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一詞,是玄妙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會提及因果,但在影視劇中因果報應卻屢見不鮮。對於因果,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認為是封建迷信,有人則滿不在乎。殊不知善惡終有報,一切在冥冥之中早已有了結果。
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本指今生的善惡,會在來世反作用於自身,而今表示一切事物或事件的發展都必然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可「因果」又並非是宗教所獨有的,它無處不在,具有普遍性,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因」的釋義是原故、原由,有一切的起始之義。當一顆種子埋入土地,那麼這顆種子就是因,而土地的溫養、雨水的灌溉、適宜的溫度等影響種子發芽、生長、結果的因素,都是種子的「緣」。這些因素與種子發生關係,使其性質發生變化,最後產生的果實就是對「因」和「緣」的回報。於是,「因果」最恰當的說法應是「因緣果報」,是對一切事物發展的階段性狀態的描述。無論是否信佛,「因果」都無法避免,種下一個因,就必定會收穫一個果。
也許有人會據此認為因果即是宿命,但這是錯誤的。宿命論主張一切事物的發展早已成定局,講求任何人都無法改變自身宿命。而佛法的因果,恰是對自然事物發展的一個詮釋,讓人們在了解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運行規律的情況下,幫助人們改變自身命運。
「百因必有果」,每一個選擇每一個取捨,都寫下了不同的果。「因」與「果」是不同時的,也是不相等的。雖然人們常說「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但自然因果卻有自己的法則。請細想,若是播種一斤的糧食,最後只收穫一斤的糧食,那麼人們一年的辛勤勞作豈不是付之流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是因果不平等性的其中一種表現,其間的錯綜複雜,非佛不能明了。同理,因果也不可能同時。當一顆種子剛落地,就要求其立刻結果,是荒謬的。它必須歷經發芽、生長、開花等階段,才能順利結果。這一個階段是漫長的,現在我們所受的一切苦樂果報,必定是曾經種下的因。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善惡業,只能為將來播種。
所以有人初識因果,會十分焦慮,一面擔憂前世是否種因,一面苦惱今世如何還果。可認識因果,不是要求人們刻意去了解前生之事,而是希望人們將一切苦難看淡,可以在面對任何困難時,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態,相信雖有前因,但自身的命運永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面對「因果」,我們應當常懷敬畏之心。唯有心懷敬意,才能真正體會因果的玄妙。斷惡念,行善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今世的積善成德,即是為來世寫下福報。
而常言道:諸法皆空,因果不空。這話乍一看自相矛盾,細究則可發現其所指並不相同。因果的「不空」,是指因果「不斷滅空」,有「不昧因果」的含義,諸法皆空的「皆空」則指因果萬法是非實有存在。這個表達有點抽象,掰碎來講,就是因果的「不空」是因為其結果由因緣萬法的結合,而諸法皆空的「皆空」是因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其性質本是空的,沒有其自性,就並非有實存在。
因果輪迴,講求一字「緣」。所以,學佛人不應墮空見,拔無因果。也不可執著於有見,認為萬法實有存在。應明了一切假有如幻的事物都以因果來呈現,應不昧因果,不落空有兩邊。
學佛就一定要吃素嗎?在佛陀的時代,出家人又是怎樣飲食的呢?
學佛就一定要吃素嗎?在佛陀的時代,出家人又是怎樣飲食的呢?
佛陀時代只有精舍,為何傳到了中國卻出現了無數寺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