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裡有這麼一段話: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想要親密關係,並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與陪伴。我們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我們在追尋的是能激發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予我們幫助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也對親密關係有著這樣的期待
這段話道出了我們很多人對親密關係的期待,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在朋友圈曬幸福、逢年過節有另一個人陪伴;我們更期望我們的伴侶能夠理解我們內心的想法,明白我們的堅強和軟弱,我們期待著與伴侶互相經歷坎坷,互相成長成熟,溫暖幸福地走完這一生。
為此,我們很多人不斷尋找「真愛」,卻發現這並不容易。我們都說父母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我們都忽視了一點:儘管我們已經不是孩子,父母對於我們的婚姻,影響也是巨大的。
當然,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我們一生感激,但與此同時,他們的一些不好的做法也對我們產生了很多不良影響。這篇文章我們不評論應該做一個怎樣的父母,讓我們以孩子的角度關注一下父母對我們的婚姻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
你的父母對你的婚姻有哪些負面影響
仔細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你對自己的父母都有哪些不滿的地方?你是不是也會像下面這段話說的這樣發現自己的很多失望甚至怨恨?
不管我做了什麼,我爸從來都不會認可!他從來不表揚我、鼓勵我...也從來沒有陪我玩過。我朋友的老爸會跟他們玩玩具,做手工......甚至會帶他們去看比賽!我媽呢?哦,對,她經常表揚我,但每次我感覺糟糕的時候,她只會讓我別再那樣了......她從來不會聽我說話......從來不知道我的真實感受!
如果你和伴侶常年互相抱怨,請你們都寫下你們想從父母那裡得到,但從來都沒有得到過的東西。請自己列自己的,但寫完後要跟對方分享一下。
現在,你們手裡的是一份相當完整的怨恨清單,裡面是你們這輩子背負的怨恨。你們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把這份怨恨帶進了婚姻,通過吵架和抱怨向彼此表達恨意。
你有沒有因為伴侶看起來對自己不夠專注、不夠支持、不夠熱情,就感到怨恨或惱火?或者說,你覺得在你需要的時候,Ta沒有好好地鼓勵你?
你想知道一個秘密嗎
如果你在覺得需要這些東西的時候,能夠審視內心,把這些東西給自己的伴侶,就不會再怨恨了。
沒有明白?
怨恨是一種苦澀的感覺。你覺得自己需要某樣東西,別人卻沒有給你,你就會對他心生怨恨。例如,媽媽有一段時間沒有給你你需要的讚賞,或者有很多次沒有給你充分的關注,你也許就會感到失望,並得出一個結論——你不開心是因為媽媽沒有給你這些東西。
失望中蘊含的苦澀變成了越來越多的怨恨。這種怨恨反過來讓你相信,自己不值得被別人欣賞——因為自己做得還不夠好,或者沒有取得巨大的成功。你一輩子都無意識地抱有這種怨恨,直到它在你的親密關係中顯現出來。這時,你很容易認為自己沒得到需要的讚賞,完全是伴侶的錯,一旦你的伴侶沒有給你足夠的讚賞,你就會再一次把滿足自己的需求視為別人的責任。你懷有的怨恨很有可能會加劇你內心的挫敗感。
但請不要忘了,你完全可以將你覺得需要的讚賞給予他人!如果你把它給了別人,不僅僅是自己的伴侶,你就會感受到自己內心對自己的讚賞,而不需要從外人、外物那裡獲得讚賞。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給予「的能力,所以才會向外界尋求讚賞、承認和認可。你沒有努力給予伴侶你覺得自己需要的東西,所以雙方的隔閡才會越來越深。
練習指導部分
下面是一個小練習,請完全從感覺出發,停止理性思考。把自己想像成一個一到七歲的孩子。
你要知道,怨恨跟別人沒有給你的「東西」無關,只跟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感需求有關,比如對接納、欣賞、鼓勵、支持、扶持、指導、關注、認可、信任的需求。
現在你可以審視一下因為沒能滿足這些需求而導致的沮喪、失落或挫敗感。
1.由於這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從來沒有做到或體驗到_____。
2.由於我把怨恨帶進了目前的親密關係中,每當伴侶不給我______(接納、欣賞、鼓勵、支持、扶持、指導、關注、認可、信任等)的時候,我就會滿腹怨氣。
接下來,通過實際接觸或想像接觸上述每個人,向他們道歉。因為你要求從他們那裡得到的東西,其實是你想給予他們的。解釋你本該怎麼做,卻沒有那麼做。儘可能卸下心中的防備。然後,把你認為需要從他們那裡得到的東西給予他們。最後,同樣向自己的伴侶道歉。每一次道歉都請閉上雙眼,盡情體會這份發自內心的饋贈,充分感受這份饋贈,享受給予的過程。
練習的次數越多,你越能意識到自己背負的重擔,以及這些怨恨支撐的信念——那些信念會讓你變得盲目,對自己的智慧、平靜和永無止境的愛視而不見。讓我們一起回歸本心,不斷追求更溫暖更舒適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