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婚俗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一個民族,一個地區都有與眾不同的婚姻習俗。
諸暨曾是越國故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傳承。可以說,諸暨民間婚俗既有中國封建社會大體一致的禮儀定規,又有越地獨特的地域色彩。
《光緒諸暨縣誌》記載:婚必擇門第,用士人為媒。女家治酒則為允,續後具饋送,繼行納幣禮。娶之日不親迎,用樂婦扶掖成婚,雜用踏橐、牽紅、傳席、交杯諸儀……
相 親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句俗語道出了中國民間婚姻的客觀規律。在諸暨舊時鄉村中,男女青年到了十七八歲,甚至有更早的,前輩父母就要為兒女的婚事操心了。但這些婚姻須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須合「六禮」之儀,六禮即:納採(送禮求婚)、問名(詢問女方名字及出生年月)、納吉(送禮訂婚)、納徵(送聘禮)、請期(議定婚期)、親迎(迎接新娘)。
諸暨鄉間少有專事做媒的人,俗稱做媒是「三十六行之外的行當」。但民間又認為做媒是好事,能成人之美,故而牽線搭橋的人還是不少的。舊書上稱媒人為「月老」,鄉間俗呼「媒大」,戲稱「吃三壺瓶」。1949年後又稱為「介紹人」。
樂於做媒作伐的人總是能說會道的,與牽線的某一方往往有些沾親帶故,或鄰居同裡,或親戚朋友。他比較了解雙方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人性品格。更有的是受人之託去作伐牽線,頻頻奔忙於男女兩家之間。如若雙方家長對對方均中意,待時機成熟,做媒人就向男女雙方討「庚帖」,俗稱「龍鳳帖」。即將男女雙方的姓名、籍貫、生辰八字寫於印有泥金的紅書上,經過媒人,互致兩家。雙方各將帖子置於香火堂前或灶司堂前的香爐底下。爾後請算命先生推命佔卜,看兩人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若合即成。這樁姻緣佳事就邁出了第一步。這些過程實質就是六禮中的「納採」與「問名」。
在農村,雙方不甚了解互相情況,還有相親的過程。所謂相親,有「看姑娘」和「看人家」兩種方式。「看姑娘」是媒人陪小夥子去女家,「看人家」則是姑娘到男家做客。俗語有「十媒九哄」之戲說,不管媒人講得如何好處,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實地察看才是最可靠的。
定 親
通過相親相戀,男女雙方的情感逐日加深,到一定時候,就要定親了,也就是行古籍上所說的「納吉、納徵」之禮。「擇日『文定』,備彩花紅燭,棗果雙雙,壓以金線,貼以金紙,謂之『雙果』;貫以彩線,以十為數,謂之『結果』,中插彩花,以瓜果圍聚之,謂之『佔果』;押以銀錢,謂之『聘金』。」
這是多年前在志書中簡約記載的定親物品與習俗。而民間實際卻有諸多的不同。男家請先生擇出定親日期之後,即寫出紅帖,套以泥金和合二仙封套(所謂「和合二仙」即兩位小孩一人託盒,一人舉荷的傳統圖案,取其諧音)。請媒人在數月前攜兩隻糖果桂圓禮包去女方奉帖。雙方在明悉聘定日期之後,旋即要準備行聘定之錢物。 是日,由媒人帶領幾位青壯漢子將定親禮物送至女家。女家欣喜相迎,在中午設酒席請至親好友與來賓。此酒俗稱「定儀酒」。親戚朋友喝了「定儀酒」後,將帶回一份禮包和粽子。這樣就意味著又多了門新親,當然到時也要準備一份「送嫁禮物」了。午後,媒大與男方賓客告別女家轉回。女方早已在送禮的擔子裡放上「回禮」。在舊時回以衣帽靴鞋。緞繡鴛鴦一對,外加糖糕、米粉圓子、紅雞蛋,或加上文房四寶,謂之「加盤」。而近代的回禮主要有各類糖果、米粉做紅綠圓子、花生與紅雞蛋等,還有一套衣料和新鞋帽,是贈給未婚女婿的回禮。
這些食品民間俗稱「回盤糕」。男家收到後,就將這些「回盤糕」分贈予親戚鄰裡。當然,男家晚上也要置酒席請親友歡飲。行了「定禮」,年輕小夥子成了名正言順的「毛腳女婿」。
親 迎
定親後的一年半載中男女雙方要為婚事做準備。男方要裝飾新房,要預備接親禮品。女方要置備嫁妝嫁衣。
俗話說,只有揀日子討親,沒有揀日子嫁囡。迎親之日須由男家擇定,寫好喜帖,請媒人攜禮包前往女家奉告。
種種禮物,皆以紅絲綿扯掛,青年喜扛「接禮」,逶迤鄉間大道,一路散發出喜慶與歡樂。清晨,男方派出二三十名青年小夥子,由媒人帶領,去女家娶親。這夥人俗稱「行郎」。
女家中午置酒設席,俗稱「送轎酒」。遠親近鄰,皆聚飲送嫁。長輩與媒人坐首席上座。酒過數巡,女家的廚師小工就要向媒人「敲詐」香菸糖果做慰勞。一般男家早有準備,自然妥帖解決。當然有的也會鬧點矛盾,小工們會對媒人實行「制裁」——「關牛團(欄)」,直到男方就範讓步。
所有嫁妝上都貼上紅喜字,扯上紅絲綿。擔子裡、扛箱中都撒上爆谷花、炒黃豆和紅綠花生。箱櫃中、棉被枕頭裡放進水果糖,塞進紅雞蛋、橘子和石榴。嫁妝一到男家,這些食品即被行郎和頑童「搶去」,討的是「多子多福」「婚姻甜蜜」的好兆頭。
舊時時辰一到,吹鼓手吹打起送親鑼鼓。新娘頭帶鳳冠,身著新嫁衣,由阿哥從樓上背到花轎中,然後由伴娘相陪,灑淚告別父母鄉親,由轎夫抬出村莊,向新家而去。舊時東鄉山區還有哭轎習俗,今已不傳。
拜 堂
傍晚時分,男家親友早已做好各種準備,新郎倌更是容光煥發,翹首以待,迎接新娘到來。
當然是新郎先至。嫁妝到家,男壯女幼,忙碌不停,頑童搶喜果,小工搬東西。但「子孫桶」不是人人都能搬的,須由新郎的弟弟來搬。鄉中戲稱其為「掇馬桶阿叔」。阿叔一臉喜悅將馬桶端進新房,自然引得眾人一陣嬉笑。馬桶不會白端,紅漆馬桶裡的兩個紅雞蛋和一個紅包就是犒勞。
新房裡新眠床,須由一位上年紀的婦女來張羅鋪掛。這位老婆婆鄉間稱作「順利嬤嬤」,當「順利嬤嬤」需有條件:一是老夫妻雙方健在,二要兒孫滿堂,是村子裡公認輩分高,年齡長,福氣好的人才可擔任。
在舊時還需有「拜堂」「傳代」的儀程。
新娘一下花轎,由順利嬤嬤攙扶,與新郎同進香火堂。由長者司儀,長者念念有詞:某某堂某某族某男與某氏修為秦晉之好,永結連理云云。爾後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夫妻對拜。這就是行「拜堂成親禮」。禮畢送入新房,此時早有兩三小工將麻袋鋪在路上,新郎新娘牽紅巾踏著輪流替換的麻袋而行,在跨入新房前新娘還要從一個米篩上走過。故而鄉間曾用「吃過上轎飯,走過麻袋爿,踏過米篩眼」的俗語來形容明媒正娶。「傳代」儀式就是祈求新婚夫婦「子孫繁衍,代代相傳」。1949年後這種陳舊的儀式已廢止不用,但改革開放後某些地方又有人恢復沿用。
鬧 房
《乾隆諸暨縣誌》記載:「夫婦為人道之始,婚娶為夫婦之始。竊見大婚之夜,無論至戚及外姻,雜入房中,縱酒惡謔,謂之鬧房。」鬧房在民間俗稱「吵房」。吵房有「文吵」和「武吵」之分。「文吵」眾人接受,「武吵」為人不屑。
鬧房一般以年輕人居多,有時亦有些年齡較長的。這些人能說會道,能吟唱出一首首吉利歌謠,向新人乞討果子。這些歌謠詼諧有趣,朗朗上口,愉己悅人,能使新婚喜事增添不少樂趣。例如:「新娘子,討喜糖,喜糖甜又甜,夫妻一世多恩愛;新娘子,討榧子,榧子兩頭尖,新娘一到家發財」;「新娘子,噹噹子,馬桶裡廂生伲子」……像這樣的歌謠,在「三套集成」《諸暨民間歌謠卷》中收集了不少。
黃昏一過,新房內就擺開「鬧房酒」,俗稱「暖房酒」,就開始「送子洞房」。在新房中還要唱一段祝願的吉利歌辭。同時有「驗箱」習俗。順利嬤嬤在眾親面前打開新娘箱子,有多少押箱錢,多少細軟,多少衣服料子,一一讓人過目。
至於「武吵」就有些不文明了。據志書記,舊時東鄉山區曾有「新郎出閨,突有拳足交其身者,則所謂『新郎拳』也」的陋習。
回門與看望
已嫁的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俗稱「回門」,古代則稱「歸寧」,即出嫁之女,初回家門問候父母安康。此習俗各地在日期上不盡相同,諸暨則在新婚第二天,夫妻雙雙攜帶禮物探望嶽父嶽母。一回娘家,闔家迎接新人。同房一族,皆擔小點心奉慰小夫妻,嶽父母家則設便宴招待新姑爺。按舊俗新郎新娘須等天黑,看不清瓦簷楞才能返家,但小夫妻不能在嶽父母家過夜。
新婚大典一過,光陰似箭,不覺又到春暖花開之時,父母親就要張羅看望出嫁女之事了。俗諺說:清明端午不來望,一生一世勿威風。故爾舊時是十分看重「看望」之禮的。這一則是表示父母的愛女之心,二則是為女兒把把臉面。清明節未到,母親就要磨粉作餡,請人做清明餜裝望囡果盤。到時這些禮果與糖果、炒米糕、荸薺、甘蔗等拼成「籃頭」,由父母或兄弟擔到女兒家,以表思念和關愛之情。到了端午節,娘家又要準備綠豆糕、茶葉蛋、五月桃、端午粽,還有數十把編織精緻的麥草扇去探望女兒。而婆家則將清明、端午來望的禮品分贈給左鄰右舍、至親好友,以示和睦相處的真誠問候,這種「望囡」習俗現在還一直在鄉間流行。
摘自《諸暨民間藝術大觀》
諸暨人討老嬤和嫁囡都必須有這些
麥草扇 以前麥草扇是諸暨姑娘必須要學會做的,尤其是中間的繡花,否則嫁出去了婆婆會不喜歡。據說諸暨有這個傳統,也是因為範蠡和西施。為了做一個婆家喜歡的媳婦,那時候的女生也是蠻拼的。
糖果禮包 定親前男方要帶著禮包、禮金、衣料等禮品去女方家,諸暨最有名的就是桂圓包、荔枝包、白糖包。
子孫被 子孫被子裡要放紅棗花生,寓意早生貴子。諸暨老一輩的人現在還在蓋這個被子,雖然比不上現在的蠶絲被,但是卻意義重大。
子孫桶 寓意早生兒女健康聰明。桶裡面會放很多吉祥之物:棗子,期盼「早得貴子」;長生果(帶殼花生,節數越多越好),寓意長生不老和多子多福;以及桂圓、荔枝、百合、蓮子等乾果;再放進五隻紅雞蛋,象徵「五子登科」等等。這種木製子孫桶一般不太有人用,只是尊重傳統而圖個吉利。
水桶 水桶亦稱財勢寶桶,寓意勤奮上進、事業有成。桶裡放的吉祥物也跟子孫桶差不多。
臉盆 腳盆亦稱聚福寶盆,寓意健康富足。
子孫對碗 子孫對碗是新郎新娘結婚那天,長輩特意燒給新人吃紅棗、桂圓、蓮心等甜點用的,為的是讓新人們能早生貴子、甜甜蜜蜜、白頭偕老,此間寄託了長輩無限的關懷和美好心願。
紅木箱櫃 結婚用的紅木箱櫃根據雕刻圖案的分類,也有不同的寓意。一般有「禧」「雙喜」「祥雲」「如意」「銅錢」等,但主要寓意還是表達歡慶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