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版雜誌到策劃書展,不熟終於開了一家實體書店

2021-01-16 澎湃新聞

原創 更酷潮流生活社區 mars探索新鮮城事

今天 mars 想先從「獨立雜誌」說起,查找了關於它的定義後發現大家說法不一,沒有固定的概念,但總結起來又可以用這三個字來概括:靠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有向這個世界輸出的途徑與方式,創作者們大都是孤獨且堅定的。首先是表達欲與信念感,要有強烈的表達自己的欲望並且堅信自己的創作,而後便是要為自己的作品負責,承受是否有人欣賞的孤獨。「獨立」這個詞倒更像描述一個人的性格,或者說是一群人的。

2011 年,不熟從出版獨立雜誌開始,堅持至今。漸漸地,他們從紙背走向人前,舉辦線下活動、策劃大型書展,終於在南京開了一家實體書店——不熟藝術書店。

m:mars

B:不熟

從出版雜誌到策劃書展

不熟的前十期雜誌名叫《SOLO》, 2015 年更名為《不熟》,這期間他們舉辦過雜誌上新見面會、互換明信片和書的交換會,還有各種主題 Party。

《 SOLO 》前十期雜誌

更名後的《不熟》雜誌

去年,他們策劃主辦了第一屆 NABF 2019 南京藝術書展,共 140 家參展單位,包括了出版社、藝術書店、發行商、美術館、畫廊、廠牌、藝術品牌/工作室和藝術創作個人/團體,吸引了 2 萬人入場參觀,是「2019 年度南京最棒展覽」。接下來的一年還會有杭州藝術書展 2020 以及南京藝術書展 2020 等著大家。

南京藝術書展 2019

m:不熟自 2011 年開始出版雜誌,從最初的《 SOLO 》到《不熟》,做雜誌的初衷是什麼?

B:雜誌陪伴了很多人的成長,雖然現在報刊亭、雜誌都在減少,但想要閱讀雜誌的人還在,為了自己也為了愛書之人,《不熟》會一直堅持下去。

m:從一開始只是出版雜誌,到後來參加書展、舉辦活動和藝術展覽,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種漸漸由線上到線下的轉變?

B:對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的挑戰吧,總是想要嘗試新鮮事物。

這一點從雜誌內容和不熟的公眾號上也可以感受到。《 SOLO 》Vol.009 那一期的主題是「入門級」,開篇的解說中寫道:「這期雜誌才真正是一直以來我對《 SOLO 》獨立雜誌的定位......在雜誌裡,我們試圖介紹和打開的這一扇扇門,沒錯,不是高階的,只是入門級的,用入門級的指南給想要獲得有趣的大家指向一個簡單的方向——這個世界不止有六便士,也有月亮,有一些有趣和快樂,自己也可以獲得。」

這也是雜誌的初衷和意義,為讀者打開一扇扇大門,至於要不要走進去、走多遠,則在於讀者自己。至於公眾號,其實更像是一種線上雜誌,在這裡,不熟不只寫雜誌,或者說文字本身,生活、情感、藝術等等都會變成一篇篇具有參與感的內容與大家討論。

卡拉 OK 室裡的藝術書店

不熟藝術書店的前身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南京工藝裝備廠職工活動中心的卡拉 OK 室,大門的玻璃上還保留著當時的標識。這裡是書展過後藝術作品的棲息地,書展的人離開了,但書展上的作品卻還在。

m:早在 2011 年創刊的時候就計劃開一家線下實體書店嗎,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個想法?

B:做雜誌的幾年裡,逐漸產生了這個想法。把自己做的雜誌放在自己的書店裡,想想就覺得很酷。

m:不熟是如何選址在這裡的?

B: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朋友介紹這裡的時候我們一眼就看中了。從樓梯下來,好像一個神秘通道,離開地面上的紛擾,地下始終有一處安靜,與世隔絕般的桃花源留給大家。

m:在空間的規劃上,不熟藝術書店都有哪些區域,功能分別是什麼?

B:我們有展覽區、雜誌區、插畫區、設計、攝影等等,牆上還有一些微噴版畫,帆布袋、限量包的展示。在陳列上,每位藝術家的風格不一樣,很難用固定標準去衡量。對於藝術的欣賞也是比較私人且具有主觀性的事情,我們主要由工作室的小夥伴選擇和決定,打動了他們就是打動了書店。和傳統書店不同,藝術書畢竟還是小眾,書店開業時間也不長,我們正在持續搜羅中,想要一點點把書店給填滿。

「小眾」這個詞一段時間以來經常被妖魔化,是一種莫名的優越感,也是對這種優越感的鄙夷。其實這就是一個客觀的中性詞而已,用來表示只被少數人接受的事情和愛好。就像懂得欣賞爵士樂的人不多,那它就是一種小眾音樂,僅此而已。

����這本書是《What's Next:三十 × 30 共創》圖文並茂,探討了生命、存在和時間的意義。書本裝幀十分有趣,由中間分開,各為兩冊,左邊是友人的作品和觀點(你能想像的設計界大拿全在裡面),右邊是自己對同一個議題的回應作品。

����這一本是又一山人的《囉囉嗦嗦》,讓讀者透過紅白藍看見港人精神,這本書也記錄了他六十年來的「囉囉嗦嗦」。

����還有天然的《紐約一周行》,把 MICA( 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 t )畢設搬到家裡並讓不熟上架一個月五次補貨到手軟的作品。

書店最好的姿態是書的姿態

m:疫情對於書店的打擊尤其大,甚至有的書店不得不向讀者求援,不熟有沒有面臨同樣的困境,又是怎樣應對的?

B:開店本身就是有風險的,疫情所造成的風險更是全面、公平,不僅對書店,對所有人都產生了影響。在人人皆難的情況下,是否應該先自省、自救,而不是向同樣困難的讀者求援。

所有的不利影響都是暫時的,書店最好的姿態是書的姿態,而不是商業的態度!書店以紙為疆,從不設邊界;書店生為孤島,卻是行走的人類文明和城市文明;書店生而孤獨,走進的人卻與世界和解。

mars 覺得,不是書店呼喚我們,而是我們需要書店,因為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線。在這個自帶情緒的空間裡,我們可以難得的從現實瞬間被拉回到一種理想主義的狀態,或許孤獨,但卻天真爛漫。

m:以前創作一期雜誌更多的是在表達和輸出,而現在運營一個線下空間會有非常即時和正面的反饋,你們喜歡這種轉變嗎?

B:當然我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不熟更加關注一些小眾、獨立的藝術家,為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也讓喜歡的讀者有接觸他們的渠道。目前為止還是正面的評價比較多,所以還挺喜歡的(笑)。我們是很樂意與來訪者溝通和聊天的,這有利於我們查漏補缺,喜歡我們多謝支持,討厭的話還需努力。

m:暢想一下,還有什麼事情是不熟很想要做卻還沒做的?

B:想要舉辦更多好玩有趣的展覽,並且人手一本《不熟》雜誌哈哈哈...

不熟正憑藉著店裡「劍走偏鋒」的書與周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客人,沒見過的反而更吸引人,希望大家都能帶著這份好奇走進不熟藝術書店。

��

文 / Jane

圖 / 不熟

原標題:《編輯之選 | 從出版雜誌到策劃書展,不熟終於開了一家實體書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書店觀察|從藝術書展看二線城市的獨立書店
    書店在武漢通過線下沙龍和工作坊,分享閱讀與創作上的樂趣與靈感。疫情打亂了原本的計劃,讓書店主理人卷子有種開了新店的感覺。書展上,卷子帶來了她在疫情期間創作的第一本zine(愛好者雜誌)《Book or Game》。
  • 越來越多越來越美的書店成了咖啡店精品店?開書店的人怎麼想的
    「2013年開始,民營書店一直走下坡路,挺難的。」8月15日,上海書展主體活動「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上,杭州曉風書屋總經理朱珏芳說到這裡有點哽咽。正是2013年起,上海書展開出「品牌實體書店街」,邀請本地外埠書店經營者到書展設攤亮相。
  •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書展亮相臺北誠品書店
    東方網通訊員黃鐘亮、記者項穎知6月24日報導:由誠品書店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聯合主辦的「書香上海·閱讀世紀」書展6月18日起在臺北信義誠品3樓開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旗下26家出版單位,總計1500種、5600套冊書籍集中亮相誠品書店,展出持續至本月底。
  • 我是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陳逸凌,出版社為何要開實體書店,問我吧!
    我是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陳逸凌
  • 「聚焦」上海書展聚焦實體書店疫後發展之道
    8月13日,2020上海書展舉辦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暨長三角民營書店座談會。在中宣部印刷發行局指導下,17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實體書店、出版社、發行機構的代表共同探討疫情對實體書店經營的影響,探尋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疫後重生。
  • 樂活時尚|外賣送書、直播薦書,實體書店走出破局之路
    實體書店入駐線上平臺,送起圖書「外賣」;書店員工走到鏡頭前,直播薦書……2020年,新冠疫情對實體書店造成巨大衝擊,一些書店尋求自救之路,一些書店只能遺憾告別。隨著全國疫情形勢逐漸好轉,實體書店逐步有序開放,市民日常文化生活回歸正軌。
  • 廣州方所書店在哪裡?2019方所書店入圍倫敦書展年度最佳書店
    方所書店入圍倫敦書展「年度最佳書店」  日前,2019年倫敦書展國際圖書行業卓越獎(London Book Fair InternationalExcellenceAwards)的入圍名單於倫敦書展官網公布,中國方所書店,越南BOA書店、紐西蘭惠靈頓聯合書店,一同入圍了「年度最佳書店」提名。
  • 2020年度盤點丨昆明獨立書店+唱片店地圖更新,21家全是寶藏!
    2020年,各行各業都因疫情受創,書店業、唱片業作為非衣食住行類剛需,對其從業者來說更加舉步維艱。2020年初閉店停業期間,由於圖書庫存積壓、流動資金缺乏、租金等諸多因素,讀庫、單向街等獨立書店紛紛呼救。帶有流量的獨立書店收到八方支援,但更多不具名的實體小店不得不閉店止損。2020年疫情隔離期間,昆明璞玉書店閉店118天。
  •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第七日活動,關注實體書店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活動進入第七天。今晚8點,專欄作家王海與鍾書閣芮歐店店長原楊將與大家一起「樂遊書業」,在線分享魔都品牌特色書店。 此外,疫情期間,不少實體書店推出了教材教輔雲端發行、在線銷售等線上業務,並啟動快速發貨通道,讓讀者第一時間收到圖書。目前,部分實體書店也已重新對外營業。
  • 為什麼要開一間不怎麼掙錢的書店?
    有個計劃LittlePlan成立於2018年5月,線下實體空間於2018年11月對外開放,通過小型展覽、分享活動等形式推廣自出版作品和青年文化。但我總感覺我的店裡沒有那種經常會來的客人,最臉熟的客人可能一共也就來過不超過10次,其他就是朋友會來得比較多。我覺得大家來我店裡最大的原因可能是附近還有許多可以逛的地方,這也是現在年輕人的逛店習慣吧。
  • 滬上58家實體書店 將聯合推出「上海書展 閱讀的力量」春季圖書大...
    中新網上海3月20日電 隨著全國疫情形勢向好,包括實體書店在內的文化場所有序開放,市民日常文化生活正回歸正軌。3月21日起,上海新華書店、上海書城、古籍書店、上海外文書店、思南書局等58家實體書店,將聯合推出「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春季圖書大聯展特別活動。
  •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關注實體書店!第21日活動清單來啦→
    此外,滬上實體書店已陸續恢復營業,相關介紹信息詳見↓「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第21日活動介紹悅讀時刻:走進上海教育出版社,為孩子找到更好的教育圖書資源內容:走進上海教育出版社,為孩子找到更好的教育圖書資源播放平臺:澎湃、B站、喜馬拉雅、東方網、看看新聞Knews、趣頭條、一條、騰訊視頻、樊登讀書
  • 為了寫畢業論文,我開了一家書店
    所以短短的4、5年時間,圍繞閱讀這件小事,我策劃了荒島共讀計劃、揚州閱讀榜、揚州慢讀書單、戀愛圖書館、潤田詩歌讀本、揚州72小時書店、繪本故事會、苔計劃等等閱讀活動項目。有成功的,有不太成功的。 這些閱讀活動項目的開展,讓我發現了揚州愛讀書,想讀書的人群。雖然一個一個找到他們都不容易。在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就算是星星之火,集聚在一處,就可以發出自己的光亮。
  • 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打造新華書店落地上海,疫後實體書店這樣出彩
    2020上海書展上,一組關於上半年實體書店銷售的數據引人關注。連續多年在上海書展舉辦的「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今年扣準「疫後重生」主題,大眾書局創始人繆炳文的這番話引起很多書業同行的共鳴。 「讀者在哪裡,實體書店就往哪裡去。」中金易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朱英觀察到,今年上半年,實體書店開始主動豐富營銷手段,從「等人來」向「送出去」轉變。
  • 讀唄|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一家精英藝術書店的擴張歷程
    讀唄 |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一家精英藝術書店的擴張歷程 iwangshang / 康倩茹 / 2017-07-19 摘要:誠品書店不僅是一代人心中的文化地標,更是一種現象,改變了不少人對閱讀、生活、乃至自己的看法
  • 「abC藝術書展2018·上海站亮點全知道」
    在即將到來的第三屆abC藝術書展 ,BranD雜誌作為媒體合作夥伴,將抵達上海與眾多出版、媒體類同行一塊發掘藝術出版領域更多的唯美之處,在這一片推崇表達自由的土地裡播撒一顆屬於我們的種子。今天,「自出版」的聲音仍然是微小的,我們欣賞個體創作者們珍貴而獨立的姿態,希望這些不相連的島嶼,終將聚合為一片自由的大陸。關注單元SPOTLIGHT
  • 小日子,專注體驗一件事的美好丨雜誌*書店 2
    雖然我還是喜歡去二手書店,淘便宜的雜誌。2018年6月的時候,我又回到臺北,終於讓我圓了一個小心願——到小日子商號去,把《小日子》從創刊號到最新一期,全都翻一遍!那是一個周日的傍晚,赤峰街上傳來飯菜的香氣,小日子商號就這樣靜靜佇立在街角。
  • 最近在深圳連開四店後,這家書店到年底之前還要開兩到三家
    作為自2014年成長起來的深圳知名書店品牌,覔書店從今年6月到7月連開龍華紅山店、福永益田假日店、觀瀾香格裡店三家新店,自然引起極大關注。8月28日,南灣佳紛天地店的開業,讓覔書店又一次為人津津樂談。「深圳市民對書店還是有需求的,而且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扶持實體書店,有利於支持我們這個行業走下去。」
  • 上海書展上,出版行業的圖書、活動看這裡→
    本次上海書展期間,中國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以及主賓省浙江展團均各傾全力,展示新聞出版行業的風採,呈現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面貌,來看看它們在書展期間將帶給大家的海量好書和多彩活動吧!中國出版集團展團簡介: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成立於2002年,總部位於首都北京,旗下擁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等知名出版單位,擁有龐大的作者資源和讀者群體。本次書展,中國出版集團組織旗下23家出版單位共500餘人參展。
  • 誠品書店進駐香港 別讓實體書店成"免費樣品店"
    「實體書店規模一旦太小,很容易被各個擊破,所以我們就是要做旗艦店。」吳旻潔告訴記者,迄今誠品一共收購了35家比較小規模的獨立書店,整合打造成一家家能夠提供完整文化展現的場域。  生存:  尋求政商扶持,堅持多元經營  香港誠品也是一家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