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人是城市的靈魂
那建築就是城市的軀體
城市造就了建築的底蘊
建築展現了城市的性格
這些老建築或許你已去過很多
或許還有很多你不曾知曉
不妨收藏留存
空閒時間一個個走完
午後陽光照耀下的將軍廟街街道和路牌。
泉城路的北邊,西門裡鞭指巷或高都司巷北行,中間有條東西走向長不過180米的街道,這就是將軍廟街。
在這條短短的老巷子裡曾經並列著四座廟堂,自東至西依次是城隍廟、將軍廟、慈雲觀和天主堂,老街因廟得名。上世紀曾易名「雲彩街」,1980年又恢復了「將軍廟街」的名字。
現今將軍廟街7號院內遺留的老建築。
將軍廟裡供奉的是清代的濟南人劉猛,他的故事頗有些傳奇色彩。民間傳說中,劉猛是雍正年間一位智勇雙全的常勝將軍,功績顯赫。他的夫人是一位絕代佳人,忠貞而賢惠。雍正貪色,設計將劉夫人召進宮內,圖謀不軌,被劉夫人拒絕。次日,劉猛接到陪皇帝狩獵的御旨,他欣然隨雍正去西山獵區。誰知,耿直豪放的劉猛卻中了奸計,連人帶馬從山上摔了下來,當場身亡。
身在宮內的劉夫人得知夫君身亡,便對著大紅立柱撞去,被太監拉住。雍正氣急敗壞,以如尋死就殺劉家九族相挾,逼她就範。無奈,劉夫人只好假意順從,條件是皇上得為劉猛在家鄉建座廟,以表彰他忠君愛國之心。於是雍正下令山東布政使建了此廟。
這段房屋一側的山牆看上去有些很奇怪?聽居住於此的老人介紹,它竟然是老濟南內城的一段老城牆。
將軍廟曾經的鼎盛都被這棵大樹所掩映在陰影裡了。
故事無源可查,只不過表達了濟南老百姓的淳樸性情。他們認為劉猛是個剛直、善良的人,死後成神定會保護百姓,因此,很多人都來燒香還願,年年祭祀。現在,將軍廟的舊址成了居民雜院,只剩大殿的半截斷壁,陪伴它的是一株枯敗的古樹。
在將軍廟的東側,過去是府城隍廟。濟南有督、府、縣三級共三個城隍廟。清同治年間,從東昌府調來濟南任知府的龔易圖,見督、縣均有城隍而無府廟,便在將軍廟街興建了五進四院氣勢不凡的廟宇。
將軍廟街慈雲觀門樓上精美的雕飾。
據說,廟裡過去既有泥壘的城隍,也有一尊木雕城隍,每年清明和陰曆七月十五日,這木雕的城隍被抬著「出巡」。今天這府城隍廟僅存主殿和山牆及換過瓦的屋頂,整座院子已成為居民雜院了,當年的氣魄已然不見。
道教的慈雲觀在中段,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現在它的儀門和正殿的山牆及小瓦屋頂還在,據說原先拱門過道兩旁有泥塑人馬一對,後來被搗毀了。只剩下儀門上「慈雲觀」三個字表述著它曾經的身份。
現今慈雲觀外觀和大門裡。
將軍廟街上的廟觀都已蕩然無存,但最著名的天主堂還在。
作為濟南最早的天主教堂,教堂的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清順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樂來到中國後,在北京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結為莫逆之交。並在他的介紹下,拜見濟南某位顯宦,在將軍廟街購地13.6畝,創辦濟南城區的第一所歐式天主教堂。
將軍廟街天主教堂遠觀近景圖。
雍正二年(1724),濟南百姓反對洋教,將軍廟街天主教堂被群眾拆除,傳教士也被轟走。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法國主教江類思來山東施教,向山東巡撫提出要在濟南將軍廟街重建「天主教濟南牧教區總堂」的要求,畏于洋人威勢,清政府將數十家民宅及湖田劃撥,建成後奉「無染原罪聖母」為主保,為天主教濟南教區總堂(1905年,洪家樓教堂代替它成為主教座堂)。
光緒二十四年(1898),將軍廟街教堂北部建主教公署,掌握教區聖權,加上教堂東側所建小修道院,營建起老城內頗具規模的洋樓方陣。現在仍有許多老濟南人將這一帶稱為「洋樓街」。
羅馬教廷汲取教訓,將擁有很高聖權的總堂建成僅容百餘人的小堂口,建築物易守難攻極為封閉。教堂之西式大門,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內部壁畫精美,但整體採用中國傳統建築形式建造,石牆到頂,卷棚屋面,小青瓦覆蓋,形式樸素,甚至在聖堂大門兩邊還有中國式的對聯,這種中西文化的摻雜混合,折射出洋教士希望與當地百姓緩和矛盾和竭力使基督教義儘快融入華人世界的心理。
教堂建成後,當地百姓在其四角各建一座關帝廟,要仰仗關老爺的神威與那些洋神仙鬥法。文革期間,這座天主堂遭到了嚴重破壞,1966年被關閉,1979年6月23日成為濟南首先恢復開放的天主教堂。
將軍廟街上精美傳統民居和街後拆除後房屋破敗的山牆。
如今,將軍廟街將軍的故事早已被世人淡忘,漫步老街,幽幽老建築散發著它獨有的魅力。走出小巷,轉瞬重新融入高樓聳立間,似乎於須臾間穿越了百年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