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在路上」:故鄉,像一道傷口丨周末讀詩

2020-12-10 新京報

我們從小就常聽長輩告誡兩件事:江湖之險惡與行旅之艱難。多年人間世的歷練,使他們告誡時神情變得有點悽楚,又有點悠遠。然而這樣的告誡並不能熄滅年輕人對世界的激情。

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旅行開始時充滿陽光。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古代詩人在青年時期幾乎都有過仗劍遠遊的經歷,那樣的旅行是愉快自主的選擇。

而後漸漸變得無奈,或出於仕宦需要,或出於個人尋找,詩人們終日不停地行走。旅途漫漫,思家的憂愁與行旅的艱難,以及生存的悖論,使寫詩成為深刻的必然。

我們來讀幾首羈旅詩,貼近唐代詩人在路上的種種處境。

撰文 | 三書

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商山早行》溫庭筠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天亮之前,他便動身了。牽著馬,夜色般啟程,驛站外的道路還沒睡醒。馬脖子上的鈴鐺,搖出驚心的聲響。

故鄉,像一道傷口,又開始作痛。沿著山路,不知是朝前,還是朝後,每行一步,都踩在傷口上。「客行悲故鄉」,所悲者,為客行,也為故鄉。歲月如若靜好,世事若安穩,又怎會「晨起動徵鐸」呢?

溫庭筠是山西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其祖曾在唐太宗時任宰相。幼年喪父的他,十二歲時經其父生前好友段文昌照顧,至長安杜陵與其子段成式共讀。溫庭筠文思敏捷,恃才不羈,屢試不第,仕途寥落。

作此詩時,他已年近五十,途經商山,前往襄陽,投奔友人徐商。徐商時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引庭筠為其僚屬。

一陣雞啼,湧來黎明的潮汐。詩人駐馬回望,茅店上一彎月亮。雞聲茅店月,啊,那裡安住著故鄉,而他,正走在板橋上。

霜華滿地,板橋上印著人跡。可能是詩人自己的,也可能是他人的,但總是早行人踏過的。清晰的腳印,像生命蓋在黎明的郵戳。作為郵件,他正被命運的信使發往一個陌生的他方。

雖是早春,山路上卻落滿寬大的槲葉,比北方反常的物候,更添客途的蕭瑟與悽迷。而覆垂在驛牆上的枳花,遞來寂寂的幽光。古代的常識認為,枳在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氣候水土不同,一物則變異為另一物。地理環境對人的心理感受影響之大,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詩人在天色微明中,看到這些物象,彷佛看到他自己正走向陌生,或許他也將變成另一個人。

這時忽而想起昨夜的夢。他夢見回到杜陵,看見大雁都飛回來,落滿了回塘。雁和春天一起回到長安,而他卻不得不離開,行走在夢與現實的裂縫。

至此,讓我們回顧詩的題目「商山早行」。「早行」已覺傷感,偏偏此山叫做「商山」。現實中的偶然,意外成就了命名上必然。辭色、聲音、語義,三者合為一體,讀之令人悄然生悲。

特別要提的是這首詩裡的細節。溫庭筠是一位對細節有著非凡直覺的天才詩人,喜歡《花間集》的讀者,一定對他的詞中大量的細節印象深刻。此詩中的徵鐸、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枳花以及鳧雁回塘等,每個細節都像一根針,準確地刺到我們,刺痛我們的心。

正如納博科夫所說,擁抱全部細節吧,那些不平凡的細節!作為閱讀者,如果僅僅從觀念上認知一首詩,比如《商山早行》表達了羈旅之愁和思鄉之情,那就真的對不起作者了。唯有感受到具體的細節,最好是全部的細節,並為其一顫,我們才算真正讀了這首詩。

範寬《雪麓早行圖》

被一首詩捕獲的宇宙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題目雖點名「建德江」,但也可以是任何一條江。而詩中之人,雖是孟浩然本人,但也可以是日暮時分,任何一個舟行的旅人。

此詩的氛圍瀰漫著愁。愁因何起?因羈旅,更因日暮。羈旅之外,再添的日暮之愁,是為新愁。因日暮之新愁,進而煙渚,扁舟,野曠,天低樹,江水,月亮,一切圍繞我身之諸物,皆無不愁。故此詩的詩眼應為「愁」字。

客行羈旅,見天色將晚,內心深處則本能地感到強烈的孤獨。似乎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此時你將深深渴望一間房一盞燈,在你看見的小鎮或村莊,隨便哪兒都行。雖然我們知道,翌晨天亮,一切又將恢復原樣,而你也將繼續走在路上。

但是日暮客愁,當死亡般的無助在曠野攤開,如何自救?無論如何,人得學會自救,愛莫能助的時候,得靠自己拉自己一把。怎麼拉?

看看周圍有什麼。「野曠天低樹」,既遠且暗,不可親也。再看近處,「江清月近人」。清澈的江水中,有個月亮,很知心地望著詩人。今夜,詩人將偎月抱愁而眠。

孟浩然此詩帶給我們的閱讀體驗,絕不是某些「專業」網站所說的「刻畫秋江暮色」、「借景抒情」、「反映仕途失意」、「表達羈旅愁思」等等,或錯誤的描述,或正確的空話,東拉西扯之際,真正的詩已遠走高飛。

這首詩之所以經典,實在於其純粹和自足。寫詩是一個美學的過程,是人與語言及世界發生的共鳴。這個過程相當神秘,而此神秘基於心靈感受和語言本身的神秘。《宿建德江》對我們的意義即在於美和神秘。至於人在什麼經歷或背景下表達了什麼感情,那是散文的工作,不必也不該訴諸於詩。

詩人用四句二十個字,創造了其心靈在當下所捕獲的宇宙映像,並將我們從瑣碎生活引至對此映像的古老觀看中。

陸儼少《杜甫詩意圖冊》之一

走著走著,就回不去了

《旅夜書懷》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首詩的現場在長江上,是時杜甫已五十多歲,半生轉徙令他深感疲憊。這個夜晚,他似乎冥冥中直覺到自己正走向生命的盡頭。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此時此地這些微弱的事物,無力幫助他抵禦黑暗。漂泊了這麼久,除了老病,一無所有。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一個微塵弱草的老人,面對亙古洪荒的宇宙,建構他人生觀的儒家體系眼看支撐不住。

杜甫雖然對語言的錘鍊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極致,但卻不大相信文章(對於他即是詩歌)可以令他不朽。其中的原因,深究起來似暗含命運的玄機。他渴望的功名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似乎並沒有認出自己身上那個偉大的詩人。

這令我們想起曹丕與曹植。被謝靈運誇為「才高八鬥」的曹植,公然聲稱「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一生含恨不能建功立業。而曹丕尊為魏王,卻推崇文章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將文章看作比榮樂和年壽更為永恆的價值。

難道人對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才最看重嗎?不,曹丕的文章寫得不比曹植差,甚至可以大膽地說,曹丕才是真正的詩人。清代學者王夫之稱,曹丕與曹植的詩才有仙凡之隔,子桓為仙,子建為凡。俗情抑揚,所以凡人多欣賞子建,為其華麗文採所眩。

杜甫也並非不看重他的詩才,只是此時未免感覺自己一生太失敗。說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其實正因為他對寫詩這件事欲罷不能,對天下的抱負也情不自禁。

然而此夜,孑然一身,瑟縮於天地之間,卑微如一隻沙鷗。生命如風中之燭,隨時可能熄滅。回到中原的夢,也渺茫了。

杜甫一生的漂泊流浪,有點兒像希臘神話裡的奧德修斯,在漫長的返鄉路上,經歷了無數的險阻。不同的是,奧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之後抵達了,並發現伊薩卡並沒有他渴望的東西,那裡原是另一個世界。杜甫如果回到中原,就能實現他建功立業的夢想嗎?或許沒有抵達反而幸運,未知讓他保全了一個幻想。其實他已無需回去,作為一個詩人,命運已讓他做了他最該做的事,即寫詩。而詩,就是對詩人最大的回報。

唐寅《騎驢歸思圖》

不斷拉長的撕裂感

《馬上行》杜荀鶴五裡復五裡,去時無住時。日將家漸遠,猶恨馬行遲。

這首貌似再簡單不過的絕句,寫出了幾乎每個人都體驗過的「撕裂感」。

「五裡復五裡」,辭家之後,行了五裡,又行了五裡。這句詩不只說在路上走啊走,造語本身就帶有不停朝一個方向滾動的感覺。五裡可以虛指,更可以實歸。因為捨不得家,所以每一裡路,都真實地增加著詩人的痛苦。因為不想離開,所以五裡復五裡的滾動,遂成為具體可丈量的絕望心情。

西晉吳縣人張翰在洛陽做官,因秋風起而思念家鄉的蓴菜羹鱸魚膾,乃嘆人生貴在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邀名爵乎?!這個典故向來為人豔羨稱頌,今人更引為美食如何關乎鄉愁的經典案例。我們不要忘了達生背後有兩個原因:一是前方禍亂方興仕途多險,二是後方家鄉偏安自身可全。故那句灑脫的辭職話實則是個美麗的藉口。若僅僅為美食這等最低版本的文化鄉愁,張翰赴洛陽前又為何沒有想到,且這點小事又何足歷代為人所稱道?而稱道的人又為何不肯起而仿效?何況那時的人都還是有故鄉可退、有田地可耕而食的。

更多人的現實是「去時無住時」。如果還有選擇,這個人還算幸福的。杜荀鶴在這首詩裡沒有選擇,踏上徵程,即如離弦之箭,只有飛鳴而不能暫停。

然而靶子並非他想去的地方。與其說他這支箭正在射向靶子,不如說它先被靶子射中。正如不是我們選擇了某條路,而是路先鎖定了我們。於是乎行道遲遲中心有違,身心朝著相反的方向,漸漸分離。而且「日將家漸遠,猶恨馬行遲」,每天離家更遠,卻仍嫌馬兒跑得太慢,還有比這更撕裂的體驗嗎?

有的。如果抽離了杜荀鶴身後的家,就變成了德國詩人布萊希特的詩《換車輪》:我坐在路旁/司機正在換車輪/我不喜歡我來的地方/我不喜歡我要去的地方/為什麼我望著他換車輪/這麼不耐煩?

布萊希特的心情,可稱之為典型的後現代困境。對此我們並不陌生,這種在巨大的空白中瘋狂旋轉的悖論體驗,已成為我們日常中普遍的生命鏡像。

喪失了質樸的表情,喪失了自然的家園,喪失了夢和黎明,穿梭在城市機器之網中的人們,每天混沌而驚惶,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再也沒人能確定自己在什麼地方。

這是個消極的洞察,但不是洞察的消極。對自身生命處境的洞察,永遠都是積極的。否定的力量就是肯定。諸神隱遁,人的出路何在?提問本身就是行動,將帶來可能。或許詩歌還能將我們從不斷的催眠中喚醒,進而辨認出自己的處境,即使無法與世界達成事實上的和解,也將通過想像力給我們內心以最大的安慰。

作者|三書

編輯|張進 李永博

校對|李世輝

相關焦點

  • 詩詞行旅(14)丨唐詩的美麗
    從古至今,很多人在閱讀唐詩,也在研究唐詩。唐詩為何屹立千年而風採依然?答案非常簡單:因為美麗,才是唐詩。唐詩之美,意境先行。閱盡所有傳統文學體裁,唯唐詩的簡潔堪稱曠世難再。五言絕句,只有四句,二十個字。讀上兩三遍,可銘記於心。在大唐的詩海裡,七言詩具有很重的分量。欣賞其經典,領略其博大,所有人都能從中品味出深沉的氣韻。且賞邊塞詩的經典。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隱藏在唐詩中的幾顆小小露珠,晶瑩剔透了1000多年
    」白露節氣,白天秋高氣爽,夜晚露水寒涼,此時品讀古詩詞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情趣。而在不經意間,隱藏在唐詩中的幾顆小小露珠,晶瑩剔透了1000多年。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工部這首詩開篇就意境蒼涼,寫邊關戰鼓擂擂,路無行人,天空中孤雁獨鳴,驚心動魄。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正統的詩歌分類學之外,還可把詩歌分成這樣兩類:一是在書頁上如此短小簡單,卻在心裡引發轟鳴並持久迴響的詩;一是看上去富麗喧赫,卻在心裡波瀾不興並很快隨時間枯萎的詩。《靜夜思》顯然是第一類,且堪稱此類詩中的典範。千餘年來既被推為經典,於是輕易沒人敢問「這首詩有什麼好」。對於經典,人們總是一片讚美,儘管大多時候並不知道在讚美什麼。
  • 紀錄片《杜甫》熱播,重訪杜甫走過的大地山河丨周末讀詩
    上周的「周末讀詩」已推出一篇杜甫與燕子的文章,本期「周末讀詩」,我們繼續跟隨杜甫的腳步,回到歷史,在古老的大地山河中遊走。本期選的詩與紀錄片中的多有不同,這些多與大地山河有關的詩,更能展現這位「中國最偉大詩人」的熱忱,其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以及對個體生命的珍憐。這些詩是他「詩史」的一部分,也是他為自己寫下的個人史詩。
  • 全唐詩中的鬼詩,書生半夜遇鬼,看破人生荒謬,永恆的鄉愁和孤獨
    △ 唐詩故事:全唐詩中的鬼故事《聖經》上說:亞當夏娃在蛇的引誘下偷食了禁果,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從此我們作為他們的子孫永遠離開了故鄉,窮盡一生之力,也未必能返回。這就是,人類永遠的鄉愁。深夜時分,星鬥稀疏,王紹郎朗的讀書聲驚動了鬼,或許是鬼也想起自己曾經像他那樣徹夜讀書,或許是暗夜中唯有滿懷熱望的王紹還有一絲陽氣,而吸引了鬼魂的注意。它耐不住寂寞,乍著膽子在窗戶上題詩。正是春花爛漫的季節,鬼魂卻想起了千裡之外的故鄉,有家難歸,有親難投,怎不讓人肝腸寸斷?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丨周末讀詩
    從題目可以得知,本次展覽有意涵蓋蘇軾的詩畫、書法、交友、生活等各方面,讓觀眾相對全面地了解蘇軾。而另一條可以進入蘇軾精神核心的途徑,自然是品讀其詩詞,用開放、敏感的姿態經驗其留存在文字中的情感與思緒。本期周末讀詩,我們與你分享蘇軾的兩首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看蘇軾對親情和思念之情的極致演繹。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在歷代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地位和傳播之廣。《唐詩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孫洙所選編的唐詩讀本。孫洙曾當過教喻之職,也就是負責一縣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長」。
  • 讀唐詩,品插畫,讀這本書,提升孩子的欣賞能力
    唐詩胎教圓你詩庫夢有讀者在後臺留言,有沒有適合孩子讀的唐詩?其實,那本書雖然是定位胎教,目標讀者是準媽媽,也是適合與孩子一起共讀,背誦的。剛好,近期收到一本由青島出版社出版的《讀給孩子的唐詩》,從書名就知道書籍是定位於孩子的唐詩。
  • 書城大家 | 陳尚君:《全唐詩》中的偽詩與偽好詩
    我想借這個意思講一些偽詩中的好詩。在此之前,先和大家講《全唐詩》是怎麼成書的,為什麼《全唐詩》裡有大量的偽詩。「《全唐詩》中的偽詩與偽好詩」,這個題目涉及學術研究和文學品鑑根本的不同。研究學問要求實辨偽,而文學品鑑講究藝術精湛。這兩者看似理所當然,其實是各行其是,各有道理。如果一位學術名家講解唐詩,所欣賞的恰是一首偽詩,不免留下笑柄。
  • 99歲譯界泰鬥,親譯唐詩、宋詞、詩經,分毫不失中文之美!丨21讀書
    21讀書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最美中英雙語詩畫集》編輯丨黎雨桐;實習生 思純圖片來源丨《最美中英雙語詩畫集》,網絡等許淵衝所譯詩詞之精妙,被他的老師錢鍾書先生贊為:「帶著音韻和節奏的鐐銬跳舞,靈活自如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因而讀者讀詩時,往往喜怒哀樂隨詩句而升華。讀「漫捲詩書喜欲狂」則喜不自禁,讀「從此無心愛良夜」則惆悵失落,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既悲且怒…… 唐詩中很多反映現實、表達悲情的詩讀來不僅僅情緒為之感染,甚至還催人淚下。
  • 《唐詩三百首》中最著名的八首絕句,你最欣賞哪個
    清代蘅塘退士等,在數以萬計的唐詩中選取了三百餘首經典作品,編入《唐詩三百首》。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書中最著名的八首絕句。1、《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可以稱得上古詩啟蒙必背之作,有多少人會背的第一首唐詩就是這首呢?
  • 詩詞行旅(16)丨最是詩中家國情
    有意思的是,在上下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樣一種情感與情懷的延續,在很大程度上恰是由詩文的形式傳揚和傳承著,並穿透時空,呈現在今天的人們面前。最是詩中家國情。家國情懷,在古詩文中有著最廣泛的體現。再說回到陸遊。曾有人做過研究,陸遊是古代寫詩留存最多的詩人,一生留下近萬首詩作,其中有一半抒寫家國情懷。
  • 徜徉於唐詩之中,盡情體味「書當快意讀易盡」的意境
    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也會咿咿呀呀吟誦幾句唐詩。在某種程度上講,唐詩幾乎成了唐朝的代名詞。一卷唐詩,寫得是唐朝的風度,唐朝的人物,也是唐朝的事情。閱讀唐詩,如品佳茗,口頰生香。從音律到文字,從寓意到內涵,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綿綿,莫不令人銷魂折服。
  • 草堂讀詩|故事:榮榮《看見》
    」,我是讀詩人涓子。著有詩集《風中的花束》《雨夜無眠》《流行傳唱》《像我的親人》《看見》等。曾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多個詩歌、文學獎項。榮榮對詩歌的熱愛可以追溯到她13歲的時候,當時她讀初二。那一年她在作文簿上寫下了第一首詩:「草場上,長綠草,又搖頭來又晃腦,同學們喊一聲『拔』!嚇得青草直求饒。學習上,遇困難,向你挑戰抖威風,同學們喊一聲『上』,嚇得困難忙逃跑。」
  • 獨自漂泊異鄉的韋莊,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寫下了首很傷感的詩
    一個人離開了故鄉,離開了那片熟悉的土地,自然而然會思念故鄉,而關於故鄉的文學作品,那也是比比皆是,僅以唐詩來說,那裡面就有很多關於描寫故鄉的作品,一些經典的作品,更是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春望》等等,那都是經典名篇,而且這些作品寫得極為憂愁,也很是傷感,把一位遊子對於故鄉的牽掛描繪得淋漓盡致。
  • 為你選詩,為我抄詩,唐詩裡有「錢楊」最美的事
    在選宋詩時,楊絳曾自告奮勇,願意當白居易的「老嫗」,如果她讀不懂,錢鍾書就得補充注釋;選唐詩時,錢鍾書從「配角」成為「跑龍套的」,為了幫他排解鬱悶,楊絳鼓勵他獨立選一本唐詩,關起門來,選給她看。所以說,學者一旦相愛相知,我等只能嘆為觀止。
  • 唐詩宋詞女孩名:280個詩情畫意的名字,花開成景,花落成詩
    給孩子取名字也是一樣,要取一個符合寶寶個性的名字,比如女孩的優雅與靈動,應該配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傳達詩意之美,也寓意寶寶能夠活得像一朵花一樣,花開燦爛,美成一道風景。如需起名可聯繫江南易林微信:JNYLPFC,親自為寶寶取名。
  • 唐詩裡的風花雪月
    讀了多了,也希望通過唐詩裡的風花雪月做一個總結:一、風唐詩中以「風」為意象詩歌很多,一年四季有春風、夏風、秋風和冬風,李嶠的「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膾炙人口,現在小學生都能背誦;「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人生得意後的風光滿面;「竹林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是夏夜暑熱詩人心靜自然涼之感;「風急天高猿嘯哀,
  • 讀首詩再睡覺 沒有心安沒有故鄉
    四月的江南依然有深深深幾許的小巷依然開滿了暗結的丁香而在這夜色中也只是剩下幽怨和彷徨桌上的一杯咖啡逐漸變涼就像坍塌的一個夢沒有心安沒有故鄉也沒有了希望微風吹過的那個夏天從來沒想過要一個人的孤單就像春天還留下思念的花瓣你飄撫的長髮如淺淺的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