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塢打面
次塢打面對於諸暨人來說,不止是一碗填肚子的主食,更是一種情懷、一種傳承。
在諸暨,次塢打面已有600年的歷史。「打面」的秘密全在一個「打」字。用傳統的青竹竿打面,每個麵團要經過半個多小時、3000多次的捶打再摺疊起來切出麵條,可謂是「千錘百鍊」。
地道的次塢打面一定要配上傳統的三鮮澆頭,這裡的三鮮說的就是冬筍、河蝦和蛋卷了。一張完美的蛋皮講究薄厚均勻、形狀完整、火候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老了會有焦味,影響口感,嫩了又容易斷裂包不住肉餡。
與其他地方的麵條不同,正宗的次塢打麵湯很少,它講究「濃縮即精華」。附著在麵條上的湯汁使得麵條不再寡淡,且不會有因為麵條太厚而不入味的尷尬。濃鬱鮮香,說的就是它。
白塔湖魚乾
「諸暨白塔湖,浙中小洞庭」。作為江南地區難得的農耕式河網湖泊溼地,白塔湖不僅是垂釣愛好者們的天堂,更是食客的天堂。
這裡淡水魚類品種繁多,有鯉魚、草魚、鰱魚、鱅魚、鯽魚等等,年產魚可達13萬公斤左右。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是青魚、鰱魚等的最佳捕撈季節。
漁業資源豐富,當地的美食肯定少不了。遊人必買的白塔湖青魚乾,以上好青魚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手工醃製晾曬,醬香鹹鮮,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不止是買魚乾,來到白塔湖,還可以直擊捕魚盛況、及時享用捕撈上來的鮮美漁味,嘗一頓特色全魚宴。鮮掉眉毛的魚肉不帶一絲腥味,總能讓無數專門前來的食客朝思暮想。
西施豆腐
說起西施豆腐,馬上能想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
相傳,在吳越爭霸時期,西施在越國危難之際,毅然作出以身許國的決定。在離別家鄉時,擺酒席將自己磨的豆腐,加以豬血、雞湯、山粉燒製成「煎豆腐」以答謝父母養育之恩和鄉親們的鄰裡之情。
爾後,當地為紀念以身報國的西施姑娘,在酒宴中有「煎豆腐」這一風俗傳承至今,並將其改名為「西施豆腐」。
璜山藤梗
據說張愛玲曾在璜山短暫停留,在她的《異鄉記》中留下了這麼一句話:「門口的地上晾著一團團的亂草似的淡黃色米粉麵條。」這裡描寫的正是璜山藤梗。這是璜山的特色美食,用米漿手工蒸製,做法類似番薯粉絲。
若是剛蒸好的麵皮中直接加入鹹菜豆腐等調製好的餡料,捲起來就成了另一道美味——藤梗卷。麵皮很嫩,餡料鮮美,吃過的都會對這藤梗卷讚不絕口。
安華牛陶湯
安華牛淘湯歷來有之,享譽盛名,被納入「諸暨十大傳統風味美食」,是諸暨人民心目中不可或缺的家鄉味。熬煮的湯汁出乎意外的清澈,在白瓷碗中擺放滿滿的一碗牛雜,反覆澆上湯汁,才將牛湯的鮮香徹底地發揮出來。
馬劍饅頭
自古民以食為天,馬劍特色飲食中最有名的當屬傳說中的「八大碗」,而排在八大碗之首的便是馬劍饅頭。馬劍饅頭又大又發,人送暱稱「大發饅頭」,它身上承載了百姓「大發大利」的美好訴求。是馬劍鎮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嶺北鹽焗雞
飼養4-6個月的小母雞,僅用粗鹽調味,在農村的土灶裡用柴火催熟、溫火慢焗,出鍋就是鮮香濃鬱的正宗鹽焗雞。作為嶺北一道別具特色的美食風景線,鹽焗雞曾經讓多少吃貨奔波一個小時,翻山越嶺只為了一嘗這道絕無僅有的美味。
同山燒
同山燒,清香型白酒,因產地在浙江省諸暨市同山鎮而得名,素有「江南小茅臺」之稱。同山燒以諸暨特有的高腳拐糯高粱為原料,取同山鎮上汲龍水釀製而成,因地處盆地,常年恆溫窖藏,因此酒質清澄,口感甘洌,其中尤以同山醉美,被稱為南派清香典範。同時,雖然同山燒是一種白酒,卻因其獨特的釀造工藝,酒色紅潤,倒在杯中,恰如紅玉入尊,因此也享有「酒中君子」之稱。
糖 秧
糖漾,在諸暨又稱為糖秧、糖樣。吃著外婆親手做好的糖漾,坐在弄堂吹著風,再看看村莊傍晚的炊煙,這可是諸暨人的專屬美味啊。吃的時候切成一塊塊菱形,一口咬下去,滿嘴都是軟糯香甜。
諸暨三鮮
蒸三鮮是諸暨人必備家常菜之一,傳統手工精製的蛋卷、蛋糕、肉丸子丶發制的肉皮、鵪鶉蛋配以冬芛丶河蝦、豬心、豬肚等等。
嶺北玉米餅
嶺北玉米餅,為純手工製作,現烤現賣,還可以根據客戶需要製作出不同的風味。其玉米產自空氣清新的嶺北山區,採用無化肥無農藥方式種植。用嶺北玉米面加工而成的玉米餅是名副其實營養健康的綠色產品。
作者簡介
邊成霖:諸暨90後畫家,杭州通都市圈諸暨卡、諸暨文旅集團「西施、範蠡」卡通形象創作者,專業從事遊戲原畫開發,出版繪本讀物設計以及本土文化產品的開發建設;作品多次在今日頭條、諸暨日報等媒體刊登;連載漫畫《正義年代》在有妖氣網站首周閱讀量達17萬。
他把對家鄉的熱愛融入到繪畫當中,畫出了家鄉的傳統風俗以及城市新變化,以繪畫為載體,把西施故裡傳播到世界各地。
……
來源:文旅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