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新研究中,來自雪梨大學的研究團隊調查了全球103個國家的宏量營養素供應(從1960年開始)、生存統計和經濟數據,將其與不同年齡段的死亡風險聯繫在一起,表明國家宏量營養素供應是不同年齡組死亡率模式的有力預測因子。這是迄今為止對最廣泛的分析。
該研究顯示,在生命早期,充足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以提高存活率。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減少脂肪以用碳水化合物替代與最低的死亡率相關。這項研究的結果與已發表的實驗和流行病學數據相一致,它有助於確定食物供應和攝入量對公共衛生和人口統計影響的機制。
在我們所攝入的食物中,宏量營養素是能量的主要來源,它可以分為三大類,即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糖類)。
動物實驗已經表明,能量攝入與宏量營養素的平衡決定了壽命和年齡特異性死亡率的模式。在人類流行病學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影響。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全球103個國家的宏量營養素供應數據和1879個生命信息庫,從宏觀層面測試了能量攝入與宏量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分析了國家宏量營養素供應與其特定年齡段死亡率之間的影響。他們發現,在校正了時間和經濟因素後,宏量營養素供應情況仍能很好地預測特定年齡段的死亡率。
從全球範圍內來看,營養不良的現象依然存在,甚至在2016年也是如此。然而,在發達國家,營養過剩的影響是非常突出的,特別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高供給,將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灰色為缺少數據的國家
以大約3500大卡/天的能量供應上限,可以將不同年齡段的死亡率降至最低。然而,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的宏量營養素攝入構成是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的。
該研究發現,在生命早期,40-45%的能量來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16%來自蛋白質,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到了中晚年,用碳水化合物代替脂肪佔總能量的65%左右,將蛋白質減少到11%與最低的死亡率相關。這些結果,特別是有關脂肪的研究結果,既符合動物實驗數據,也符合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即營養素攝入量與年齡相關性慢性病風險之間的關係。
研究通訊作者、雪梨大學查爾斯·帕金斯中心和理學院的研究員Alistair Senior說:「我們發現,在脂肪和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分別約佔總能量的40%和16%)的地區,生命早期的死亡風險最小。然而,在中晚年以後的生活中,減少脂肪攝入量,用碳水化合物代替它,死亡率能降到最低。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究,從國家糧食供應的層面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宏量營養素需求隨年齡而變化。在考慮各國的糧食安全,以及供應變化如何轉化為死亡率模式時,這也可能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研究合著者、雪梨大學查爾斯·帕金斯中心主任Stephen Simpson教授補充說:「這項研究很有趣。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比例的增加降低了中老年人的死亡率,這一模式反映了衰老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結果。」
研究合著者、雪梨大學查爾斯·帕金斯中心的營養課題負責人David Raubenheimer說:「雖然食物供應數據不能直接反映飲食習慣,但它們為衡量各國食物環境的差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標準。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我們在個人飲食的詳細研究中也看到了它對飲食和健康的影響。」
營養調查是查爾斯珀金斯中心的一個指導性研究主題。這一主題將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聯合在一起,為營養生態學提供獨特的見解。
Senior說:「真正令人高興的是,我們看到50歲以上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因此降低了死亡率。這表明,高碳水化合物供應似乎變得很重要。我們在這項研究裡應用的統計方法也可以應用於研究死亡風險模式和各種飲食方面,包括不同的食物類型(例如植物和動物的蛋白質),或者更廣泛的飲食模式(如地中海式飲食等)。」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11/10/201505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