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鼎泰豐,總是先讓人聯想到,個個小巧精緻如玲瓏般的小籠包。如是想,也無可厚非。然而,在這樣盛名之下,鼎泰豐這個名字是從何而來?又是如何誕生呢?鼎泰豐的傳奇是這樣開始的。
楊秉彝先生
鼎泰豐創辦人楊秉彝先生,出生於公元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山西省。公元一九四八年的夏天,二十一歲的楊秉彝先生在國共內戰時期,毅然決然地坐上「花蓮號」,從上海漂洋過海地來到了臺灣闖蕩,並找到了臺灣的舅舅。
在舅媽的協助之下,楊秉彝先生得到他在臺灣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恆泰豐」擔任送貨員。兩年後,由於工作勤快,為人忠厚老實,老闆便開始讓他負責看帳和管理店內進出貨。二十八歲時與同樣在「恆泰豐」工作的賴盆妹結婚。婚後繼續在油行工作了三、四年,直到有一天,老闆因為轉投資失誤,使得「恆泰豐」受到牽累,一蹶不振,最後油行被迫解散,秉彝夫婦只好不舍地離開。
此時的秉彝已經三十一歲了。離開油行後的秉彝夫婦決定自行創業,那麼,新店要取什麼名字好呢?楊秉彝先生想了想,他是向「鼎美油行」批的油,而自己又出身於「恆泰豐」,不如就取名為「鼎泰豐」吧,也算是感念「恆泰豐」老闆夫婦對他的恩情。而也於此構成了「鼎泰豐」的雛型。
此時是公元一九五八年。當時電話很難申請,信義店現在仍在使用的二三二一八九二七的電話是向山西老鄉時任監察委員買的,趁買電話之便,又拜託同鄉監委向于右任先生索了一幅字當招牌「鼎泰豐油行」四十多年來一直懸掛在信義店鼎泰豐的入口處。
于右任,祖籍涇陽,是我國近代、現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
秉彝憑著以前在「恆泰豐」油行建立人脈和良好商譽,「鼎泰豐」油行的業務很快就上了軌道,累積了一點積蓄後,夫妻倆東湊西湊的在信義路上買下了一個店面,把油行遷入這邊,就是鼎泰豐信義本店現址。到了民國六十九年左右,罐裝色拉油問世,民眾對於購買油品的習慣有了全新的改變,卻也因此,「鼎泰豐」油行的生意受到前所未見的衝擊,生意越來越差,楊秉彝夫婦日夜愁眉苦臉:「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然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楊秉彝夫婦以為這是他們事業的盡頭時,卻萬萬沒想到這次的事件成為「鼎泰豐」轉型的契機。楊秉彝夫婦接受「復興園」唐老闆的建議,把原本賣油的店面改成一半賣油,一半賣小籠包。而「鼎泰豐」的小籠包在毫無宣傳之下,憑著真材實料,客人吃過皆讚不絕口,吃過的客人一個帶一個地上門,生意極佳。就這樣,「鼎泰豐」結束掉油行的營運,正式經營起小籠包與面點的生意,而「鼎泰豐」成為國際品牌的傳奇故事也就此展開。
前臺灣觀光協會會長、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先生在給黃鴻湖先生所著的《典範鼎泰豐》序言中這樣說著鼎泰豐:
每當國際友人來臺,第一個向我問起的,不是故宮,也不是阿里山,而是以小籠包馳名的「鼎泰豐」。鼎泰豐有能力將源自中國中原的餐點,經過現代化管理及精緻的包裝,發揚到世界乃至於回到大陸,不愧是中華文化創意產業的典範。
雖然對鼎泰豐的大名久仰,也經常把鼎泰豐介紹給來此採訪的美食國際記者,但直到一九九一年,臺灣第一次舉辦國際旅遊會議,我以地主的身份向國際參展人士推薦臺北最具代表性數家餐廳時,才真正認識鼎泰豐老闆楊紀華先生。之後每次邀請鼎泰豐參加還未推廣觀光活動,楊老闆總是非常熱心參與,這些接觸也讓我領略到楊老闆的嚴謹與細心。每次出訪,不論預算多麼有限,餐廳業務多麼繁忙,鼎泰豐一定堅持派出五人團隊;原因無他,只因為楊老闆對小籠包製作過程一絲不苟的要求。正式這樣用心經營,再轉以現代化的品管觀念,才使得鼎泰豐得以贏得口碑,邁向國際。
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看到一個個渾圓飽滿的小籠包出爐,聽到每一位用餐客人滿足的讚嘆,您一定就會贊同楊老闆堅持到底的經營理念,也會為他同感驕傲與欣慰。
一籠廚藝 千裡相傳2000年進入大陸,2004年北京第一家店鼎泰豐漁陽店開業,鼎泰豐在環太平洋共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已有近八十家店,鼎泰豐在以自己的方式傳承和弘揚著中國文化……
圖文:www.dintaifun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