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實習生 楊楚瀅 通訊員 方寧 劉慶鈞
視頻/羊城晚報金羊網「嶺南名醫」工作室
日行萬步,登頂微信運動,在一眾「久坐一族」中固然值得曬一曬。但不少上了年紀的市民走路走久了,胯恥骨就疼,這是不是歇一歇就能好呢?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三骨科(關節骨科)陳鎮秋主任醫師接受專訪時提醒,出現胯恥骨疼痛等症狀,應儘快到關節骨科就診,明確病因,找到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40%-60%到中年出現髖關節痛
胯恥骨疼痛的病因有很多,可能是關節勞損,或股骨頭壞死,還有可能是髖關節發育不良。陳鎮秋介紹,門診經常會有一些中青年女性患者因髖部不適(俗稱「大腿骨疼痛」)就診,其中有部分是髖關節發育不良所導致。
髖關節發育不良多見於女性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骨科的常見疾病,發病率為1%-10%,多見於女性,男女比例為1:5。雖然是骨科的常見疾病,但也有許多臨床骨科、影像科醫生對其認識不多,未能早期診斷和提供合理的治療方案,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陳鎮秋建議出現胯子骨疼痛等症狀的患者,儘快到專科就診,明確病因,找到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像碗一樣的髖臼
髖關節由兩部分組成,上方是像碗一樣的髖臼,和下方像球形的股骨頭,形成球窩關係。正常的髖臼對股骨頭包容達到75-80%,而髖關節發育不良則是髖臼對股骨頭的覆蓋(包容)不足,小於75%,甚至更少。
「這會使髖關節負重面積減小,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明顯增高,逐步引起關節軟骨與髖臼盂唇損傷,甚至股骨頭沒有辦法存在髖臼,出現脫位。」陳鎮秋解釋。
輕度髖關節發育不良早期症狀不嚴重,甚至很多患者早期並沒有症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有40%-60%的髖臼發育不良到中年方出現髖關節痛。
止痛藥、熱敷治標不治本
輕度髖關節發育不良的不適主要表現為髖部或大腿容易勞累,出現酸脹不適,繼之逐漸出現疼痛。這種症狀常發生在長距離行走等活動後,通過休息可以改善。其中,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輕度關節活動障礙。
保守治療選擇很多
由於多數人通過休息可以緩解,不少醫生和患者都會選擇採用保守治療方案,包括口服消炎鎮痛藥物、外敷膏藥、熱敷,避免深蹲、跑步、長時間步行,以及少爬樓梯和爬山等。
不過,所有非手術治療只是暫時緩解疼痛,並沒有解決髖關節發育不良、解剖結構異常的問題,治標不治本。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髖關節軟骨磨損,逐漸出現骨關節炎,導致疼痛加重,休息後疼痛也不能緩解,甚至會影響夜間睡眠,活動亦受到了限制。
陳鎮秋指出,藥物治療對早期軟骨磨損有一定效果,若軟骨磨損沒有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後期多數需關節置換。
疼痛別忍別拖,保髖要趁早
「一旦髖關節發育不良出現疼痛,我們建議進行保髖手術治療。」陳鎮秋解釋,保髖手術治療能夠解決解剖結構異常的問題,恢復正常髖臼和股骨頭關係,緩解疼痛,並避免或者延緩關節置換。
有了疼痛你別忍
據悉,髖臼周圍截骨術是國際保髖主流,亦是目前世界治療中青年髖關節發育不良最好的技術之一,目的是通過增加髖臼對股骨頭的覆蓋,恢復正常髖關節解剖關係,從而減少關節軟骨所承受的剪力。
髖關節疼痛會影響睡眠
陳鎮秋強調,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出現疼痛要早診斷、早治療,勿錯失「保髖」機會。「髖臼周圍截骨術是主要針對輕中度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法。若患者等到疼痛難忍、功能嚴重受限,病情發展到晚期才就診,或只能接受關節置換手術。」
髖臼周圍截骨術難度較大,對醫生要求較高,有些醫生甚至把這項技術稱為骨科界的「攀登珠穆朗瑪峰」。由於國內能獨立成熟開展髖臼周圍截骨術的醫院不多,陳鎮秋就建議患者到專科醫院就診,以免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專家介紹:陳鎮秋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三骨科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內著名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專家何偉教授學術繼承人。
專業擅長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精準診斷和中西醫結合保髖治療,省內率先開展伯爾尼手術技術在髖關節發育不良與股骨頭壞死保髖中的應用,包括髖臼周圍截骨術、骨盆三聯截骨、股骨頸基底部旋轉截骨、髖關節外科脫位等技術的應用;膝骨關節炎階梯式治療;人工關節置換治療晚期骨關節病;關節鏡微創技術等。在髖、膝關節疾病診療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