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服裝寒潮中,國產品牌何以翻身?

2020-12-10 騰訊網

2020年9月,安踏體育的全新冬奧主題旗艦店亮相上海南京路步行街。(IC photo/圖)

又一個服裝品牌倒在2020年。

11月10日,上海破產法庭公眾號發消息稱,正在破產程序中的艾格品牌Etam以一折價清理庫存。法國時裝品牌艾格1994年進入中國,高峰期有3000家門店,曾是80後、90後青春記憶中的中高端品牌。

早在2020年初,進入中國市場27年的真維斯也進入破產清算程序。此後,美國服飾品牌Old Navy、曾被稱為「時裝之王」的ESPRIT相繼撤離中國市場。2020年8月,「一代鞋王」達芙妮宣布退出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

相反,一些傳統國產品牌,卻在行業震蕩中逆勢上揚。

鄂爾多斯(600295.SH)、太平鳥(603877.SH)、波司登(03998.HK)、安踏(02020.HK)和李寧(02331.HK)過去十年的財報顯示,淨利潤和營業收入幾乎都經歷了「V」字曲線,在2012-2016年間先後觸底,而後反彈,至今持續上揚。

2020年「雙11」,天貓女裝商家直播榜前十大品牌中,有八個是國產品牌,前三是常熟的波司登、杭州的伊芙麗、寧波的太平鳥。天貓運動戶外商家直播榜上,福建的安踏集團旗下品牌FILA(斐樂)官方旗艦店、安踏官方旗艦店,分列第三、第五。

這些曾處於價值鏈底端的中國服裝品牌,是憑藉什麼步入上升通道的?

多品牌,單聚焦

中國服裝行業的起伏,可以在各家公司財報的敘述中找到相似的答案。

改革開放後,得益於勞動力優勢,中國紡織服裝工業迅速增長,承接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服裝生產國。

轉折點發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棉花、石油等原材料價格波動,同時國內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人民幣匯率升值,使服裝外銷遭遇重創。

走不出去,加上「群狼環伺」,做貼牌外銷業務的國內服裝品牌在2012年前後陷入低谷。

大環境變動之外,還要為自己的盲目樂觀付出代價。2008奧運年,全國掀起運動熱潮,鞋服企業在樂觀情緒中大步擴張,買品牌、增門店,激進策略導致的庫存危機在幾年後越來越明顯。據報導,2012年上半年,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42家上市服裝企業存貨總量高達483億元。

服裝企業的甩賣潮、關店潮此起彼伏。2015年波司登的財報中可以看到,它調整了過度擴張的戰略,把13000多家門店砍到了5000多家。

面對危機,多數目前崛起的國產品牌在當時選擇了相似的戰略,即專注細分領域,打造多個品牌。

最典型的是鄂爾多斯。2016年,鄂爾多斯羊絨集團拆分為四個品牌,均以羊絨衫為主,但分別針對高端人群、中產階級、傳統客群和年輕客群。

此前一年就任鄂爾多斯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的王臻,推動了這一變化。王臻今年40歲,其父王林祥是鄂爾多斯集團的創始人。

王臻打小就在工廠長大。放學就去會議室寫作業,大人們在旁邊開會,經常開到午夜十一二點。

「那時候做外銷,交期很緊,周末大家一起去疊羊絨衫、打包裝、搬箱子。我特別擅長疊羊絨衫——哪種疊法打開以後,衣服摺痕正好在縫線這裡,穿上去就看不出來。」王臻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15歲,王臻被送到倫敦讀書,後來考上劍橋大學。2005年,她辭掉了在諮詢公司羅蘭貝格的工作,次年回集團創立了子品牌「1436」。

王臻身上的棗紅色毛衫還是十年前買的。她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曾經的鄂爾多斯羊絨專賣店,像個大賣場,男女老少、各種各樣的衣服都在賣。

2016年,一次大規模的市場調研結果顯示,消費者眼中的鄂爾多斯,品牌認知模糊、老化、貨品管理和形象管理能力薄弱。王臻和團隊開會,決定拋棄老路,重塑品牌。

「現在的消費者需要的不是一件功能性產品,還得符合審美和需求。如果不能很快轉型,變成一個全品類、全系列、有鮮明形象的品牌的話,很快就被淘汰了。」王臻說。

拆分成四個品牌後,一些經銷商因此流失,但王臻認為,這也是對合作者的篩選。

與鄂爾多斯的裂變不同,安踏細分的方式是收購。安踏集團展示給南方周末記者的資料顯示,如今其旗下有23個子品牌。

「多品牌屬於『東邊不亮西邊亮』,會形成一個很好的匹配。」安踏集團副總裁李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只要是運動服裝,我們品牌基本全覆蓋。」

「一個品牌不能無限做大,它一定有固定的受眾群,沒有一個品牌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李玲表示,這也是安踏收購多品牌的原因之一。

李寧採取的策略是「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李寧旗下有多個品牌,主品牌佔絕對核心地位。2016年,李寧品牌的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99%。

不過,李寧主張建立不同品類主導的店鋪類別,如綜合店、籃球店、跑訓店、運動時尚店。

類似安踏,李寧也開始「吃掉」國外大牌。2020年11月,英國鞋履品牌Clarks公司將多數股權以1億英鎊的價格出售給萊恩資本,萊恩資本的主席正是李寧。這是Clarks在其195年歷史上首次出讓控制權。

2019年,安踏體育營收339億,李寧營收139億。政府補貼收入,安踏拿到了10億,李寧為6389萬。政府補貼安踏的原因是「肯定其對當地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

在幾家公司的財報中,貼牌代銷的出口業務佔比越來越少了。王臻說,目前外銷的產量佔30%-40%,但收入連1/10都不到。「外銷是你給別人代工,只收一個加工費,和國內市場完全是兩個概念。」鄂爾多斯外銷的接單主要是彌補淡季的收入。

(梁淑怡/圖)

收歸直營

細讀財報可以發現,這些國產品牌在渠道上都做了一樣的動作:門店逐漸收回直營。

以安踏為例,過去主要採用多層級的分銷批發模式,早期能以較低的投入快速搶佔市場。但弊端是總部對渠道的控制能力弱,難以及時了解經營情況。下遊的經銷商一旦庫存積壓嚴重,難以生存,品牌也會受到波及。

李玲回憶,2012年左右,為了降庫存,安踏從品牌批發商轉型為零售商,訂貨會從一年4次改為6次,整改了一千多家門店,將庫存清零或回購,迅速關閉經營不善的店鋪。現在安踏品牌有60%的零售商收歸自營,集團旗下其他品牌門店都是100%直營,

太平鳥2016年的IPO報告顯示,其大力拓展直營銷售模式,2017年,直營收入(包括線上及線下)佔收入的65%。

波司登的羽絨服業務2012年自營佔17%,批發佔58%;2019年,羽絨服自營佔59%,批發佔36%。

鄂爾多斯也是如此。王臻回憶,以前經銷商拿貨回去賣,總部沒法及時掌握門店的數據,「比如一款衣服在北京已經賣完了,山東還剩著好多,但北京不知道」。

財報顯示,從2016年到2019年,其直營及控股門店從493家增加到了634家,經銷商門店數量在600家左右,稍有下降。

直營有利於品牌掌握一手的銷售數據,能更好地控制終端、統籌全局。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絨紡事業部副總經理高麗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拿回直營以後,更能快速把握各地缺貨情況,快速調貨,形成良性循環。」

但另一方面,收歸直營也是無奈之舉。

何君在服裝行業深耕十數年,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成熟的歐美服裝市場,品牌方與零售商分開很常見。品牌公司負責上遊的營銷、設計等環節,批發、零售交給下遊的經銷商。

但國內服裝市場整體發展較晚、門檻較低,經銷商水平良莠不齊。「確實沒有那麼多好的經銷商。如果有,品牌方為什麼一定要直營?實在是沒辦法繼續合作。」

收歸直營給品牌帶來的一個壓力是,庫存自負。一旦銷售不佳,壓力顯著。近年來,電商、奧特萊斯是去庫存的主要流向。

何君指出,早期電商是各品牌消庫存的重要渠道,現在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以銷售品牌折扣商品為主營業務的電商平臺,成了重要渠道。

在線下,開設工廠店、進駐奧特萊斯,也蔚然成風。

太平鳥2019年財報顯示,奧特萊斯渠道零售額較2018年增長超過四成。「庫存商品原值連續3年下降。」太平鳥CEO陳紅朝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奧特萊斯佔到消庫存渠道的50%。

打折生意紅火。新華社報導,2020年3月以來,上海各大奧特萊斯月均銷售額同比普遍增長30%以上。

「快反」生產

「以前,一個款的衣服賣幾十萬件,大家撞衫了,彼此還挺有好感。現在變成你穿這件,我就不想穿了。」何君指出,消費理念反作用到服裝企業,讓生產模式逐漸變為小批量、多批次、多款式,滿足個性化。

緊跟市場需求,需要品牌做出「快反」,也就是通過銷售數據,洞察消費者需求,進行產品的快速開發和生產,提供柔性供應模式。

近年來,多個品牌都在提高快反能力。

王臻介紹,以前每年經銷商訂貨會都是把貨訂好,提前半年生產。「現在訂貨只做一部分,另一部分柔性生產,如果這一款賣得好,再追加。」

高麗忠說,現在鄂爾多斯只生產訂貨會上70%-80%的訂單,留下20%-30%,根據市場的反應快速補單。越是小批量生產,越不會有大量庫存。

太平鳥亦在追求快反。2020年10月,南方周末記者在位於寧波的太平鳥新總部大樓進門處,看到一塊巨幅電子屏,上面顯示著實時更新的旗下各品牌線上、線下零售數據,十幾秒就變動一次。

太平鳥CEO陳紅朝說,2017年之前,太平鳥的生產模式是開完訂貨會,下單,供應鏈再去準備和生產。2015年,開始感覺不對勁,「雖然利潤還很好,但加盟商開始壓貨了,零售庫存增大。我就知道有點被動了,2016年就堅定要轉型。」

2018年,太平鳥開始強化存貨管控,制定快速反應的供應鏈。「我們以前賣完就結束了,去賣其他庫存多的,所以老是在賣庫存。其實供應鏈改造的核心,是讓我洞察到需求。」現在,發現暢銷品,會立刻全鏈條反應,追加生產。

不像鄂爾多斯是全鏈條自己負責,太平鳥的供應鏈是外包的。陳紅朝希望把供應鏈綁得更緊,「公司總部剛搬到這,所有的供應鏈,必須在寧波有辦事處,有工作人員可以及時跟我們對接。」

快反雖好,但對於供應鏈上做代工的廠商來說,單子變小了,成本變高了,利潤空間被壓榨。

此前,小批量的服裝訂單,無廠問津。何君說,她的服裝品牌產量不大,就算願意提高單件製作成本,工廠也不願意接單,嫌單量太少。

但現在,在小單量、多批次的趨勢下,行業整體面臨轉型的陣痛。

在廣州做潮牌服裝生意的90後陳森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就是趨勢,沒辦法拒絕。」他的全線品牌基本上都在做快反。「70%-80%按預定來生產,留下30%隨機應變。」

他舉了個例子,以前廠子不接1000件以下的單,後面發現,來詢單的都只做500件。「你想一想,只好500也接,因為1000的單已經沒有了。」

何君說,從長遠看,工廠必須要轉型,跟當年品牌轉型一樣。「當消費者變了,最先感受到的是品牌,因為它直面消費者。現在存活下來的品牌,都是當時勇於變革的,不想變的就死掉了。工廠其實也一樣。」

何君與合作工廠的老闆聊天,結論是,未來只有兩種工廠能生存。一種以規模化生產、低成本取勝,另一種做小而美的生產。「如果拼不過那些又有規模又有量的工廠,你就要轉型了,否則夾在中間很難受。」

抓住90後

2001年,太平鳥成立女裝公司,陳紅朝就出資加入了。在此之前,他曾經在寧波杉杉股份做過部長助理。杉杉作為第一家服裝業上市的公司,如今在服裝上已經聲響不大。

陳紅朝說,「市場像流水」,消費者喜好在變,今年賣得好的東西,明年很可能就不好賣。在太平鳥,他最怕的是數據顯示「消費者偏老」。

2016年,他堅持年輕化轉型,擁抱新客戶。這付出了代價,2016年太平鳥淨利潤比上年下降20%,加盟店收入減少18%。他分析原因是,原來熟悉的客戶覺得你變了,不買了,新客戶還沒有認識你,「剛開始年輕化,火候和力度把握得不是那麼好。」

時尚專欄作家冷芸也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2010年前後很多國產鞋服品牌陷入停滯,因為2010年左右正是90後開始踏入社會,「陷入危機的品牌基本上都是從失去90後消費者開始的。」

在太平鳥的戰略上,早年是聚焦18-40歲客戶群,2017年改為25-30歲都市男女,2019年又變成了20-30歲時尚青年。

因為追逐年輕化,太平鳥上電商這趟車也是最早的。

2008年,淘寶商城上線,太平鳥就進駐了,並且成立電商事業部。2014年,開始做電商特供。2020年「雙11」,太平鳥旗下服裝品牌總銷售額在5分鐘內突破10億。

鄂爾多斯在2010年進駐電商,一開始以賣庫存為主。2016年,開始做電商專供款。目前電商銷售額佔比超過20%。安踏是2014年組織專門團隊管理電商業務,如今線上銷售額已達同品類第三,僅次於阿迪達斯、耐克。

冷芸說,與專供電商渠道的服裝品牌相比,傳統鞋服品牌做電商不但沒有劣勢,還勝在品牌力。「雙11前三年,排名前十都是純電商品牌,現在大多是傳統品牌」。

直播也沒有掉隊。如今在李佳琦的直播間,太平鳥、波司登是常客。太平鳥做直播是從2016年開始。2020年已經多次出現在薇婭、李佳琦、劉濤等明星直播間。現在開始做品牌自播,雙11期間,所有旗艦店連續直播22天,女裝、男裝、童裝自播的直播間均是天貓細分直播排名的前三位。

國際化也是共同的戰略。

2008年,王臻請來曾在Chanel、Fendi供職的法國時裝設計師吉樂·杜福爾擔任創意總監。杜福爾來了之後,從一堆模特中挑出了劉雯,合作已持續11年。鄂爾多斯和劉雯的聯名款已經發布三年,雖然貴,但賣得不錯。

王臻說,旗下不同品牌的設計總監來自不同國家,英國、義大利、德國、法國、美國都有,也有設計師搬家到了中國。「這十年變化真的很大。」

太平鳥的供應鏈雖然外包,但非常看重研發設計。財報顯示,2014年有設計人員346人,2019年是498人。

設計師都是二十七八歲。陳紅朝說,「我們的95後設計師,天天跑國外,日本、首爾、巴黎、紐約……他們的眼界全部被打開。」

如今,這幾家逆勢上揚的國牌,毛利率都達到了50%左右。2019年,鄂爾多斯服裝毛利率54%,波司登55%,太平鳥54%,李寧49%,安踏55%。

2020年以來,撤出中國市場的國外大牌不少易了主。但是這幾家國產品牌,從創辦至今,創始人或其子女始終掌控著公司。

今年,陳紅朝問過女兒一個問題,「作為00後,現在國外的品牌和國內的品牌在你心裡是什麼看法?」女兒說,「爸,沒什麼太大區別,關鍵是我自己喜不喜歡。」

(應受訪者要求,何君為化名)

南方周末記者 敬奕步 南方周末實習生 黃欣然

相關焦點

  • 國產服裝品牌洗牌加劇 今年誰能突破重圍?
    去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對零售業的衝擊,對於不少國產服裝品牌來說,是一場生死攸關的考驗。2021年,國產服裝品牌是否能突破重圍,引領國潮?這是業內人士和不少消費者們都關心的問題。在去年8月發布的2020年中期財報中,佐丹奴的衰退趨勢越發明顯。
  • 國產服裝品牌洗牌加劇 2021年誰能突破重圍?
    2021年,國產服裝品牌是否能突破重圍,引領國潮?這是業內人士和不少消費者們都關心的問題。  在去年8月發布的2020年中期財報中,佐丹奴的衰退趨勢越發明顯。其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品牌銷售額14.13億港元,同比下跌44.4%,淨虧損超1.5億元。市值一度達到120億元、擁有近萬家實體店的拉夏貝爾在2020年相繼傳出被起訴、不動產被查封、一年換掉五位總裁等負面消息。
  • 浮沉啟示錄|曾經制霸步行街的國產服裝品牌們如今怎樣了?
    2010 年,中國服裝出口額就達到了 1295 億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已經從 1999 年的 15% 翻了一倍多到 2010 年的 40%,佔據全球近一半的市場份額。然而 1990 年代這種以走量為主、低技術含量的發展策略也開始給企業帶來了發展困局。由於技術全由下訂單的品牌企業提供,工廠往往只扮演加工角色,處在產業鏈底端的它們毫無話語權可言。
  • 國產「潮牌」淪為三線品牌,被年輕人嫌棄?他卻翻身「撈金」30億
    2006年開始,海外品牌ZARA、優衣庫等慢慢進入中國市場。也正是他們的到來,迅速搶佔了國產服飾品牌的市場。於是在外國品牌的壓力下,老一代的休閒品牌開始出現業績下滑的情況,其中不少曾經的國產「大牌」,也沒能夠倖免,其中就包括佐丹奴。創辦於1981年的佐丹奴,已經人到「中年」,幾乎見證了國內服裝市場的變遷。
  • 國產"潮牌"淪為三線品牌,被年輕人嫌棄?如何最終「鹹魚翻身」
    隨著電商的不斷發展,服裝零售產業鏈也不斷升級,中國服裝行業正面臨著轉型發展,90後,95後也變成了新生代消費主力軍,他們對時尚潮流都擁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隨著優衣庫,Zara進入中國市場後,迅速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快時尚品牌的優勢也較為明顯,少量多款,庫存少,盈利穩定。而在這些國外的快時尚品牌不斷衝擊,中國國產的&34;業績不斷下滑。
  • 「落魄」的美國服裝品牌,來到中國後鹹魚翻身,一年撈百億人民幣
    2020年初,Champion母公司公布了最新的業績,去年第四季度核心品牌Champion全球業務銷售額實現同比22%的增幅,該品牌保持連續10個季度雙位數增長的紀錄。特別在亞洲市場,備受年輕人的喜愛。
  • 全球快時尚連續潰敗,國產品牌機會來了?
    關鍵是,Inditex決定將於2020年及2021年關閉Zara 1000-1200間實體分店,相當於其全球門店總數的13%至16%。全球快時尚品牌哀嚎一片,甚至無法指望疫情已經得以控制的中國市場幫助「回血」,因為去年這些國際品牌在國內才剛剛經歷了一個糟糕的時期。
  • 又一國產服裝品牌「危險了」!曾家喻戶曉,如今市值蒸發334億
    前些年,美特斯邦威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一個品牌,大大小小的店面開滿大街小巷,和以純、森馬兩個品牌被稱為「國服三巨頭」,更有甚者,形容這三個品牌就是我們國產的LV、愛馬仕和香奈兒!當時的美特斯邦威是每個年輕人要買衣服一定會去逛一逛的品牌;穿著美邦的衣服走在街上,還很有可能會撞衫。美邦的市場佔有率曾經居國內首位。
  • 寒潮來了杭州人臨時「抱羽絨」
    寒潮突襲杭州,羽絨服瞬時變得炙手可熱。1月7日下午兩點半,杭州大廈B座二樓的Cannada Goose,店員正在組織顧客排隊進店,「店裡現在有4個導購,一對一服務只能進4位顧客,所以要等一會兒。」這邊進口羽絨服銷售火爆,那邊羽絨服工廠燈火通明連夜趕工,信心滿滿的國產羽絨服也正在用新技術,新款式去吸引新的客戶。
  • 安娜蘇也想翻身?全新運動品牌全球首店落地上海!
    「過氣」設計師品牌能否翻身?
  • 支持國產品牌,盤點中國服裝品牌,你入手過哪些?
    中國各方面發展速度迅速,在各個方面都有了屬於中國人的品牌,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服裝品牌你知道哪些呢?喬丹,阿迪達斯,香奈兒這些被大家所熟知的名字卻無一個是我們中國的品牌,它們全部都是來自國外,但是這些名牌服裝卻牢牢印記在我們心中,雖然這些品牌與國內服裝店形成了加盟的關係,在國內建立起許多加盟店。
  • 寒潮中的申城 「暖經濟」再一次被引燃
    波司登羽絨服有極寒、高端戶外、經典商務等不同系列,分別對應專業科考、運動、通勤等不同場景﹔耐克、阿迪達斯等運動品牌門店中,能與各種運動服裝搭配的羽絨服款式佔了大多數﹔Lily、VEROMODA等時尚品牌的羽絨服則強調潮流,不乏材質混搭等設計﹔快時尚品牌優衣庫的羽絨服也很多,既有適合外穿的長款、厚款,又有內外皆宜的輕薄款。   記者發現,打動消費者的還有羽絨服設計上的細節。
  • 第一夫人概念股拉升 國產品牌服裝迎來新機遇
    國產服裝品牌在國家領導人此次外訪中大放異彩,讓A股服裝類上市公司獲益匪淺。截至今日午盤收盤,主打定製服裝的大楊創世連續第二日漲停,中國高端女裝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朗姿股份漲2.24%,昨日該股亦漲停。  捧紅時尚品牌不再只是美國總統夫人米歇爾·歐巴馬的「專利」。
  • 全球十大服裝品牌
    耐克專門生產鞋,服裝,運動器材等。現在,它成為全球最大的運動鞋製造商,每年收入達306億美元。它是全球領先的服裝零售商之一。颯拉通過2000多家店鋪開展業務,每年創造159億美元收入。Zara專門為各種人群(兒童,女性和男性)設計服裝,並始終將最新流行服裝推向市場。
  • ...財經報告:人大代表點讚"加拿大鵝",國產服裝品牌如何見賢思齊?
    品牌打造方面有何獨特秘訣?國產服裝品牌如何見賢思齊,加快高質量發展?央廣《王冠紅人館》為您深度解析"加拿大鵝"走俏背後的奧秘。他表示,現在有些年輕孩子寧可去買2萬元一件、帶有這個加拿大商標的羽絨服,也不願意花費2000元購買一件非常好的國產羽絨服。作為全球最大的男裝品牌控股集團老總,他對此表示很無奈。
  • 海外收購潮中,我們幫國產運動品牌在全球掃了圈貨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收購海外品牌的案例隨著國產品牌的實力積累不斷發生。那麼隨著又一波的收購和代理經營浪潮落下,一番「搜刮」之後,海量的國外體育戶外品牌裡還有哪些潛力股值得我們關注呢?懶熊體育分為三個大塊進行了簡單梳理,來為國內體育巨頭「種種草」。一、專業運動板塊1.
  • 國產品牌中,它能媲美
    冬季購買羽絨服是對冬天的一份「尊重」,而在寒潮的影響下,羽絨服市場也颳起了一陣「搶購潮」。正是如此,有這樣一個海外品牌在國內賣到斷貨。明明只是一件衣服,卻變得一件難求,甚至出現了高價購買的情況。
  • 多個品牌冬裝銷售火爆,服裝行業基本面修復進行中
    財聯社記者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多家服裝門店實現冬裝熱銷,銷量同比增3成。唯品會最新數據也顯示,元旦以來,羽絨服銷量同比增長26%。高單價冬裝銷售持續火熱,疊加春節較晚因素,給經歷了行業整體嚴冬的服裝業帶來一絲暖意。業內人士分析,短期來看,服裝企業銷售情況有望得到改善。從長期趨勢來看,正處在深度洗牌期的國內服裝行業,未來「馬太效應」將加劇,市場會逐漸向頭部企業聚集。
  • 全球十大服裝品牌排名
    全球十大服裝品牌排名1、法國,迪奧:552億美元2、美國,耐克:387億美元3、西班牙,ZARA:307億美元4、德國,阿迪達斯>6、日本,優衣庫:200億美元7、美國,Gap:166億美元8、法國,Kering:161億美元9、美國,Nordstrom:159億美元10、美國,VF:136億美元儘管中國作為龐大的服裝需求市場
  • 又一國產服裝品牌走向「沒落」,一年虧損5.25億,市值已縮水90%
    又一國產服裝品牌走向「沒落」,一年虧損5.25億,市值已縮水90%隨著時代的發展,服裝行業快速發展,曾經的80,90後時的服裝品牌,像是森馬、以純等更是他們青春的回憶。在當時那個時代,他們與其他的衣服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衣服的種類和款式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