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四 大道就是萬物的總導演

2020-12-10 易經通

老 子: 「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四 章

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

萬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辭 , 功 成 而 不 有 。

衣 養 萬 物 而 不 為 主 。常 無 欲 可 名 於 小 ﹔

萬 物 歸 焉 而 不 為 主 , 可 名 為 大 。

以 其 終 不 自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大道就是易經所講的太極。大和太本一體同源。

太極無所不在,物物有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我在講河圖公理的時候說,太極運轉陰陽。

而陰陽卻運轉萬物。

所以大道泛兮。泛就是廣泛,無所不在,無物不有。在高山在河流在天地在稗草在瓦壁在屎溺,在塵埃。

易傳雲,神無方而易無體。神就是太極之神。太極居無定方。可上可下,可左可右。物在太極就在。

這就是其可左右的意思。

太極不自生卻能生養萬物。不自生就是無欲。無欲就是純粹,就是天真,就是至真。就是無。無以數字而言就是那個零,是個圓圈。比一數字還小。所以可名為小。

太極運轉陰陽,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所以萬物在陰陽的雕刻下,恃之以生,恃之以養。而又歸於太極。

太極即是萬物的出發點,也是萬物的歸宿。無物不在太極中,不被太極主宰。

萬物都在太極之中,概莫能外。所以太極又是大的。

大也罷,小也罷,都是人類的評價,是人類的認識。

這和太極無關。太極就是太極。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太極生萬物,太極不知。太極養萬物,太極不知。

萬物歸於太極,太極亦不知。

若言太極之大,可大過天地。天地都在太極之中。

若言太極之小,塵埃花粉都有太極。

太極大,太極也不知。太極小,太極也不知。

太極不是不知,太極是神,如何不知。

只是太極不以知為知。知是情識情見。

太極卻是純粹的,是性自體,是真我,是本我。是誠我,是明我。是神。不知而知,不行而行,不為而為。

大小都是人類的識見。對於太極而言,可大可小。大即為小,小即為大。在太極眼中又無大無小。因為太極為一。

但一又可大可小。天地為一是為大,塵埃為一是為小。

所以大小都是後天的情識情見。要認識太極就要破除這些情識情見,而歸於一。

要通過萬物的生長歸養去體會去悟萬物背後的大道。

用哲學的話說,就是要通過形而下的器去感知形而上的道。

因為萬物是有大小規定。但太極則沒有規定。

太極是絕對的無。是恆常,是一。沒有規定性。雖然是一,卻含萬有。

所以人類的認識要想達於自由之境,就要打破萬物的規定性,打破形而上的器所帶給人的情識情見。

要以心悟道,以道明道。如此,則可知太極矣。

本章就是告訴我們要明太極的純粹性。

因為純粹,則無規定。無規定則可行於萬物而不礙。

能行於萬物,則可左右萬物。

所以大道就是萬物的總導演。就好比一部電影出來了。我們看到的都是劇中的角色,有主角有配角有好人有壞人。

但唯獨劇中沒有導演的角色。

雖然劇中沒有導演的角色,但劇中的人物的喜怒哀樂,劇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劇中人物的吃喝拉撒卻都是導演主導的。

太極就是天地的總導演,也是萬物的總導演。

這是本章所要明白的。

正本清源,領悟國學妙理,探知易經之潔淨精微。歡迎關注討論交流留言。

相關焦點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易經言乾道一個字,健。四個字元亨利貞。但這四個字是無限循環的,永遠是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和這裡的反著道之動意思一樣。循環往復不息。道之動就是德。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在第34章,老子做了詳細描述: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汜sì:這個字,通行版的註解是,同泛,廣泛或泛濫的意思。在《說文》裡面的註解是,水別復入水也。從水,巳聲。也就是由幹流分出又匯合到幹流的水。不論是泛,還是汜,表達的都是大道像水一樣,流遍天下,無處不在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大道廣博無跡,左右上下無所不到。其實,天地的存在也是如此,我認為老子所說的天地。不單純指我們肉眼所見的天地,更指承載我們自身生長、發展的一切外在環境。
  • 《易經》是個收納盒,《道德經》是杯水,《鬼谷子》是塊磨刀石
    平常我講得最多的國學經典,是《易經》《道德經》和《鬼谷子》。前兩天我心血來潮,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要把這三部經典比作我們熟悉的一樣東西,那它們應該是什麼呢?我深入思考了這個問題,得到了以下答案,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易經》,是一個收納盒說到《易經》,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包羅萬象。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到宇宙運行規律,小到個人的一言一行,它都能給我們很多啟發。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三 章天 下 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無 有 入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 之 有 益 。不 言 之 教 , 無 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 道德經第51章:萬物皆有德,而人卻沒有德,人怎麼才能厚德載物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51章,這一章主要是講道和德生養萬物的歷程以及萬物尊道貴德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一、本章講了什麼? 答:聖王守道,萬物賓服。 君王三守,守雌、守黑、守辱,天人合一,無身無名,臣服於天。
  • 易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六 知足非真足,常足才是足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道德經不是講大道理的。而是講大道的。大道理是俗世的。大道卻是需要修,需要悟的。很多道德經的註解註解都是以生活的大道理為主旨,其實離道遠矣。道德經是一部明道立教之作。雖然如此,但是用之於俗世,很多道理也是可以的。但這不是道德經的主旨。就拿本章而言,本章所講的顯然不是雞湯文,什麼知足之類的大道理,而是講如何做到常足。馬是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也用到戰場上。稱之為戰馬。
  • 《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卻可以包容萬物 中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規律玄德;玄德章 第五十六【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 上
    《道德經》為政章 第三十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包括國內外盛行的《道德經》。
  • 點說《道德經》是《易經》的序言,河圖洛書黃帝內經同參共解 下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本卦:又名做正卦,是佔卜時所卜出的卦,卜卦請求動爻〈有人又稱作變爻〉,要在動爻上看吉兇。
  • 易經解道德經之六六:成大事需學坤卦厚德載物,能容不爭之德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六 章江 海 之 所 以 能 為 百 谷 王 者 ,以 其 善 下 之 , 故 能 為 百 谷 王 。是 以 聖 人 欲 上 民 , 必 以 言 下 之 ﹔欲 先 民 , 必 以 身 後 之 。
  • 正月初四,寶藏遊戲,全家樂起來【學習中國文化必讀的一本書《尚書》】【《典籍裡的中國》第一集:《尚書》】【《道德經妙解》1-64】
    郭繼承:學習中國文化必讀的一本書《尚書》【央視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第一集:《尚書》完整版陳大惠:視頻合集《道德經妙解》1-64全集傳統文化育家園 👉🏻👉🏻《傳統文化及國學經典》合集【道德經妙解】第一集 緣起與序文【道德經妙解】第二集 道德經概論【道德經妙解】第三集 道為天地萬物之總源頭
  •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不言經而言道,讀經之正法!
    這些校經者,各自對「大道」、「正道」的理解並不完全一樣,內心深處卻都想拉一位古人與自己共鳴。甚至於我們就算找到秦本,也有可能與文始真人所傳本有諸多不同之處,甚至於文始真人所傳與太上所授之本都有可能不是字字相同。多方取證,不言經而言道,才是讀經之正法。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孔子杏壇講學易經之所以能成為六經之首、群經之始、諸子百家之源的崇高地位,孔子功不可沒。其中《彖上傳》解釋上經三十卦,《彖下傳》解釋下經三十四卦。比如屯卦的彖傳為: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 道德經,萬物發展成形的始肇
    上一講,老子講了出生入死,總結出了生死之徒,十之有三,也提出了善於養生的諸多益處,那麼這一章老子究竟,有什麼標新立異的精闢言論呢!我們來看一下其文內容,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九 我心如太極 萬心從此生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九 章聖 人 常 無 心 , 以 百 姓 心 為 心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聖人之所以沒有私心,是因為聖人之心如太極。太極不自生。聖人不自私。太極生萬物,則物物有太極。聖人無私心,則百姓之心皆為我心。此所謂通神明之德也。此章以聖人開頭,顯然是聖人之德而言。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老子《道德經》傳入德國已有四百年之久,據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結果,德國人心目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經》在德國像神一樣的存在,你只要進入到德國的每個人的家中,只要走到書架前,你會發現每個德國人家裡基本上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唐耀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其意是:天地不理會世上的仁,在其看來,萬物就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若不理會世上的仁,在他眼裡,百姓猶如祭神用的稻草狗。「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