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織錦繡 執著從藝路——記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傳承人毛...

2021-01-21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巧手織錦繡執著從藝路

  ——記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傳承人毛存文

  見習記者 毛婧雯

  從熱愛刺繡的豆蔻少女,到為理想出逃的中年農婦,再到今天的「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傳承人」「聯合國貧困地區社會發展項目婦女繪畫與手工作品比賽一等獎作品創作者」「甘肅工藝美術大師」,世博會和蘭洽會上備受矚目的刺繡藝術家……這些榮譽背後,站著的是一位穿越了無數荊棘的追夢者。「刺繡帶給我更多的是創作的喜悅,只要心還跳著,我就要把這條路走下去,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路,而是屬於我們甘肅刺繡藝術的路!」採訪的時候,毛存文無意間脫口而出的這句話,正是她苦心孤詣學習刺繡藝術創作、推動甘肅刺繡藝術發展近四十年的心路寫照。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毛存文出生在烏鞘嶺下一個偏僻的村莊。在這塊雖然貧瘠卻不乏文化底蘊的土地上,傳統工藝刺繡多年來代代傳承著。它是鄉間女人們的驕傲,更是鄉村貧困生活的一種慰藉。受外婆和母親刺繡手藝的感染,毛存文自小就喜歡刺繡,並立志將來要在刺繡上有所作為。

  由於家裡拮据,毛存文只上了三年小學就遺憾地離開了學校,但她對刺繡的追求從沒有停止過。1983年,19歲的毛存文嫁到了永登縣武勝驛鎮石門峴村。婚後,3個孩子陸續出生,毛存文既要照顧孩子,又要幹農活和家務。在勞作之餘,她仍然忘不了「心頭好」,經常花費大量的時間埋頭刺繡創作,家人漸漸有了怨言,加上鄰裡們的蜚短流長,小兩口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在我們那裡,女人的職責就是生兒育女,整天圍著鍋臺轉。我搞刺繡需要查找很多資料,很費時間,卻不會給家裡帶來一點好處,家裡婆婆丈夫一看我拿著書籍資料,就會憤憤高聲責罵我:「整天弄刺繡會變來吃的還是變來穿的?!」回憶起當時的艱難處境,毛存文無奈地說。

  「由於家裡不支持,我只好偷偷搞。該幹活的時候,我犁地耙地,風風火火趕快幹完,然後趁著丈夫沒在家,把門鎖上,幹自己的事。可是靈感來了,就顧不了那麼多,有時忘了把門鎖了,丈夫來了我也不知道。」為此,毛存文沒少受打罵。

  由於家人的極度不支持和別人的非議,毛存文一度覺得窒息。1987年,當時23歲的毛存文背著一包自己的刺繡作品,坐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車,「一方面是想通過暫時的離開,讓家裡人能轉而理解我,另一方面也想為自己的作品和刺繡理想找個出路。」在烏魯木齊,毛存文找到了新疆自治區博物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為她手藝的精巧和作品的傳神所折服,建議她留下部分作品,以供展覽。這使毛存文很受鼓舞。

  剛開始,毛存文繡的都是荷包、枕頭、裹肚子、「炕圍子」等生活用品,圖案也比較傳統,如「二龍戲珠」「松鶴鹿」「蓮花」「老鼠吃葡萄」「獅子滾繡球」「孔雀戲牡丹」「龍鳳吉祥」等等。從新疆回來之後,毛存文開始積極尋求突破。受當時一位報社記者的指點,毛存文開始轉向歷史題材的創作。農村裡找不到多的資料,她每每在幹了一整天農活的情況下,趁著傍晚的微光,一口氣跑幾十裡山路,跑回娘家找自己讀高中的妹妹要歷史課本,從歷史課本上尋求題材。1991~2001年,她花了近10年的心血創作並完成了以中外名人為題材的巨幅百米長卷,從黃帝、大禹、秦始皇、漢武帝到開國英雄毛主席、周總理;從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到蘇聯作家保爾柯察金——500多名對世界和中國發展頗具影響的名人、80多個歷史事件展現其中,人物、場景的比例精確,設色細膩,很難想像,這是出於一個農家少婦之手。

  2001年,在《中國歷史》《歷史名人》兩幅長卷完成的同時,毛存文創作的《五年後的變化》《講究衛生》榮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繪畫及手工作品一等獎。這讓毛存文獲得了很大的激勵,也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堅持刺繡創作的理想。

  困苦磨難難折其志

  獲獎之後,毛存文依然清貧。她的嶄露頭角並沒有讓家裡人增多對她的理解,這讓她非常傷心,也非常苦惱,最主要的是,家人的百般阻撓,加上貧困的家境和三個年幼的孩子需要養育,她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空間去創作。

  2001年7月,北京申奧成功,毛存文腦海中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她要創作一幅宏大的作品,以此展現中國人民的團結、友愛,追求夢想與和諧的主題,也以此來祝福中國,祝福奧運。於是,她到處搜集有關奧運會的資料。她能想到的,就是到鎮上的學校去找老師們尋找素材。老師們聽了她的構想,也很激動,圍著她提建議,「街上就有網吧,走,我帶你去網上找!」從網上找到了自己要的大部分素材,毛存文心裡很興奮,為了能專心做自己的事情,她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在永登縣城租了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開始了漫長的創作之路。

  就在這期間,毛存文的二女兒罹患精神疾病,反覆發作,毛存文帶著女兒往返於蘭州的醫院和位於永登縣城的租住小屋。女兒的病需要很多的錢,照顧女兒也幾乎佔用了她全部的精力。除了偶爾能賣出幾幅作品,毛存文的生活極度清貧。不得已,她到建築工地上找了一份小工的活。

  「起初人家看我身體單薄,還戴著眼鏡,根本不同意要我。是我去了很多次,還找認識的人幫我說話,擔保我是個能吃苦負責任的人,人家才勉強答應了。」說起那段經歷,毛存文笑得很苦澀,「因為經常在燈下刺繡,我眼睛早就近視了,為了能繼續刺繡,所以才帶上了眼鏡。」毛存文說,第一天上腳手架,她就從上面摔了下來,腿骨骨裂,鑽心地疼。怕被辭退,她悄悄用繃帶把腿纏住,繼續去工地幹活。

  憑著驚人的毅力和忍耐,毛存文一面掙錢維持自己和女兒的生活,為女兒治療疾病,一面見縫插針地堅持自己的創作。2008年6月,5幅作品全部完成並裝裱完工,每幅長卷為20.08米,作品結合了我省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以飛天、敦煌等意象展現祖國河山的壯闊和文化底蘊的深厚,並用56朵形態各異、各秉風姿的牡丹和56個民族不同的風俗文化、服飾等展現我國的悠久歷史和多樣化的文化特色。所有參觀過長卷的人無不為毛存文作品的構思、繡工、用色讚嘆,也對這個從山間走出來的女子在藝術道路上的大膽探索和執著堅持而肅然起敬。

  經過不懈的努力,當年蘭洽會之際,毛存文的50多幅作品在蘭州市博物館展出,吸引了大量的市民來觀看。人們紛紛為她的作品讚嘆不已,毛存文的作品和事跡在報紙和電視上一經播出,就受到了大量的關注和好評,她也被榮稱為「隴原毛氏刺繡第一人」「金城刺繡第一人」。2012年,毛存文被評為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傳承人,她也是蘭州市唯一的刺繡傳承人。她在永登縣城開辦的工作室被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命名為「蘭州刺繡傳習所」,師從她學習刺繡的愛好者越來越多,使得金城刺繡這門古老的藝術散發出清新的氣息……

  弘揚非遺的「中國夢」

  為了讓金城蘭州的刺繡藝術從傳統中走出來,賦予其更深的文化內涵,毛存文不斷地學習、深造和創新,她多次前往蘇州、湖南等地取經,學習蘇繡、湘繡的精髓,融入自己的創作中。通過多次的進修學習,她對平常運用的平針、平套、正搶、滾針、打針、接針、散針、虛實針、集針等進行了改進,在刺繡品種中增加了精品秀、雙面繡、油畫人物肖像等,刺繡技術也在一次次的潛心研究和實踐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通過不斷探究和創新,她研製了多種針法,除了基本針法如直針、纏針、盤針、套針、擻和針和搶針外,在繡人物時為了繡好眼睛這個傳神部位,她經過無數次嘗試與失敗自創了晶光針法,終於能把眼睛繡「活」了。為了刺繡人物神態和衣著更為形象逼真,她又自創了曲針,使繡線可直可曲,人物鮮活,栩栩如生。

  藝術的道路雖然艱辛,但毛存文從來沒有放棄過。在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刺繡藝術家的心中,有一個更宏大的理想在激勵她:把古絲綢之路重鎮金城蘭州的刺繡文化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她知道,她的路還很長。

相關焦點

  •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2020-07-14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代表性傳承人蘆愛玲:最大的心願是把這門...
    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代表性傳承人蘆愛玲:最大的心願是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代表性傳承人蘆愛玲:最大的心願是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2)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代表性傳承人蘆愛玲:最大的心願是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3)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 鞍山仨項目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鞍山仨項目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信息來源:鞍山日報發布時間:2020-12-15瀏覽次數:次 12月14日,記者從市文旅廣電局獲悉,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46項,鞍山快板書、老六路太極拳、千山彩塑彩繪3項成功列入省級名錄。
  • 延禧攻略採用古典素雅莫蘭迪色調 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且劇中「植入」的崑曲、緙絲、絨花、打樹花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年輕觀眾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  崑曲­  《延禧攻略》中,高貴妃唱著《長生殿》的《埋玉》,跟乾隆告別,此時畫外響起她最愛的《貴妃醉酒》,如她所說:「此生皆醉在戲中,從未醒來。」
  • 瀋陽市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成立
    (程景亮)旨在團結服務非遺文化傳承人和相關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瀋陽市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於11月24日成立。非遺項目——滿族傳統搓背技藝傳承人、遼寧舉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德勝當選為會長。渾南區委統戰部副部長童丹、渾南區工商聯主席趙勇為商會授牌。
  • 織帶的前世今身,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說起
    永康織帶是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西城街道50多歲的施佩容是永康織帶傳承人,她有一手嫻熟的手工織帶技藝。      織帶工具由帶架、帶扣、剎板、帶梭組成,以不同顏色的布絲、棉絲為經緯線,以帶梭作引線,色彩鮮麗,有紅、藍、白、綠等顏色。
  • 柯爾克孜族刺繡:飛出天山的非物質文化名片
    隨著新疆的文化旅遊發展,文創產品的開發, 讓山溝裡牧民家庭的手工刺繡,一下子飛出了大山,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對溫宿縣天山深處的牧民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更重要的是折射出阿克蘇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
  • 花兒 唐卡 堆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系列展北京開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系列展「青海西寧花兒與少年」本月在恭王府博物館開展。本次展示月活動以「河湟遺韻·西陲安寧」為策展主題,來自西寧湟中、湟源、大通的400餘件靜態非遺展品和8000餘件文創產品,全面展示西寧賢孝、青海花兒、湟中堆繡、湟中農民畫、河湟皮影、湟中陳家灘傳統木雕、湟源陳醋釀造技藝、河湟刺繡、宗喀唐卡等近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歐隆克——雅庫特英雄敘事詩卡魯斯儀式舞蹈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
  • 會寧剪紙:一把剪刀剪出錦繡乾坤
    >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滿頭銀髮的老奶奶帶著孫女,盤盤腿坐在炕旮旯裡,一邊眉開眼笑地剜剪,一邊慢慢騰騰地歌吟……會寧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孕育和誕生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寧剪紙是會寧非遺文明的重要縮影和傑出代表。
  • 山西女子的剪紙夢:從藝40餘載「剪活」人生
    毛宏玉 攝   中新網太原7月30日電 題:山西女子的剪紙夢:從藝40餘載「剪活」人生 授藝上千人傳承文化  作者 袁吉連 劉小紅  「一把剪刀一張紙」,是山西呂梁柳林縣陳家灣鄉下寺頭村村民高翠珍人生的全部意義。從藝40餘年的高翠珍,她的作品精美而不失靈動、粗獷而不失細膩,極具黃土高原地域風情。
  • 歙縣杞梓裡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再添新裝備
    走近一看,原來是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在發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需的道具設備。據該鎮文化分管領導方娟敏介紹,此次發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類項目所需道具是世行貸款安徽黃山新農村建設示範實施項目,此項目旨在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村莊環境和周邊生態和諧統一,現代生活與歷史文化和諧統一。
  • 三五百遺薈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茶製作技藝代表性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興昌大師作品賞析!
    2008年,普洱茶製作技藝(貢茶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為滿足大眾物質文化需求,哈爾濱三五非遺博覽館因地制宜開展線上活動,為大家提供良好的欣賞機會!現珍藏於三五非遺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茶製作技藝代表性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興昌大師作品敬請各位品鑑!其創作的普洱茶餅具有匠心獨運的創意之美 ,極具觀賞價值、收藏價值!注:作品數量有限!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鄖陽鳳凰燈舞飛出秦巴大山
    2014年12月,鄖陽鳳凰燈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民間花燈(舞蹈)富有濃厚的戲曲色彩和山鄉民間風味,被譽為楚人崇鳳的活化石。鄖陽鳳凰燈舞是如何傳承和發展的?表演中又有哪些特點?記者走訪了部分鄖陽鳳凰燈舞的傳承人。
  • 中國陶瓷彩繪藝術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彩傳承人 吳學湘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彩瓷燒制技藝項目市級傳承人;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潮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政協潮州市湘橋區第六屆委員會委員。吳學湘,自幼喜愛工藝美術文化,師從林若鑫、蘇森茂、蔡禧平。1988年起,他從事陶瓷裝飾彩繪工作,傳承潮州陶瓷彩繪優秀技藝,多件陶瓷作品在參加國家級、省部工藝美術專業展評活動中均獲金、銀獎項。
  • 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
    ,建立了非遺傳承人補助制度,實施經費支持和保障;六是積極整合吸收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保護工作,成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201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盟」(2015)等社會組織,促進社會各界在保護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 阿克塞縣第一期哈薩克族傳統刺繡創意設計 培訓班招生啦!
    阿克塞縣第一期哈薩克族傳統刺繡創意設計 培訓班招生啦!第一期哈薩克族傳統刺繡創意設計培訓班招生啦為進一步傳承和保護哈薩克民族文化,有效提升廣大哈薩克民族刺繡愛好者和刺繡傳承人的技藝水平創新和設計技能提高,更好地增加創收渠道,特邀請酒泉市肅州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刺繡傳承人來我縣進行一周的培訓
  • 黔西錦繡學校學生剪紙作品入圍全國作品展
    近日,畢節市黔西縣錦繡學校學生萬慶媛、龍家婷的剪紙作品被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列入「巧手映小康——第五屆全國兒童剪紙作品展」,博物館為學校、指導老師、創作學生頒發了榮譽證書。2020年5月起,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面向全國中小學生及幼兒園小朋友以「巧手映小康」為主題徵集作品,黔西縣錦繡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嶽紅霞老師的指導下,推選了8幅學生作品申請參加展覽,通過評選,最終錦繡學校學生萬慶媛的作品《山上的家》、龍家婷的作品《新衣裳》成功入展。
  • 四川廣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羊嶺傳統布藝童帽的涅槃重生
    刺繡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是用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我國的刺繡歷史悠久,主要分為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四類。刺繡的技法包括:錯針、亂針、網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幾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