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大師——德彪西

2022-01-31 環球鋼琴網
海量免費鋼琴資源 鋼琴專業門戶網站

 ID:huanqiugangqin

當第一次大戰爆發時,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於1918年3月25日在巴黎被炮彈炸死,終年56歲。

▲《牧神午後前奏曲》

德彪西被認為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雖然他本人並不同意並設法遠離這一稱謂。一些作家如羅伯·施密茲(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認為德彪西是一位「象徵主義者」而非「印象主義者」。《新格羅夫音樂辭典》內文也寫到,將德彪西的音樂美學稱為「印象主義」是不盡準確的。不管怎樣,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薰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其音樂對其他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出生 

德彪西一家原是農民世家,在約1800年他們由勃艮第遷至巴黎。其祖父是販酒商,後則成為一名木匠。而德彪西的父親曼紐-阿希爾(Manuel Achille)則曾在海軍當步兵七年,後來與妻子維多林定居聖日耳曼昂萊並經營一家瓷器店。  德彪西於1862年8月22日出生於聖日耳曼昂萊,他也是曼紐夫婦的頭一胎。曼紐希望他的兒子成為一個海員。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德彪西舉家搬遷到坎城的姑姐克萊門汀(Clementine)家。雖然德彪西並非出身音樂世家,也沒有良好的音樂環境,但他卻十分熱愛音樂,幼年時就顯露出顯著的音樂才能。克萊門汀為德彪西安排了鋼琴課,由一位叫讓·西汝蒂(Jean Cerutti)的義大利人擔任教師,於七歲開始學習鋼琴。

 求學 

1871年10歲的德彪西獲得曾是蕭邦學生的Marie Mauté de Fleurville的關照。1872年,11歲的德彪西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在那裡學習了12年,他的作曲課、音樂理論及歷史課、和聲課、鋼琴課、風琴課、聲樂課老師們,幾乎都是當時的知名音樂家。德彪西是一個看譜就能知音的學生,他的鋼琴彈奏得非常出色,可以進行專業演奏,他演奏過貝多芬、舒曼和韋伯的鋼琴奏鳴曲,蕭邦的《第二敘事曲》。

德彪西在音樂學院學習時,就顯露出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他在自己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始終有一種打破陳規、探索新領域的強烈願望。為了尋求一種新的音響組合,他常常在鋼琴上連續彈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階等等。他彈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傳統規則予以預備和解決。為此,他常常遭到教師們的責備。

▲郎朗演奏《亞麻色頭髮的少女》

  升華 

1880年,德彪西到俄國擔任了柴科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鋼琴師。這個機會使他受益匪淺。他由此開始接觸到許多俄國音樂大師的作品,特別是穆索爾斯基的作品。這位大師的極富特色的新穎和聲,對年輕的德彪西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他後來所開創的「印象主義」音樂奠定了基礎。

 揚名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蕩兒》榮獲羅馬大獎。從此,他的創作活動逐漸頻繁起來,同時,他還廣泛結交當時歐洲最活躍和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並對華格納的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85年-1887年,德彪西是在義大利羅馬度過的。  

1888年他沒有完成羅馬的學業,就離開那裡,到德國拜羅伊特參加音樂節,在那裡他被華格納式的歌劇震撼了,他在拜羅伊特呆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華格納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樂風格影響了青年德彪西。 

1889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那一年巴黎艾菲爾鐵塔樹立起來。在博覽會上,德彪西聽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對十二平均律和五聲調式影響深刻。

▲德彪西前奏曲(科羅廖夫)

 成型 


德彪西的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相去甚遠。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結構、深刻的思想性和邏輯性,也看不到浪漫主義音樂的豐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則是奇異的幻想因素、朦朧的感覺和神奇莫測的色彩。他的和聲細膩、繁複,配器新奇而富 有色彩,旋律略帶冷漠飄忽的感覺,這都是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所不具備的。德彪西一生創作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許多作品已經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典範,其中著名的有:歌劇《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管弦樂曲《牧神午後》、《夜曲》,三首交響素描《大海》,鋼琴曲《版畫集》等,此外還有一些聲器樂和室內樂作品。

▲德彪西《月光》(卡蒂雅)

除了作曲、教學外,德彪西也從事音樂評論的工作,由於他的評論立場中肯,言辭鋒利,相當受人尊敬,曾出版樂評集。由於此時巴黎美術界的發展正值顛峰狀態,雷諾瓦、莫奈、塞尚等畫家十分活躍,當時莫奈完成一幅名為<日出·印象>的畫而名噪一時,這便是印象主義、印象派等藝術形式用語產生的開端。再加上文學作品都以標榜"印象主義"為題材,這些文學家與藝術家互相往來,對於音樂家有很大影響。德彪西遂將其理論應用到作品中,發展成為印象主義,成為印象主義的創始人與完成者。

生前的最後十年,是德彪西藝術顛峰的時期,許多偉大結束的代表作皆陸續完成,自成一派而聞名世界,也經常在歐洲各國演奏與指揮自己的作品。至50歲起,被癌症所困,身體日漸衰弱。

相關焦點

  • 星球 · jun | 印象派、後印象派、新印象派
    除印象派繪畫以外,印象主義音樂則由法國作曲家德彪西首創。印象主義一詞在音樂中首次出現於1887年,法蘭西美術研究院的評委指責德彪西在羅馬進修時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響組曲《春天》結構不明確,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1894年他的《弦樂四重奏》在布魯塞爾首演時,評論家開始用「印象主義音樂」加以讚揚。以後此詞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風格與他接近的音樂,並不再帶有貶意。
  • AH 印象派、後印象派、新印象派
    除印象派繪畫以外,印象主義音樂則由法國作曲家德彪西首創。印象主義一詞在音樂中首次出現於1887年,法蘭西美術研究院的評委指責德彪西在羅馬進修時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響組曲《春天》結構不明確,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
  • 印象派、後印象派、新印象派,你是否能分清?
    印象主義的作品以粗放的筆法繪成,雖然作品缺乏修飾,但對光線和色彩的揣摩卻是達到了極致。作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除印象派繪畫以外,印象主義音樂則由法國作曲家德彪西首創。
  • 豔驚世界的「失重」之舞:在德彪西的《月光》中「登月」
    德彪西的音樂後來被稱為「印象派」音樂,德彪西成了這個流派的掌門人。說到印象派音樂,我們會想到印象派繪畫。印象派繪畫比印象派音樂出現得更早,音樂流派很大程度上是受繪畫影響。印象派這一說法,最初來自莫奈的一幅畫,《日出·印象》。
  • 五首治癒系的印象派音樂
    有位現實主義大師看著拿畫筆卻遲遲不肯作畫的莫奈說:「一切都準備好了,怎麼不開始畫?」,莫奈望著天空說:「我在等太陽出來。」這個等待日出的心情,成就了他後來與《蒙娜·麗莎》齊名的畫作《印象‧日出》。「光」是主宰印象派畫作最重要的啟動力,而光影交錯便成為印象派畫作中重要的美學表現。將一首樂曲比作一幅畫來說,樂曲的旋律如同是畫面中的線條,和聲就像是畫面的光線和色彩。
  • 色彩大師 ‖ 印象派代表作品賞析
    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製,例如: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製。
  • 印象派大師畫出來的顏色真是太好看了!
    卡米耶·畢沙羅是始終如一的印象派畫家,他對印象派的重要意義甚至超過莫奈,他品德高尚贏得所有人的欽佩,在印象派畫家心目中,他是這個鬆散大家庭的家長,因此人們尊稱他為印象派的摩西(上帝的傳喻者,以色列人的領袖)
  • 一生追光的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一生追光的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克勞德·莫奈,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
  • 安娜·梅耶演奏德彪西的《月光》
    安娜·梅耶演奏德彪西的《月光》美日混血小提琴家安娜·梅耶(Anne Akiko Meyers)1970年5月15日生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不凡的音樂魅力來自於她出眾的外型,以及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梅耶不僅熱愛音樂,更喜愛名琴,她擁有兩把義大利制琴大師「史特拉第瓦裡」(Stradivarius)的名琴,分別是1730 Royal Spanish和1697 Molitor。在Tarisio的拍賣會上,梅耶以360萬美金的高價買下1697年的Molitor,創下小提琴拍賣最高價。梅耶說她一聽琴聲,就迷戀上這把琴。
  • 印象派大師作品學習與創作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連作《睡蓮》。這是一部宏偉史詩,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燦爛的「第九交響樂」。1880 年之後,莫奈與印象派的其他畫家們疏遠了,他在吉維尼造了一座小花園,住在裡面作畫。他喜歡把水與空氣和某種具有意境的情調結合起來,這樣產生了《睡蓮》組畫。
  • 隱秘的傑作: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大師的素描作品
    【編者按】作為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具有恆久的魅力。著名的藝術大師如畢沙羅、馬奈、德加、塞尚、莫奈、莫裡索、雷諾瓦、高更、梵谷、修拉等創作了諸多世人熟知的油畫作品。但很多人並不知曉,他們還留下了許多精彩絕倫的素描藝術作品。
  • 典型印象派特點的印象派畫家—畢沙羅
    卡米耶·畢沙羅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國印象派大師,生於安的列斯群島的聖託馬斯島,1903年於巴黎去世。卡米耶·畢沙羅,在印象派諸位大師中,畢沙羅是唯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可謂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畢沙羅是始終如一的印象派畫家,是印象派的先驅,有印象派「米勒」之稱。角落讀畫印象派是繼古典油畫之後西方油畫流派裡面的一個最偉大畫派。
  • 印象派油畫大師雷諾瓦,一個完美主義的創造者
    雷諾瓦作品雷諾瓦早年師從學院派畫家格萊爾,學習傳統的古典寫實繪畫。1860年代在巴黎習畫期間認識了印象派開創人物莫奈,與許多年輕畫家一起研究和探討前衛的畫法和技巧,開始了他一生的求藝之路。但與印象派畫家合作後,他覺得這幅畫技法過於傳統,愧對於自己的藝術追求,於是就把這幅畫撕了。
  • 來莫奈和印象派大師展 解鎖光與影的迷幻世界
    為了讓更多觀眾欣賞到這些傳世經典名作,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將攜57幅經典館藏作品亮相中國上海,我們將不出國門即能欣賞到法國國寶級印象派大師們的巔峰巨作,享受一次與印象派絕世真跡零距離接觸的視覺盛宴,走進莫奈及他的印象派朋友們為您營造的光與影的迷幻世界。
  • 什麼是印象派?後印象派?新印象派?
    關於印象主義可以劃分為印象派、後印象派和新印象派,那麼它們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日出·印象》莫奈總的而言,印象派表現的是眼睛直接看到的東西,就是表現非常客觀的東西。印象派繪畫外文名稱:Impressionist painting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製,例如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等。
  • 畢沙羅,19世紀與世無爭的油畫大師,印象派真正的精神領袖
    幾十年後,這批畫家改寫了美術史,在歐洲乃至全球畫壇享有盛名,每一位都成為獨樹一幟的油畫大師,而昔日以安格爾為首的如日中天的新古典主義,則迅速淹沒在歷史裡。這種做法讓他在印象派裡有極好的人緣,所以,印象派總共舉辦的8次畫展,他一次都沒有遺漏。
  • 線條的指揮家——瑞典印象派大師佐恩素描欣賞
    佐恩是近代印象派大師,被美術史稱為現代印象派三劍客之一。另外兩位是美國的薩金特,西班牙的索羅亞。
  • 印象派、後印象派、新印象派
    關於印象主義可以劃分為印象派、後印象派和新印象派,那麼它們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印象派繪畫外文名稱:Impressionist painting 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製,例如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等。
  • 大師筆下的樸實春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油畫作品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組出自後印象派大師梵谷的油畫作品。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油畫作品。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油畫作品。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油畫作品。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油畫作品。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油畫作品。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油畫作品。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油畫作品。「今日小編的精選分享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