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之前,先下了一次東洋日本,試了試牛刀

2020-12-18 一般明月

鄭和下西洋之前,先下過一次東洋。

話說從頭,元朝兩次打算滅日本。可這兩次滅國戰,元朝兵馬都被颱風打敗了。那時候,大家都不認識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颱風,日本人就把這種救命的風叫做神風,所以,二戰時,那些駕機衝撞美軍軍艦的自殺式飛行員叫神風特攻隊。

朱元璋把蒙古人趕到遙遠的地方後,在做皇帝的第二年,也就是1369年,就派遣了一批使者去日本。由於當時日本處於南北朝,南北兩個天皇互毆。趁著國家動蕩,大批混的不好的武士,就出門做強盜,近一點的去朝鮮搶,遠的就到中國來了。

朱元璋派人也有接近倭寇的問題。大明使者去了南朝。南朝皇太子懷良親王以為元朝又來秀肌肉了,當場氣急敗壞,殺了五個明朝使臣,主使關押了三個月才放回。

朱元璋這次倒是沒有大開殺戒,而是選擇再給日本一次機會。第二年,朱元璋有派了一批使臣。懷良親王一看,還真有不要命的,照樣拉出去砍了吧。不過,這次的大明主使口才一流,他給懷良親王上了一堂生動的國際戰略課。懷良親王一聽,殺錯人了,立馬誠懇道歉,並且下令抓了十五個海盜,又放了七八十個大明的漁民,讓大明使臣帶走。1371年,為表示純潔的認錯態度,又派人給大明進獻馬匹土特產。

朱元璋後來又不幹了,他聽說懷良親王不是日本天皇,大失所望,朱皇帝就叫人把前來貿易的日本船趕走了。再後來,胡惟庸案件裡又牽出了日本人。朱皇帝徹底被點火了,從此,大海裡不許有船隻來往,沿海數萬漁民遷入內地,讓大海再也不會惹是生非。

1392年,日本南北統一了。大明王朝,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做了皇帝。明成祖朱棣試圖放開海禁。可是一放就亂,大批日本浪人四處在大明沿海搶劫,甚至他們把前來朝貢的各國船隻也洗劫一空。

這些日本的自由職業者,大明被他們害得很苦,而日本好像又不打算管。就在這左右為難之際,鄭和站了出來。

鄭和帶了十萬水軍,大搖大擺地來往日本,給了日本國兩條路,一先自覺地剿滅倭寇,二完成任務後有糖吃,可以來大明「堪合貿易」。

有錢賺,誰還去幹黑社會。絕大部分倭寇洗白了身份,也有部分人還是喜愛搶劫。

1405年,大明沿海地區又出現了大批倭寇。明成祖勃然大怒,他嚴厲批評前來朝貢的日本使臣。日本人回去後,雷霆萬鈞,當年年底就抓了一批倭寇,並且把他們押解給大明。

朱棣看人家又這麼誠懇,咱也不幹涉別國內政了,倭寇你們帶回去吧。

這批日本使臣可愛得很,他們覺得押解這批人渣回國,成本太高昂。於是在寧波,他們找了一批瓦制的甄。甄底部開孔,用來蒸飯。他們把倭寇放進甄裡,把甄放進鍋裡,點火煮了。這有個固定的名詞,叫甄殺。

鄭和把這次甄殺事件上報給朱棣。朱棣覺得日本人真誠無比,賞了一堆金銀書畫瓷器。海面上乾淨了許多。

鄭和牛刀小試了之後,轟轟烈烈耀武揚威的西洋,我來了,一出門,隨從就有兩萬七八千。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之前,下了一次東洋日本小試了牛刀
    朱元璋把蒙古人趕來遙遠的地方後,在做皇上的第二年,也就是1369年,就外派了一批特使去日本。因為那時候日本處在漢朝,南北方2個日本天皇廝打。借著我國動蕩不安,大量混得不太好的戰士,就外出做劫匪,近一點的去朝鮮搶,遠的就到中國來啦。朱元璋派人也是有貼近倭寇的難題。大明特使來到南北朝。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被毀,明朝官員一片好心,不料成為「歷史罪人」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的一大壯舉,更是在歐洲世界航行之前,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探險。孫中山曾評價說:「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鄭和下西洋對後世影響巨大,遺憾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卻被毀棄殆盡。而這位毀壞檔案的「歷史罪人」就是劉大夏。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通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這次航海行動,不僅是一次範圍廣大的外交之旅,還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 舊港之戰:鄭和下西洋中的非正義之戰?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兩位友好交流的使者,張騫與鄭和,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作為最早開闢海上航路的鄭和,先後率領明朝的艦隊7次下西洋,促進了沿線周邊國家與明朝的文化交流。當然,鄭和下西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鄭和儘量避免在航海沿線上發生摩擦,但衝突還是在所難免。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引言:600年前,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開始了下西洋的壯舉。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其航跡遍及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外航海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鄭和船隊系由木帆船組成,海上航行全靠風力驅駛。每次出航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船員對風向和風力的掌握。
  • 明成祖朱棣為何選擇太監之身的鄭和,作為下西洋團隊的首領
    「鄭和下西洋」始於明初永樂年間,前後共經歷七次,最後結束於英宗正統初年,時間跨度近三十年之久。這次航海活動,是大明王朝一次實實在在的外交活動。而太監之身的鄭和,憑什麼能夠被永樂皇帝欽點的為這一重要外交活動的首領,成為天朝上國的首席代言人?這似乎會給人一種我天朝上國無人的感覺。其實不然,永樂皇帝選擇鄭和絕非冒然,而是經過反覆斟酌而選定的最佳人選。
  • 鄭和艦隊去日本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不過,還有一件事情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而且此事目前還有不少爭議,即鄭和是否曾經「下過東洋」,也就是訪問過日本,甚至還有一個流傳很久的說法「水師十萬到東瀛」!關於鄭和是否曾經率領艦隊前往日本,已經成為一個相當有爭議的說法。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 【小試牛刀】2020軍隊文職會計專業
    【小試牛刀】2020軍隊文職會計專業由北京軍轉考試培訓網提供:更多關於2020,軍隊文職,會計,專業,小試牛刀的內容請關注北京軍轉考試培訓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軍轉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掌教是鄭和下西洋的功臣,被譽為宗教聖地!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探險。在600多年前的幾次遠洋航行中,鄭和率領了一支由200多艘船隻組成的龐大船隊,每次航行都有多達3萬名官員、士兵和隨行商人。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鄭和,那就是他缺少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的翻譯。
  • 博弈遊戲麻將,風靡全國,它竟是鄭和下西洋為鼓舞士氣發明的?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另一種說法是「鄭和下西洋起源說」,明朝時期 ,為宣揚國威和交往貿易,鄭和七次下西洋,利用船隻航行,但船隻航行速度慢,船上生活單調,日子久了,將士們也逐漸萎靡,紛紛有了想家的念頭這種情況被鄭和看在眼裡,想在心裡,這樣下去可不行,船上呆久了,勢必會出事,得找點東西供大家娛樂,便發明了「麻將」。
  • 見證當年鄭和下西洋,福建福州長樂三峰塔
    明永樂十一年【1413】鄭和重修,將塔名改為三峰塔,是如今與鄭和當年下西洋有關的遺蹟。塔是鄭和登高俯瞰港口與船隊的瞭望塔,也是船隊進出太平港的航標塔。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在出海前均要在太平港停留,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祭祀海神,伺風開洋。塔始建於北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 年】,成於徽宗政和七年【1117 年】。高27.4米,七層八角樓閣式石建築。
  • 真的只想記錄九層糕的做法,但被我扯到鄭和下西洋去了
    討論最早來到淡馬錫的中國人,大概要被追溯到10世紀,wikipedia 說的,不過主要的還是15世紀至17世紀間來的中國商人,大概會聯想到15世紀初,明朝皇帝派鄭和下西洋吧。然後我終於想起了一本四個數字命名的暢銷書,1421。前一陣子,我試了各種數字的排列組合都找不到這本書。
  •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下西洋7次用了28年,他是如何橫穿印度洋的
    導語:早古代的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下西洋7次用了28年的時間,他是如何橫穿印度洋的呢?然而,很多人可能萬萬沒有想到,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動力,從本質上來說非常的古老。一、"夢幻"的船隊鄭和率領的船隊叫做"鄭和寶船",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鄭和寶船"專指鄭和船隊中最大的那艘船,起到領航旗艦的作用。
  • 七下西洋的鄭和:62艘超級艦隊搭載近3萬水軍,實力碾壓哥倫布
    鄭和下西洋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鄭和率領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武器配備最先進的船隊,它的戰鬥力也是最強的。 鄭和被稱為世界大航海的先驅,也有人稱他為美洲最早的發現者。
  • 「原創」大同思想和鄭和文化
    大同思想和鄭和文化——鄭和文化節的國際視野鄭和公園三寶樓滇池畔的鄭和石雕像《禮記·禮運》摘錄作者:劉仁傑 劉高飛 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2006年,「鄭和故裡」昆明市晉寧縣(今晉寧區)也確定每年的7月11~18日為「鄭和文化節」,至今已是第15年。如果結合國際國內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對這個節日的內涵進一步挖掘提高,彰顯鄭和下西洋偉大創舉中的世界大同思想,在不斷拓展「鄭和文化節」內涵和發展空間的進程中,吸引更多中外遊客紛至沓來,把雲南特別是昆明的文旅康養產業推上一個新高度。
  • 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 鄭和七次遠航印度洋,官兵27800人,大明艦隊在海上靠什麼聯絡?
    南京鄭和紀念館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中心原鄭和府邸花園(今鄭和公園)內的東南隅,為一組以兩層樓的展覽廳為主體、附設學術討論館與六角亭的仿明代式樣的建築群。館內《鄭和下西洋文物資料展覽》,分序廳與三個展室。展品除實物外,尚有模型、圖表、照片、文獻等170餘件,囊括目前國內已經發現的有關文物和遺蹟。該館於1985年7月11日(鄭和首航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
  • 南京市民自稱是太監鄭和後裔,拿出家譜為證,學者:別笑!是真的
    ——米·左琴科(蘇)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149字,閱讀約3分鐘鄭和是中國著名的u.s.s.他,秉承永樂帝朱運用嚴刑峻法的法則,率領一個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描寫中國的對外友好交流成為了美麗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