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2020-12-17 路之意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寶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使團領導成員乘坐的,載物最多的主力船隻。研究寶船的大小,是關係到我國以及世界古代造船業和航海業的最高水平問題。中外學者和專家對這個問題一直很重視,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

歷來眾說不一。《明史·鄭和傳》中記載: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後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佔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

鄭和下西洋的隨行翻譯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和明羅懋登的《三寶太監下西洋記》中都有類似的記載。

史書關於寶船尺度的記載是否可信?

幾十年來,學者和專家們對比進行了考證,提出了種種不同看法。

有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廣十八丈這個數字乍看起來不覺得怎麼,不少人也就加以引用了。當將這個數位化為公制時,四十四丈合150米,十八丈合61米,一條這樣尺度的木船,其排水量估計在三萬噸左右,即比現代遠航的萬噸貨輪還要大得多,這確實大得使人吃驚。從航海與造船的角度分析,認為上述尺度的長寬比過小,不適應於航行與操縱,因而推斷史書記載有誤。

南京靜海寺鄭和下西洋殘碑上記有:

「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船……」以及「永樂七年,將領官軍乘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櫓船……」

字樣。據考證,明代二千料海船長十餘丈、寬三丈左右。學者認為,碑記所載鄭和乘駕海船的大小比較可信。其理是:

第一,鄭和下西洋不需要特大的船,二千料海船可容將士二百餘人,較小的八櫓船至少也可容數十人,六十餘艘大海船,二百餘艘小船,已足夠鄭和出使遠航之用了。

第二,過大的船在古代是無用之物。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船,比現代萬噸級貨輪還要大得多。今天我國除上海港外,尚無其他港口能同時容納六十二艘萬噸級貨輪和幾百艘較小的船。鄭和艦隊停泊的江蘇劉家河和福建長樂都是小港,當時尚未發明大功率的動力機器,在無風時依靠人力是無法移動這一大批龐然大物進出港口的。有風時,特別是橫風與逆風情況下,僅靠人力更無法有效地駕駛這樣特大的木帆船。

第三,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不能在短期內造出成批的這樣大的船。鄭和出航於永樂三年,在明成祖登位前似不可能有遣使遠航之議,因此艦隊的準備時間是很短的。在二、三年內要建造六十多艘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高達十丈的大船,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學者認為,史書上記載的寶船的尺度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長寬比只有2.44左右,似乎與現代船的長寬比值太不符合。如果把「廣十八丈」改為「廣於八丈」,這樣就可能了。用1955年5月在南京下關三漢河附近中保村發掘到的一根舵杆,配長四十四丈、寬八丈的寶船恰好合適。又認為「廣十八丈」中之「十八"二字可能是「六」字分開抄寫之誤。

與以上相反,另一些學者、專家、研究人員則認為史書所記寶船的尺寸是可信的。從北京圖書館首先查到了《瀛涯勝覽》的較早抄本《三寶徵彝集》中有「寶船陸拾叄只,大者長肆拾肆丈,闊壹拾捌丈」的記載。數字都是大寫,不可能是傳抄錯誤。《三寶徵彝集》是較早的抄本,更接近於原本,應該是比較可靠的。《三寶徵彝集》的作者馬歡是隨鄭和三次下西洋的翻譯,目擊身履寶船,所記應為第一手資料。如果說明集本《瀛涯勝覽》有關寶船尺寸的記載尚有「孤證」之嫌,那麼《三寶徵彝集》的發現對於這條記載就增添了相當可信的成分。

從古代木帆船造船工程結構和考古的角度分析了寶船的尺度和長寬比,認為它的強度和用篷帆操縱的性能都無問題。寶船的長寬比與泉州出土的末代古船的比值很接近。在這方面,不能以現代建造鋼船的原理去論證寶船的結構。學者們認為,寶船取相對較大的船寬與較小的長寬比,有利於船體的強度和穩定性。認為《明史》所載寶船尺寸「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是可信的。

由此可見,要徹底攻下鄭和下西洋寶船尺度這個關,弄清寶船究竟有多大?還有待於今後深入尋找和發現新的史料,發掘更多文物並進行模型試驗。

相關焦點

  •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序言:鄭和下西洋時使用的寶船到底有多大?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能造出史書中描述的長:136.8米,寬:55.9米的巨大船隻嗎?在這裡,西奇妹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不吹不黑,讓我來還原一個真實的答案給你!
  •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下西洋7次用了28年,他是如何橫穿印度洋的
    然而,很多人可能萬萬沒有想到,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動力,從本質上來說非常的古老。一、"夢幻"的船隊鄭和率領的船隊叫做"鄭和寶船",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鄭和寶船"專指鄭和船隊中最大的那艘船,起到領航旗艦的作用。
  • 舊港之戰:鄭和下西洋中的非正義之戰?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兩位友好交流的使者,張騫與鄭和,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作為最早開闢海上航路的鄭和,先後率領明朝的艦隊7次下西洋,促進了沿線周邊國家與明朝的文化交流。當然,鄭和下西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鄭和儘量避免在航海沿線上發生摩擦,但衝突還是在所難免。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那麼是什麼讓他如此肯定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的呢?有一次他回國在一所大學裡做演講,當講到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看法時,他從理科生的角度出發,認為明朝的船隻也許並不具有遠航能力。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船員對沿途所經地區的季風變化規律,必須有非常準確的了解,這是遠洋航行成功的必要保證。今天,我們將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和行程是否合理?熱帶、亞熱帶季風的形成及變化特點古代文獻記載,「(中國)船方正若一木斛,非風不能動。其檣植定,而帆側掛,以一頭就檣柱,如門扇。
  • 中國30萬噸巨無霸出航,堪比5艘遼寧艦
    中國造船技術歷史悠久,漢朝的「絲綢之路」就是很好的例子,到了明朝初期,我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處於世界頂尖地位,鄭和下西洋就展示了明朝的海軍實力。到了清朝,清政府的閉關鎖國,使得中國的海軍力量落後於西方國家。到如今,擁有頂級造船技術的國家也是屈指可數。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被毀,明朝官員一片好心,不料成為「歷史罪人」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的一大壯舉,更是在歐洲世界航行之前,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探險。孫中山曾評價說:「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鄭和下西洋對後世影響巨大,遺憾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卻被毀棄殆盡。而這位毀壞檔案的「歷史罪人」就是劉大夏。
  • 鄭和七次遠航印度洋,官兵27800人,大明艦隊在海上靠什麼聯絡?
    南京鄭和紀念館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中心原鄭和府邸花園(今鄭和公園)內的東南隅,為一組以兩層樓的展覽廳為主體、附設學術討論館與六角亭的仿明代式樣的建築群。館內《鄭和下西洋文物資料展覽》,分序廳與三個展室。展品除實物外,尚有模型、圖表、照片、文獻等170餘件,囊括目前國內已經發現的有關文物和遺蹟。該館於1985年7月11日(鄭和首航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
  • 明成祖朱棣為何選擇太監之身的鄭和,作為下西洋團隊的首領
    因為,這次下西洋對於永樂皇帝朱棣本人以及大明王朝都十分重要,其政治目主要有兩個: 主要:建立南洋外藩屬國朝貢體系。關於這一體系的原因,我們下文再述。 次要:尋找建文帝下落。這一說法也並非空穴來風,《明史》之中就採信之。 無論是尋找建文帝還是建立外藩屬國朝貢體系,都絕非一般庸才可以完成。
  • 見證當年鄭和下西洋,福建福州長樂三峰塔
    明永樂十一年【1413】鄭和重修,將塔名改為三峰塔,是如今與鄭和當年下西洋有關的遺蹟。塔是鄭和登高俯瞰港口與船隊的瞭望塔,也是船隊進出太平港的航標塔。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在出海前均要在太平港停留,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祭祀海神,伺風開洋。塔始建於北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 年】,成於徽宗政和七年【1117 年】。高27.4米,七層八角樓閣式石建築。
  • 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掌教是鄭和下西洋的功臣,被譽為宗教聖地!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探險。在600多年前的幾次遠洋航行中,鄭和率領了一支由200多艘船隻組成的龐大船隊,每次航行都有多達3萬名官員、士兵和隨行商人。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鄭和,那就是他缺少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的翻譯。
  • 鄭和下西洋之前,先下了一次東洋日本,試了試牛刀
    鄭和下西洋之前,先下過一次東洋。話說從頭,元朝兩次打算滅日本。可這兩次滅國戰,元朝兵馬都被颱風打敗了。那時候,大家都不認識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颱風,日本人就把這種救命的風叫做神風,所以,二戰時,那些駕機衝撞美軍軍艦的自殺式飛行員叫神風特攻隊。
  • 3號艦能不能過10.5萬噸?關鍵看吃水深度!
    因此航母除了飛行甲板有很大的橫向外飄,其實在前後飛行甲板方面也是有一定「外飄」的,主要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船體浮力體而擴大飛行甲板的長和寬。畢竟飛行甲板的總面積才是對航母最有價值的結構。航母前後的吃水都不算大,那麼如何平衡前後巨大的自身結構的自重呢?這就是穿浪體船型的共同特點,就是吃水承重主要集中在全船中腹部寬度最寬的部分。這部分就像一個人挑扁擔一樣挑起前後的船體自重。
  • 博弈遊戲麻將,風靡全國,它竟是鄭和下西洋為鼓舞士氣發明的?
    是中國古人發明的博弈遊戲,一般在竹子、骨頭或者塑料上刻有花紋或文字,在北方有136張,而在南方則多了春夏秋冬、梅竹蘭菊,共144張,現已經風靡全國,在全國各地都有它的身影,那它是如何發明的,又是怎樣流傳至今的呢?
  • 全世界上最大的船,排水量相當於6艘福特號,長度超過艾菲爾鐵塔
    世界上最大的船其實是諾克·耐維斯號運輸船,它屬於超大型原油運輸船,專門用於運輸石油,它的排水量達到了驚人的82萬噸,是福特號航母的6倍大,能容納近410萬桶原油,船長也達到了458.45米,超過了艾菲爾鐵塔,是世界上最長的船隻。諾克·耐維斯號是1976年時,一位希臘船運從業者向日本住友重機械工業訂購的。
  • 駝蹄雞、麒麟……當年遠航到非洲的鄭和看見哪些奇物?
    除了鴕鳥,鄭和船隊所見的「麒麟」也屢屢見於史籍。  這裡的「麒麟」可並非傳說中的神獸,是真實存在的。  跟隨鄭和遠航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這樣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餘,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  其實,這裡所說的麒麟指的是長頸鹿。
  • 又撞船了!俄軍百噸小艦太皮實,大白天撞上萬噸巨輪,竟揚長而去
    這讓人想到當年挪威海軍宙斯盾級飛彈護衛艦撞上貨輪沉沒的情景,而且這艘小型反潛艦隻有800噸的滿載排水量,對面可是12000噸級的萬噸巨輪啊! 要說戰鬥民族不能比啊!駕駛小軍艦的艦長就和沒事人一樣,開著軍艦與萬噸巨輪脫離接觸後揚長而去,回基地修理去了。扔下貨船上的人面面相覷!
  • 鄭和艦隊去日本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很尷尬的事情是,據說原存兵部的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在明朝中期被燒毀了(當然,這個事情沒被證實,不過大批鄭和檔案確實失蹤數百年,至今未被找到),導致後續考證很困難。下西洋的過程還有很多其它文件等參考,但關於是否去過日本?這個目前還真沒有確鑿證據。
  • 寶可夢究竟有多大?最大的長十幾米 最小不到十釐米!
    所以在動畫和漫畫中的寶可夢體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來比較似乎並不容易想像。但我們倒是經常可以從各種作品中發現寶可夢之間的體型,而且很多寶可夢迷經過各種作品的洗禮,對某些熱門寶可夢已經有一定的常規印象了。畢竟參照物比較貼近,很容易在頭腦中出現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