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脈注射液,在中醫治腎中的「致勝點」在哪裡?

2020-12-26 李俊芳醫生

生脈注射液,在腎臟病人的綜合治療中,承擔著多靶點、多環節的諸多功效,主要歸類於補中益氣藥,其成分有人參、

人參_生脈注射液主藥

麥冬、五味子,其中人參為君藥、主藥;用好、用巧這一藥物,會發揮很奇特的「致勝」功效,是治腎的「重器」之一;在治腎總的君臣佐使藥的配藥中,起著「佐」藥之功效;在「氣虛症」為主的臨床症候中,則位列君藥之位;最常見的作用,一般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減少西藥治療的負面影響,這正是中醫組方中「佐」藥的精髓所在,在治腎中,苦寒性質的清熱解毒藥和清利溼熱藥是有損傷脾胃的負面影響的,久用會導致胃腸病痛產生,活血化瘀藥也對脾胃時有傷之,這些都可以通過補中益氣藥這一「佐」藥來弱化或化解;用「佐」藥還可以通過促進消化吸收、改善代謝、促進蛋白質合成之功效,達到糾正病人免疫力降低的狀況,從而減少應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而引起的反覆宜感冒、宜感染等負面影響;還可以減少免疫抑制劑環磷醯胺等造成的白細胞減少的發生機率;在水腫嚴重利尿後宜產生低血壓的腎病症候群病人,用之可減少大量利尿後發生低血壓的機率;

二、增強抗感染的治療效果,兼顧治療伴發的心、腦、肺、肝等伴發病症;生脈注射液的這些治療輔助功效,主要是通過清除病變組織中的氧自由基、改變局部供血而奏效;還有增強心功能、減輕腦細胞損傷、增強呼吸通氣功能、改善肝功能等作用;同時,能避免多種病變共存所致多種藥物輸入,在病人限液、無法承受過多輸液時使用,尤為適宜;生脈注射液所具有的增強抗感染作用,在重症感染者能減少感染性休克發生的風險,並能提高血氧飽和度,提高搶救成功率;

三、對腎臟病變自身的作用,腎臟病變所導致的腎損傷,使尿中蛋白質漏出,在中醫來講,歸於「中氣下陷」或「中氣不足」(體內代謝功能下降、能量不足),治則是補中益氣(改善代謝功能、提供能量、提高免疫力);生脈注射液中,人參是經典的補中益氣藥,在治腎中能改善腎供血、清除氧自由基、減輕腎損害、減少蛋白尿、改善腎功能、調節免疫力,還能通過雙向調節血壓、血糖的作用,保持身體內環境穩定、平和,更有利於腎臟的自身修復;配合清熱解毒藥(消炎、活血、調節免疫力)或清利溼熱藥(消炎利尿、改善供血、調節免疫力)、活血化瘀藥(改善血循環、抗菌、調節免疫力)、補益肝腎藥(促進修復、調節免疫力)巧妙應用,並落實執行好其它治腎措施,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合理調用消炎、活血、補氣、補腎藥

常見的補中益氣藥有人參、西洋參、太子參、黨參、黃芪等。

需注意的是,生脈注射液或同類的參麥注射液,均屬於靜脈輸入用藥,有發生輸液反應的風險,須在醫護人員密切觀察下用藥,和血必淨注射液有異曲同工之效,目前是中藥治療危重症的最強的「重器」,這些藥配合應用,並加用強效敏感抗生素、免疫增強劑胸腺肽a1或胸腺五肽,會控制住許多重症感染的「致勝點」,從而以弱博強,對腎臟病人重症感染的治療,承擔著不可忽視的功效;針對感染重症或多疾病共存的情況,是最佳適應症;同類藥的口服製劑生脈膠囊、屏風生脈膠囊等,可承擔日常治腎的「佐藥」之位;對腎臟病人來說,在特別不能推託的勞累時、反覆宜感冒時、乏力較著時、天氣過度炎熱防中暑時、出汗過多時、伴有血白細胞減少時,可以酌情選用。同時,其它治腎的措施也要一一落實到位,才能取得更好療效。這類藥的具體用法,宜由專業醫生面診後給予指導,以規避負面影響。

相關焦點

  • 腎臟病伴慢性咽炎者,抗生素治療的「介入點」及「致勝點」
    這種情況下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多可以及時遏制病情發展,因此,抗生素治療的「介入點」要掌握好,以求獲得最佳「致勝點」。咳嗽等不適症狀者,有舌苔黃膩者,有血白細胞增高者,有尿細菌數、尿白細胞數、尿鱗狀上皮細胞數、尿非鱗狀上皮細胞數增高者,尿亞硝酸鹽陽性者(伴尿路感染)必須要抗生素介入治療;新出現的明顯咽紅伴腎病加重者,也要進入抗生素治療程序;一般要選擇3_5類敏感抗生素,每兩周或半月換藥一次,視病情酌情應用三個月以上或更長時間,藥物的換藥時間及總療程是根據腎臟病人「溼熱蘊結」證(尿路感染)及「腎虛」症交替出現來確定,與治腎中藥清熱解毒藥或清利溼熱藥為同步
  • 喜炎平等8款中藥注射液成為新冠肺炎推薦用藥 多款產品為企業獨家...
    上述方劑和中藥注射液在這次重症及危重症的救治中均發揮了良好的作用。這8個中藥注射劑分別為喜炎平注射液、血必淨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參附註射液、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血必淨注射液為紅日藥業的獨家產品並獲批用於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治療。
  • 氣陰兩虛百病生,生脈顆粒了解下
    不僅我們的皮膚害怕「乾燥」,容易出現細紋、起皮等等問題,身體的五臟六腑中,「肺」也是最怕燥邪的。從養生角度來講,秋季養肺最適宜。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儘管秋季「燥」最易侵襲人體,但在中醫看來,肺主氣,肺氣受損,故氣短懶言、神疲乏力;因此我們遇到的單純的燥邪傷肺是比較少的,更多的時候,遇到的是一種氣陰兩虛的情況。
  • 連花清瘟血必淨之後,又幾款中藥注射液要獲批新冠肺炎適應症
    健識局查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發現,喜炎平注射液、血必淨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參附註射液、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已被納入推薦的治療方案。       2月18日,華潤三九董事、總裁邱華偉公開表示,公司產品參附註射液、生脈注射液進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參附註射液、生脈注射液佔公司總體營業收入比重較小,目前產能充足,將根據醫院的採購需求保障充足供應。
  • 2020年中醫(專長)醫師資格考核:水腫的中醫治法方藥
    「2020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水腫的中醫治法方藥」的內容很多人都想知道,詳情如下: (1)風水相搏證 水溼浸漬證,外感風邪,腫甚而喘者,可加麻黃、杏仁宣肺平喘;面腫,胸滿,不得臥,加蘇子、葶藶子降氣行水;若溼困中焦,脘腹脹滿者,可加川椒目、大腹皮、乾薑溫脾化溼。
  • 【中內】同方異病篇——養陰方和補益方
    >參附註射液+四逆加人參湯心衰(變證附方)陽虛水泛心腎陽虛重者參附湯+五苓散肺脹(變證附方)肺腎氣虛喘脫危象參附湯送服蛤蚧粉或黑錫丹喘證肺氣虛耗補肺益氣養陰生脈散+補肺湯喘證(變證附方)腎虛不納腎陰虛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心悸邪毒犯心[九版教材]清熱解毒益氣養陰銀翹散+生脈散心悸(變證附方)邪毒犯心邪毒已去,氣陰兩虛生脈散加味心血不足熱病後期損及心陰而心悸者
  • 二十四脈連湯頭歌訣
    4、沉脈將沉字,說與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遲數理,沉遲裡邊寒如冰,沉數內熱不需提,沉而無力知是氣,沉而有力定是積,把沉字,切切記之。5、脈分部位學看脈,要部位分明,寸關尺左右相同,五臟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絡肝膽腎,右肺羶中脾胃命,腎與膀胱表裡應,命門脈緊對三焦功,大小腸兩寸分並。
  • 中醫治失眠分7類藥方
    中醫治失眠分7類藥方  隨著生活節奏和方式的改變、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困擾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失眠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它也逐漸在中青年身上成為常見現象,不少人常有「子時已過人未寐」的現象。如何改善失眠,讓睡眠質量更高?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彭康教授給出中醫改善睡眠的妙方,他說,解決失眠問題需從自我調節做起,久無緩解可考慮中醫藥分證論治。
  • 修三昧真火與骨脈的秘法
    如凡人的任督二脈與十二經絡本來就是通的,根本就不用修。道家強調修的皮肉之脈根本就是錯誤的。當年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曾取回一本至密的《無名經》,後被盜,疑流入道家。但這本《無名經》只有半本,疑這半本經書結合了中國的本土文化演成現在的丹法。所以道家有些東西是對的,但有些東西是錯誤的,所以我今天要把錯誤的東西補上來。道家修的是皮肉之脈,這皮肉之脈人人本通,何必要修?
  • 黃元御版《黃帝內經.素問》之脈法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病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闢辟如彈石,曰腎死。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 二十四脈連湯頭歌訣(中醫必備)
    4、沉脈將沉字,說與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遲數理,沉遲裡邊寒如冰,沉數內熱不需提,沉而無力知是氣,沉而有力定是積,把沉字,切切記之。5、脈分部位學看脈,要部位分明,寸關尺左右相同,五臟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絡肝膽腎,右肺羶中脾胃命,腎與膀胱表裡應,命門脈緊對三焦功,大小腸兩寸分並。
  • 舌上的裂紋,就是腎中的火焰!中醫治舌裂紋的醫案,值得揣摩
    就是說他腎中的陰陽失衡,陰虛了,產生了虛熱、虛火。本來腎中陰水可以向上「補充」給心,使得心陰充足。如今腎陰不足,虛火內生,則心陰受損,心也跟著生了火。心開竅與舌,所以舌頭會有裂紋,而且舌面津液少,舌紅,舌苔也被「烤」幹了,一點都沒有。至於說疼痛,那是自然的事兒了。   患者尺脈不足,說明腎陰虧虛。弦而細數,說明有虛熱。
  • 傷寒論注:平脈法正誤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大去小」〔脈來頭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小者為陰盛」〔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小者為陽盛」〔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 一文讀懂二十八脈,再也不用擔心把不準脈了!
    首先要了解脈位,其次就是脈象,而脈象是整個脈學中最難學的,再次就是脈之主病。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專門教您學習脈診的,勸君一睹,必有奇觀。浮脈大凡浮脈主表、主風。寸脈浮,上焦之風,多表證;關脈浮,風在肝脾;尺脈浮,風在腎與大小腸腑。風為百病之長,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無處不到,雖內傷雜病亦多見風邪盤踞,若邪氣不去,日久根深蒂固,五臟不調,氣血失和,則釀生重症痼疾。
  • ​七仙丸《中醫治法與方劑》
    【證析】視物昏暗,眼前黑花,是本方主證;肝腎不足,精血兩虛,是此證病機;兼見腰酸腳軟,性慾減退,舌淡脈弱,是精血虧損辨證依據。腎為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之髒;肝開竅於目。目能睹物,端賴陽氣之溫,陰血之養,精髓之充,水津之濡,才能明察秋毫。時屆暮年,陰陽漸衰,精虛不能化氣則元氣生化不足,生髓、生血功能亦衰。
  • 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方義】腎水不足,陰不濟陽,虛火上炎,水不涵木,虹膜緊縮而呈瞳神緊小。治宜補其不足之陰,瀉其有餘之陽,使其陰平陽秘,肝系筋膜得濡オ與機理相符。方用熟地黃、幹山藥補腎填精,山茱萸固精斂氣,補其腎系之精;生地黃滋陰增液,涼血和營,補其腎系之水,精水同滋則陰能濟陽,水能涵木而肝系之膜得濡,虹膜得舒則瞳神緊小之證漸愈。《靈樞・終始》謂:「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
  • 中醫治百病——血證
    常見病證有:1、鼻衄鼻腔出血,稱為鼻出血,它是血證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由火熱迫血妄行所致,以肺熱,胃熱,肝火為常見。少數可由正氣虧虛,血失統攝引起。2、齒衄齒齦出血稱為齒衄,又稱牙衄。齒衄主要與胃腸及腎的病變有關。3、咯血血由肺而出,或痰中常有血絲,或痰血相兼,或純血鮮紅,間夾泡沫,均稱為咯血。咯血由肺絡受損,血溢脈外而致。咯血也稱為嗽血或咳血。
  • 【學會專稿】國醫大師葛琳儀:中醫治未病與體質辨識
    會上,國醫大師葛琳儀做了《中醫治未病與體質辨識》專題講座,現將其講課文稿整理推送,以供大家學習、分享。老年之人的「虛」指的是腎中精氣漸衰,五臟虛損,氣血乏源;「實」指的是,因五臟氣虛,易於受邪或氣化失權,「內生」痰、瘀諸邪。因此,老年之人容易發胸痺、咳喘、眩暈、心悸、消渴等病。因腎為先天之本,元陰元陽之根,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針對老年「易虛易實」的體質特徵,我常常立補益脾腎以統「二本」、化痰祛瘀以開鬱導滯為調攝大法。
  • 中醫治百病——水腫
    現代醫學中的腎源性水腫、心源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內分泌性水腫均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診斷依據1、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四肢、全身。症狀輕者眼瞼或足脛水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嚴重者可見尿閉,噁心嘔吐,口有穢味,齒衄鼻衄,甚則頭痛,抽搐,神昏譫語等危象。2、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以及久病體虛史。
  • 四聖心源脈法解,此篇帶【原文】和【翻譯】
    若使寸脈但浮而不沉,則陽氣上逆而不交於陰,尺脈但沉而不浮,則陰氣下陷而不交於陽,水火分離,下寒上熱,諸病生矣。 【翻譯】五臟的脈象,心肺都是浮脈,腎肝都是沉脈,脾胃處在沉脈浮脈之間。陽浮而陰沉,他的本性決定的。 雖然陽主降而陰主升,但陽體雖浮,而內含降意,便浮中帶沉;陰體雖沉,而內含升意,便沉中帶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