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破除「我執」,尋找堅持的意義

2020-12-17 晴的情

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欲執念,當離。

這是《斷舍離》中最經典的一句話,綜合表達,無非就是放棄,放下。

放棄,是一種清醒的認識,因為得不到的東西太多,所以選擇放棄。

相比得到,沒人會喜歡放棄,首先我們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要放棄?才會去考慮是否要放棄,最後在實施的時候,又是否能做到放棄。

1.放棄並不是一個隨便的決定,所有的放棄不都是因為艱難,大多是因為沒有堅持下去的意義。

真正的斷舍離,除了停留於居所、物品的這種表層的捨棄。

丟掉不需要的東西,丟掉不適合的東西,精簡家裡擺設的安置,讓生活整潔、明了,選擇必要的物品留下,去掉無意義的東西佔據有意義的空間,這些表層的捨棄,相對簡單。

但真正要斷舍離的,是我們的心,丟掉那些不想丟但對生命來說意義非凡的東西。

例如一個人,一段情。

人們常說:徒手摘星,愛而不得,是這世間最難熬的事情。

想摘星摘不到,想在一起的人,得不到,成為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投入時間成本和情感成本,反覆堅持,無限落空,經歷過一段痛苦地掙扎,最終最後我們都會放棄。

2.貪婪是本性,放棄是止損

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在春風得意、身邊美女如雲時,放棄對美色的佔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和美滿。

按照《斷舍離》裡所講,放棄,等於另一種得到,可在我看來,放棄就是放棄,不存在另外的得到。

《斷舍離》裡所講的這種得到,並不是放棄後的一種必然補償,否則,人人都不會懼怕放棄。

正因為對要放棄的人或事有所期待,想要得到,所以在這些期望實現不了的時候,才有了「放棄」。

如果不想得到,面對其沒有佔有的欲望,就不會談及放棄這種程度,兩者之間的緣分,只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消散。

當我們的佔有欲望無法入侵那片領域,便不再會投入更多的精力,於是,我們放棄,不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3.作家周國平曾經說過人生的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小時候的夢想無限大,長大以後,才明白夢想與現實天差地壤的區別,放棄夢想中會發光的自己,在現世裡接受自己的平凡甚至平庸。

我們常常有很多的執著,這並沒有什麼不對,《斷舍離》講:相對執著,斷舍離才是智慧的選擇。

它真正的意思是,放棄錯的執著,執行對的割捨,放掉多餘的負累,擁有一個豁達的心境,讓生活更充實,讓人生更從容。

相關焦點

  • 破除我執,讓心靈解放,收穫自在美好人生!
    若想破除這種人我執,首先就要對於這種人我執對自我心靈的束縛,對自己生命成長所產生的影響有正確認知。這種人我執,因為把自己跟周圍的人做了人為的割裂,會導致人際關係緊張,也會導致個人自我膨脹,形成強烈的自我為主的自私心理。這必然會對自己造成嚴重的傷害。
  • 禪修七天,體悟如下,破除我執,遠離貪嗔痴慢疑,才能洗盡煩惱
    剛接觸佛法時,不明白回向的意義,尤其不明白為何要將功德回向給對我不好的人?法師以譬喻來解釋:如同以一根蠟燭點燃其他蠟燭,原來蠟燭的光明不但未曾減弱,反而能和其他蠟燭光光相照,使室內更加明亮。記得第一次打禪七的時候,對當時接觸佛法還不到一年的我來說,真是既興奮又害怕;興奮的是即將打第一次禪七,害怕的是自己的腿功不好,不知道這七天該如何度過?聽人提起「坐一支好香」,但什麼是好香,我完全不懂;雖然聽過法師開示,但自己實在無法體會。雖然如此,我仍然想著:即使沒有坐到好香,也可以在七天當中,將學佛的目的探究清楚。
  • 《我的斷舍離日記》|嘗試斷舍離後要不斷犒賞自己
    我終於可以去看話劇、舞劇、音樂劇,也可以一整天看書、寫筆記、和好朋友喝茶、恢復瑜伽練習、遠足、回到大自然……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發發呆不說話,按照心跳的節奏去做事。是的,這是我停下來的意義。我需要停下來,去感受生活。
  • 獨居女孩堅持「斷舍離」不亂買,室內乾淨又時尚,享受精緻生活
    去「客廳」設計+書房屋主的客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真正的客廳,只有一個簡單的沙發,另一面則是書架,下面留有辦公區。在架子上還有她自己做的一些帶著標籤的活動收納盒,裡面收納不一樣的生活家居用品,減少她尋找時間,讓生活更加簡單。
  • 斷舍離:我的東西很少,但每天都很幸福!
    如著名的《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佐佐木典士說:「我的東西很少,但每天都很幸福」是啊,當佐佐木典士認識到自己的生活中有著許許多多的不該被保留在身邊或是思想上的,應該要早些「斷舍離」,他開始對生活有了全新的認知,找準了自己目光的方向,逐步走向成功。
  • 「斷舍離」就是違背人性:你真的讀懂《斷舍離》了嗎?
    然而,這真的就是所謂的「斷舍離」嗎?扔掉曾經花了很多金錢買來的物品,就等於扔掉了「情感」嗎?隨著《斷舍離》這本書的火爆,很多人紛紛效仿:「我要斷舍離!」於是開始了自己的」家居清潔計劃「,流了一身汗之後,都表示:」哇,真的好爽,一下子身心舒暢了。
  • 從斷舍離看減法工作術,有用、有價值、有意義,才是高效的核心
    在執行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繼續保持捨棄那些對我們來說不需要、不適合、沒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最後在這種不斷重複的實踐模式下,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斷舍離」方法論。02斷舍離最明顯的好處我們總在強調工作中要具備高效執行能力,那是不是意味著做的越多、越快、越好就是高效率呢?我想很多人應該會回答,「是的。」
  • 日式斷舍離的真正意義,是通過對物品的取捨,樹立正確的物質觀
    日式斷舍離的真正意義,是通過對物品的取捨,樹立正確的物質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也帶來了物質生活用品的增多,給家居生活帶來舒適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整理和打掃上的難題。如何對現有的物質進行斷舍離,從而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質的執著和迷戀,在日益豐盛的物質世界中樹立正確的物質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揭露日式斷舍離的真正意義,你會發現,日本主婦界所流行起來的斷舍離,不僅是一種家居整理法,也是一套人生整理法。
  • 佟麗婭堅持季度「斷舍離」,大牌衣服免費送,網友:你還缺朋友嗎
    談到舊物利用,不得不提到當下流行的極簡生活方式「斷舍離」,斷舍離一詞最早來源於日本收納大師山下英子《斷舍離》一書,表面上是一種家居整理的收納術,深層意義上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提倡斷舍離式生活,但老一輩的人在斷舍離這件事上還很糾結,兩代人的觀念不同,常常會引起矛盾。汪涵問到丫丫:「你生活中會進行斷舍離嗎?」
  • 35歲主婦如少女,只因十年堅持斷舍離,過減法生活越活越年輕
    ·35歲的主婦堅持斷舍離十年,看上去如20歲的少女,她把生活過成詩在日本有一位名叫Tomo的家庭主婦,在她25歲之前,她的家裡曾經有超過五百件的衣服,家裡到處都是堆放的衣服和散落在地的書籍。Tomo不僅不愛收拾,也不捨得扔,家裡有好多用都沒有用過的餐具,將柜子佔滿。不過,在她25歲時,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Tomo接觸到了一個新概念——斷舍離。
  • 【觀復學堂】食物中毒死八人,斷舍離的意義
    「斷舍離」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適、過時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它們的眷戀,「斷舍離」之後才能過簡單舒適的生活。 長期環境與心理形成的弱勢思維知道了斷舍離,也做不到斷舍離;強勢思維的人即使不知道這個詞沒讀過這本書,過往一路走來也必然是斷舍離的,斷舍離不是一個有富有詩意的裝點概念,而是強勢的行動。
  • 閨蜜堅持斷舍離一個月後,扔掉家裡60%的東西,生活一團糟
    閨蜜最近常常跟我抱怨,自從堅持斷舍離一個月後,扔掉了家裡60%的東西,現在的生活是一團糟。我知道一個月前,家裡太亂,她從網上看到斷舍離的教程,就將家裡不用、深藏在各大角落裡舊衣服全扒出來,扔扔扔。我很好奇,反問她:為什麼每次去你家還能看到那麼多的東西呢?閨蜜沉默了。
  • 35歲主婦,10年堅持「斷舍離」,年輕如少女:讓你更奢侈的愛自己
    35歲主婦,10年堅持「斷舍離」,年輕如少女tomo原本並不是一個喜歡收納和整理房間的人,也捨不得扔東西。家裡的衣服超過500多件,到處都是散亂的書籍,堆砌在一起的餐具、雜誌、衣物等,常常將她絆倒。於是,她開始逐漸嘗試「斷舍離」這種方式,後來寫了《斷舍離》這本書。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地意識到:捨不得扔掉的東西越多,失去的東西就會越多。而這種「斷舍離」的習慣她堅持了10年。
  • 日本35歲主婦堅持斷舍離10年,年輕似少女,原來簡單才是最好的
    近年來,「斷舍離」十分流行,大多數人是通過家居整理知道這個概念的。按其字面意思來看,就是「斷絕、捨棄、脫離」那些不需要、不喜歡、無意義的物品。它是通過整理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
  • 日本60後主婦「斷舍離」:堅持自律10年,家中一塵不染,乾淨清爽
    隨著時代的發展,斷舍離的生活越來越被人們所追求。所謂的斷舍離,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掉不必要的雜物,脫離對物質的束縛。當我們提到日本的家庭,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會想到,乾淨整潔,統一規劃的收納。每次看到日本主婦,無論房間大小,都打理得井井有條,一塵不染。
  • 35歲主婦堅持十年「斷舍離」,年輕如少女,精緻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35歲主婦堅持十年「斷舍離」,年輕如少女,精緻的人生到底有多爽面對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與你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欲與執念,當離。長此以往,tomo認為不能再這樣了,於是25歲後的她,開始試著去改變這樣的生活,嘗試「斷舍離」,去掉不需要的東西。而現在已經35歲的她,將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了10年。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意識到:「捨不得扔掉的東西越多,失去的東西就會越多。
  • 武漢一對夫婦,堅持2年斷舍離,房子越住越新,每天擁有好心情!
    提到斷舍離你第一印象會想到什麼?斷舍離就是是整理術、收納術或者是清理雜物,如果只是這樣想那就是大錯特錯了。我們可以先從字面上看看斷舍離是什麼。很多人好奇他們的房子怎麼越住越新,這對夫妻表示:自己堅持了2年的斷舍離,自認為斷舍離已經到了「魔怔」的程度。最開始的斷舍離的時候十分痛苦,但是還好堅持下來,發現自己的生活變得舒適很多,幾乎沒有了購買慾,只想著扔東西。到最後浪費的時間變少了,陪伴家人的時間變多了,有更多的時間能夠做自己想做的有意義的事情。
  • 實行「斷舍離」四年來,我的內心曾經差點崩潰!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刷到了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雖然當時覺得女主的行為有點極端,但是當再看看自己的家對比時,覺得還是她經過「折騰」後的家讓人更舒適。實行「斷舍離」四年是一件痛苦並快樂的事情痛苦是因為我曾經是一個相當相當「戀舊物」的人,在執行這種生活的剛開始時,每一次在決定捨棄一件東西的時候都要做很長時間的心理鬥爭,有一次丟掉一個持續三年來都還沒有用過一次的舊鍋時,丟小區垃圾站內由於捨不得又被我撿了回來,這個時候內心其實是差點崩潰的。
  • 「摳門」90後的斷舍離日常:奶茶不喝,包也不愛,你能做到嗎?
    近幾年來,斷舍離一詞越來越火爆,很多小年輕和中年夫婦都跟上潮流,開始嘗試起來。其實「斷舍離」一詞來源於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所著的同名書籍《斷舍離》,它的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它們的眷戀。能幫你從那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脫離出來,尋找生活的本質。有些人認為斷舍離堅持下來很簡單,不過就是扔扔扔,然後管住手嗎?
  • 《無限可能》:學會斷舍離,才能改變思維,成長更快
    然而事實很殘酷,並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成功,也並非是堅持就有結果,有時候死磕和堅持反而使結果越來越糟糕。 比如說有人一年讀幾百本書,但什麼也想不起來,或者說當時記住了內容,過後就又忘記了。難道是因為我們不夠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