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巧手織錦繡執著從藝路
——記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傳承人毛存文
見習記者 毛婧雯
從熱愛刺繡的豆蔻少女,到為理想出逃的中年農婦,再到今天的「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傳承人」「聯合國貧困地區社會發展項目婦女繪畫與手工作品比賽一等獎作品創作者」「甘肅工藝美術大師」,世博會和蘭洽會上備受矚目的刺繡藝術家……這些榮譽背後,站著的是一位穿越了無數荊棘的追夢者。「刺繡帶給我更多的是創作的喜悅,只要心還跳著,我就要把這條路走下去,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路,而是屬於我們甘肅刺繡藝術的路!」採訪的時候,毛存文無意間脫口而出的這句話,正是她苦心孤詣學習刺繡藝術創作、推動甘肅刺繡藝術發展近四十年的心路寫照。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毛存文出生在烏鞘嶺下一個偏僻的村莊。在這塊雖然貧瘠卻不乏文化底蘊的土地上,傳統工藝刺繡多年來代代傳承著。它是鄉間女人們的驕傲,更是鄉村貧困生活的一種慰藉。受外婆和母親刺繡手藝的感染,毛存文自小就喜歡刺繡,並立志將來要在刺繡上有所作為。
由於家裡拮据,毛存文只上了三年小學就遺憾地離開了學校,但她對刺繡的追求從沒有停止過。1983年,19歲的毛存文嫁到了永登縣武勝驛鎮石門峴村。婚後,3個孩子陸續出生,毛存文既要照顧孩子,又要幹農活和家務。在勞作之餘,她仍然忘不了「心頭好」,經常花費大量的時間埋頭刺繡創作,家人漸漸有了怨言,加上鄰裡們的蜚短流長,小兩口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在我們那裡,女人的職責就是生兒育女,整天圍著鍋臺轉。我搞刺繡需要查找很多資料,很費時間,卻不會給家裡帶來一點好處,家裡婆婆丈夫一看我拿著書籍資料,就會憤憤高聲責罵我:「整天弄刺繡會變來吃的還是變來穿的?!」回憶起當時的艱難處境,毛存文無奈地說。
「由於家裡不支持,我只好偷偷搞。該幹活的時候,我犁地耙地,風風火火趕快幹完,然後趁著丈夫沒在家,把門鎖上,幹自己的事。可是靈感來了,就顧不了那麼多,有時忘了把門鎖了,丈夫來了我也不知道。」為此,毛存文沒少受打罵。
由於家人的極度不支持和別人的非議,毛存文一度覺得窒息。1987年,當時23歲的毛存文背著一包自己的刺繡作品,坐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車,「一方面是想通過暫時的離開,讓家裡人能轉而理解我,另一方面也想為自己的作品和刺繡理想找個出路。」在烏魯木齊,毛存文找到了新疆自治區博物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為她手藝的精巧和作品的傳神所折服,建議她留下部分作品,以供展覽。這使毛存文很受鼓舞。
剛開始,毛存文繡的都是荷包、枕頭、裹肚子、「炕圍子」等生活用品,圖案也比較傳統,如「二龍戲珠」「松鶴鹿」「蓮花」「老鼠吃葡萄」「獅子滾繡球」「孔雀戲牡丹」「龍鳳吉祥」等等。從新疆回來之後,毛存文開始積極尋求突破。受當時一位報社記者的指點,毛存文開始轉向歷史題材的創作。農村裡找不到多的資料,她每每在幹了一整天農活的情況下,趁著傍晚的微光,一口氣跑幾十裡山路,跑回娘家找自己讀高中的妹妹要歷史課本,從歷史課本上尋求題材。1991~2001年,她花了近10年的心血創作並完成了以中外名人為題材的巨幅百米長卷,從黃帝、大禹、秦始皇、漢武帝到開國英雄毛主席、周總理;從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到蘇聯作家保爾柯察金——500多名對世界和中國發展頗具影響的名人、80多個歷史事件展現其中,人物、場景的比例精確,設色細膩,很難想像,這是出於一個農家少婦之手。
2001年,在《中國歷史》《歷史名人》兩幅長卷完成的同時,毛存文創作的《五年後的變化》《講究衛生》榮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繪畫及手工作品一等獎。這讓毛存文獲得了很大的激勵,也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堅持刺繡創作的理想。
困苦磨難難折其志
獲獎之後,毛存文依然清貧。她的嶄露頭角並沒有讓家裡人增多對她的理解,這讓她非常傷心,也非常苦惱,最主要的是,家人的百般阻撓,加上貧困的家境和三個年幼的孩子需要養育,她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空間去創作。
2001年7月,北京申奧成功,毛存文腦海中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她要創作一幅宏大的作品,以此展現中國人民的團結、友愛,追求夢想與和諧的主題,也以此來祝福中國,祝福奧運。於是,她到處搜集有關奧運會的資料。她能想到的,就是到鎮上的學校去找老師們尋找素材。老師們聽了她的構想,也很激動,圍著她提建議,「街上就有網吧,走,我帶你去網上找!」從網上找到了自己要的大部分素材,毛存文心裡很興奮,為了能專心做自己的事情,她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在永登縣城租了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開始了漫長的創作之路。
就在這期間,毛存文的二女兒罹患精神疾病,反覆發作,毛存文帶著女兒往返於蘭州的醫院和位於永登縣城的租住小屋。女兒的病需要很多的錢,照顧女兒也幾乎佔用了她全部的精力。除了偶爾能賣出幾幅作品,毛存文的生活極度清貧。不得已,她到建築工地上找了一份小工的活。
「起初人家看我身體單薄,還戴著眼鏡,根本不同意要我。是我去了很多次,還找認識的人幫我說話,擔保我是個能吃苦負責任的人,人家才勉強答應了。」說起那段經歷,毛存文笑得很苦澀,「因為經常在燈下刺繡,我眼睛早就近視了,為了能繼續刺繡,所以才帶上了眼鏡。」毛存文說,第一天上腳手架,她就從上面摔了下來,腿骨骨裂,鑽心地疼。怕被辭退,她悄悄用繃帶把腿纏住,繼續去工地幹活。
憑著驚人的毅力和忍耐,毛存文一面掙錢維持自己和女兒的生活,為女兒治療疾病,一面見縫插針地堅持自己的創作。2008年6月,5幅作品全部完成並裝裱完工,每幅長卷為20.08米,作品結合了我省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以飛天、敦煌等意象展現祖國河山的壯闊和文化底蘊的深厚,並用56朵形態各異、各秉風姿的牡丹和56個民族不同的風俗文化、服飾等展現我國的悠久歷史和多樣化的文化特色。所有參觀過長卷的人無不為毛存文作品的構思、繡工、用色讚嘆,也對這個從山間走出來的女子在藝術道路上的大膽探索和執著堅持而肅然起敬。
經過不懈的努力,當年蘭洽會之際,毛存文的50多幅作品在蘭州市博物館展出,吸引了大量的市民來觀看。人們紛紛為她的作品讚嘆不已,毛存文的作品和事跡在報紙和電視上一經播出,就受到了大量的關注和好評,她也被榮稱為「隴原毛氏刺繡第一人」「金城刺繡第一人」。2012年,毛存文被評為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傳承人,她也是蘭州市唯一的刺繡傳承人。她在永登縣城開辦的工作室被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命名為「蘭州刺繡傳習所」,師從她學習刺繡的愛好者越來越多,使得金城刺繡這門古老的藝術散發出清新的氣息……
弘揚非遺的「中國夢」
為了讓金城蘭州的刺繡藝術從傳統中走出來,賦予其更深的文化內涵,毛存文不斷地學習、深造和創新,她多次前往蘇州、湖南等地取經,學習蘇繡、湘繡的精髓,融入自己的創作中。通過多次的進修學習,她對平常運用的平針、平套、正搶、滾針、打針、接針、散針、虛實針、集針等進行了改進,在刺繡品種中增加了精品秀、雙面繡、油畫人物肖像等,刺繡技術也在一次次的潛心研究和實踐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通過不斷探究和創新,她研製了多種針法,除了基本針法如直針、纏針、盤針、套針、擻和針和搶針外,在繡人物時為了繡好眼睛這個傳神部位,她經過無數次嘗試與失敗自創了晶光針法,終於能把眼睛繡「活」了。為了刺繡人物神態和衣著更為形象逼真,她又自創了曲針,使繡線可直可曲,人物鮮活,栩栩如生。
藝術的道路雖然艱辛,但毛存文從來沒有放棄過。在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刺繡藝術家的心中,有一個更宏大的理想在激勵她:把古絲綢之路重鎮金城蘭州的刺繡文化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她知道,她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