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曾聽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句俗語,其實這說明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很在意說話之道了。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即便是在古代能說會道也是本事,就像蘇秦張儀等這樣的古代謀略家,單靠一張嘴便能動搖國之大勢。而到了現在更不必說,身在職場,不難發現很多時候能說會道的人比起那些踏實做事但卻木訥的人發展會更好,而且也更容易升職成為管理層,所以會說話真的是一門大學問。
作為教育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眾多風雲人物的鬼谷子,在我國歷史上是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後世尊他為「謀聖」,同時也是縱橫家的鼻祖。他就曾說過「口乃心之門戶」,而在他的傳世著作《鬼谷子》中他便列舉了五種要慎說的話,「辭言有五,曰病、曰怨、曰憂、曰怒、曰喜。」這五種話聰明人可以說,普通人最好別說,否則容易禍從口出。那麼這五種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
所謂「病言」,其實就是說話之人沒有底氣,說話沒有什麼精神,聽上去病懨懨地。這樣說話的人很容易給人畏首畏尾的感覺,而且沒什麼生氣,很容易傳播負能量,讓人厭煩,也容易讓對方誤以為你好欺負。所以我們普通人哪怕有時候有壞情緒,但是與人相處時也應該將這些壞情緒藏起來,讓對方能夠感受到我們身上的積極地那一面。
「怨者,腸絕而無主也」
所謂「怨言」,也就是極度傷心,說的沒有主意的話。其實這種話有一個很鮮活的例子,就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不管遇到誰都在喋喋不休宣洩自己的情緒和怨言,雖然她的故事很悲慘,但是聽她一遍又一遍重複自己不幸的聽眾卻很難報之以同情。其實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遇到這種人也會十分討厭,因為在生活中大家都或多或少有情緒起伏,沒有誰願意當別人的「情緒垃圾桶」。
「憂者,閉塞而不洩也」
所謂「憂言」,其實就是心情鬱結,情緒不暢時口中所出之言。這種人一般情緒都比較悲傷,對於周遭的事情也很容易感傷,對於生活基本上都是持悲觀的態度,很難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面。就像春天大多數人感受到的萬物復甦,他考慮的卻是春天易逝。這樣的情緒短時間影響不大,但是長此以往,不僅會讓他自己越來越憂鬱,他的話語也會影響到身邊的人,讓身邊的人也高興不起來。
「怒者,妄動而不治也」
至於「怒言」,則是指那些被憤怒衝昏了頭腦的人,說的那些胡言亂語和條理不清的話。當一個人處於憤怒的時候,他的行為和言語往往是失控的,這個時候口中所出之言經常會傷人傷己。雖然事後很多人都說「氣頭上說的話不作數」,但是在聽者心裡造成的傷害卻已是無法挽回。
「喜者,宣散而無要也」
所謂「喜言」,是指處於興奮中的人說的自由散漫,沒有重點的話。其實我們簡單理解就是如果一個人「飄」了,得意忘形說的話事後想想總是特別天真,而且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執拗,自信心爆棚,聽不得別人的勸告,全憑自己意願做事,很容易就適得其反,畢竟自古便有言「驕兵必敗」。
而這五種話慎說,其實是對於我們普通人,對於那些聰明人來說,他們能夠時刻自省,知己知彼,這五種話在他們那裡不僅不需要慎說,相反他們完全可以把這些作為自己的手段,給對方造成假象,使得對方錯估彼此的能力。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會說話,而是難以把握說話的時機。而《鬼谷子》這本書中關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的闡述,正好可以幫我們學會什麼時候說什麼樣的話,不管是對於什麼年紀的人來說,其實會說話都是一門很厲害的學問。
如果你想也想掌握這門學問,或者不想讓孩子和自己一樣吃了不會說話的虧,不妨準備一套上面的書籍,一套六本,不僅有《鬼谷子》,還有《狼道》和《羊皮卷》等,都是能夠提高讀者情商的書籍。也就一頓飯的錢,但其中蘊藏的知識卻可以成為一生的財富。如果你想擁有這套書,不妨點擊上面的卡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