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啟示錄|曾經制霸步行街的國產服裝品牌們如今怎樣了?

2021-01-06 WWD國際時尚特訊

時勢造英雄,中國服裝品牌在上世紀 90 年代至 2010 年間的崛起幾乎都應了這句話。1990 年代,中國服裝企業伴隨著國家對紡織行業的政策支持而迎來了一段黃金髮展時期。一大批服裝生產企業在幫助解決農村鄉鎮人口就業問題的同時,也加快了自己代加工和轉出口的步伐。2010 年,中國服裝出口額就達到了 1295 億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已經從 1999 年的 15% 翻了一倍多到 2010 年的 40%,佔據全球近一半的市場份額。然而 1990 年代這種以走量為主、低技術含量的發展策略也開始給企業帶來了發展困局。由於技術全由下訂單的品牌企業提供,工廠往往只扮演加工角色,處在產業鏈底端的它們毫無話語權可言。加之國內同類加工企業的迅猛增加,競爭開始加大,價格戰因此成為各大服裝加工企業的揮之不去的陰影,這也將「如何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型的問題擺到了中國服裝企業的面前,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產業模式的升級轉型,是所有中國服裝企業在彼時面對的共同難題,也是唯一的破圈渠道。另外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上海、浙江、廣東得益於政策紅利,開始成為九十年代國內的潮流中心,國人的著裝審美也在歐美日韓等地潮流的影響下,開始從單調變成多元。一批從代加工轉設計生產的品牌在這些地區起步,模仿外國服裝品牌的運營生產模式和品牌概念,用英文名加中文名的品牌名包裝自己「偽洋品牌」的身份,成功啟蒙了一代國人的潮流意識——它們不僅是國人最早接觸的「輕奢品牌」,更是當時他們身份和品位的象徵。

從潮流服飾美特斯邦威、森馬、以純,到女裝品牌阿依蓮、拉夏貝爾,再到非傳統服飾類的運動品牌李寧、安踏和特步,甚至是更早的港資背景品牌佐丹奴、真維斯和班尼路,它們在那個品牌選擇匱乏的年代裡,成功地以潮流設計風格和敢於砸錢請當紅明星代言人的模式,而在當時的年輕族群中成了時尚的代名詞。穿著美特斯邦威的外套和安踏的運動鞋走在校園裡,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對於許多八零九零後的人來說,學生時期買國產品牌的回憶,可能和第一次消費國際品牌同樣難忘。

在 1990 年代到 2000 年之初,電視仍是主要的信息傳播媒介。電視廣告是品牌打開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最佳途徑。依靠早年間積累下的雄厚資本,這些服裝品牌紛紛砸下重金,邀請正當紅的明星紅人擔當代言人,在各個頻道節目輪播廣告,知名度因此迅速上升,它們也逐漸成為了當時年輕人心中的名牌代表。它們是最早一批利用傳播媒介享受明星流量紅利的品牌。美特斯邦威邀請周杰倫,打出「不走尋常路」的廣告口號,一度成為文化現象;森馬用謝霆鋒和香港女子組合 Twins ,打造青春活力的品牌形象;以純籤下張栢芝、古天樂、韓庚等明星擔任品牌形象代言人,迅速提升知名度;特步同樣利用具有「洗腦魔力」的廣告口號「非一般的感覺」以及謝霆鋒的加持,成為國產體育運動品牌的代表之一;阿依蓮亦利用徐熙媛、徐熙娣大小 S 不同的個性,成功為品牌塑造了純美和活潑的淑女風格。

森馬早期的廣告,從左至右為韓庚、崔始源、羅志祥

在利用電視廣告、洗腦廣告口號和明星代言紛紛打開局面之後,知名度的上升讓這些品牌們開始尋求擴張,從一線城市的大型商圈到二三線城市火熱發展的步行街業態,它們幾乎無所不在地存在於各個大中小城市中。在早期,它們甚至還成為衡量商圈價值的標準,相當於今天的 H&M、Zara 或是星巴克。

試以美特斯邦威為例。2007 年,美特斯邦威與南京東路上的聖德娜商廈業主華東電器集團籤下十年租約,在南京路步行街上開出了當時亞洲最大的單品服裝旗艦店,一間 5 層樓的上海旗艦店,許多品牌在當時都難望其項背。在郭敬明那本著重了描寫上海魔都極盡奢華的小說《小時代》中,他這樣寫道:「無數前來上海旅遊的外地人眼中,上海的中心一定是那條被電視節目報導了無數便的熙熙攘攘的南京路。佐丹奴和班尼路的旗艦店,都閃動著巨大的點子屏幕,滿大街的金銀樓裡,黃金鍊子一根比一根粗。無數的行人舉起相機,閃光燈咔嚓咔嚓閃成一片。」

1995 年起步於浙江溫州的美特斯邦威,在 2006 年的零售額就已突破 40 億元,2011 年更是創下 99 億元的營收紀錄。在 2008 年,開出旗艦店之後的美特斯邦威信心滿滿地開啟了上市之路,第二年的市值便高達 389 億。而其創始人、裁縫出身的周成建也以 170 億元的財富問鼎當時的中國服裝界首富。2012 年,美特斯邦威在國內的門店數達到了峰值,為 5220 家。但國產品牌的輝煌卻因為國外快時尚品牌的進駐,而迅速黯淡下來,其背後的隱患也隨之爆發。2007 年,H&M 首度進入中國;Zara 在 2006 年於上海開出了國內首家旗艦店;最早進入中國的優衣庫也因為高性價比和實穿性迅速在正處於消費升級的中國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與這三個代表性的快時尚品牌相比,在國內深耕多年,擁有廣泛消費群體基礎的國產品牌卻幾乎在一夜之內被更年輕的消費群體拋棄了。

以往只要開店就能賺錢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深究國產品牌的沒落,原因有五。第一,過多的品牌導致競爭日趨白熱化;第二,品牌之間的同質化現象嚴重,並沒有形成「我有你無」的形象特質;第三,缺乏創意,設計老氣;第四,以往的粉絲營銷在當下已經不能奏效,且沒有很好地把握住電商崛起的契機,在當下只有 KOL、直播主以及明星效應,才能創造突破預期的營銷效果;第五,消費升級以及消費群體的改變。國際品牌的進入,讓消費者的選擇更加多,而當年的八零九零消費者也早已步入社會,他們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購買更加昂貴的國際品牌和奢侈品;而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消費者雖然對品牌歸屬沒有太多要求,但彰顯個性的設計卻是他們最看重的。

值得一提的是,森馬、以純、真維斯、佐丹奴和美特斯邦威,以及一批國產女裝品牌在開店布局上,幾乎都會選擇開在同一條路或是同一片商圈內,消費者往往前腳剛逛完森馬,後腳轉身就進入以純。這在當時也催生了一種現象,各家店鋪都會讓店員在門口舉著打折招牌,喊著口號攬客。價格競爭降低了品牌盈利的可持續化,也稀釋了不同品牌的特性和競爭力。

班尼路對品牌形象、Logo 都進行了升級

在千禧年第一個十年過去之後,如日中天的國產品牌開始集體老去。其中一部分還未從輝煌過往醒悟過來,一部分則試圖通過擴展品牌線、加強設計原創性重回巔峰,另一部分則逐漸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徹底失勢。尤其是在過去的 2020 年中,疫情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在去年八月發布的 2020 年中期財報中,佐丹奴的衰退趨勢越發明顯。其財報顯示,2020 年上半年,品牌銷售額 14.13 億港元,同比下跌 44.4%,淨虧損超 1.5 億元。其中,佐丹奴實體店銷售同比下跌 48.9% 至 10.75 億港元,集團對下半年香港業務悲觀,更不排除關閉香港分店。

佐丹奴旗下主打極簡風格的女裝品牌 Giordano Ladies

市值一度達到 120 億元,擁有近萬家實體店的拉夏貝爾在 2020 年相繼傳出被起訴、不動產被查封、一年換掉五位總裁等負面消息。已經積極轉型,旗下擁有 Meters/bonwe、ME&CITY、AMPM、MooMoo、CH'IN 五大品牌的美特斯邦威也沒能重現往日光輝,在疫情衝擊下,2020 年前三季度大虧 7.06 億元,同比下滑 196.78%,總負債高達 42.94 億元。曾創下銷售記錄的達芙妮,在去年宣布退出實體零售;貴人鳥的創始人林天福則在去年 10 月傳出被限制消費的通知,這讓已經背負著巨額債務的貴人鳥公司形象更加雪上加霜。昔日港資巨頭、帶著國外血統的真維斯也已走上了破產之路。

與此同時,曾向佐丹奴學習過經營之道的優衣庫卻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截止 2020 年八月底,其中國門店數更是首度超過日本本土,達到 767 家,未來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加。不過國外快時尚品牌在中國的落地並非都一帆風順。水土不服,營收不佳敗走中國市場的品牌也不在少數。Gap 旗下的 Old Navy 在 2020 年 2 月正式退出中國市場;Forever 21 則在 2019 就已經正式退出,American Apparel 和 Topshop 更是早在 2016 和 2018 年相繼退出中國市場。

然而一些從低谷泥潭中重新崛起的品牌還是能夠給我們帶來啟示。安踏和李寧作為兩個國內運動領域賽道中的常青品牌,它們也曾經陷入到缺乏競爭力和盲目擴張開店的困局之中。但它們各自選擇的不同道路卻讓自己成功翻身。

Old Navy 曾經在靜安寺的門店,現在已經被宜家取代

李寧藉助民族情懷和國潮 IP,打破自己的天花板,並連續走上國際時裝周。它徹底改變了「老氣橫秋」的設計,以街頭潮流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打開了新局面,市值一路飆升。2020 年上半年的業績顯示,李寧淨利潤同比增加 21.7%。此外,李寧還在去年 11 月宣布以 1 億英鎊收購英國鞋履品牌 Clarks,擴展自己的品牌線。

Li-Ning 去年八月在敦煌發布的新系列

與李寧不同,安踏走上了全球收購的資本之路。相繼將 FILA、Descente、Kolon Sport 以及旗下擁有始祖鳥、Salomon 的亞瑪芬體育收入囊中。2020 年上半年,安踏實現收入 146.69 億元,整體毛利率為 56.8% ,同比上漲 0.7%,創下新高;其主品牌安踏更是貢獻了集團近半的收益,佔比達 46.2%。在中國紡織服裝股市市值百強中,李寧躋身前五,而安踏則位居榜首。

始祖鳥在淮海路新開的旗艦店

而作為國產快時尚品牌的代表,溫州系品牌森馬則選擇將重心放在了自己的童裝產品線上。在收購法國童裝品牌 Kidiliz 之後,加上自有品牌巴拉巴拉,森馬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童裝集團,利用利潤率極高的童裝市場,森馬實現了翻身。但在疫情的衝擊之下,森馬在 2020 年的利潤還是下降了 40%~60%。事實上,這些國產品牌的沒落和再崛起,不過是市場變化的必經過程。它們所面對的問題,放在中國大部分本土服裝品牌上都是適用的。而以李寧、安踏為代表的老牌崛起,以及國外快時尚品牌的敗走中國,實際上也說明了消費市場、消費習慣時刻都在發生著改變。只有抓住改變的機遇,洞悉消費者變化著的消費需求,才不會被時代拋棄。而中國距離擁有自己的優衣庫,也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WWD撰文Jason圖片來源 網絡

相關焦點

  • 全球服裝寒潮中,國產品牌何以翻身?
    2020年「雙11」,天貓女裝商家直播榜前十大品牌中,有八個是國產品牌,前三是常熟的波司登、杭州的伊芙麗、寧波的太平鳥。天貓運動戶外商家直播榜上,福建的安踏集團旗下品牌FILA(斐樂)官方旗艦店、安踏官方旗艦店,分列第三、第五。 這些曾處於價值鏈底端的中國服裝品牌,是憑藉什麼步入上升通道的?
  • 如今滿大街的阿迪、耐克,那些曾經流行的國產運動品牌去哪了?
    在現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當中,運動休閒類的服飾和鞋子成為了許多人們的選擇。這類的鞋服以方便、舒適等特點,贏得了消費者們的喜愛。隨著人們對此的需求不斷提升,我國運動品牌的市場規模也是不斷提升。而這一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發現,現如今走在大街上,不管是運動鞋或是運動衣褲,甚至是手環、帽子等配件,大多數人穿的都是阿迪達斯和耐克這兩個品牌的產品。那麼,諸如特步、361度、李寧等這些曾經風靡一時的國產運動品牌去哪了呢?
  • 支持國產品牌,盤點中國服裝品牌,你入手過哪些?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服裝品牌你知道哪些呢?可是中國也建立起了許多國內服裝名牌,其中現在最為出名的當屬於中國的運動休閒系列,特步、361、鴻星爾克、李寧、唐獅、森馬等這幾家所出的運動休閒裝相媲美於喬丹,阿達迪斯,許多國人也紛紛穿起中國所製作的休閒裝,推廣起中國品牌,讓中國的服裝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提高起來。
  • 又一國產服裝品牌「危險了」!曾家喻戶曉,如今市值蒸發334億
    前些年,美特斯邦威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一個品牌,大大小小的店面開滿大街小巷,和以純、森馬兩個品牌被稱為「國服三巨頭」,更有甚者,形容這三個品牌就是我們國產的LV、愛馬仕和香奈兒!當時的美特斯邦威是每個年輕人要買衣服一定會去逛一逛的品牌;穿著美邦的衣服走在街上,還很有可能會撞衫。美邦的市場佔有率曾經居國內首位。
  • 曾經的中國服裝之王,已淪為三線品牌,如今甚至被年輕人所嫌棄
    曾經的中國服裝之王,已淪為三線品牌,如今甚至被年輕人所嫌棄生活無非是衣食住行,而穿衣永遠排在第一位,因為不管生活多艱難,總需要合適的衣服才能出門。這些年我國的衣服品牌真的多到數不清,作為曾經的服裝之王,相信佐丹奴的名號多數人都是聽過的。
  • 國產服裝品牌洗牌加劇 今年誰能突破重圍?
    去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對零售業的衝擊,對於不少國產服裝品牌來說,是一場生死攸關的考驗。2021年,國產服裝品牌是否能突破重圍,引領國潮?這是業內人士和不少消費者們都關心的問題。在去年8月發布的2020年中期財報中,佐丹奴的衰退趨勢越發明顯。
  • 十幾年前的天涯,至今制霸著國產鬼界
    每當國產懸疑不爭氣,硬糖君就無比懷念這些天涯舊IP。隨便找個熱帖加以包裝,那IP知名度,肯定比今天大量名不見經傳的懸疑網絡小說要強。在優酷公布「懸疑劇場」,愛奇藝公布「迷霧劇場」之際,一人血書求開發「蓮蓬劇場」。
  • 國產服裝品牌洗牌加劇 2021年誰能突破重圍?
    去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對零售業的衝擊,對於不少國產服裝品牌來說
  • 繁華的深圳東門步行街,現如今客流稀少,店鋪大面積倒閉
    曾經深圳最繁華,最熱鬧的步行街:東門步行街,現在真的已經是沒落了。 深圳東門步行街,曾經還是很多旅遊團的旅遊地之一,號稱全深圳最便宜的服裝鞋帽批發市場,寸土寸金。
  • 國產體育品牌與我們漸行漸遠?
    而近日本報記者的調查結果也無一不顯示,曾經風光一時的國產體育品牌正在江城逐漸「失寵」。商場裡落魄的價格戰「這件衣服98塊?」師大學生小馮拿起某體育品牌的外套,看著上乘的面料和做工,以為標錯了價格。「只有原價的零頭了,兩折。」售貨員則顯得有些無奈。記者看到,商場的體育品牌區域裡掛滿了促銷廣告,貨架上貨品擠得滿滿的,人氣卻依然不旺。
  • 米哈遊新作《原神》宣布未來會加入Switch,開啟制霸全平臺之旅
    之前的文章中,舞文有簡單為大家提到過,雖說由於國內遊戲市場發展情況的原因,不少玩家對國產遊戲的看法都不怎麼好。但是,從一些國產遊戲在海外的表現上來看,國產遊戲中依舊有著不少很好的作品存在,之前被CDPR社區經理大力推薦的《古劍奇譚3》就是其中之一。
  • 曾家喻戶曉的國產品牌,被美國企業收購後,如今下場「慘不忍睹」
    曾家喻戶曉的國產品牌,被美國企業收購後,如今下場「慘不忍睹」推薦語:當年國內市場還沒有開放之前,國內誕生了不少優秀的品牌,比如百雀羚、大寶、田七牙膏、中華牙膏等等,這些品牌承載著70、80後年輕時候的記憶。
  • 曾經的臺灣偶像劇女王們,如今都在幹嘛?
    最近有兩個人深深勾起了凰尚的青春記憶,王心凌和張棟梁7月9日在成都會面,不禁引起一大波人的感慨,想想兩人曾經霸屏的《微笑Pasta》已經11年了。不過如今王心凌又開始了世界巡迴演唱會,這也是王心凌出道十多年來,首次在內地舉行大規模巡迴演唱會。演唱會的主題是Cyndi Wants,與大家共拾當年的記憶,如今的王心凌是否還有當年的風採呢?說到偶像劇,最能代表我們新生的、打開臺灣偶像劇大門的要算是《流星花園》了。大S從此開始在娛樂圈順風順水,也成為當時的女神的不二人選。
  • 這條街道,曾經是廣州最熱鬧的一條步行街,現如今卻變得冷清無比
    而說到商業街就不得不提到廣州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商業步行街了,這條步行街就是位於荔枝灣區的「上下九步行街了」。荔枝灣區可以說是廣州最老的一個城區了,俗稱「西關」,是一個廣州傳統氣息十分濃厚的老城區了。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上下九步行街」主要就是位於荔枝灣區的上九街、下九街以及第十甫街。
  • 曾經的中國第一服裝品牌美邦,危險了
    上海南京路上的美邦東路店拖欠因拖欠承租房為16平米的兩年房租被告上了法庭,美邦董事長胡佳佳被上海黃浦法院採取消費限制措施,曾經是中國第一服裝品牌的美邦走到今天這步田地,讓人噓噓不已。誰的衣櫥還沒一件美邦服呢?
  • 曾經的王者七匹狼,如今為何被男人「拋棄」?
    七匹狼火遍全國的時候,還沒有什麼海瀾之家、美特斯邦威這些品牌。在公務員工資平均每月三四十的年代,七匹狼一件茄克賣到100元,也是供不應求。可是滄海桑田,曾經的王者男裝七匹狼,已經逐漸被男人們所拋棄。當馬雲搞起了網際網路購物,使得線上品牌業務飛速發展時,傳統的服裝品牌也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同時國外品牌入駐,從國產品牌手中迅速搶佔市場。眾多國產品牌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從忙著賣衣服到忙著關店止血。強大如海瀾之家也遭遇了成長瓶頸,增速緩慢。七匹狼則也在多元化發展中,不斷進行自救。
  • 中國第一服裝品牌涼了:市值蒸發338億,女老闆被限制高消費
    中國第一服裝品牌涼了:市值蒸發338億,女老闆被限制高消費推薦語:隨著這些年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不少傳統服裝品牌也陷入了十分艱難的境地。而令很多國產品牌「雪上加霜」的是,創一代們已然老去,像美特斯邦威、海瀾之家、紅蜻蜓等服裝巨頭,也都紛紛迎來了「繼承人換班潮」。這批曾經俘獲了一代年輕人的知名國產品牌,如今正逐漸失去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品牌老化的挑戰如影隨形,扶新人上馬的另一面,往往是將品牌煥新的希望寄托在了換人身上。
  • 曾經風靡一時的國產運動品牌現今發展得怎麼樣了?
    在90年代,安踏、特步(需求面積:80-200平方米)、貴人鳥、阿迪王···風靡一時,相較於外來品牌的阿迪達斯、耐克、新百倫,這些「本地人」品牌價格更為親民,不俗的設計頗得消費者喜愛。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品牌大多來自晉江。晉江市位於福建東南沿海,晉江的下遊南岸。
  • 步行街到「不行街」,作為小店經濟的抓手,商業步行街如何破局?
    可以看出,從計劃的提出,到重點推進,再到如今的全面展開,步行街改造升級已經成為國家擴大內需、釋放消費潛力的重點策略。那麼,中國商業步行街發展的現狀如何?「讓步行街改頭換面」,意味著挑戰什麼?改變什麼?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傳統商業步行街由於長期的粗放發展和轉型動力不足,與消費者的需求和城市商業的發展逐漸脫節。曾經有多光鮮,如今就有多落寞,這句話形容步行街當下的尷尬尤為恰當。據戴德梁行發布的《2020商業步行街改造提升白皮書》統計,全國經營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步行街超過2100條,總經營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
  • 武漢江漢路步行街衰落了?不再是消費風向標 一線品牌寥寥多打折
    小長假期間,曾經是武漢潮流地標的江漢路步行街,人氣主要集中在路面,沿街店面人氣削弱,真正購物的市民寥寥。「小長假這幾天,人還算多的了。」與步行街同歲的休閒品牌森馬、以純等曾是這條街的「王牌」,這些年卻不得不靠瘋狂打折等來扛住成本壓力、吸引客流。已經閉店的班尼路原店長在江漢路呆了4年。閉店前,就是兩年前中山大道開街時上了這麼多年的第一個連班,從上午九點到晚上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