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婚俗

2021-02-22 濂溪家園

諸暨婚俗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一個民族,一個地區都有與眾不同的婚姻習俗。

   諸暨曾是越國故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傳承。可以說,諸暨民間婚俗既有中國封建社會大體一致的禮儀定規,又有越地獨特的地域色彩。

    《光緒諸暨縣誌》記載:婚必擇門第,用士人為媒。女家治酒則為允,續後具饋送,繼行納幣禮。娶之日不親迎,用樂婦扶掖成婚,雜用踏橐、牽紅、傳席、交杯諸儀……

相  親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句俗語道出了中國民間婚姻的客觀規律。在諸暨舊時鄉村中,男女青年到了十七八歲,甚至有更早的,前輩父母就要為兒女的婚事操心了。但這些婚姻須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須合「六禮」之儀,六禮即:納採(送禮求婚)、問名(詢問女方名字及出生年月)、納吉(送禮訂婚)、納徵(送聘禮)、請期(議定婚期)、親迎(迎接新娘)。

    諸暨鄉間少有專事做媒的人,俗稱做媒是「三十六行之外的行當」。但民間又認為做媒是好事,能成人之美,故而牽線搭橋的人還是不少的。舊書上稱媒人為「月老」,鄉間俗呼「媒大」,戲稱「吃三壺瓶」。1949年後又稱為「介紹人」。

    樂於做媒作伐的人總是能說會道的,與牽線的某一方往往有些沾親帶故,或鄰居同裡,或親戚朋友。他比較了解雙方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人性品格。更有的是受人之託去作伐牽線,頻頻奔忙於男女兩家之間。如若雙方家長對對方均中意,待時機成熟,做媒人就向男女雙方討「庚帖」,俗稱「龍鳳帖」。即將男女雙方的姓名、籍貫、生辰八字寫於印有泥金的紅書上,經過媒人,互致兩家。雙方各將帖子置於香火堂前或灶司堂前的香爐底下。爾後請算命先生推命佔卜,看兩人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若合即成。這樁姻緣佳事就邁出了第一步。這些過程實質就是六禮中的「納採」與「問名」。

    在農村,雙方不甚了解互相情況,還有相親的過程。所謂相親,有「看姑娘」和「看人家」兩種方式。「看姑娘」是媒人陪小夥子去女家,「看人家」則是姑娘到男家做客。俗語有「十媒九哄」之戲說,不管媒人講得如何好處,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實地察看才是最可靠的。

定  親  

    通過相親相戀,男女雙方的情感逐日加深,到一定時候,就要定親了,也就是行古籍上所說的「納吉、納徵」之禮。「擇日『文定』,備彩花紅燭,棗果雙雙,壓以金線,貼以金紙,謂之『雙果』;貫以彩線,以十為數,謂之『結果』,中插彩花,以瓜果圍聚之,謂之『佔果』;押以銀錢,謂之『聘金』。」

    這是多年前在志書中簡約記載的定親物品與習俗。而民間實際卻有諸多的不同。男家請先生擇出定親日期之後,即寫出紅帖,套以泥金和合二仙封套(所謂「和合二仙」即兩位小孩一人託盒,一人舉荷的傳統圖案,取其諧音)。請媒人在數月前攜兩隻糖果桂圓禮包去女方奉帖。雙方在明悉聘定日期之後,旋即要準備行聘定之錢物。       是日,由媒人帶領幾位青壯漢子將定親禮物送至女家。女家欣喜相迎,在中午設酒席請至親好友與來賓。此酒俗稱「定儀酒」。親戚朋友喝了「定儀酒」後,將帶回一份禮包和粽子。這樣就意味著又多了門新親,當然到時也要準備一份「送嫁禮物」了。午後,媒大與男方賓客告別女家轉回。女方早已在送禮的擔子裡放上「回禮」。在舊時回以衣帽靴鞋。緞繡鴛鴦一對,外加糖糕、米粉圓子、紅雞蛋,或加上文房四寶,謂之「加盤」。而近代的回禮主要有各類糖果、米粉做紅綠圓子、花生與紅雞蛋等,還有一套衣料和新鞋帽,是贈給未婚女婿的回禮。

    這些食品民間俗稱「回盤糕」。男家收到後,就將這些「回盤糕」分贈予親戚鄰裡。當然,男家晚上也要置酒席請親友歡飲。行了「定禮」,年輕小夥子成了名正言順的「毛腳女婿」。

親  迎

   定親後的一年半載中男女雙方要為婚事做準備。男方要裝飾新房,要預備接親禮品。女方要置備嫁妝嫁衣。

    俗話說,只有揀日子討親,沒有揀日子嫁囡。迎親之日須由男家擇定,寫好喜帖,請媒人攜禮包前往女家奉告。

    種種禮物,皆以紅絲綿扯掛,青年喜扛「接禮」,逶迤鄉間大道,一路散發出喜慶與歡樂。清晨,男方派出二三十名青年小夥子,由媒人帶領,去女家娶親。這夥人俗稱「行郎」。

    女家中午置酒設席,俗稱「送轎酒」。遠親近鄰,皆聚飲送嫁。長輩與媒人坐首席上座。酒過數巡,女家的廚師小工就要向媒人「敲詐」香菸糖果做慰勞。一般男家早有準備,自然妥帖解決。當然有的也會鬧點矛盾,小工們會對媒人實行「制裁」——「關牛團(欄)」,直到男方就範讓步。

    所有嫁妝上都貼上紅喜字,扯上紅絲綿。擔子裡、扛箱中都撒上爆谷花、炒黃豆和紅綠花生。箱櫃中、棉被枕頭裡放進水果糖,塞進紅雞蛋、橘子和石榴。嫁妝一到男家,這些食品即被行郎和頑童「搶去」,討的是「多子多福」「婚姻甜蜜」的好兆頭。

    舊時時辰一到,吹鼓手吹打起送親鑼鼓。新娘頭帶鳳冠,身著新嫁衣,由阿哥從樓上背到花轎中,然後由伴娘相陪,灑淚告別父母鄉親,由轎夫抬出村莊,向新家而去。舊時東鄉山區還有哭轎習俗,今已不傳。

拜  堂

   傍晚時分,男家親友早已做好各種準備,新郎倌更是容光煥發,翹首以待,迎接新娘到來。

    當然是新郎先至。嫁妝到家,男壯女幼,忙碌不停,頑童搶喜果,小工搬東西。但「子孫桶」不是人人都能搬的,須由新郎的弟弟來搬。鄉中戲稱其為「掇馬桶阿叔」。阿叔一臉喜悅將馬桶端進新房,自然引得眾人一陣嬉笑。馬桶不會白端,紅漆馬桶裡的兩個紅雞蛋和一個紅包就是犒勞。

    新房裡新眠床,須由一位上年紀的婦女來張羅鋪掛。這位老婆婆鄉間稱作「順利嬤嬤」,當「順利嬤嬤」需有條件:一是老夫妻雙方健在,二要兒孫滿堂,是村子裡公認輩分高,年齡長,福氣好的人才可擔任。

    在舊時還需有「拜堂」「傳代」的儀程。

    新娘一下花轎,由順利嬤嬤攙扶,與新郎同進香火堂。由長者司儀,長者念念有詞:某某堂某某族某男與某氏修為秦晉之好,永結連理云云。爾後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夫妻對拜。這就是行「拜堂成親禮」。禮畢送入新房,此時早有兩三小工將麻袋鋪在路上,新郎新娘牽紅巾踏著輪流替換的麻袋而行,在跨入新房前新娘還要從一個米篩上走過。故而鄉間曾用「吃過上轎飯,走過麻袋爿,踏過米篩眼」的俗語來形容明媒正娶。「傳代」儀式就是祈求新婚夫婦「子孫繁衍,代代相傳」。1949年後這種陳舊的儀式已廢止不用,但改革開放後某些地方又有人恢復沿用。

鬧  房

   《乾隆諸暨縣誌》記載:「夫婦為人道之始,婚娶為夫婦之始。竊見大婚之夜,無論至戚及外姻,雜入房中,縱酒惡謔,謂之鬧房。」鬧房在民間俗稱「吵房」。吵房有「文吵」和「武吵」之分。「文吵」眾人接受,「武吵」為人不屑。

    鬧房一般以年輕人居多,有時亦有些年齡較長的。這些人能說會道,能吟唱出一首首吉利歌謠,向新人乞討果子。這些歌謠詼諧有趣,朗朗上口,愉己悅人,能使新婚喜事增添不少樂趣。例如:「新娘子,討喜糖,喜糖甜又甜,夫妻一世多恩愛;新娘子,討榧子,榧子兩頭尖,新娘一到家發財」;「新娘子,噹噹子,馬桶裡廂生伲子」……像這樣的歌謠,在「三套集成」《諸暨民間歌謠卷》中收集了不少。

    黃昏一過,新房內就擺開「鬧房酒」,俗稱「暖房酒」,就開始「送子洞房」。在新房中還要唱一段祝願的吉利歌辭。同時有「驗箱」習俗。順利嬤嬤在眾親面前打開新娘箱子,有多少押箱錢,多少細軟,多少衣服料子,一一讓人過目。

    至於「武吵」就有些不文明了。據志書記,舊時東鄉山區曾有「新郎出閨,突有拳足交其身者,則所謂『新郎拳』也」的陋習。

回門與看望

   已嫁的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俗稱「回門」,古代則稱「歸寧」,即出嫁之女,初回家門問候父母安康。此習俗各地在日期上不盡相同,諸暨則在新婚第二天,夫妻雙雙攜帶禮物探望嶽父嶽母。一回娘家,闔家迎接新人。同房一族,皆擔小點心奉慰小夫妻,嶽父母家則設便宴招待新姑爺。按舊俗新郎新娘須等天黑,看不清瓦簷楞才能返家,但小夫妻不能在嶽父母家過夜。

    新婚大典一過,光陰似箭,不覺又到春暖花開之時,父母親就要張羅看望出嫁女之事了。俗諺說:清明端午不來望,一生一世勿威風。故爾舊時是十分看重「看望」之禮的。這一則是表示父母的愛女之心,二則是為女兒把把臉面。清明節未到,母親就要磨粉作餡,請人做清明餜裝望囡果盤。到時這些禮果與糖果、炒米糕、荸薺、甘蔗等拼成「籃頭」,由父母或兄弟擔到女兒家,以表思念和關愛之情。到了端午節,娘家又要準備綠豆糕、茶葉蛋、五月桃、端午粽,還有數十把編織精緻的麥草扇去探望女兒。而婆家則將清明、端午來望的禮品分贈給左鄰右舍、至親好友,以示和睦相處的真誠問候,這種「望囡」習俗現在還一直在鄉間流行。

   摘自《諸暨民間藝術大觀》

諸暨人討老嬤和嫁囡都必須有這些

麥草扇  以前麥草扇是諸暨姑娘必須要學會做的,尤其是中間的繡花,否則嫁出去了婆婆會不喜歡。據說諸暨有這個傳統,也是因為範蠡和西施。為了做一個婆家喜歡的媳婦,那時候的女生也是蠻拼的。

糖果禮包  定親前男方要帶著禮包、禮金、衣料等禮品去女方家,諸暨最有名的就是桂圓包、荔枝包、白糖包。

子孫被  子孫被子裡要放紅棗花生,寓意早生貴子。諸暨老一輩的人現在還在蓋這個被子,雖然比不上現在的蠶絲被,但是卻意義重大。

子孫桶  寓意早生兒女健康聰明。桶裡面會放很多吉祥之物:棗子,期盼「早得貴子」;長生果(帶殼花生,節數越多越好),寓意長生不老和多子多福;以及桂圓、荔枝、百合、蓮子等乾果;再放進五隻紅雞蛋,象徵「五子登科」等等。這種木製子孫桶一般不太有人用,只是尊重傳統而圖個吉利。

水桶  水桶亦稱財勢寶桶,寓意勤奮上進、事業有成。桶裡放的吉祥物也跟子孫桶差不多。

臉盆  腳盆亦稱聚福寶盆,寓意健康富足。

子孫對碗  子孫對碗是新郎新娘結婚那天,長輩特意燒給新人吃紅棗、桂圓、蓮心等甜點用的,為的是讓新人們能早生貴子、甜甜蜜蜜、白頭偕老,此間寄託了長輩無限的關懷和美好心願。

紅木箱櫃  結婚用的紅木箱櫃根據雕刻圖案的分類,也有不同的寓意。一般有「禧」「雙喜」「祥雲」「如意」「銅錢」等,但主要寓意還是表達歡慶喜悅。

相關焦點

  • 「中國襪業之都」諸暨牽手紅星設計獎,助力「諸暨製造」向「諸暨...
    12月18日下午,作為2020諸暨發展大會系列活動之一的中國設計紅星獎2020襪業大賽暨諸暨創新獎頒獎典禮在當地舉行。這也是被譽為「中國襪業之都」、「珍珠之都」、「五金之鄉」的工業強市諸暨首次引入中國工業設計最高獎——紅星獎。
  • 諸暨各地都藏著讓人慾罷不能的美食,這份《諸暨美食地圖》收好
    次塢打面對於諸暨人來說,不止是一碗填肚子的主食,更是一種情懷、一種傳承。 在諸暨,次塢打面已有600年的歷史。 安華牛淘湯歷來有之,享譽盛名,被納入「諸暨十大傳統風味美食」,是諸暨人民心目中不可或缺的家鄉味。
  • 禮行天下 維德角婚俗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樣一個國度有著怎樣的婚俗呢? 民間的婚俗是:小夥子用植物葉子包裹鮮花,向姑娘求婚。姑娘接受之後,小夥子便在其身邊跳舞,並投以深情目光。之後,小夥子便以香蕉葉作紙,寫信給姑娘父母求婚。信由小夥子的教父或有威望的長者親自送去。女孩父母當著送信人的面,問詢女兒的意見。傳信人有義務將姑娘的話如實傳達給男孩。
  • 婚俗文書具有多學科研究價值
    婚俗文書又稱婚書,是婚姻當事人持有並在締結或終止婚姻關係過程中產生的禮儀性、契約性、憑證性原始文字材料,是記載人類婚姻發展歷史演變的「活化石」。婚書能反映禮法秩序的發展演變,展現婚姻各主體之間,婚姻各方與社會道德、國家法律之間的關係。
  • 諸暨特色小吃
    西施豆腐是一種羹湯,是豆腐為主要原料製作的食品,在諸暨一帶比較流行,而且很有些歷史。諸暨是西施的故鄉,因此在這種美食前冠以西施的名字,當地人也稱之為葷豆腐。製作西施豆腐原料質量是關鍵,其次是勾芡,太稀成湯,太稠也失去味道。  諸暨的做法:  一道西施豆腐,需有豆腐、豬血、澱粉、雞湯、時件(雞腸雞肫之類)為基本原料。
  • 不同國家的婚俗,其中竟有送鵝?
    大家都知道,南北方有鹹甜豆腐腦的差異,不同省的口音也截然不同,自然而然的,不同國家的習俗也千差萬別,而其中有趣的一個習俗,就是婚俗。 接下來,LOVE&LOVE就為大家科普一下有代表性有特點的幾個國家婚俗吧。
  • 民間婚俗禁忌.六月不結婚,原因在這裡
    中國民間婚俗文化裡有很多禁忌,在閩南一帶有忌六月結婚的說法,六月不結婚,原因在這裡。婚俗文化講究富貴美滿,結婚以後多子多福,忌諱六月結婚是有根源的。原因四,古代人們做任何事情都遵循天人合一,生活要順應自然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種,秋冬收割。在豐收的季節結婚,符合自然規律。
  • 霞浦的特殊婚俗——「百日娶」
    這一禮俗早在二十世紀未已逐慚消失,但崇儒鄉、柏洋鄉、水門鄉邊隅山村乃保存這一婚俗,不過也逐慚消失。      近年來這一傳統婚俗文化又回歸農村民眾的生活中,人們也正在逐步重視這一婚俗,反映了「孝道傳家」的禮俗已在農村重新興起,說明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整個華夏民族,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禮儀:「孝是立身之本
  • 中國婚俗
    婚姻習俗成婚的年齡中國古代婚俗古代成婚的年齡,各朝代並不相同。春秋時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 即可結婚;又謂「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為不失時。《漢書·惠帝紀》中就明文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罰她繳納五倍的賦稅。其實,中國古代早婚的現象也很嚴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
  • 淺談卓倉婚俗婚禮歌
    淺談卓倉婚俗婚禮歌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在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孕育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藏民族婚姻文化同樣受人矚目藏民族婚姻文化內涵和意義的豐富性以及在藝術上的表現都體現了藏民族文化的神韻與魅力卓倉藏族作為藏族部落之一其婚姻形態和婚姻文化具有藏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充滿著濃鬱的藏族文化和獨特的地域民俗文化氣息如卓倉地區在羊圈設宴招待賓客在羊圈設宴是源於藏族人民以牧業為主因為牛羊是生活之本宴席設在羊圍是不忘根本的意思總而言之藏族婚俗具有共同性的特點這種共同性主要體現在婚禮的整體程序和表現形式
  • 諸暨下午茶指南,坐在家裡就可以吃遍全諸暨!
    全諸暨的吃貨粉絲都置頂了諸暨吃貨幫你果然是個百裡挑一的吃貨茶發源於中國
  • 剛剛,2020世界珍珠大會在諸暨開幕!
    史濟錫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說,世界珍珠看中國,中國珍珠看諸暨。這次珍珠大會的舉辦,既是一場集文化、旅遊、經貿活動於一體的宏大盛會,也是對美麗產業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對諸暨綜合實力、發展活力和區域競爭力的全面檢閱。
  • 【寶慶風情】隆回九龍山婚俗的吉祥寓意
    家鄉婚俗中,新房的布置蠻講究。首先是梳妝檯上必須有一個米升,表示婚後能過上豐衣足食、生活無憂的日子。米升上面插一把剪刀和一把尺子,一來闢邪,二來表現家鄉婦女會剪裁(會針線活),持家有道,上得廳房出得廚房;還要有五個小碟分別盛放麻、麥、米、豆、粟,蘊意五子登科(清光緒禮俗篇有載:「取早稻、粟、黃豆、穀米、綠豆或長角豆五種各少許貯以貼袋,署曰五代同堂。")
  • 婚俗中的三茶六禮具體是什麼
    在我國,茶被看做是一種高尚的禮品,是純潔的化身、吉祥的象徵,從而被寄寓某種特定的含義,因此,茶與婚俗結緣很早。到了宋代,婚俗與茶的關係基本定型,茶葉已成為婚姻中不可缺少的禮品。明代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可以看出,古人結婚以茶為禮是取其「不移志」之意。
  • 那些年的諸暨老電影院,你有多少回憶?
    諸暨人民電影院是諸暨百姓的精神標誌之一。 諸暨人民電影院的前身是1951年諸暨縣工商界聯合會籌集股金建成的諸暨劇院。1953年3月更名為諸暨人民電影院。1962年拆建,建築面積1160平方米,設座位1090個,其中樓座210個。1976年,建觀眾休息廳等附屬設施。1986年,安裝空調設備。1988年,改硬座為軟座。
  • 古埃及王室的婚俗,為何兄妹父女能通婚?
    一、驚世駭俗的古埃及王室婚俗古埃及與古中國一樣,都位列「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據《古埃及文明史》所載,早在兩百萬年以前,埃及就出現了人類,在距今7500年前,古埃及的法尤姆地區就出現了早期城市,而在大約公元前350年前後,埃及開始進入王朝社會。
  • 諸暨人家的鹹菜蘿蔔乾,一個比一個下飯兒
    諸暨人家若是沒有了這鹹菜和蘿蔔乾,還真過不了這生活了呢。今天,就隨小編來細數那些舌尖上的下飯菜吧!「醬瓜」就是醃製黃瓜片,早上吃早餐的時候盛一碟搭配稀飯,口感很好,清新酸甜,小菜其實也可以有大味道!蘿蔔乾作為夏天給諸暨人下飯的大白蘿蔔,冬天也自然少不了它的存在。諸暨的媽媽婆婆做出來的蘿蔔乾乾乾淨淨透著新鮮的豔紅,一咬,嘎啦嘣脆,總有一種家的味道。
  • 同樣是結婚,日本3大「奇葩」婚俗讓中國人直呼:難以理解!
    同樣是結婚,日本的這3大「奇葩」婚俗,卻讓很多中國人直呼:難以理解。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看看這些你是否都能接受呢?01 婚俗之「白色西服」在我們國內,新人結婚時都會穿上一身紅裝以示喜慶。02 婚俗之「染齒」日本新娘出嫁前,都要把自己的牙齒染成黑色。當地人認為這是一種美的體現。在我們國內雖然也會有一些少數民族,平時他們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染齒的情況,但還是比較少見的。
  • 安徽合肥千對結婚新人投票給出這八條「婚俗惡習」,你認可嗎
    婚嫁傳承,婚禮禮儀盡顯中國人代代傳承的哲學思想,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某些婚俗和禮儀文化已經不沾邊,近日,安徽合肥千對新人最接受不了「畸形」婚俗出爐,新人投票給出以下八條「婚俗惡習」:婚俗惡習票選第一名:大鬧伴娘
  • 浙江農村婚俗土洋結合 大禮炮、大龍蝦成標配
    浙江農村婚俗的新聞圖片常見於媒體。其中近段時間最吸引眼球並引發議論的,是浙江好多農村婚禮上,那一排紅色的大禮炮,非常有氣勢。好多當地人也不知道這些大禮炮是什麼時候突然流行起來的。在農村,紅白喜事,各種慶典,所有的流行元素,大部分都是靠口碑相傳,人際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