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象形文字,是怎樣反映古代人們的體衣的?

2020-12-11 彩妝美說歷史

前言:

對於古人,對身上不同位置的衣服有不同的叫法,總體上稱為「體衣」,又劃分成上衣及下衣,古時上衣叫衣,而下衣稱裳(在《說文》一書中,「裳」寫成「常」,而「裳」則是「常」之異體字)。在古文籍《詩.邶風.綠衣》中有記錄稱:「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對此,毛傳記錄為:「上曰衣,下曰裳。」而在《周禮.夏官.司馬》一文中則稱:「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古人偶爾會把「衣」與「裳」並列一起,比如在《詩.齊風.東方未明》中明確記錄:「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這裡則將其合稱成「衣」。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裡,無論是衣服裡形制及功能或者是衣服色彩及質料,完全都反映出當時的特點,並由此表露出當時人們思想中的認識。

《說文》

自從古時的禮制逐步完善後,衣服就不只具備禦寒及遮羞的作用了,它演變成兼具象徵禮儀制度,有時甚至成為政治的開端,班固對此有一番解釋,他在《白虎通》中寫道:「衣的作用在於隱藏身體;裳的作用在於製造別人的障礙。因此用隱形來障閉自身。」而在《周易.繫辭下》一書裡描述道:「黃帝與堯及舜三人用衣裳下垂來讓天下得以治理。」古時人們認定治理天下要從對衣裳的治理上開始,如此人們能夠明白,在古代人們是非常看重衣服上具備的禮儀功能的。

在漢字裡,跟古代「體衣」相關聯的漢字有很多,我們著重從 「裘」、「裳」、「裙」、「褲」四個字來分析。

《周易》

1.裘

在《說文》中,對此的解釋如下:「裘,即為皮衣。意同衣,求其聲同。一個意思是象形,和衰字同一意思。」甲骨文及金文的文字中皆出現了「裘」字。漢字為象形文字,這一字在形態上如同表明皮衣毛得在外面、而皮革在包含其中的形態,這正是《說文》一書中在「表」字下注解的:「表,即是上衣。意同於衣毛。為古人的衣裘,因此用毛作表。」其中段注道:「古人所穿的衣裘,因沒有麻絲,以皮為羽。做衣的外面時,毛在外而皮在內,所以裘的製造法是毛在外面。」

能夠用來製作裘的獸皮不少,比如羊、狐、虎、貂、豹、鹿、熊、犬等皮類均可,當中尤其珍貴的為狐裘,這在古代是專為君主及王公大臣所製成衣的,在《禮記.玉藻》對此有專門規定:「錦衣狐裘,是諸侯才能穿的服裝。」而在《呂氏春秋.分職》一書中更是寫到:「衛靈公在天寒冷時鑿池,……民則寒矣』。公曰:『善』!令罷役。」高適在其所作的《營州歌》一詩中寫道:「營州……狐裘……」

裘衣

貂裘及貉裘和狐裘同等的珍貴。在《列朝詩集.雲中曲》一詩中對此描寫道:「黑帽健兒黃貂裘,匹馬……」陸遊在其所作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中寫道:「去年……滿貂裘。」古時人們也時常將狐與貉相提並論,比如在《梁詩選十五.燕歌行》一詩中寫道:「夜夢徵人縫狐貉,私憐織婦裁錦緋。」

貂裘

狐裘與貉裘皆為裘中珍品,故此穿此裘者被視作象徵著富有。比如在《論語.子罕》一書中寫道:「子曰:『衣敝袍,給衣狐貉者……其由也與?』」時間到達清代康熙之後,則把玄狐當成是最貴重的,而貂皮為次,當時規定玄狐皮僅王公以上之人方可穿用,並且不是閣臣皇帝不可賞賜之。

狐裘

2.裳與裙

在《說文》一書中,並沒有出現「裳」字,這裡「裳」作「常」字,「常,指下裙。古代裡,「裳」是「裙」的意思,通稱為下衣,當時只是用幾幅布去聯起來製作而成。在《儀禮.喪服》:中對此有描述「凡衰,外削幅;裳,內削幅。」鄭玄並加入註解:「凡裳,前三幅後四幅也。」這意思就是「裳」被七幅布連接製造而成。

劉熙在《釋名.釋衣服》一書裡寫入了:「裙指群,指連接群幅。」古代在魏晉之前,男女一樣都穿著裳裙,在《詩.豳風.七月》中寫道:「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而《禮記.曲禮下》對此也有記錄:「大夫去國……素衣、素裳、素冠。」此處明確記錄男子是穿裳的。唐李端在其所著的《相和歌辭.襄陽曲》中稱:「同居女伴正衣裳,中庭寒月白如霜。這裡記錄女子也是穿裳的。

《禮記》

3.褲

「褲」這一字為後來才創造出來的形聲字,在《說文》一書裡並沒有「褲」這個字。古時的「褲」是用「絝」字去替代的。《說文》裡對此寫道:「絝指的就是脛衣。」段注對此寫道:「如今所稱的套褲。左右兩連各一有隻,分別把衣連到兩脛。」在《釋名.釋衣服》一書中也有類似記錄:「絝指的就是跨,兩股各有一要跨別其上。」此地表明形聲字「絝」裡的聲符同時兼表了意義。根據文獻中的相著記載及出土文物都能看得出,上古時期的褲子與當前現在的並不相同,古時褲子並無襠,僅有兩個褲筒,各獨立套於腿上,而每一褲筒上邊皆有繩帶,往上繫於腰間。古時褲是與「深衣」相配穿著的,因此不必擔憂有襠部露出。

正是由於褲並沒有襠,故而古時禮制規定,假如不是要過河,則不得將外衣提起來。比如《禮記.曲禮上》五書中寫道:「不涉不撅。」又有「勞動時不袒露,暑天時撩起衣裳。」其中「撅」及「褰裳」指的是向上撩衣服之意。

一切事物都會跟隨情況而改變。根據文獻中的記載,古時褲子似乎也發展到有腰有襠。比如《史記.趙世家》一書中之與道:「居無何……夫人置兒絝中。」在《魏書.皇后列傳》一書裡則記錄:「國有內難……後匿帝於絝中。」假使說將一個孩子藏於一條褲腿中,並不現實。

古代的褲

從這些記載看來,古時能穿褲子的還是富裕生活的標誌,比如在《後漢書》此書中,寫道:「百姓為便......平生無襦今五。」而《北堂書鈔》則記錄:「(黃)香躬親勤苦……冬無.、被,而親極滋味。」

雖說是有了褲子,但質地卻不相同,這同樣是身份不同的象徵。古代的「紈」指的是製造精細的絹,其質地上乘,這裡用紈製成的褲子自然只有有錢人能穿得起,這就是後來「紈絝」的來源,指的是富貴人家不務正業的人。在《漢書.敘傳》一書中對此寫道:「出與王……在於綺襦紈絝之間。」顏師古針對此地朝廷了標註道:「紈意指素。綺……指的是貴戚子弟的服裝。」而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文中寫道:「紈絝不餓死……誤身。」陸遊則在其所著的《書嘆》寫有:「布衣……骨立,紈絝……皆瓠肥。」

古代紈絝

結語

對於褲子,這裡與衣不同,如果用的是動物的皮革做成,則代表貧窮或者生活儉樸。比如《資治通鑑》裡寫道:「國人本著羊皮,何用綿帛。」而《後漢書.馬援傳》裡寫馬援「因處田牧,至有牛、馬、羊數千頭……乃身衣羊裘皮」。這裡又有《祭遵傳》一文記錄:「遵為人……身衣韋、布被,夫人裳不增緣。」在《舊唐書.婁師德傳》裡亦有相關記錄:「婁師德為豐州都督,衣皮率士屯田。」這裡褲子只是用於禦寒,因此褲子可以做成單層,亦可製成雙層,甚至於在期間可以加入棉、麻等物。

人類社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裡,無論衣服的形制及功能,或者衣服的色彩才質料等,都反映出當時時代總體的特色與人們思想上的認識。這些內容集中反映了漢字對於古代人們體衣的形象表述。

參考資料: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何久盈、胡雙寶、張猛 ,《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

阮元,《十三經註疏(清嘉慶刊本)》:中華韶局司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挴人民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世界三大象形文字,為何僅漢字流傳至今?帶娃認字試試象形識字法
    但是這種文字卻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人們遺忘了近乎2000年,直至1799年,在埃及的巴塞塔地區發現了一塊紀念碑,上面有著三種文字,經過專家的多年解讀,這種文字才得以重見天日。古埃及聖書分為三種字體:僧侶體、大眾體和碑銘體。
  • 漢字不是象形文字
    來源:何新老傢伙老蜥蜴偶感:駁一種積非成是的文字學謬論漢字不是象形文字。樓下這位朋友的此文頗精彩,偉大的華夏古文明值得自豪!但是文中有一句話錯誤。他說漢字是一種偉大的象形文字。這是被積非成是的流行語文理論所誤導,有必要撥亂反正。
  • 世界上下五千年,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可真聰明!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約形成於公元前3100年左右,它們是描摹物體形象的符號,所以被稱為象形文字。古埃及人認為象形文字是月亮神的發明。象形文字通常被刻在神廟的牆上,主要是神廟中的僧侶(祭司)使用,所以古希臘人稱它為「聖書」。 古埃及中王國時期開始以用細小的蘆葦製成「筆」,在紙草 上寫字,由此象形文字出現了一種簡化的僧侶體。
  • 神秘的羅塞塔石碑:幫人們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
    在1799年7月15日(也有說法是19日),他在當地發現了一塊刻有雙語法令的石頭,也就是人們所知的羅塞塔石碑。儘管這塊石頭上的文字只是雙語,但卻刻著三種文字:埃及象形文聖書體、俗體文世俗體和古希臘文。一個多 世紀之前,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了這片土地,他要求人們必須使用古希臘文。石碑上的文字是古埃及法老託勒密五世所頒布的詔書。
  • 漢字的演變是怎樣...
    在人類歷史上,隨著人們交往的發展,僅用口耳相傳的簡單有聲語言已 不能適應思想交流和行動上的需要。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記錄下來,迫切 需要一種記事的工具和方法。
  • 世界上的文字只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嗎
    事實上阿拉米語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中東的地域範圍:印度的天城體字母以及中亞的粟特字母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阿拉米語的字母,而粟特字母後來又進一步發展出回鶻文、突厥文、蒙古文、滿文和錫伯文的字母。輔音音素文字顧名思義就是文字中全是輔音的文字。腓尼基文實際上就是一種輔音音素文字,腓尼基字母在傳入希臘後被希臘人根據自身情況加入了原因才逐漸形成如今歐洲的全因素文字。
  • 古代埃及文化:象形文字的發展,埃及宗教的傳播
    大家好,我是盧天麗,現在麗麗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古代埃及的文化。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長期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活動中創造出米的共同財富。知識的力量是無限的,也是不可抗拒的,自從有了人類文明史,一人們為了同自然界作鬥爭,為了社會的延續和發展,千百年來都在尋求、總結和運用真正合乎科學的知識而作了不懈努力。實踐和學習是人們取得知識的重要途徑,而代代相傳、時時進展的知識,又總是斌予人們以超人的力量。世界文化是各民族偉大創造精神的見證。埃及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 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如何破解的?
    他們在神廟的牆壁上、雕像上、日常生活用品上,甚至在已故國王的棺木上,都留有各種象形文字。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後人面對如此珍貴的文化遺存卻一籌莫展,因為埃及古文字已經失傳,無人能解。說起來,對於埃及古文字的失傳,羅馬徵服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公元前50年前後,羅馬人開始徵服埃及;到公元前30年,埃及被兼併,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 埃及石碑的古文字難倒世界學者,法國小夥卻用漢字發現破譯之道
    眾所周知,古代埃及也是一個文化非常繁榮的國家,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它留下的許多文物。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現在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被譽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的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自被發現,就有很多世界學者想要破譯石碑上篆刻的文字,但很多都無功而返,後來被一個法國的學者,結合中國古代的「漢字」,最終將其破譯。
  • 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字母化了,為什麼只有中國能保住象形漢字
    這段記載中提到的人物倉頡,據說乃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而更為令人記住的一點是,他就是漢字的創造者! 眾所周知,漢字的來源非常的悠久,有史記載的內容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年代,在全世界的文字中都很難找到像漢字如此歷史悠久的文字。而與此同時,漢字也是如今世界鮮有的象形文字。
  • 埃及象形文字是現在文藝青年的裝逼利器
    而這一切,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追求噱頭的心理。文藝青年和亞逼們本以為這就可以脫離藩籬,並且試圖成為裝逼界的清流時:從上到下:聖書體、僧侶體、世俗體聖書體、僧侶體、世俗體三者在當時同時存在,各用於不同的領域,但最終都無可避免地消亡了。
  • 從甲骨文到楷體字 漢字經歷了怎樣的嬗變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而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超強的生命力是怎樣實現的?認識楷體字不一定能認識甲骨文,甲骨文是通過怎樣的機制發展為楷體字的?為什麼形聲字成為現代漢字的主流? 迄今為止,上述問題還缺乏系統性解釋。
  • 從甲骨文到楷體字——漢字經歷了怎樣的嬗變
    【語言論壇】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而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超強的生命力是怎樣實現的?認識楷體字不一定能認識甲骨文,甲骨文是通過怎樣的機制發展為楷體字的?為什麼形聲字成為現代漢字的主流?迄今為止,上述問題還缺乏系統性解釋。
  • 漢字教學「衣」字的結構與意義
    今天我們在這裡又見面了,我要給大家講的是漢字「衣」的結構與意義。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俗話說:人飾衣服,馬飾鞍;不看長相,先看穿。這是說穿衣對人的整體形象相得益彰的加分作用。今天我給大家講解的是「衣」字的意義。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衣,依也。像衣服遮蔽人體之行。上衣曰衣,下衣曰裳。什麼意思呢?
  • 流行丨埃及象形文字是現在文藝青年的裝逼利器
    在原文的使用裡它們或許充當著變音的作用甚至能改變整個句子的意思但在文藝青年手裡它們已經被剝奪得只剩下裝飾的功能了這簡直是對文字符號無情的大規模剝削而這一切,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追求噱頭的心理>和「世俗體」(簡體)的書體:/從上到下:聖書體、僧侶體、世俗體/聖書體、僧侶體、世俗體三者在當時同時存在各用於不同的領域但最終都無可避免地消亡了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倉頡在鳥獸和蟲蟻的行進之中,得到靈感,創造出了漢字。對於這樣的說法,史學界一直表示不完全正確。理論上,倉頡只是漢字的整理者,並非是唯一的創造者。
  • 歷經21稿,「友誼體」何以成為官方認證的拉丁字體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自源、表意文字。甲骨文作為漢字的早期形態,不僅是漢字衍生的原始模型,對研究潛藏其中的華夏文明的意象思維、審美意識也意義非凡。而在今天,甲骨文雖已退出歷史舞臺,它對漢字圈的現代字體設計乃至整個現代設計的影響卻不可小覷。
  • 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
    原問題: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這麼問就應該多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史,其實很早以前,漢字就有拼音了,只不過跟現在的漢語拼音不太一樣,複雜程度也更大,只有對漢字注音,人們根據注音也就能識字和發音的。
  • 程小純:每個漢字都有它很深刻的意義
    漢字是幾千年來中國的官方用字,並對韓國、越南、日本等國的文字影響很大,尤其是日本,今天日語中還有部分漢字。作為迄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漢字雖被簡化了許多,卻仍具有極其深刻的含義。陰與陽這兩個字是"神"一般的存在。陰的本義是山北水南,陽的本義是山南水北。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