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掌教是鄭和下西洋的功臣,被譽為宗教聖地!

2020-12-22 塔山之旅

我已經在西安住了十幾年了。如果我的朋友來西安旅行,我總是會給他們一份小攻略。

今天我就來說說大學習巷。

大學習巷這個名字來源於唐代。因為長安是當時世界的文化中心,很多西方國家都對它充滿了嚮往,所以商人不斷來往。有的人甚至定居長安。他們在方慧周圍組成了一個外交團體,學習唐朝的漢語和風俗。時間久了,這條街就叫學習巷。

今天的西安,西起橋子口,東至廣濟街西北地區,居住著30萬回族。這些回民居住在「七廟十三亭」周圍,其中之一是西安第二大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寺。

大學習巷的清真寺僅次於東側華闕巷的清真寺。因為花覺巷的清真寺位於大學習巷的東邊,所以叫東大寺,而大學習巷叫西大寺。西大寺、東大寺(即華闕巷清真寺)和北大寺(小丕園清真寺)合稱為方慧的「三大寺廟」。

西大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

公元705年,唐中宗第四年,西大寺破土動工。

在唐代宗逗留期間,郭子儀將200多名回紇領導人和士兵帶到長安,並安排他們在城隍廟附近的大學巷學習,以感謝回紇人民幫助中央政府平息「安史之亂」。從此,越來越多的回紇人定居長安,西大寺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探險。在600多年前的幾次遠洋航行中,鄭和率領了一支由200多艘船隻組成的龐大船隊,每次航行都有多達3萬名官員、士兵和隨行商人。

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鄭和,那就是他缺少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的翻譯。

因此,在第四次航海之際,明朝的締造者朱迪命令他在全國各地尋找翻譯。

當時,西安是中國伊斯蘭教的發源地,穆斯林人口眾多,人才濟濟,形成了關中地區濃厚的伊斯蘭文化氛圍。

所以永樂十一年,也就是1413年,鄭和親自來到長安城找翻譯。經過精心挑選,西大寺掌教哈三入選。從此,哈三跟隨鄭和下西洋,完成了驚世駭俗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回國後,自告奮勇為哈三請功。哈三不想當高官,他只希望重修西大寺,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讚揚和支持。

西街有一塊明代劉序寫的《重修清淨寺碑記》石碑,詳細記述了鄭和求賢的故事。

今天的西大寺佔地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由大昭牆、石牌樓、三亭、沈心亭、南北廂房、石亭組成的阿明建築群,雕梁畫柱,青磚瓦。

在這裡靜靜地坐一會兒,想像你可以穿越時空,成為鄭和船隊的一名水手,向著星辰和大海出發

相關焦點

  • 明成祖朱棣為何選擇太監之身的鄭和,作為下西洋團隊的首領
    這樣的背景下,太監之身的鄭和、王景弘以及侯顯等人,組成了「下西洋」的核心領導班子,這也就不難理解這位永樂大帝的良苦用心了。 上圖_ 疑似鄭和畫像 再看宗教信仰之優勢。代表天朝上國,僅靠外貌肯定不行,怎麼溝通也是個重要問題。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舊港之戰:鄭和下西洋中的非正義之戰?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兩位友好交流的使者,張騫與鄭和,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作為最早開闢海上航路的鄭和,先後率領明朝的艦隊7次下西洋,促進了沿線周邊國家與明朝的文化交流。當然,鄭和下西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鄭和儘量避免在航海沿線上發生摩擦,但衝突還是在所難免。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那麼是什麼讓他如此肯定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的呢?有一次他回國在一所大學裡做演講,當講到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看法時,他從理科生的角度出發,認為明朝的船隻也許並不具有遠航能力。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宣德五年(1431年)鄭和第七 次下西洋,則是由南京龍灣造船廠出發,到達福建長樂,停留約8個月之後,再由此前往西洋各國。從季風航海的角度分析,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真正出發港,應該是福建長樂。鄭和船隊海上航行中的季風問題01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的航線分析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中,對宣德五年(1431年)至宣德七年(1433年)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行船程、停靠地點均有詳細記載。
  • 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被毀,明朝官員一片好心,不料成為「歷史罪人」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的一大壯舉,更是在歐洲世界航行之前,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探險。孫中山曾評價說:「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鄭和下西洋對後世影響巨大,遺憾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卻被毀棄殆盡。而這位毀壞檔案的「歷史罪人」就是劉大夏。
  • 見證當年鄭和下西洋,福建福州長樂三峰塔
    明永樂十一年【1413】鄭和重修,將塔名改為三峰塔,是如今與鄭和當年下西洋有關的遺蹟。塔是鄭和登高俯瞰港口與船隊的瞭望塔,也是船隊進出太平港的航標塔。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在出海前均要在太平港停留,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祭祀海神,伺風開洋。塔始建於北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 年】,成於徽宗政和七年【1117 年】。高27.4米,七層八角樓閣式石建築。
  •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下西洋7次用了28年,他是如何橫穿印度洋的
    導語:早古代的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下西洋7次用了28年的時間,他是如何橫穿印度洋的呢?然而,很多人可能萬萬沒有想到,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動力,從本質上來說非常的古老。一、"夢幻"的船隊鄭和率領的船隊叫做"鄭和寶船",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鄭和寶船"專指鄭和船隊中最大的那艘船,起到領航旗艦的作用。
  • 鄭和的翻譯官寫過一個神秘的「天方國」,是美洲瑪雅人的國家嗎?
    上篇文章說到:由於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官方檔案材料被劉大夏銷毀或藏匿了,現代的學者們一般只能從當時跟隨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當事人所寫的遊記來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情景。瑪雅神廟這些當事人主要是明代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通事翻譯和書記官,他們大多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穆斯林,通曉阿拉伯語,所記內容可信度較高。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 印度洋上的古老城堡,16世紀是軍事要塞,鄭和下西洋專程來到這裡
    斯裡蘭卡旅遊,不管走到那個旅遊景點,都會遇到很多當地的學生,他們很喜歡穿著純白色的校服 ,三五成群結伴來旅遊,迎面走來的少女們,看到遊客的鏡頭,總會露出善意的微笑,斯裡蘭卡的微笑,是我在這片土地旅行,留下的最美好的記憶。高高的懸崖上,很多人圍在一起,這時候,一個關於跳海耶穌的故事,讓我對加勒古堡更覺得好奇了。
  • 博弈遊戲麻將,風靡全國,它竟是鄭和下西洋為鼓舞士氣發明的?
    最全麻將花樣一種主流說法就是「麻雀牌起源說」,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據資料記載,江蘇太倉式有皇家糧倉,常年囤積糧食,用於全國調配。麻將牌,又稱麻雀牌另一種說法是「鄭和下西洋起源說」,明朝時期 ,為宣揚國威和交往貿易,鄭和七次下西洋,利用船隻航行,但船隻航行速度慢,船上生活單調,日子久了,將士們也逐漸萎靡,紛紛有了想家的念頭
  • 耶路撒冷為何是三教聖地
    耶路撒冷,希伯來語意謂和平,歷經滄桑,這裡是三大宗教的誕生地。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簡而言之,猶太教衍生出了基督教,隨後又衍生出伊斯蘭教。後來王國被羅馬帝國所滅,聖殿也遭夷平只剩西面的一堵牆,也就是如今所稱的哭牆,猶太子民緬懷滄桑的歷史面對牆哭泣,成了猶太教的聖地。
  • 72小時玩轉古城西安,國寶、美食、市井全搜羅!
    有趣、好吃、人少、不走回頭路等等是我們最Care的點,下面就是本地人不打卡式的遊玩路線(西安第一天)。城隍神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而都城隍廟為首都級別方可建造。清真西大寺清真西大寺——鄭和與掌教哈三緣起的地方這裡最早的清真寺建於唐朝初期。
  • 鄭和下西洋之前,先下了一次東洋日本,試了試牛刀
    鄭和下西洋之前,先下過一次東洋。話說從頭,元朝兩次打算滅日本。可這兩次滅國戰,元朝兵馬都被颱風打敗了。那時候,大家都不認識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颱風,日本人就把這種救命的風叫做神風,所以,二戰時,那些駕機衝撞美軍軍艦的自殺式飛行員叫神風特攻隊。
  • 真的只想記錄九層糕的做法,但被我扯到鄭和下西洋去了
    討論最早來到淡馬錫的中國人,大概要被追溯到10世紀,wikipedia 說的,不過主要的還是15世紀至17世紀間來的中國商人,大概會聯想到15世紀初,明朝皇帝派鄭和下西洋吧。然後我終於想起了一本四個數字命名的暢銷書,1421。前一陣子,我試了各種數字的排列組合都找不到這本書。
  • 「藍色清真寺」,世界十大奇蹟之一!世界上最美麗的清真寺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建於17世紀初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最強盛時期,結構嚴謹,外觀獨特,是市內最著名的古蹟,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一般的清真寺只有4個宣禮塔,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6個宣禮塔的清真寺,這是它的標誌之一。
  • 「原創」大同思想和鄭和文化
    大同思想和鄭和文化——鄭和文化節的國際視野鄭和公園三寶樓滇池畔的鄭和石雕像《禮記·禮運》摘錄作者:劉仁傑 劉高飛 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2006年,「鄭和故裡」昆明市晉寧縣(今晉寧區)也確定每年的7月11~18日為「鄭和文化節」,至今已是第15年。如果結合國際國內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對這個節日的內涵進一步挖掘提高,彰顯鄭和下西洋偉大創舉中的世界大同思想,在不斷拓展「鄭和文化節」內涵和發展空間的進程中,吸引更多中外遊客紛至沓來,把雲南特別是昆明的文旅康養產業推上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