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在蕩子的比喻中讓我們明白:天父的愛是無條件的,老父親就像徵了天父的愛,大兒子和小兒子就代表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再次回到故事中去體驗天父的愛,首先我們體驗到父親愛著他的每一個孩子,他給予每一個孩子自由,不強迫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即使是愛也不強迫他們接受。當他的小兒子向祂提出無禮的要求時,父親沒有任何的懲罰與責備,雖然父親有這樣的權柄。他完全給予小兒子放手的愛,雖然兒子的悖逆使父親的心在滴血,可是他還是祝福了走向遠方的兒子。他的心始終在牽掛著他的小兒子,他的家門永遠為小兒子敞開著,他相信他的小兒子終會明白父親的心,終會回心轉意回到父親的懷抱。及至小兒子落魄的從遠方回來後,即刻上前擁抱親吻他,並恢復了他兒子的身份,並為他宰殺牛犢擺宴歡慶。我們也常常像小兒子一樣悖逆父親,常常遠離父親的家,過著自以為是的生活,天父也會像盼望小兒子一樣盼望我們回家。及至我們悔改回到父親的懷抱,祂也會擁抱我們、親吻我們,恢復我們兒子的身份,天父兒女的身份。
大兒子一直守候在父親的身邊,雖然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勞作,從來沒有違背過父親的命令。可是大兒子的自私、冷漠、虛偽、驕傲等也是看在眼裡,大兒子不了解父親的心,不懂得體貼父親的心。他知道大兒子雖然看似是自由的,內心卻是不自由的、奴隸的心態,他總是查顏觀色、看著父親的臉色行事,他與父親之間缺乏愛的互動。他不自覺的由兒子的身份降為了奴僕的身份,他的父親看見自己的兒子活得像個奴僕一樣,毫無幸福可言,體驗不到做兒子的幸福,能不心痛嗎?聽見了長子的抱怨和指責,得多麼的傷自己的心呢?可是他並沒有譴責他,沒有責罵兒子心硬冷漠。他也沒有為自己辨解,他親自走出家門去迎接他,告訴他不要憤憤不平,自己的一切都是他的。有很多時候,我們也相似大兒子,總感覺自己做的好,感覺天父給予自己的遠遠比不上自己的付出。從而變得越來越容易指責別人,卻導致自己與天父的愛隔離,天父也不斷的接納我們的冷漠,希望我們能夠進入祂的家中,一起享受做家人在一起的喜樂。
天父的愛遠遠超過我們所想到的,祂的愛是圓滿的,祂的愛不強迫,不獨斷專橫,不強迫兒子做選擇。祂的愛給予完全的自由、足夠的空間、出於自願的選擇。祂不是讓孩子們放縱,而是願意讓他們學習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和自由的抉擇。天父知道,如果不給孩子們自由,不讓他們自己去選擇,那就是剝奪了孩子們的自由。那麼這樣會給孩子們帶來更大的份害,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們經歷之後,能夠懂得為父的慈心,真正的與父親建立一份親密的關係。
我們與天父之間是愛的一份關係,我看過一幅畫像,由倫勃郎所畫的蕩子的比喻:畫中的小兒子穿著棕黃色的內袍,雙膝跪地依偎在父親的懷中,破爛的鞋子從腳上掉落地上。裡面有漏洞的襪子,一身破爛、衣不蔽體,滿面滄桑的感覺。父親已經年邁,看上去虛弱卻非常的慈祥,他雙手因痛心而痙攣,顫抖著摩挲著兒子的後背;畫中的大兒子卻處在畫面的陰暗中,表現出冷漠和排斥,袖手旁觀的不平衡心態。老父親的兩隻手,一隻是男人的手,一隻是女人的手。這個畫像非常有意義,讓人感到激動又溫暖。這是在告訴我們,天父的愛,即有父親的愛也有母親的愛,天主的愛是圓滿的愛,祂給予我們所有的愛。
我們看到天父寬恕了他的小兒子,那小兒子什麼時候能夠快樂起來,真正的享受到做兒子的自由呢?需要得到他徹底的寬恕了自己,接納了自己曾經的悖逆,放下過去活一個全新的生活,他才能享受兒子的幸福和快樂。他不能寬恕自己的話,即使是吃著牛肉也不香,也可能越吃牛肉越難受。父親對他越好,他越自責和內疚,他這樣就享受不到兒子的自由了。這樣的話,他父親也不會快樂,因為他父親希望他能忘記過去,回來了就好好生活,好好做兒子,好好地享受生活。當小兒子不能寬恕自己的時候,他的父親也不會快樂,如果他小兒子每次見到父親都說:「爸爸對不起,爸爸對不起」,當父親的也不會快樂。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天父無條件的寬恕我們了,我們能不能享受這份自由,取決於自已的態度,取決於能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去。只有原諒了自己的過去之後,才能真正享受這份自由,才會真正擁有一份愛的能力。否則的話,就會把天主的愛拒之門外,當不接納自己的時候,不能原諒自己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了,天主父的愛就進不來了。其實不能原諒自己的時候,就是在拒絕天父的愛,天父說:「孩子,我愛你!」你說:「我這人不可愛」。天父說:「孩子過來吧,享受福樂吧」。你說:「不行,我不配。」這個不自由是我們自己的心態。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接納自己罪人的身份,真誠的悔改,在耶穌的愛內寬恕自己,做天父可愛的孩子!
歡迎大家轉發,支持文字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