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知青那些事】吃螞蟻

2021-02-07 知青情緣

   在版納當過知青的朋友,只要提到那裡的螞蟻,那肯定會頭皮發麻,甚至全身起雞皮疙瘩。山上勞動只要被那黑螞蟻咬到,皮膚上馬上會起個疙瘩,夠你疼一星期甚至一個月,最後留個疤作為留念。

    

  

被螞蟻咬的紅疙瘩

 

     我當知青在營部機關工作時,一次來上海出差,正屬雨季,三個月後我回去,每晚熄燈睡覺時,總會在書櫃裡發出嘖嘖的響聲,開始不知什麼聲音,我總認為什麼小蟲小鼠的,心想書櫃裡除了書沒任何可吃的食物,心裡也不以為然,但連續幾天晚上,同一時間,同一方向,發出同一樣聲音,為查明真相,我關燈後躡手躡腳,打開書櫃,聽準了聲音是從我厚厚的《辭海》書裡發出的,我敲敲書,又沒聲了,整個書拒的書都完整無損,我想也許是什麼小蟲,我打開燈,抽出《辭海》,這時發現成堆蛹動的白螞,《辭海》已成空殼,只有封面了,再抽出書櫃的所有書,連許多珍貴的照片、資料也都侵蝕成殼了。從此,我恨螞蟻,我怕螞蟻。

     

 
 作者70年代當知青時在版納一團招待所留影

 

    在上海,大家一般就會想到螞蟻喜歡吃甜食,成群結隊出現並浩浩蕩蕩開進居室中的令人厭惡的黑螞蟻,以及蛀食木材家具的白蟻。確實,螞蟻給人們帶來不小的麻煩,而且也給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比如螞蟻在河堤上營巣,能讓河堤倒塌。因此,螞蟻已被作為一大害蟲來消滅。

 


 版納飛螞蟻

  

    其實,並非所有的螞蟻都是害蟲,它還可以作為食品來食用。人類食用螞蟻,將螞蟻作為藥品和滋補品早在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我國周朝的《周禮.天宮》中就記載了當時人們採集螞蟻,並製成蟻子醬作為珍品供皇帝享用。《本草綱目》中就對螞蟻的藥用功效做了詳細的說明。可見,自古以來,螞蟻不僅是珍貴的保健食品,而且是治病的良藥。


   據說: 螞蟻作為保健食品,可以提供人體免疫功能,並且有抗炎,護肝,延緩衰老,治療內風溼關節炎等作用。


    我在版納當知青時,常因工作關係去團招待所住宿就餐,去招待所多了,與廚房裡的大師傅都熟不拘禮,經常等他們下班,不論有菜無菜,哪怕有點醃菜花生,我們常會聚眾酗酒,後來就成了酒友。特別是招待所有個雲南矮個子曾師傅,雖然臉上長了幾顆不該有的坑,但他心直口快,待人接物真誠善良,日久天長,他成了我的好朋友。只要在團部見到我,那非要拉我去他家茅草屋的廚房喝上一杯,慢慢的我成了他家常客。


   有一次,我在團部工作住招待所,晚飯後,去團部開會路上碰到曾師傅,他說讓我會後早點回招待所,說是今晚搞點我還沒吃過的「下酒菜」 一起喝酒。


    我記得那天晚上天氣很悶,又下雨,會後,雨停了,我回招待所,只見曾師傅與招待所劈柴的呂聾子,在招待所南面膠林前的魚塘邊,在一盞電燈炮下圍了好多人,我擠進人群,只見燈下用一個很大的木盆盛著水,燈光周圍成群的飛蟻在底空飛舞,真如熱鬧的舞會,它們各自毫無拘束地自由選擇對象。情投意合者飛落盆裡水中,如掉盆外飛蟻,各自脫掉翅膀雌雄成雙追逐,通常為雌前雄後,完成婚配大事,尋找合適場所,建築新家,產卵,繁殖後代,建立新的螞蟻群體。


   這種螞蟻一般長度在3毫米以上到4、5毫米,有較大的透明翅膀,翅膀一直到尾部能飛,飛的時候見燈光就會成群湧來,下雨天會長出四隻小翼,因為雨天出現,有人叫它大水蟻。

  


剛掉地的飛螞蟻

 

    就好像人們旅行結婚一樣,它們飛來飛去其實是在尋找配偶。螞蟻屬於中性昆蟲,對植物和人體都沒有傷害,如果你不去招惹它,一般情況下,它們不會傷害人,即使偶爾被螞蟻咬到,也不會造成意外。     

        


成群的飛螞蟻掉下來

 

   眼前,掉在水盆裡的飛蟻就是我們今晚的「下酒菜」。 我見聾子用一個廚房裡的淘米籮,把浮在水面上的飛螞蟻翅膀漂掉,留下的是金黃色的全裸螞蟻體,肉肉的,如同蟲蛹。一二個小時後,籮裡已裝了不下二斤螞蟻了,曾師傅給呂聾子拍拍肩膀,示意他夠了,別搞了。

   

成堆掉了翅膀的飛螞蟻如蛹只會爬了


    於是,曾師傅把淘乾淨的螞蟻帶去廚房,開始施展手藝了,我見他手腳利索,放油、辣椒、鹽,等油剛冒煙,他立即螞蟻下鍋,接著抓了一把韭菜下去,三炒兩炒,一盆香噴噴的螞蟻炒韭菜好了。

 

 
涼拌螞蟻蛋

 

    這時,聾子又揣來一盤涼拌菜,我問曾師傅這是什麼?他說是一道傣族人口味的涼拌螞蟻蛋,我看盤中的一粒粒螞蟻蛋足有豌豆那麼大,狀如豬腰子,外觀白嫩,表面有一層薄膜,看著就有悅目爽心之感。用筷子輕輕地搛起一粒來,放進口中一咬,蛋味鮮美至極,叫人禁不住滿口生津。 


    據曾師傅說,螞蟻蛋雖然好吃,卻極為難得。食用的螞蟻蛋,都是生長在樹上的大黃螞蟻所產的。爬上樹去取蛋時,免不要承受螞蟻叮咬之苦,因而在傣族人說「不是強者,休想吃到螞蟻蛋」的說法。聾子是劈柴時偶然碰到的。

                         


螞蟻下蛋

 

     這時,擺桌倒酒,那香味早已聞得大家巳唾涎三尺了。於是,大家圍桌而飲,兩斤包穀酒在「水、水、水」 的叫聲中,一飲而盡,至今想起這頓螞蟻宴,還讓我唾流不止呢。也許真的味美難忘,也許那時飢不擇食了。    


相關焦點

  • 苦澀的回憶:聽知青講高考的那些事
    知青A講述:我是吃了兩個玉米去高考的等到我的兒子考上大學的時候,我已經下崗在家了。我們夫妻兩個是把全部的心血都花在培養兒子身上了。為什麼?你想,我們這些人在1966年的時候剛剛讀完小學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了,那時沒有書可讀了。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但是當我著一身乾淨衣服, 兩袖清風, 一身輕鬆地走過山徑地邊去開會, 與流汗勞作的山民、知青面面相覷時, 我總有些許尷尬和不適。我知道會有事了。我從一些渠道聽到了反映, 尤其是根正苗紅的知青反映, 說我一個資本家兒子倒鹹魚翻身了;說我出工勤, 工分掙得高, 是開會開出來的, 是輕輕鬆鬆賺的。
  • 我的同班同學草原知青
    在山中的小路走著,碰到了黑棗樹,我們摘下來吃,路邊的小孩說:「羞,羞,黑棗還沒長好就吃啊?!」        大約是11月13號,我們在徒步長徵第15天的晚上11點,終於走到了了北京,找到了記得好像是國務院紅衛兵接待站的地方。我們被安排到外貿部出口大樓。第二天,我們去了幾個大學看了看大字報。
  • 知青往事:我家鄰居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想起我家鄰居,姐姐的同學芬姐。芬姐和我姐都是67屆畢業生,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去了農村。芬姐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我姐去,她就去,我姐不去她就不去。可是那時我姐必須得去的,因為上山下鄉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已經是全社會的事,工作都做到學生家長的單位,要求單位的黨員、幹部帶頭。爸爸既是黨員又是幹部,責無旁貸,姐姐沒的說必須去。其實,就是父母不同意,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在那個純真的年代,一個熱血青年能擋得住嗎?芬姐的父親是工人群眾,如果她不去,是可以躲過去的。
  • 「知青歲月」竹林生香
    我狂吃了幾天竹筍,新鮮了幾天後又沉悶了,竹筍吃了反而餓得更快,有一天下午,我扛著鋤頭上山開荒,走到半坡就餓了心慌,口裡冒水。當時我不知道,新鮮竹筍有開胃健脾功能,又是幫助消化的大師,所以我進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越吃越餓,越餓越吃的失調肌體。我到了山上竹林,看到一個個竹筍搖頭晃腦,我不再發熱了,因為每個男知青和每個女知青吃竹筍吃得無精打採。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1996年4月8日,開完了麥播動員會後,乾脆叫下面的人管著,我就上北京了。到了北京確診是尿毒症初期,說可以保守治療。我在那兒住了兩個月的院,每天吃中藥、灌腸,早上一遍,晚上一遍。回來後,仍然是吃藥、灌腸。知青們一聽我得了這個病就說:「哎呀媽呀,乃利,你在北大荒純累的!」
  • 青春記憶:​我八年別樣的知青生活
    我為那時的自己沒有虛度年華、碌碌無為而欣慰,也為自己同與那些才華橫溢的城市知青朋友們朝夕共事、相濡以沫、風雨同程而慶幸。正是這段人生經歷與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我在成長的道路上鍛鍊了意志,了解了社會,增長了見識,理解了包容,學會了合作,懂得更多的人生奮鬥哲理。
  • 知青往事:黑土地的衣食住行
    就「衣」而言,雖然不需要我們如八路軍在南泥灣紡紗織布那樣,但是,涉及衣著的那些具體事物、也就是家務活卻是必須靠我們自己解決的。那些活主要是自己洗滌或縫補衣被,如要想穿得不是太邋遢、還想保持那份大城市來的知青形象的話,必須養成經常洗滌衣被的習慣。於是,就得擠出業餘的休息時間,自己動手涮洗換下來的衣褲和鞋襪。
  • 知青親述:這一天,我上山下鄉了!
    小夥,別光叫我「爺爺」。 我,還有一個名字叫「知青」。和你差不多大的時候, 我們就離開學校,告別家鄉。嗨!姑娘,別光叫我「奶奶」。 我,還有一個名字叫「知青」。你和差不多大的時候, 我們就下田插秧,收莊稼忙!47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 知青年代的偷雞摸狗
    接著一想,他們也許是為了某種物質的需要,我理解更大的可能是,他們以這種方式發洩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一種消極的刺激,來撫平精神上的空虛與青春的煩惱。從那以後,在一段時間裡,在弋江鎮的每個集市裡,一聲「下放學生來了」,老街就騷動起來,每一家店鋪如臨大敵,嚴加防範。男知青們的偷雞摸狗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即兔子不吃窩邊草。
  • 知青讀物│天津知青《克爾倫通訊》2020第20期
    這樣的事有過一次兩次還可以,多了總混群人家就不樂意了,就很煩。  到了9月末10月初時,我看這馬也不好放,就堅決要求不放馬了回去放羊。要回生產隊放羊,你得找一家要你的,誰要你放羊啊?後來我就去了寅登家。
  • 知青往事:賭吃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賭吃換來了雷子上大學讀書和我獲得招工進城的機會。春節前,我和雷子為老牛過冬清除牛棚的牛糞然後鋪禾杆草,小山村只有我們兩人出工,農民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飯。知青在招工中一個又一個抽回城進工廠,只剩下我們兩人失望和無奈的留在小山村。
  • 一名女知青的辛酸史
    這次聚會之後,我陸續知道了孫琳娣的一些故事,那是一個知青,一個女知青真實的辛酸史。從1970年開始,村子裡的知青抽調的抽調,找門路的找門路,陸續離開了農村。最後,只剩下兩對已結婚的知青和一個孫琳娣。原來熱熱鬧鬧的集體戶,此時只有她一個孤身隻影。剛下鄉的孫琳娣,身材修長苗條,言語不多,見人只是微微一笑,顯出兩個漂亮的酒窩。
  • 留在高黎貢山村寨的知青
    而按照程序去辦理通行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按照當時不成文的規定,下鄉第一年知青要申請通行證回家除非是家裡死了人。因此,吳先明在思鄉和倍感壓抑的困境下,發出了不想幹了、回昆明的提議後,立即得到了丘林和我的響應,以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行動,踏上了命運多舛的「不歸路」。
  • 悠悠歲月半世情:回憶上海知青在延邊插隊時的點點滴滴
    對於延邊的飲食,上海知青大部分適應性很強,吃稗子米飯、二米飯、高粱米、玉米碴子、玉米面條。郭裕堃說道:「有很多知青因此引發腸胃疾病。」時間久了,逐步習慣了。「二米飯確實沒有大米飯好吃,但二米飯絕對不像單做高粱米飯或苞米碴子飯那麼難吃。二米飯避開了單吃粗糧時的痛苦,所以效果十分明顯,這對於那些沒有足夠的細糧而又必須吃飽肚子的人來說非常實用。」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潞西縣知識青年首屆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合影)知青故事兩則肖甦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知青生涯中最難忘的一件事也有人說:「小肖是知青,他拿藥來了,可能會醫吧?」我見到抱著燙傷女孩的母親期待的眼光,好像在對我說:「小肖,幫幫我吧!」她把小女孩抱到我的面前,我告訴她:「我從鄉衛生所拿藥來了,這種藥才是專門醫燙傷的。」
  • 知青二代「徐丹」震撼演講:我的知青爸爸媽媽,全場沸騰!!
    在澳洲雪梨中國知青協會 慶祝成立十五周年文藝晚會上, 旅澳知青二代徐丹發表了 一個感人至深的演講。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手機接通, 當建惠帶著濃濃北方口音的話語從遠方傳來時, 我百感交集。這四十來年, 建惠默默地守在河北高邑縣大夫莊村的老家, 兩個女兒給她添了第三代。我為郝海庭和宋建惠寄去了泉州知青紀念上山德化45周年的文集——《歲月知青》, 宋建惠也發回了一組保存完好的當年葛坑知青老照片, 這些珍貴的老照片都被徵集在德化籍知青出版的《我是知青》的畫冊中。
  • 各地知青的「行頭」
    在當時布票、棉花票實行配給的匱乏年代,能白給這些東西,對子女即將背井離鄉的家長們是個安慰;對無知的遊子來說,都理解為是他老人家、黨中央、組織、地方政府(革委會)給予知青的「溫暖」。但應說明,後來我才得知各城市的知青政策不一樣,有些城市知青的「行頭」是不包括鞋帽的,有的城市知青的棉衣棉褲也不是白送的「溫暖」。火燒溝後,說話間天氣就冷起來了。
  • 《知青歲月》錄——我的回憶
    我的回憶  作者:姚雅麗我是一個「老三屆」回鄉知青,在同學的倡導下讓我寫一篇回憶文章,我不知從何下手,因為在農村那段日子我沒有甜美,有的只是苦澀的記憶。我們一個大隊回鄉知青有十多個,他們都比我大,因為我是初中六八級的。記得開始我們和社員們一塊出工時,都覺得不好意思,感覺怪怪的。特別是在勞動休息時,他們在玩笑中打鬧嬉戲,農村那種粗魯動作中的浪漫,粗俗語言中的幽默,把我們這一幫年輕人搞的很不好意思。可是幾天過後,也就習慣了,那種不好意思和怪怪的感覺也就隨之消失了,反倒覺得熱鬧、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