓的訓練》解讀:覺察
    時時覺察自己當下的肢體狀態身體覺察的著力點,在靜態時是你的姿勢,在動態時是你的動作。覺察讓你明白你以為的不等於真實作者舉了一個例子,說他有次老遠看見一個和自己交情不錯的朋友,就和他打招呼,後來那個朋友沒有理他,就走開了。作者後來趕到很沮喪,認為自己做人很失敗。後來有次發現是這個朋友得了麥粒腫,眼睛不舒服,不想讓別人看到他的樣子,所以就假裝沒看見他離開了。
  • 【問與答】覺察是一種技巧嗎?
    提問者:如果一個人覺察到自己的性慾,性慾似乎就消失了。我們能始終保持那份覺察,那份關注嗎?Krishnamurti: Watch the danger of this question. "When I am aware of my sexual desires they seem to disappear."
  • 妙語源音 | 覺察
    有時聖境現前,你也將在聖境中與宇宙上師感應道交,從而受到加持和指引。無意識層面中也有許多潛能,包括直覺。直覺很美妙,屬於大智慧。人在面對事情、處理事情時,通常會有三種方式:一是習性,二是理智,三是直覺。如果無意識層面中儲存了很多沉重的負面印痕,就很容易被習性牽著走,做出錯誤的決定。
  • 投射效應:為什麼總有人讓你無緣無故討厭?
    可見,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於是你真去到重慶,並且正好遇到重慶人當街鬥毆,你的大腦就會激活「重慶人火爆」的認知並加強;而第三種原因,是心理學上認為的:對一個人的好惡可能是「投射效應」在起作用。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為什麼你無緣無故討厭的Ta身上那麼明顯的特質,別人卻視而不見呢?
  • 覺察與內省有著天壤之別
    只有當你持有一個標準時,你才會譴責,這意味著積累,因而也意味著自我的提升。覺察是去了解自我的行動、「我」的行動,在與他人、與觀點、與事物的關係中了解。那種覺察是一刻接一刻的,因而它無法練習。當你練習某件事情,就會成為習慣,而覺察並非習慣。一顆習以為常的心是不敏感的,一顆在某個特定的行為軌道中運作的心是遲鈍的、僵化的,然而覺察需要持久的彈性和警覺。這並不難。
  • 【靈性科學】星體投射
    星體投射(ASTRAL PROJECTION)亦譯作靈體投射、靈體飛行。靈魂出體只是其中的一種。大家不要把它看得那麼神秘,最簡單級別的星體投射就是可以睡夢中實現清晰夢,就是可以隨意控制夢境。較高級別的星體投射包括靈魂出體。
  • 艾莉絲的夢境:星體投射
    每個人睡眠時,他都以低能量投射的方式離開自己的身體。我把這稱為睡眠投射。
  • 【問與答】覺察與敏感的差別是什麼?
    你知道,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你要親自去找出事情的真相,不要只是接受別人所說的話。所以讓我們一起來弄清楚覺察到底是什麼意思。你看見一棵美麗的樹,它的葉片在雨後閃閃發光。你看見陽光照在水面,也照在鳥兒色澤豔麗的羽毛上。你看見背負著重物進城的鄉下人,也聽見他們的笑聲。你聽見狗叫聲,或是小羊在呼喚母親。這一切都是覺察的一部分,是你對身邊事物的覺察,不是嗎?
  • 情緒覺察
    這是讓人不勝希噓的一個故事,其實許多人跟這位女士一樣,直到生命結束都沒有覺察到火警鐘背後的真正源頭。02找到出口:覺察你的情緒世上原本沒有黑暗,只是光的不在;光來了,黑暗就不在;覺察就如黑夜中的明燈;能讓我們輕易繞開總是絆倒我們的障礙。親愛的身體,我們最忠誠的朋友,一直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提醒我們看看問題的根源,它是幫助我們覺察最好的夥伴。
  • 覺察即療愈:愛,從未停止過
    他們開始相約同看一場電影,在自由時間裡享受只為他們開放的專場,隔著時空互相談論彼此的感受;開始去回憶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點點滴滴串聯成一幅美好的畫面,讓他們感受到即便病毒兇猛依舊有愛守護,增進彼此的親密感;共同制定未來的的生活和旅遊計劃,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了解對方,讓他們看到了更多的期待和希望,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扶相伴的承諾;面對共同的疫情,他們會有不同的思考和觀點,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在這個過程中看到彼此的差異和不同
  • 屏東中學:心理老師帶你體驗21天覺察之旅
    這次覺察之旅從3月4日一直持續到3月24日,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7天,每7天的第一天李老師都會在空中課堂帶領同學們進行線上練習,講解指導每一個階段的覺察要領,並回答同學們的提問。其餘六天,李老師會將錄好的每日微課發給同學們,鼓勵同學們每天在家裡跟隨微課練習。
  • 覺察內在的衝突與矛盾
    作者|許添盛 摘自|有聲書《愛的心關係》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是「覺察內在的衝突與矛盾」。後來我慢慢覺察到:與其說它是一種疾病,不如說它是潛意識的一種抗議,甚至是一種逃避,就是你內在有一個自己,也許想要逃避。 你內在有一個自己,也許覺得自己太辛苦了,不知道自己在為誰辛苦為誰忙。那陣子內在有一個自己,覺得辛酸和委屈,甚至也許是一種抗拒。大家知道,我們表面上理性的自我,其實是一個自我要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