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人發明的博弈遊戲,一般在竹子、骨頭或者塑料上刻有花紋或文字,在北方有136張,而在南方則多了春夏秋冬、梅竹蘭菊,共144張,現已經風靡全國,在全國各地都有它的身影,那它是如何發明的,又是怎樣流傳至今的呢?
一種主流說法就是「麻雀牌起源說」,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據資料記載,江蘇太倉式有皇家糧倉,常年囤積糧食,用於全國調配。有糧的地方肯定少不了鳥類的青睞,便展開了「人鳥大戰」。在當時,鳥患頻生,管理糧倉的官吏就鼓勵大家捕鳥護糧,並對「護糧者」發放賞金,就在籌牌上用符號和花紋記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發現,這種籌牌可用於娛樂,而在太倉話中「麻將兒」跟「麻將」音很相近,久而久之,就稱之為「麻將」。
另一種說法是「鄭和下西洋起源說」,明朝時期 ,為宣揚國威和交往貿易,鄭和七次下西洋,利用船隻航行,但船隻航行速度慢,船上生活單調,日子久了,將士們也逐漸萎靡,紛紛有了想家的念頭,甚至有士兵想造反。這種情況被鄭和看在眼裡,想在心裡,這樣下去可不行,船上呆久了,勢必會出事,得找點東西供大家娛樂,便發明了「麻將」。
麻將的基本的花色是「筒、條、萬」三種。「筒」也俗稱為「餅」,其花色來源於船上糧倉屯的俯視圖,在古代,是用圓柱和圓錐的結合體儲糧,但為了防止漏雨,便在用草墊做的同心圓取代了圓錐的尖,由此,以糧倉屯的俯視圖,繪畫出「筒」;「條」據說是看見海裡的魚,一條一條的,便發明了「條」,但「一條」並不叫「一條」,而稱為「么雞」,「么」有小的意思,正好對應「一」,「雞」則是麻雀,在船上也有鳥來偷食,人們用「么雞」來代表所憎惡的麻雀;「萬」則更好理解,就是錢,「幾萬」就是多少錢。又分別從一到九,對「筒、條、萬」三種花色進行了增加。
此外「東南西北」則是風向,在海上航行,「風」是一個必然因素,故加上了「東南西北」;後根據一年四季刻了「春夏秋冬」四個花牌,又以「大中華耀兵異域」發明了「紅中」,最後,沒什麼可加的,又有了「空牌」。此遊戲,一經推出,將士們很快融入其中,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之前的症狀早已煙消雲散,由於這個遊戲具有麻痺士兵的作用,就稱之為「麻將」。
「麻將」發明後,就在中原大地廣為流傳,現在,比較出名的就是「川麻」、「湖麻」、「廣麻」,特別是四川,大街小巷,皆可見麻將的身影。中國古人的智慧是非常高的,發明的博弈遊戲,至今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