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諸法皆空,可為什麼因果又是真實不虛的呢?

2020-12-22 如釋我聞

因果一詞,是玄妙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會提及因果,但在影視劇中因果報應卻屢見不鮮。對於因果,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認為是封建迷信,有人則滿不在乎。殊不知善惡終有報,一切在冥冥之中早已有了結果。

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本指今生的善惡,會在來世反作用於自身,而今表示一切事物或事件的發展都必然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可「因果」又並非是宗教所獨有的,它無處不在,具有普遍性,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因」的釋義是原故、原由,有一切的起始之義。當一顆種子埋入土地,那麼這顆種子就是因,而土地的溫養、雨水的灌溉、適宜的溫度等影響種子發芽、生長、結果的因素,都是種子的「緣」。這些因素與種子發生關係,使其性質發生變化,最後產生的果實就是對「因」和「緣」的回報。於是,「因果」最恰當的說法應是「因緣果報」,是對一切事物發展的階段性狀態的描述。無論是否信佛,「因果」都無法避免,種下一個因,就必定會收穫一個果。

也許有人會據此認為因果即是宿命,但這是錯誤的。宿命論主張一切事物的發展早已成定局,講求任何人都無法改變自身宿命。而佛法的因果,恰是對自然事物發展的一個詮釋,讓人們在了解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運行規律的情況下,幫助人們改變自身命運。

「百因必有果」,每一個選擇每一個取捨,都寫下了不同的果。「因」與「果」是不同時的,也是不相等的。雖然人們常說「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但自然因果卻有自己的法則。請細想,若是播種一斤的糧食,最後只收穫一斤的糧食,那麼人們一年的辛勤勞作豈不是付之流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是因果不平等性的其中一種表現,其間的錯綜複雜,非佛不能明了。同理,因果也不可能同時。當一顆種子剛落地,就要求其立刻結果,是荒謬的。它必須歷經發芽、生長、開花等階段,才能順利結果。這一個階段是漫長的,現在我們所受的一切苦樂果報,必定是曾經種下的因。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善惡業,只能為將來播種。

所以有人初識因果,會十分焦慮,一面擔憂前世是否種因,一面苦惱今世如何還果。可認識因果,不是要求人們刻意去了解前生之事,而是希望人們將一切苦難看淡,可以在面對任何困難時,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態,相信雖有前因,但自身的命運永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面對「因果」,我們應當常懷敬畏之心。唯有心懷敬意,才能真正體會因果的玄妙。斷惡念,行善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今世的積善成德,即是為來世寫下福報。

而常言道:諸法皆空,因果不空。這話乍一看自相矛盾,細究則可發現其所指並不相同。因果的「不空」,是指因果「不斷滅空」,有「不昧因果」的含義,諸法皆空的「皆空」則指因果萬法是非實有存在。這個表達有點抽象,掰碎來講,就是因果的「不空」是因為其結果由因緣萬法的結合,而諸法皆空的「皆空」是因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其性質本是空的,沒有其自性,就並非有實存在。

因果輪迴,講求一字「緣」。所以,學佛人不應墮空見,拔無因果。也不可執著於有見,認為萬法實有存在。應明了一切假有如幻的事物都以因果來呈現,應不昧因果,不落空有兩邊。

學佛就一定要吃素嗎?在佛陀的時代,出家人又是怎樣飲食的呢?

學佛就一定要吃素嗎?在佛陀的時代,出家人又是怎樣飲食的呢?

佛陀時代只有精舍,為何傳到了中國卻出現了無數寺廟呢?

相關焦點

  • 佛說諸法皆空,為何因果不空?
    人們總說: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今天拍死一隻蚊子,大不了自己將來做蚊子被拍死,一命抵一命。可實際上,「因」「果」不是同等的。常言道:諸法皆空,因果不空。初學佛的人便會因這句話產生疑問:因果也屬於諸法範疇啊?
  • 佛教:人為什麼會得病生災?這個因果搞明白了,一切都不算晚!
    在古人的觀念中,「因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道家所:「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講的便是善惡的因果;儒家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講的是財富的因果;佛教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諸法皆空,因果不空」,講的便是世間萬物都不離因果。
  • 人為什麼會得病生災?這個因果搞明白了,一切都不算晚!(好文)
    講的是財富的因果;佛教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諸法皆空,因果不空」,其字面的意思大致如下:萬法皆空,就是一切法都是空。但唯有因果不空。萬法皆空,這句話是經典,也是大家公認的。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並沒有單獨、固定、恆常的存在。所以在究竟上,是不可得的。這裡講的一切事物,就是萬法。包括了看得見的實物,也包括了看不見的思想。
  • 老生常談:再論因果
    可是你只要少許努力,受持三皈依或少分禁戒,百年後就能得到萬億歲的長壽及天上無窮的無憂的快樂,那是多麼划得來的一筆生意,為什麼想不通呢?非要去挖空心思與人計較呢,別說幾十年,實際上,一個人也就是十幾年的滿意光景。如果明白因果如此平等,如此不可思議,何不稍加注意,默默持守少許幾分或一分;或不持,但最低要做一個三皈依法就能往生四天王天了。這樣做,足可以認為你是一個智者。
  • 當99歲的佛陀:「諸事不順」記住這三句話,一切都會順其自然
    佛陀確實用了慈悲為懷,希望普度眾生。這並不意味著他能幫助每個人避免傷害和收益。注重因果關係,認為人從自己的「因緣」中得到「結果」。一位99歲的和尚曾經告訴我,如果出了問題,記住三句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因果不為空,諸惡不為空佛曰:「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 佛教:因果報應12條,真實不虛!
    人生若想有福,就要種好善因,不造惡業、不結惡緣,懂得因果,就懂得了改命命運的方法。因果報應12條,真實不虛!一、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人們往往被貪慾利益迷失了心地,只想得到和擁有,卻從來不願意付出和吃虧。這樣的人,往往沒有多少福報。做事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付出多卻沒有報酬。
  • 誦持《金剛經》,竟然獲得如此感應,因果真實,果報不虛
    不管是學佛之人,還是不學佛的人,大多都聽說過《金剛經》這部經典。這部經典以極短的字數,闡釋了佛教般若空性智慧。經常讀誦此經,不僅可以增長智慧,還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古往今來,長久讀誦《金剛經》而獲得不可思議感應的人不計其數。
  • 【佛教故事】佛陀頭痛三日的因緣
    佛陀勸阻了三次都沒有成功。當琉璃王的軍隊攻進迦毗羅衛國的時候,佛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請求佛前去相救。但是佛說:「這是釋迦族的因果,暫時很難改變。」於是,目連尊者發慈悲心,用神通將五百個釋迦族人裝進了他的缽裡,然後舉到天上。但是,當屠城結束的時候,尊者把缽取下來一看,這五百個人全部化為了血水。
  • 依十輪經修觀因果,往生淨土可得保障
    佛陀說完此法門之後,會中有無量數大菩薩,過去久習念佛思惟,現今聽聞世尊所說念佛修觀方便法,皆得念佛三摩地。另有無量無邊眾生,聽聞此法,皆得一切定命花鬘陀羅尼。另有無量無邊眾生,聽聞佛陀所說法,皆得一切首楞伽摩電光依止陀羅尼。另有無量無邊眾生,聽聞佛陀所說法,皆得一切法自在轉光明依止順忍。另有無量無邊眾生,聽聞佛陀所說法,遠離塵垢,於一切法中生淨法眼,得初果。
  • 佛陀思想的核心與靈魂:十二緣起說
    緣何而有老死憂悲苦惱呢?是由於有「生」。如果沒有生,則沒有老死,也沒有憂悲苦惱。生的條件雖有種種,但是最重要的條件是「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簡單地說,身口意所造的善業惡業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叫做「有」。有了業力為緣,必然有後果的生與死。「有」又是緣什麼而起的呢?有的緣是「取」。「取」是執著追求的意思。追求色、聲、香、味、觸五欲,執著可愛事務為我所有,這叫做「取」。
  • 因果真實不虛,看看你有這些情況嗎?
    為什麼要「戒淫」?戒淫,也就是徹底斷除淫,是針對僧人而言的。書中說道:「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僧人之所以出家,就是為了脫離塵勞煩惱,脫離生死輪迴。但如果你出家卻不戒除自己的慾念淫心,那麼是無法解脫煩惱和生死的。縱然你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也會因為你內心的慾念而投身至魔道,成為魔子魔民。當福報用完後,就還是會下入三惡道受無盡的痛苦。
  • 古人為什麼要戒邪淫?因果真實不虛,果報令人害怕不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看似不起眼的邪淫,卻有著非常大的危害。上到國家社稷,下到個人生死,邪淫都會對其產生非常直接的影響與損害。本篇文章是《慾海慈航,令你脫離痛苦,獲得健康與財富》專欄的第一章,本章將分為多篇從一、淫能毀國;二、淫壞功名;三、淫者命衰;四、淫者家敗,四個方面列舉真實的例子,來告訴大家邪淫的嚴重性。
  • 佛教:人的吉兇禍福,與「因果」的關係,現在明白還不算晚
    尤其信仰佛教的人,更應該明白,佛教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上面。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生活著這個世間,這一生其實都是在經歷各式各樣的因果報應,生生世世不停地六趣輪轉。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便是因果觀念。
  • 佛說阿彌陀經析.165 學佛了 現在能否順應因果,開始扭轉生命了?
    因為契入自性的手段、方法沒有找到,自然不能說是找到行德了。好在佛陀慈悲,為我們留下一個看上去並不重要的華字,華字通假花字,因為花字不夠莊重,所以就定格為華這個字了。花是因果,華也可以理解為因果的因,我們在因果裡可以找到行德的部分。於是寶華德如來,是以自性的光明品質為根本,以因緣果報律為手段,幫助一切大眾獲得殊勝法寶,以此法寶引領眾生進入自性珍寶中去。
  • 人生際遇完全是因果的展現
    這即是佛門所說的共業,人人如此,不過,每一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如果我們對此沒有清晰認識,我們將永遠陷在其中,而不得自拔,甚至惡性循環,越陷越深。 如是作繭自縛,必然自食其果。此乃不滅定律,佛教稱為因果輪迴,世間稱為天理,或稱為客觀規律。如果對此有所警覺,即是我們善根發現之時。 因果非一生一世,佛法稱為三世因果,即過去、現在、未來,猶如昨天、今天、明天。
  • 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
    據《五燈會元》記載:百丈禪師有一天上堂,下座後,眾僧都已散去,獨有一老人站著不走。百丈禪師便問其原因。老人回答說:「我不是人,實是野狐,迦葉佛時曾是這裡的住持,當時有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因此便墮野狐身五百世,無法脫身,因仰慕禪師的修為,特請禪師慈悲開示。」百丈禪師默許了。於是老人合掌問道:「請問禪師,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 「三尺頭上有神靈」:邪淫的果報真實不虛,看完再也不敢了
    古人說「三尺頭上有神靈」:邪淫的果報真實不虛,看完再也不敢了。那麼,邪淫的果報究竟有哪些呢?◆一、邪淫的果報真實不虛,身體多病,身體虛弱一些寫手們,為了提高其內容的點擊,挖空心思在渲染一些邪淫的場景,讓讀者沉迷於邪淫和豔想之中,導致他們的學業,事業受到影響,也帶來了對愛情的不忠貞,從而導致了離婚,分手率居高不下。
  • 可能是因為你欠了「陰債」,因果真實不虛
    陰債是確實存在的,這就好像佛教中所講到的三世因果一樣。佛教當中有一個名叫還債的詞語,也就是說,如果你曾經虧欠傷害過他人,那麼這些都是要統統還回去的。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將軍,在某天晚上鞥見了觀世音菩薩。菩薩對他說:」明天會有土匪來,因為你過去世中砍殺了他十多刀,所以才會遇到現在的他來討債。
  • 佛陀為什麼不止一次提到這種花呢?
    我們經常在一些佛教典籍上看到一種名為「芬陀利」的花,佛陀還經常以芬陀利花讚美諸佛和修行者,那麼這種芬陀利花是真實存在的植物,還是和閻浮樹一樣,是佛陀冥想出來的虛構植物呢?芬陀利華作為四種蓮花之一,是最受修行者喜愛的一種,佛陀在許多典籍中也將芬陀利華用來象徵佛陀和佛性不受塵世的汙染。在《妙法蓮華經》中提到的百葉白蓮花就是芬陀利華,芬陀利華出生於阿耨達池,翻譯成漢語就是清涼池,位於大雪山之北,香醉山以南,是人間最稀有的花之一。
  • 佛說:夫妻之間的「因果」關係,看完恍然大悟
    夫妻的遇見,都離不開前世今生的因果輪迴。都是有緣而來,既然夫妻都是有緣而來,那求如意眷屬的方法,當然是廣結「善緣」了。如果今生夫妻不合,姻緣不順,首先要懺悔改過,若無相欠,怎會相見。因果的奇妙我們是無法洞察的,但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物,所發生的所有事,無不在因果這個圈子之中。在佛陀時代,就有這樣一則因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