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泡茶的時間,我曾在《中國茶韻》中提出來現在的許多著作都有不甚正確的解說,例如只簡單地說泡茶時每一泡應在前一泡的基礎上增加時間。其實,不加分析,一概而論,誠為大忌。我們要使茶湯每一泡口感相近,色澤相同,濃淡相宜,就應該根據每一泡茶湯浸出的情況進行合理地調節。我曾經和許多茶友交流時談到,假定第一泡為一分鐘,二、三泡應該減少時間,三、四泡之後再逐步增加時間。具體時間長短,應該根據茶葉的不同而進行合理地變化。這些完全是經驗性的,要靠自己實踐逐步掌握。近來讀到《茶藝月刊》總第237、238期署名百茗生的文章《泡茶的時間》,對於浸泡時間與茶湯品質進行了具體區分,指出:「泡茶時,茶在水中的浸泡時間是決定『適當濃度』的最重要因素,浸泡的時間縮短,茶湯就會變淡,浸泡的時間加長,茶湯就會變濃。」
「茶之『水可溶物』有很多元素,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如何讓其依我們希望的比例與分量溶出,是泡茶最重要的技術。浸泡的時間如果太短,雖然濃度已達到我們的要求(因為茶量放多了),得出的茶湯只是溶出較快的成分,尚不能代表該茶的品質,所以泡茶時應該有足夠的『基本浸泡時間』,尤其是第一泡。因為第一泡是茶從乾燥的存放狀況被泡開、舒展的時刻,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有些地方尚來不及被浸溼。第二泡以後就比較不用擔心了。」
「第一泡的基本『浸泡時間』因茶的種類而異,外形揉成球狀的烏龍茶,如凍頂、鐵觀音,以及未經揉捻但重萎凋的白茶,如白毫銀針,第一泡最好能浸泡到一分鐘以上;但外形細小,且經重揉的紅茶,以及解快後的後發酵普洱茶,第一泡只要有半分鐘就夠了。如果第一道浸泡至基本時間後茶湯變得太濃了怎麼辦?那是表示茶葉放得太多了,可減少置茶量,直到得出標準濃度為止。」
泡茶時之「浸泡時間」分「單次浸泡」與「多次浸泡」,所謂單次浸泡就是只泡一次就將茶葉丟棄,所謂多次浸泡就是同壺茶衝泡數次,直到味道變淡後才丟棄。我們僅就「多次浸泡」來討論。作者認為:「『多次浸泡』的次數,要依『置茶量』與『茶水比例』而定,『置茶量』又因所需的衝泡次數而定,『茶水比例』之水量則因所使用杯子大小而定。本節討論『浸泡時間』的先決條件設定為衝泡五次,泡給六個人喝,每人杯子的適當容水量為30cc。」
「依上述的前提設定,所用茶壺應為250cc左右的小茶壺。壺質限定為瓷或炻,不使用燒結程度太低的粗陶;水質導電度低(極軟程度),不含餘氯。其他影響的因素和茶葉之外形、粗細、焙火程度、陳放年份、品級及泡茶時有無溫壺、水溫狀況、茶量多少等都在每次的例子中標示。其中的『陳放』必須在三年以上才標註,否則以『X』視為『未特意存放』,茶量則以衝泡器的有效容積佔比表示之。」
「小茶壺的衝泡,如果要泡至五泡左右,第一泡的浸泡時間原則上控制在三十秒至一分鐘左右,(不實施第一泡倒掉的所謂「溫潤泡」),第二泡需要縮短時間,第三泡起逐步增加浸泡的時間。至於第二道需要縮到多短?第幾道起才會恢復到第一道的時間?第三道以後每次增加的時間是越來越多,而不是等量的,也就是第四泡的更多,而且愈往後,增加的比例要愈大。」
為了更清楚理解上述這些泡茶原則,該文以多種不同的茶葉,放置或多或少的茶量,(但均在合理、適當的範圍之內),設法泡出接近理想的茶湯(每次經六位不同茶友的確認),然後記錄「茶葉」與「泡法」的各種情況與各道茶浸泡的時間,並將浸泡的時間以圖表的方式表現出來。
以下這些例子是泡五道的情況,泡五道一定比泡三道要放更多的茶葉,於是第二道必須縮短更多的時間,而且可能第三道還追不上第一道的時間。如果只打算泡三道,那情況就改觀了,茶葉少放一些,第二道不必縮太多的時間,第三道可能就追上第一道時間。本節所舉例子,茶況欄中(外形)內所謂的(淨梗)是指葉茶類茶梗挑得很乾淨,若是芽茶類,(枝葉連理)是常態,就不再就注。若注(含塊)是指緊壓茶類,剝碎解塊後含有大、中、小不一的快狀。(粗細)是指茶的外形大小,而且是以同類茶作為比較標準,以大、中、小標示之。
第一例:綠茶類(龍井、碧螺春)
龍井為劍片狀,碧螺春為自然彎曲,茶葉體積相差很大(顯現在置茶量上),都是芽茶類,而且都是輕揉捻,但碧螺春的揉捻還是比龍井稍重,所以碧螺春的溶解速度要快一些。
茶名
茶 況
泡數
浸 泡 時 間
龍
井
外形
條
1
1`10``
粗細
中
2
0`30``
焙火
X
陳放
X
3
0`50``
品級
高
溫壺
X
4
1`30``
水溫
80℃
茶量
1/5
5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