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於古人,對身上不同位置的衣服有不同的叫法,總體上稱為「體衣」,又劃分成上衣及下衣,古時上衣叫衣,而下衣稱裳(在《說文》一書中,「裳」寫成「常」,而「裳」則是「常」之異體字)。在古文籍《詩.邶風.綠衣》中有記錄稱:「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對此,毛傳記錄為:「上曰衣,下曰裳。」而在《周禮.夏官.司馬》一文中則稱:「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古人偶爾會把「衣」與「裳」並列一起,比如在《詩.齊風.東方未明》中明確記錄:「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這裡則將其合稱成「衣」。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裡,無論是衣服裡形制及功能或者是衣服色彩及質料,完全都反映出當時的特點,並由此表露出當時人們思想中的認識。
自從古時的禮制逐步完善後,衣服就不只具備禦寒及遮羞的作用了,它演變成兼具象徵禮儀制度,有時甚至成為政治的開端,班固對此有一番解釋,他在《白虎通》中寫道:「衣的作用在於隱藏身體;裳的作用在於製造別人的障礙。因此用隱形來障閉自身。」而在《周易.繫辭下》一書裡描述道:「黃帝與堯及舜三人用衣裳下垂來讓天下得以治理。」古時人們認定治理天下要從對衣裳的治理上開始,如此人們能夠明白,在古代人們是非常看重衣服上具備的禮儀功能的。
在漢字裡,跟古代「體衣」相關聯的漢字有很多,我們著重從 「裘」、「裳」、「裙」、「褲」四個字來分析。
1.裘
在《說文》中,對此的解釋如下:「裘,即為皮衣。意同衣,求其聲同。一個意思是象形,和衰字同一意思。」甲骨文及金文的文字中皆出現了「裘」字。漢字為象形文字,這一字在形態上如同表明皮衣毛得在外面、而皮革在包含其中的形態,這正是《說文》一書中在「表」字下注解的:「表,即是上衣。意同於衣毛。為古人的衣裘,因此用毛作表。」其中段注道:「古人所穿的衣裘,因沒有麻絲,以皮為羽。做衣的外面時,毛在外而皮在內,所以裘的製造法是毛在外面。」
能夠用來製作裘的獸皮不少,比如羊、狐、虎、貂、豹、鹿、熊、犬等皮類均可,當中尤其珍貴的為狐裘,這在古代是專為君主及王公大臣所製成衣的,在《禮記.玉藻》對此有專門規定:「錦衣狐裘,是諸侯才能穿的服裝。」而在《呂氏春秋.分職》一書中更是寫到:「衛靈公在天寒冷時鑿池,……民則寒矣』。公曰:『善』!令罷役。」高適在其所作的《營州歌》一詩中寫道:「營州……狐裘……」
貂裘及貉裘和狐裘同等的珍貴。在《列朝詩集.雲中曲》一詩中對此描寫道:「黑帽健兒黃貂裘,匹馬……」陸遊在其所作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中寫道:「去年……滿貂裘。」古時人們也時常將狐與貉相提並論,比如在《梁詩選十五.燕歌行》一詩中寫道:「夜夢徵人縫狐貉,私憐織婦裁錦緋。」
狐裘與貉裘皆為裘中珍品,故此穿此裘者被視作象徵著富有。比如在《論語.子罕》一書中寫道:「子曰:『衣敝袍,給衣狐貉者……其由也與?』」時間到達清代康熙之後,則把玄狐當成是最貴重的,而貂皮為次,當時規定玄狐皮僅王公以上之人方可穿用,並且不是閣臣皇帝不可賞賜之。
2.裳與裙
在《說文》一書中,並沒有出現「裳」字,這裡「裳」作「常」字,「常,指下裙。」古代裡,「裳」是「裙」的意思,通稱為下衣,當時只是用幾幅布去聯起來製作而成。在《儀禮.喪服》:中對此有描述「凡衰,外削幅;裳,內削幅。」鄭玄並加入註解:「凡裳,前三幅後四幅也。」這意思就是「裳」被七幅布連接製造而成。
劉熙在《釋名.釋衣服》一書裡寫入了:「裙指群,指連接群幅。」古代在魏晉之前,男女一樣都穿著裳裙,在《詩.豳風.七月》中寫道:「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而《禮記.曲禮下》對此也有記錄:「大夫去國……素衣、素裳、素冠。」此處明確記錄男子是穿裳的。唐李端在其所著的《相和歌辭.襄陽曲》中稱:「同居女伴正衣裳,中庭寒月白如霜。」這裡記錄女子也是穿裳的。
3.褲
「褲」這一字為後來才創造出來的形聲字,在《說文》一書裡並沒有「褲」這個字。古時的「褲」是用「絝」字去替代的。《說文》裡對此寫道:「絝指的就是脛衣。」段注對此寫道:「如今所稱的套褲。左右兩連各一有隻,分別把衣連到兩脛。」在《釋名.釋衣服》一書中也有類似記錄:「絝指的就是跨,兩股各有一要跨別其上。」此地表明形聲字「絝」裡的聲符同時兼表了意義。根據文獻中的相著記載及出土文物都能看得出,上古時期的褲子與當前現在的並不相同,古時褲子並無襠,僅有兩個褲筒,各獨立套於腿上,而每一褲筒上邊皆有繩帶,往上繫於腰間。古時褲是與「深衣」相配穿著的,因此不必擔憂有襠部露出。
正是由於褲並沒有襠,故而古時禮制規定,假如不是要過河,則不得將外衣提起來。比如《禮記.曲禮上》五書中寫道:「不涉不撅。」又有「勞動時不袒露,暑天時撩起衣裳。」其中「撅」及「褰裳」指的是向上撩衣服之意。
一切事物都會跟隨情況而改變。根據文獻中的記載,古時褲子似乎也發展到有腰有襠。比如《史記.趙世家》一書中之與道:「居無何……夫人置兒絝中。」在《魏書.皇后列傳》一書裡則記錄:「國有內難……後匿帝於絝中。」假使說將一個孩子藏於一條褲腿中,並不現實。
從這些記載看來,古時能穿褲子的還是富裕生活的標誌,比如在《後漢書》此書中,寫道:「百姓為便......平生無襦今五。」而《北堂書鈔》則記錄:「(黃)香躬親勤苦……冬無.、被,而親極滋味。」
雖說是有了褲子,但質地卻不相同,這同樣是身份不同的象徵。古代的「紈」指的是製造精細的絹,其質地上乘,這裡用紈製成的褲子自然只有有錢人能穿得起,這就是後來「紈絝」的來源,指的是富貴人家不務正業的人。在《漢書.敘傳》一書中對此寫道:「出與王……在於綺襦紈絝之間。」顏師古針對此地朝廷了標註道:「紈意指素。綺……指的是貴戚子弟的服裝。」而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文中寫道:「紈絝不餓死……誤身。」陸遊則在其所著的《書嘆》寫有:「布衣……骨立,紈絝……皆瓠肥。」
結語
對於褲子,這裡與衣不同,如果用的是動物的皮革做成,則代表貧窮或者生活儉樸。比如《資治通鑑》裡寫道:「國人本著羊皮,何用綿帛。」而《後漢書.馬援傳》裡寫馬援「因處田牧,至有牛、馬、羊數千頭……乃身衣羊裘皮」。這裡又有《祭遵傳》一文記錄:「遵為人……身衣韋、布被,夫人裳不增緣。」在《舊唐書.婁師德傳》裡亦有相關記錄:「婁師德為豐州都督,衣皮率士屯田。」這裡褲子只是用於禦寒,因此褲子可以做成單層,亦可製成雙層,甚至於在期間可以加入棉、麻等物。
人類社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裡,無論衣服的形制及功能,或者衣服的色彩才質料等,都反映出當時時代總體的特色與人們思想上的認識。這些內容集中反映了漢字對於古代人們體衣的形象表述。
參考資料: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何久盈、胡雙寶、張猛 ,《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
阮元,《十三經註疏(清嘉慶刊本)》:中華韶局司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挴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