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欲執念,當離。
這是《斷舍離》中最經典的一句話,綜合表達,無非就是放棄,放下。
放棄,是一種清醒的認識,因為得不到的東西太多,所以選擇放棄。
相比得到,沒人會喜歡放棄,首先我們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要放棄?才會去考慮是否要放棄,最後在實施的時候,又是否能做到放棄。
1.放棄並不是一個隨便的決定,所有的放棄不都是因為艱難,大多是因為沒有堅持下去的意義。
真正的斷舍離,除了停留於居所、物品的這種表層的捨棄。
丟掉不需要的東西,丟掉不適合的東西,精簡家裡擺設的安置,讓生活整潔、明了,選擇必要的物品留下,去掉無意義的東西佔據有意義的空間,這些表層的捨棄,相對簡單。
但真正要斷舍離的,是我們的心,丟掉那些不想丟但對生命來說意義非凡的東西。
例如一個人,一段情。
人們常說:徒手摘星,愛而不得,是這世間最難熬的事情。
想摘星摘不到,想在一起的人,得不到,成為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投入時間成本和情感成本,反覆堅持,無限落空,經歷過一段痛苦地掙扎,最終最後我們都會放棄。
2.貪婪是本性,放棄是止損
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在春風得意、身邊美女如雲時,放棄對美色的佔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和美滿。
按照《斷舍離》裡所講,放棄,等於另一種得到,可在我看來,放棄就是放棄,不存在另外的得到。
《斷舍離》裡所講的這種得到,並不是放棄後的一種必然補償,否則,人人都不會懼怕放棄。
正因為對要放棄的人或事有所期待,想要得到,所以在這些期望實現不了的時候,才有了「放棄」。
如果不想得到,面對其沒有佔有的欲望,就不會談及放棄這種程度,兩者之間的緣分,只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消散。
當我們的佔有欲望無法入侵那片領域,便不再會投入更多的精力,於是,我們放棄,不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3.作家周國平曾經說過人生的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小時候的夢想無限大,長大以後,才明白夢想與現實天差地壤的區別,放棄夢想中會發光的自己,在現世裡接受自己的平凡甚至平庸。
我們常常有很多的執著,這並沒有什麼不對,《斷舍離》講:相對執著,斷舍離才是智慧的選擇。
它真正的意思是,放棄錯的執著,執行對的割捨,放掉多餘的負累,擁有一個豁達的心境,讓生活更充實,讓人生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