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金九銀十招聘季,畢業的學生開始找工作,職場上的」老油條「也打算換工作,大家都想在2021年開始前開啟一段新的職場生涯。
與此同時,僱傭單位也格外忙碌起來,如何能在這場求職熱潮中,篩選出那些真正適合公司崗位,又懂得自我激勵、勇於承擔責任的員工,變得尤其重要。
本文中,僱用和績效管理領域廣受歡迎的演說家保羅·法爾科內將從面試中經常會問的五個經典問題入手,為大家詳細闡述其背後用意及回答方法,不管是應聘者,還是面試官,相信讀完都能有所收穫。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作者:保羅·法爾科內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01
你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你能為公司創造的最大價值是什麼?
1.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很好地打破隔閡,因為大多數人都很樂意談論他們的優點和喜好。該問題經常出現在求職類的刊物上,所有應聘者都會提前準備好答案,當然,應聘者也很清楚這個問題是用來引出下一個問題的:「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其實最大優點的問題並不是隨口問問,而是藉此來了解應聘者對自我的認知。
2.分析應聘者的回答
在分析應聘者的回答時要注意兩點:
首先,應聘者通常會誇大事實,說出一些自認為你想聽到的形容詞,而這對於面試並沒有什麼價值;
其次,應聘者的優勢可能不符合你們公司的需求,那麼在甄選過程中就可以不予考慮。
要注意那些用大量詞語來形容自己高尚品質的人,如勤勞、聰明、忠誠和忠於職守。這些形容詞不過是一面之詞,你必須在應聘者說出這些形容詞後詢問一些更加具體的問題,以便他們順著你的思路陳述事實。
例如,當應聘者說他為自己努力工作而感到自豪時,你可以接著問:
「努力工作的確不錯,請舉例說明,你與同事相比工作有多努力。」
「努力工作通常都會有高產出。就產量或質量而言,你努力的結果如何?」
「在我們公司,努力工作可以歸結為加班到很晚,偶爾在星期六也要加班。你現在的公司是如何定義努力工作的呢?」
「你的努力是否得到了老闆的認可?他為什麼說你應該更靈活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呢?」
以上這些問題限定了應聘者的作答範圍,由此你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
當應聘者的能力不符合你公司的需求時就出現了第二個危險信號。
例如,應聘者可能會說:「我最自豪的是在上一家公司獲得晉升,我在幾年內被提拔了4次,我覺得一家公司對員工的最終回報是通過升職和持續培訓來體現的。」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回答。然而,你所招聘的崗位可能提供不了多少晉升機會,你需要的是一個能滿足於重複性工作的人,這是一個「正確的人—錯誤的機會」的典型案例。
通過詢問最大優點的問題可以確定應聘者的求職動機和期望,因此,你可能不會將該應聘者列入候選名單。
02
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1.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這一問題還有其他的問法:
「你會在什麼情況下出現失誤或覺得力不從心?」
「在你以前的上司中,誰給你的評價最差,為什麼?」
「回顧一下你的職業生涯,你必須在哪些方面更加努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你或許會認為,大多數應聘者都提前想好了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然而情況並非如此。
有很多人仍然沒有預先思考這些常見的自我評價問題,而你正好可以藉此更深入地了解他們。
2.分析應聘者的回答
這個問題會使應聘者感到不安,畢竟沒有人願意討論自身的缺點。儘管如此,許多應聘者還是會毫無防備地袒露他們的心聲。
同樣要注意的是,應聘者回答自己沒有缺點是很糟糕的。
畢竟,面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互動,目的是看一個人是否具備與職位匹配的技能。如果應聘者不承認自己有缺點,就等於拒絕與招聘經理互動。
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溫馨提示對方:「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我們以後要共事的話,我還是想了解一下你的不足之處。」
如果這種提示未能產生回應,那麼就證明該名應聘者不坦誠,且不善於溝通。
相比之下,什麼樣的回答對應聘者更有利呢?
總結起來,有以下兩種:
應聘者對自己要求過高,傾向於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
或避免將工作委託給他人,因為擔心達不到自己的預期。
簡而言之,這些回答最聰明的地方在於描述缺點的同時也強調了優點。
畢竟,完美主義者通常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就像有潔癖的人往往無法忍受寄出的信件中存在錯誤,而那些不願將工作委派給別人的人往往很注重結果,且對工作非常專注。
如何獲得更多信息?
試著列舉應聘者所述行為造成的負面影響,引導他們說出自身的問題所在。
例如,當應聘者說「我很難把工作委託給其他人,因為我發現最終的結果不符合我的預期」,那麼你可以繼續詢問:
「上次你沒有將工作委派給下屬,結果自己承擔了超負荷的工作,你感覺怎麼樣?再後來你是怎麼處理這種情況的?」
「請給出一個例子,說明由於你沒有把工作委派給下屬,所以他覺得自己的職業發展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跟我說說你因老闆未將工作委派給你而感到沮喪的情況,以及你最終是如何獲得他的信任的。」
03
你最喜歡的職位是什麼?
你的老闆在其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1.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與最大優點的問題一樣,這個問題會讓應聘者心情愉悅、態度積極,同時也能自然而然地引出後續的相關問題(難度更高):「你最不喜歡什麼職位或公司?」
同樣,應聘者的回答仍然可以反映出一些重要問題。
2.分析應聘者的回答
當應聘者表現出對以前某一份工作的某個特定方面的喜愛,而你的公司並沒有提供這樣的職位時,他們的回答可能會讓自己與這份新工作失之交臂。
以一名叫瓊的營銷代表為例。當被問及最喜歡的工作時,她錯誤地提到了一份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上班時間不固定且每周都有一些外勤工作。
然而,由於她目前申請的職位並不提供那樣的機會,因此,公司會認為她不適合這份新工作——公司無法滿足她已習慣的多樣化的工作方式,且朝九晚五的工作不一定會激勵到她。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從統計數據來看,大多數人離職是因為與老闆性格不合。
不管公司發展得多好,一旦與老闆的關係惡化,下屬就幾乎沒有升職或加薪的機會了,也不會被委以重任。
因此,你要了解應聘者的老闆在他最熱愛的職業中所起的作用,同時,也要了解應聘者的老闆在他最不喜歡的職業中所起的作用。
04
你最不喜歡什麼職位或公司?
你的老闆在此扮演了什麼角色?
1.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當應聘者被引導批評或指責以前的老闆或公司時,他們的肢體語言會迅速變化。畢竟,這個問題誘使他們去抱怨那些最應該對之忠誠的人。
理想的應聘者不會發表個人主觀看法,也不會為過去的行為辯解,而是會客觀地分析問題,說明影響他們發揮最佳水平的外部因素,而不是做出不合理的反應。
2.分析應聘者的回答
對於那些批評前任老闆的應聘者,無須多加考慮。這些人通過推卸責任而將自己置於受害者的位置上。
雖然大多數管理者可能會成為下屬批評的對象,但當應聘者抱怨前任老闆時你就要站在他那一邊嗎?當然不是。
他的前任老闆不在場,無法對質,一切都只是他的片面之詞。因此,你無須表示同情。
毫無疑問,在面試過程中,說前任老闆的壞話是應聘者最不應該做的事情之一,這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
在討論最不喜歡的職位以及老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時,應聘者通常會提到與老闆之間的人際衝突,這種人際關係阻礙了他們的職業發展。
以下是一些積極的回答:
「我最不喜歡前一家公司的地方是它幾乎沒有任何風險與挑戰。這是一家非常成熟的公司,員工任期特別長。我尊重任何能夠長期維持員工忠誠度的公司,但我的老闆正準備退休,而我們這些資深的經理卻沒有機會挑戰更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公司不具備冒險精神,這不是我想要的那種企業文化。」
「不幸的是,我最不喜歡的職位就是我目前的職位。我的老闆是營運長,他對商業環境的變化準備不足。當利率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時,公司賺得盆滿缽滿,然而他將公司所有的資金都用於再融資,沒有制訂針對利率上升的應急計劃。這種短期盈利的心態與我的商業價值觀相悖。」
「如果非要我評價前任老闆的話,我不得不說,在XYZ公司負責銷售的高級副總裁傑伊·波特手下工作是最具有挑戰性的。我們私下相處得很好,但在工作中,傑伊缺乏預測問題的主動性,他為自己能夠處理應急情況而自得。相反,我的風格是提前預測潛在問題並儘早解決。由於理念不同,所以我覺得工作失去了樂趣。」
「我最不喜歡的老闆可能是丹尼斯,因為她太偏激、孤僻。她很少給我們這些一線主管提供指導和方向,她的辦公室大部分時間都是關著門的。每當我們提出困難並表達擔憂時,她都很反感,所以我們無法從她那兒獲得幫助。最糟糕的是,她經常談論公司的負面情況,熱衷於傳播小道消息。」
這些回答探討了公司或個人的不足,只是客觀評價事實,沒有責怪任何人。
05
你認為五年後你會怎樣?
1.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意義深遠,它可以反映出應聘者的願望和未來規劃。你會聽到有人想退隱荒島,有人想在五年之後取代你(這可能會讓你有點緊張),還有一些人說五年後仍想堅守在今天的崗位上,他們的職業抱負各不相同。
應聘者如果沒有謹慎對待這個問題,你正好可以從中捕捉一些與他們的職業規劃有關的信息。
畢竟,如果應聘者的五年目標與你提供的工作毫無關係,你怎麼會圍繞這個人制訂長期計劃呢?
2.分析應聘者的回答
第一,如果應聘者的回答偏離了方向,比如退隱塔或者開一家保齡球館,那麼你要讓他們回答得更實際一些,要與商業以及你的公司聯繫起來。
第二,當應聘者說出的並不是他們目前申請的職位時(而是晉升後的職位),你可以追問:「你認為要在我們公司工作多久才能實現這個目標?為了實現五年目標,你需要哪些技能和經驗?」
應聘者切合實際的回答會特別強調長期目標在三到四年後才能實現。
如果新員工可以投入到這幾年的工作中,你就可以對他們進行長期的職業規劃,這也能將員工因缺乏足夠的發展機會而離職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畢竟新員工在入職六個月後離開公司,並抱怨公司缺乏晉升機會的情況並不少見。
此外,聰明的應聘者不會提到申請職位以外的崗位,而是更加強調在目前的崗位上承擔更多的責任。
因此,你要重點關注希望承擔更大的責任,以便對你的部門產生積極影響的應聘者,而不是那些希望在你這家500強企業獲得部門主管職位的應聘者。
「我相信我能運用紮實的會計技能為貴公司做出最大的貢獻,這也是我目前最想做的。至於五年後的方向,我希望你能指引我。但我想讓你知道,我願意以任何你認為合適的方式為貴公司創造價值。」
瞧,應聘者合乎邏輯、切合實際的自我評估既符合你公司的需求,又展現出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於作者:保羅·法爾科內,時代華納有線公司員工關係副總裁。長期擔任人力資源雜誌的專欄作家,是全美僱用和績效管理領域廣受歡迎的演說家。
本文為「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首發,摘編自《僱人前要問的96個問題》,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轉載請與我們聯繫取得授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