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觀·葉雙貴開放課堂
第二十五期
設計學類1802班第2組:
前言——
研究完古典主義素描後,我們迅速轉向印象派的色彩學習。從素描謹慎,精微的畫風,立馬變成豪放,灑脫的點彩,老師的安排可謂是環環相扣。讓我們的思考方式由緊到松,這更加利於我們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初步的了解下,印象派繪畫作品風格敢於打破常態,一改從前寫實的手法,多以色彩的冷暖搭配來烘託畫家當時的創作心情。無論是物還是人,都有著一種形散而神不散的感覺,整幅畫面看起來色彩豔麗,給人以強大的視覺效果,細細品味卻很有條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近這次的學習吧!
原作介紹——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連作《睡蓮》。這是一部宏偉史詩,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燦爛的「第九交響樂」。1880 年之後,莫奈與印象派的其他畫家們疏遠了,他在吉維尼造了一座小花園,住在裡面作畫。他喜歡把水與空氣和某種具有意境的情調結合起來,這樣產生了《睡蓮》組畫。沿著水面,美麗的睡蓮一片片向湖面遠處擴展開來,畫家利用了樹的倒影,襯託出花朵的層次,是十分有創造性的 構思。莫奈把整個身心都投在這個池塘和他的睡蓮上面了,睡蓮成了他晚年描繪的主題。此後27 年裡,他幾乎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主題。
圖一為莫奈《睡蓮》原作 圖源「美術空間」
許丹屏
本周我們開始了色彩課,研究早期印象派大師莫奈的作品。我研究的是莫奈的《睡蓮》。莫奈睡蓮的意境就像中國是水墨畫一般,淡雅如君。畫中水的清澈,透亮,冷暖對比,都讓我在研究中充滿樂趣,顏色之豐富,顏色之大膽使用都讓我受益匪淺,我在臨摹中反覆的琢磨,也讓我感覺自己與莫奈更近了一步。最後出來的研究效果,也讓我很滿意。
接下來的一周我們是研究後期印象派,高更、梵谷、塞尚...他們的用色更加大膽,而且變成了以小組為單位的集體創作,希望有不一樣的收穫。
圖二為許丹屏臨摹作品
鄧瀟宇
學藝術就像上臺階,結束了素描課程後是色彩。相比於素描我是更喜歡色彩,因為色彩更豐富,手法更多樣,更能表達自己的感情。在老師的指導下我也更加深入地學習到了印象派的技術手法,以及其所表達的感情,給了我對於色彩的啟示。越深入學習越發現自己其實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還需要更廣泛地閱讀與學習。而通過這周的學習,我發現我對色彩也更加喜愛,還有很多東西可以鑽研,可以更加釋放自己的感情。期待在下一節色彩課程中能有更多的收穫。
圖一為鄧瀟宇第一張臨摹莫奈作品
圖二為鄧瀟宇創作《我的大學》
原作介紹——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稱"凡高",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谷深陷於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在梵谷去世之後,梵谷的作品,《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於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梵谷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納在法國的奧賽美術館,以及蘇黎世的kunshaus美術館。
圖一為梵谷原作 圖源美術空間
管郅聰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色彩的開放課堂也接近尾聲了。葉老師指導我們小組一起合作將印象派大師的畫作拆分再創作。我們小組選擇了梵谷的畫作來進行深入的研究,他的色彩衝破了前期印象派對自然色彩真實反映的束縛,並開始大膽地隨心所欲地使用色彩,儘管是面對自然寫生,畫面色彩已經帶有抽象因素:不重視立體、空間和陰影的表現,只強調色彩的對比效果,這種抽象是主觀情緒的表達,從而產生了裝飾效果。我們小組也竭盡所能的追求梵谷的繪畫境界!剛剛開始研究時,我們有點放不開手腳,繪畫出的顏色不夠豐富也不夠精彩,甚至有些顏色略顯的不協調。好在葉老師及時的發現了我們的問題,並指導我們更加大膽的進行創作,用顏色去表達空間、主次的秩序。經過葉老師的一番提點,我們的畫面實現了質的飛躍。完成的作品雖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我們都收穫了諸多色彩的奧秘!
在作品完成後,羅老師受邀對我們的作品進行了點評。羅老師既肯定了我們的研究成果,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媚俗的進行超越時代的創新!
圖二為小組成員、葉老師和最終完成作品
原作介紹——
1888年2月,已35歲的梵谷從巴黎來到阿爾,來到這座法國南部小城尋找他的陽光,他的麥田,他的向日葵……梵谷創作了大量描繪向日葵的作品。這幅是其中最著名的,現藏於倫敦國家畫廊。
梵谷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仿佛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圖一為梵谷原作《向日葵》 圖源美術空間
朱珠
基礎繪畫教學已接近尾聲,在激烈的討論中,我們最終選定梵谷著名的畫作——向日葵進行全班的創新。在初步的構思中我們沒有將原作改動的太大,為此,老師嚴肅的向我們講解了創新在設計中的重要性。於是,我們更改了構思,將每一個向日葵換成自己喜愛的人物。這樣既使我們的再創作不同於原作,也使畫面充滿了各種元素,看起來更加豐富多彩。
我們很幸運能在這裡和葉老師一起度過這歡樂而短暫的時光,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轉眼就要「別離」,希望在未來還能成為葉老師的學生,我們有緣再見。
圖二為設計學類1802班同學集體創作
圖三為全體同學、葉老師和作品
圖四為葉老師與作品合照
總結——
通過了這段時間色彩開放課堂的鍛鍊,我們小組的成員都大幅度的加深了對於色彩的理解和應用。印象派絢麗大膽的顏色,打破了我們傳統固有色的概念,使我們領略到了色彩創作的無限可能!葉老師指導我們對畫面加入自己的想法,我們也竭盡我們所能的不斷創新,將印象派注入了我們新時代的靈魂!葉老師的色彩開放課堂開拓了我們的思維,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讓我們自由的摸索、前行,使我們創新的思維迸發出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