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李煜,誰筆下的秋雨最纏綿,《雷雨》有哪些經典人物

2020-12-22 駭氏傳奇

一進入秋季,下雨就頻繁了,「秋風秋雨愁煞人」嘛。雖然劉禹錫曾經描述過「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爽朗秋日,但是,我所在的這江南,可是以煙雨濛濛聞名的啊,所以,秋雨,還是時不時地就光臨人間。又是一個秋日的夜晚,窗外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躺在床上睡不著,便不由得浮想聯翩。

同樣是雨,為什麼春雨就那樣招人愛,而秋雨卻總是惹的人傷感呢?都說「春雨貴如油」,又說「天街小雨潤如酥」,人們說起春雨的時候,總是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可是,秋雨就不一樣了,「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除了讓人感受到悽涼以外,還能有些別的什麼嗎?

秋雨總是伴隨著秋風的,秋風掃落葉,秋雨也一樣,給人的感覺如此無情,「秋雨無情不惜花,芙蓉一一驚香倒」,看吧,秋雨在人們的心裡,就是這樣一個辣手摧花的形象。可是,春雨就不一樣了,雖然春雨同樣也會將大把的花瓣帶離枝頭,但是,人們最多只是懷春傷感一回,嘆一聲「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對春雨非但沒有微詞,反而好像還十分欣賞那櫻花雨、桃花雨、梨花雨的美呢。

所以,秋雨是寂寞的,同樣都是雨,它與它的大哥春雨,待遇怎麼就如此截然不同呢,於是,它便愈加苦悶,愈加悲傷。它將這種情緒從天宇,帶到了人間,於是,所有被秋雨沾溼了髮絲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嘆息:「一場秋雨一場寒啊。」漸漸變寒的,不僅僅是天氣,還有人的心,也伴隨著秋雨而傷懷。

不過,秋雨終究還是有知音的啊,菊花、桂花和紅葉便是它的知音。菊花是花中的勇士,「寧可抱香株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並不是秋風將那些花瓣、枯葉吹離枝頭的,而是那些花花草草太過脆弱,換作它菊花,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枝頭,鎖住最後的一縷暗香。

而桂花呢,它倒並不像菊花那樣,抱香死在枝頭,以此來展現自己的風骨,它也會飄落,就隨著那滿天淅淅瀝瀝的秋雨,撒在地面上。但是,和別的花不一樣,別的花啊、葉啊,都是枯黃了之後才會凋落的,而桂花呢,卻常常是在它正吐出馥鬱芳香的時候,就隕落在地,於是,桂樹下便鋪上了一條香徑,「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和秋雨真正心心相印的,還應該是紅葉,一到秋天的時候,它便給自己換上了紅妝,莫非,它把自己當成了秋雨的新嫁娘,急忙忙地,想要嫁給這位哀傷的新郎,以撫慰它憂傷的情懷。

所以說,秋雨的朋友雖然少,倒還不算是孤獨啊。不過,秋雨倒是不太喜歡熱鬧的,所以,它總是在傍晚或是夜幕降臨的時候匆匆地趕過來。我喜歡在這個時候打開窗戶,一任雨絲親吻我的額頭。偶爾有幾絲細雨飄進屋子裡來,於是,屋子裡到處都瀰漫著一種恬淡和愜意的感覺。是的,秋雨絲毫都不會影響我的心緒,當清涼的雨絲和我的身體親密接觸的時候,非但沒有將多愁善感的情緒傳遞過來,反而,我還有一絲溫馨的感覺。

這麼說來,我應該和菊花、桂花、紅葉一樣,也算是秋雨的知己了吧。可不是嘛,夜晚,當我伏在案頭寫作的時候,秋雨,就躲在窗外,對我竊竊私語。它是個外表冷峻,但是內心溫柔的傢伙,對於這點,我絲毫都沒有懷疑,要不然的話,我也不會經常聽見,它害怕我寂寞,在窗玻璃上為我彈奏動人的樂章,滴滴答,嗒嗒滴,多麼富有詩意,多麼富有情韻。

這時候,哪怕是在深夜,我都會情不自禁地走出屋外,和秋雨來一個擁抱,我擁抱著雨絲的纏綿和愛意,然後,回到屋裡後,靜靜地坐在桌邊,然後,打開電腦,在鍵盤上敲擊,將雨絲對我說的悄悄話,輸入了電腦。聽吧,指尖敲擊鍵盤的聲音,也是滴滴答,嗒嗒滴,不知不覺間,我竟然學會了秋雨教我的樂曲。

每一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我都會打開燈,不是那種明亮的白熾燈,而是發出黃色光線的檯燈,用燈光為我開闢一片冥思和遐想的空間。除了想起秋雨本身以外,我想的更多的,還是那些秋雨般的男子和女子。世人都只用花來形容男女,比如說,花樣美男,比如說,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就叫做《女人花》,可是,我偏偏要用秋雨來形容他們,形容我心目中,那些才華橫溢的男男女女。

在這樣的秋雨之夜,思緒會隨著滴水聲進入遙遠的歲月裡。那一刻,已經國破家亡的南唐後主李煜,面對著早就一改朱顏的雕欄玉砌,抒發著自己的黍離之悲,他的愁,如同江水一樣,永無止境,永不停息。

「昨夜風兼雨,簾篩颯颯秋聲」,那一場秋雨,令得他的愁苦更甚。可是,那真的怨秋雨來得不是時候嗎,不是,李煜心中愁苦難當,就算是沒有秋雨,彎彎的月牙兒高掛在空中,他也會嘆一聲「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他的愁,並不是秋雨帶給他的,正相反,倒是他心中的愁苦,傳遞到了秋雨的身上,於是,那秋雨便自此變得蕭颯起來,這一愁就愁了千百年,直到如今,看見秋雨的人,也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煜的愁苦。

在這樣的一個秋雨之夜,我的思緒還會飄啊飄,飄到那位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身邊。那一刻,她剛剛從「綠肥紅瘦」的季節走出,走進飄搖的風雨裡,孑然一身,家國不再,就連雨打在梧桐上的聲音,都足以令她神傷,「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令她黯然的,難道真的是秋雨嗎,不,是因為她心中懷著家國之痛,所以,那梧桐葉上的一聲聲雨聲,在她聽來,才會成為令人心碎的聲音。數年顛沛流離的生活,消磨了她的豪情壯志,她已經不再是那個有著「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雄心壯志的奇女子了,那「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舉」的豪情氣魄也早已被一個「愁」字所取代了。秋雨是不能讓人愁的,能讓人愁的,只能是那個人自己,窗外,秋雨飄飄搖搖地落下,它依舊是那樣歡快而流暢,可李清照呢,她的心裡,只有惆悵,自己給自己帶來的惆悵,只能繼續自己一個人,慢慢咀嚼,慢慢品嘗。

在這樣的一個秋雨之夜,我所遇見的,當然也不只是古人,比如,我常常想起這樣的一個今人,在我的想像中,他總是獨自一個人,泡一壺釅茶,點一盤薰香,用窗外的秋雨聲代替古琴的旋律,任憑思緒飄揚,在文化的苦旅上,掙扎、摸索地前進。或許,這是一個美麗的巧合,他的名字就叫做餘秋雨。一直以來,他都在遼闊而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尋覓著中華文化的真諦。

他走過彎路,也有過一帆風順的時候,他用慷慨沉鬱,氣吞古今的筆觸,探索著被歷史封存的文化內涵。他為自己的書籍取名為《文化苦旅》,還有人稱他的散文系列是「苦旅散文系列」。為何要用一個「苦」字呢,莫非,秋雨原本就是苦的嗎?不,秋雨和春雨一樣,也是甜滋滋的,真正苦的,是作者的內心啊。餘秋雨,他咀嚼著文化,咂摸著歷史,就好像在品著一壺釅茶一般,品味著苦澀的味道,他像是一個虔誠的朝聖者,在苦澀中,品味著滄桑。秋雨不苦澀,苦澀的是那顆在文化苦旅上苦苦掙扎的心靈。

在這樣的一個秋雨之夜,除了上面的那些愁苦之人外,我更願意想起一位叫做曹禺的先生。說起來慚愧,第一次聽見這個名字的時候,我把「曹禺」,當成了「曹雨」,誰讓他的成名作是《雷雨》呢?我相信,那一定是一個風雨悽厲的夜晚,曹禺先生大筆一揮,於是,三十年的恩怨是非,就在一天之內展示在了觀眾的面前。他以啟蒙者的姿態,以狂飆突進的速度,用自己的筆墨,批判著昏暗殘破的舊時代,字裡行間有著體味不盡的意蘊與濃鬱激蕩的情感。

《雷雨》中,有陰險狡詐的周樸園,有鬱鬱寡歡的蘩漪,有天真的周衝,在一聲雷鳴、一聲霹靂之後,一切又重新歸於平靜,一個罪惡的舊時代,在一場雷雨之中,被埋葬。當然,既然是雷雨,那就一定是發生在夏日,不過,就算故事的背景的確是發生在夏日雷雨之日,我也始終固執地堅持這樣的想法,讓曹禺想出創作這樣一個作品的,一定是一個秋雨之夜。那應該是一個深秋,當秋雨將窗外的最後一片綠葉打落下來的時候,那個瞬間,好像有一道閃電劈中了曹禺的心,於是,他便想到,要以一種秋雨的姿態,寫一部批判之作,埋葬那個萬惡的舊時代。

或許,是我想得太多了吧,秋雨,依然在窗外快樂地流淌著,滴滴答,嗒嗒滴,叩響了我的心弦,令我文思泉湧,或許,那些秋雨般的男子和女子,也和我有著一樣的感覺吧。秋雨它既不感傷,也不快樂,秋雨是沒有感情的,真正感傷或快樂的,是人的心。想到這裡,我對著窗外滴滴答答的秋雨微微一笑,像是遇見了一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一般。

不知道,這樣痴迷秋雨的我,算不算是一個秋雨一般的女子呢?

相關焦點

  • 李清照抄襲李煜嗎?兩人的經典名句,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對比李清照的《武陵春》和李煜的《虞美人》時,其中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頗為相似,甚至有人質疑李清照抄襲李煜,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絕無抄襲之說。今日話題:李清照抄襲李煜嗎?兩人的經典名句,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 李煜晚期的一首詞,樸素而清冷,吟出特殊的一場秋雨,傳唱千年
    身邊的知己、家人和故國一同離他而去,亡國之恨壓得他心頭無時無刻不在劇痛,只留下一條微不足道的性命苟延殘喘。空虛而迷惘的心態,在這個雨夜更加無所適從,無處安放,最終只剩下一聲人生如夢的浩嘆。在這個秋雨之夜,窗外是勢不可擋的傾盆大雨,屋中細細流淌著的,是無可奈何的故國哀愁。南唐滅亡後的李後主,在軟禁生涯中懷想前塵。
  • 李煜比較冷門的一首詞,用短短12字,道盡一生悲涼,讓人感動
    雖然上天給了「李煜」文藝方面的天賦,讓他一生都「精通於書畫,通曉音律,詩詞賦文也是皆有造詣」但可惜的是,沒有做一位好皇帝。「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這句話,表達的是當時距離金陵城破,南唐滅國已經將近三年。那邊也是更漏出的水已經馬上要流淌盡了,也說明此時此刻,正是黎明前最深最漫長的「黑暗」。
  • 李煜《虞美人》這麼經典,為何有家長覺得該從課本刪除?有道理嗎
    如果把我國傳統文學比作連綿不絕的山,那唐詩宋詞顯然就是群山中的兩座高峰,然而細挼文學史後,大家會發現在唐宋文壇之間,還站著一個咱們都無法忽略的人物,他就是李煜。李煜很多詞作的高度,是北宋詞壇一哥蘇軾、一姐李清照都無法企及的,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首《虞美人》。
  • 李煜哀怨的一首宋詞,僅56字,說盡身世之怨、人生之愁、故國之思
    李煜哀怨的一首宋詞,僅56字,說盡身世之怨、人生之愁、故國之思南唐後主李煜,實在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不想做國主,卻又貪戀奢侈的生活;他才華橫溢,卻終日舞文弄墨不理朝政;他寬厚待人、施善於民,卻無力保住自己的國家。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 溫庭筠的一首詞,蘇軾和李清照都化用過,誰的水平更高一些?
    他筆下的梧桐細雨,引起一波又一波學習模仿熱潮,就連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以及婉約派代表詞人李清照,也都模仿化用過。比如在其詞作《更漏子·玉爐香》中,就很好地使用了梧桐和細雨兩個景物。01思婦離愁「更漏子」
  • 一字重複使用十七次,態度這樣慵懶,李清照告訴你真正的才女寫法
    經典的詩詞歌賦,無不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在其中蘊含著作者一生的感悟和坎坷。李清照一生曲折艱難,生活上的遭遇是她寫作詩詞靈感之源。人們熟知的詞句,捲簾西風,人比黃花瘦。或者是知否知否,應是綠紅肥瘦,亦或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這些表達悲情和悽涼晚景的詞句,大多數是李清照後期的作品,當時她的生活軌跡已經完全改變。
  • 古詩詞中最悽涼的一景: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古詩詞中的梧桐和秋雨聯繫在一起,似乎總有一種悲哀的情緒籠罩。比如題目當中的這一句:「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其實古典詩詞之中關於梧桐秋雨意象的詩詞有很多: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等,怎一個愁字了得!
  • 南唐後主李煜:寫了一首經典詞,開篇7個字,便道盡了逍遙灑脫
    說到五代的詞人,你首先會想到誰。可能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李煜時第一個冒出來的。確實,五代詞作的做高成就者非李煜莫屬,在我心中,對李煜的嘆息從未斷絕。這樣一位並不應該出身在帝王之家中的詞人,讓我遺憾了良久。李煜是最不應該生於帝王之家的皇帝,因為哪裡充滿了勾心鬥角與無奈;李煜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因為他沒有這樣的心機。朝廷之上的爾虞我詐,讓李煜為難,甚至想要離開這壓抑的世界,找到屬於他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這都是想像,也僅僅是李煜一廂情願罷了。
  • 「謝謝你來到我的生活裡」劉恩誠遇到《雷雨》《雷雨後》的周衝
    我感覺真的是看到了作家筆下的人物都活生生立在了我的面前,他們就好像活在我的身邊或者他們某時的狀態就是我某一時刻的感受,包括導演精妙的肢體語言處理,有時會讓我腎上腺素飆升,這種觀劇的體驗才是戲劇應有的魅力,而不是僅僅去欣賞一部作品或是表演而已。況且昨天只是在排練場,舞美燈光服化都還沒到位的情況下,我的感受就如此強烈,太期待未來劇場裡的效果了!
  • 李煜比較冷門的一首詞,用短短12字,道盡一生悲涼,令人感動
    如墨烏雲鋪滿蒼穹,窗外秋雨連綿,可以透過雨幕看到遠處樹枝在風雨中傾斜,颯颯作響,帶著水霧的冷風吹進屋中,揚起床頭重重帷幔。帷簾裡坐在床榻上的男子,目不轉睛地看著桌上短短一截正在燃燒的蠟燭。他形容枯槁,舉手投足間依稀可窺見昔年意氣風發的貴氣和才情,但如今更多的只剩下顯而易見的頹唐。
  • 李清照最有膽魄的一首詩,僅28字卻令人讚嘆不已,才女不愧是才女
    李清照的《如夢令》中「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她,頑皮可愛,《點絳唇》中的「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害羞的樣子,惹人喜愛。「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短短10字,顯示出了李清照巾幗不讓鬚眉的豪情壯志,誰說女子不如男?
  • 李清照向夫君撒嬌寫一首詞,少女心「爆棚」,堪稱打情罵俏的經典
    李清照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才情之所以能夠如此過人,跟她從小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李清照的父親李格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母親也是書香世家,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和母親的悉心栽培下,李清照從小文採就十分出眾,少女時期她就小有名氣了。
  • 李清照滿腹愁緒,寫了一首傷感詞,開篇14個字,成為詞中「另類」
    就像是寫愁緒,李煜是婉轉詞人,在困居汴梁之時,李煜心有所感,心中愁苦,寫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千古名句。此句看起來是婉轉寫愁緒,但是卻依舊將視野投向了大江大河,其意象是廣闊的。因此在男性的筆下,即便是愁緒,同樣寫得如此的具有感染力和衝擊力。但是女性就不同了,女性對於愁緒的描寫與意象的選取也是不同的。就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這首詞在我看來,寫愁緒不過如此,千載以來無人可及。
  • 看詞人筆下,如何妙筆生愁,李煜無愧為詞中之帝
    比喻的事物應該跟比喻對象有某種相似或相同之處,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 李清照對自己的詞有多自信?她幾乎懟了整個大宋詞壇!
    這個女子便是一代才女李清照。大家都曾讀過她的詞,而那一句「悽悽慘慘戚戚」更寫盡了秋天的悲涼。持才者多少都會有些傲物,這李清照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女」身上不乏有幾分傲氣,在她的著作《詞論》中,幾乎評論了所有宋朝時期詞人,現代有人戲稱李清照為「李懟懟」。在《詞論》中,李清照開篇點題「樂府聲詩並著,最盛於唐。」引用故事從詞的源頭開始去梳理,直至今日,借而引出對當世詞人的評價。
  • 詞中之帝李煜,這首詞頗具爭議,是相思之苦,或是不雅之豔詞?
    南唐後主李煜,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不管他是作為南唐君主,還是作為詞人,大家都有所熟知。南唐在亡國之後,李煜作為君王就已經不存在,他在詞這方面反而有了一定的成就。而這首詞的下闋,就是對環境的描寫,環境的描寫,把相思之情寄於環境和景物中。比如秋風以及秋雨,還有被雨打溼的稀疏的芭蕉,任誰看到此情此景都會難免生出淡淡的愁緒。
  • 李煜最絕的一首詞,改自李隆基的「亡國之曲」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最絕的一首詞,隨便拿出一句都是千古名句。當時就有大臣說這是亡國之曲,還被李隆基罷免了官職。結果過了不久,安史之亂逼迫李隆基讓位並賜死楊貴妃。而在李煜亡國之時,他的皇后小周后被垂誕已久的趙光義屢次留宿王宮,成就魚水之歡。李煜的寂寞和沮喪是顯而易見的。本來就亡國的他,現在連妃子也被人搶走,多愁善感的李煜發幾句牢騷也是可能的。
  • 李清照寫「花」無數,唯有三朵花,寫成經典永流傳
    清代韻學家沈謙曾評價李清照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他將李清照的詩詞水平抬升到與南唐後主李煜齊名。這位出生於山東濟南的宋代才女,在古代文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作為土生土長的北方人,能夠憑藉優雅獨特的詞風,摘得詩詞界一姐的桂冠,並享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堪稱中國文學史的奇蹟。
  • 李清照最慘的一首詞,開頭就是名句,專家:連疊七詞,創意出奇
    說起李清照,很多人想必都能背出一兩首李清照的詩詞,而留給小佛影響最深的當屬《聲聲慢》,這首詞開篇就連用七個疊詞,被不少人譽為李清照所有詞句中的寫悲慘心情最有名的一句,宋朝的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更是直言,李清照在《聲聲慢》中連用七個疊詞,創意出奇:「近時李易安詞雲,『尋尋覓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