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辨析煩躁可以判斷疾病的傳變和預後,更能指導用藥

2020-12-21 太陽說易

煩躁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精神症狀。《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心中鬱熱不安為煩,手足擾動不寧為躁」。《傷寒論》中有論煩者,有論躁者,有煩躁並論者,還有論躁煩者與煩躁欲死者。其辨證論治又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不同,而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不同的表現形式,代表著不同的病因和病機,論治方法也不盡相同。

在《傷寒論》中,其病不論是陽經還是陰經,均有煩躁症狀的出現,當然在陽經中為多,因為煩躁多由熱因所致,而在陰經煩躁的出現,仍屬陰靜陽躁的病理定義。煩躁是一種症狀,而並不是單獨的一種疾病,其往往伴隨著其它症狀而出現,煩躁是煩和躁的合稱,是指患者心胸鬱悶,不能安靜,揚手躑足,坐臥不寧,懊惱不眠。煩,多由熱擾及心神,是患者的自覺症狀。如《傷寒論》第76條說:「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梔子豉湯主之」。第79條說:「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傷寒指掌·煩躁》說:「躁則身體擾動,有形可見,旁人知之,煩則心中懊惱,外無見象,唯病人自知」。說明躁伴隨著肢體的動作,即「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坐水中」。可見,煩為熱之輕,躁為熱之甚。煩未必兼躁,而躁必兼煩。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煩躁》中說:「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致躁也,所謂燥煩者,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者也」。

對於煩躁的病因病機,《本草思辨錄》說:「煩出於心,躁出於腎」。腎為先天之本,其內存有真陰真陽,在正常生理功能下,心火通過經脈下交於腎,同時腎水也因陰氣的升騰作用上濟於心,使心火不至偏亢,這樣,水升火降,相互協調製約,以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的情況下,若病邪直幹手,足少陰,均能損及心腎而煩躁,《本草思辨錄》說:「太陽本寒標熱,則陽明以必傳,而上與心,下與腎為緣,表實熱閉,則心腎必擾,且煩躁即發也」。少陽兼陽明裡證,出現心下急,鬱郁而煩,此煩多於躁,太陽病未汗,熱傳陽明腑實,往往躁盛於煩。躁煩的先後,及其演變過程,是鑑別心腎被邪擾輕重的體現。

煩躁在陽經出現,是屬於陽證實熱,若呈現於陰經,則屬於陰證虛寒,陽證太陽表實,陽明腑實,下侵及腎而煩躁,陰證則屬腎病上幹於心而引發煩躁,傷寒病,凡是不經汗,下而呈現煩躁的為實證,而歷經汗,下仍有煩躁的多屬虛證,太陽表實證,所出現的煩躁,不是心腎自病,而是風寒塞閉毛竅,出入經隧失常,導致肺閉失宣,熱鬱胸肺之內而擾心,對於此證的治療,首當發汗於表,清熱於裡,方選大青龍湯。故《傷寒論》說:「太陽中風,……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陽明熱閉證,是傷寒邪傳陽明之腑,由寒化熱,熱灼津傷,導致傳導失司,致邪氣閉便,致腑實邪熱而擾腎,心肺與大小腸互為表裡,經脈相絡,實熱上蒸必然擾心,則煩躁則隨即而作。方用承氣湯,陽明之路得肅,煩躁自得其除。

傷寒少陰吐利,手足逆冷,並呈「煩躁欲死」的證候,是中陽虛衰,肝寒橫攻胃腑,則胃谷失納而吐,寒迫腎陽而為下利,陽衰陰損,不能上濟於心,則煩躁即發,此證發病於肝,而寄病於胃,是子虛累母的證候,方選吳茱萸湯。少陰病均屬心腎虛衰的病變,但其中出現煩躁,是證明陰陽盛衰消長的重要徵象,《傷寒論》說:「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臥寐者,死」。汗後不煩,證明未損陽氣,獨脈微細,仍屬少陰未亡陽的證機,若適機調治,可得陽復病癒。傷寒五六日後,出現煩躁,則證明陽亡陰竭,少陰心腎不能交泰,故發煩躁。此治療當以復陽回陰,方宜四逆加人參湯,

在《傷寒論》中,煩躁一症在很多的條文中出現,其作為主要症狀,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的依據,另外,煩躁的症狀也提示疾病的傳變,其次,煩躁一症也用來判斷疾病的輕重和判斷預後,如「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此時的煩躁,為陽氣衰微,於陰邪相抗爭,陽不勝陰,陰陽離絕的危候。總之,煩躁一症,作為某一病證的主要表現,或兼見於其它證候中,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認真辨析煩躁,可以為辨證用藥,以及判斷疾病的傳變和預後提供有力的依據。

相關焦點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其實,《傷寒論》和《內經》屬於兩個不同的醫學流派、理論體系。因《傷寒論》序文中有「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這一內容,故歷代諸多醫家認為《傷寒論》的理論來源於內經,但歷來醫家以內經釋傷寒,越解越難明。晉代皇甫謐指出:仲景論廣《湯液經》而成《傷寒論》。
  •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這樣出來的中醫能好嗎?我一直認為好的東西還是應該被少數人掌握。中醫要有悟性,是時間的沉澱。三兩天就會了,除非你是天才。我看了一篇文章,他說的很有道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擔當的是指導初學者診病、用藥、處方的任務。用現在的話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那個時代的臨床學科。 在當今中醫臨床學科已經逐漸分化的情況下,《傷寒論》已經不再是臨床學科了。
  • 《傷寒論》的勸讀十則
    見原書文辭深奧,遂加以淺注,或編成歌訣,著《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傳世。「勸讀十則」載於《長沙方歌括》卷首,是陳修園對《傷寒論》辨證精神,及其方劑應用價值與臨床經驗的深入體會,寫成十條「勸讀」原則,告誡後人應熟讀與應用,繼承與發揚《傷寒論》。
  • 傷寒論普通人也能用,你不知道而已,帶你走進張仲景真實的傷寒論
    傷寒雜病論 在實際應用起來,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即使你一點也不懂醫,沒有一點醫學基礎。也完全可以用起來。毫不客氣的說,只要你看得懂中國字,知道它的意思,你就可以根據傷寒論來看病,就是這麼簡單。傷寒雜病論 更多的是一本臨床實際應用的書籍。而不是一部醫理巨著。實際上張仲景的本意就是要臨床實際效果。
  • 《傷寒論》中哪些經方可以療不寐?
    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為《傷寒論》方 ,主治「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煩 ,不得臥」。辯證要點為心中煩躁 ,輾轉不眠 ,手足心熱 ,口乾盜汗 ,小便短赤 ,舌質紅、脈弦。雞子黃不可與藥同煮 ,應該用煮好後的湯液衝服 ,雖味腥難咽 ,但效果明顯 ,一般兩劑後病人可平煩躁而安靜。若陰虛明顯 ,加用麥門冬、天門冬、五味子、生地黃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為《傷寒論》方 ,辨證要點為心悸不寐 ,四肢不溫 ,胸痛氣急 ,怔忡不適 ,脈細或遲。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補益心陽。
  • 2020年自考《傷寒論》真題練習題_備考指導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教育...
    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傷寒論》真題練習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 從《傷寒論》中學習辨證施治的奧秘!
    六經分病有3種意義,即疾病區域的劃分、疾病發展的階段和疾病性質的確定。此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疾病性質的確定。然確定疾病的性質,唯一的方法就是認識邪正二氣的合化,以六氣的屬性來劃分和論述。據此,我們可以說,論六淫是專指致病的外因而論六氣則是泛指發病的機理。
  • 《傷寒論》中,發汗的方法有11種
    《傷寒論》中以陰陽六經辨證論治,太陽為諸經之藩籬,太陽病是邪在表,以發汗解表為正法,故治則中推汗法為首法,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意。 傷寒太陽病表證,因證候有中風表虛和傷寒表實之分,故治療太陽病同一汗法,有解肌發汗法和開腠發汗法之別,是《傷寒論》汗法中的兩種代表方法。
  • 《傷寒論》試解No.86
    脈象也因津血虧衰亡而數疾而發緊,治療都可以考慮芍藥甘草湯打底,如果再進一步傳變就應該是內傳陰證或陽明,脈就轉沉微或緊數類了,那麼(陷入陰證的話)就要考慮救裡為先,芍藥甘草附子湯打底了,具體情況隨證治之。[注1]《傷寒論》試解No.84中淋家是津血虛於下,本條衄家是津血虛於上。
  • 辯證論治:臨案辯證(連載中)
    中醫的辨證是臨床辨識疾病的一個思維過程,是將四診所搜集的症狀、體徵和其他相關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證,並進而以之指導確立疾病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辨證方法包括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等。
  • 傷寒論第116條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微數,脈微而數。微者,血不足,數是有熱。這就是虛熱的一種病,津液虛而有熱,慎不可灸。火也是邪,熱邪,火與原來的證侯之熱,火更助其熱,一定要煩逆。逆,也是多種,渴逆,嘔逆。熱要往上,熱逆於上。
  • 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
    辨吐蛔    熱厥吐蛔蛔必多,神情清楚脈形和,隨生隨吐無煩躁,瀉其溼熱勿蹉跎。厥陰傷寒屬風木,吐蟲兼吐水清綠,手足厥冷煩躁甚,烏梅丸義君須讀。(經典思路)經方標準:127條經方的方與證全羅列經方現代用法,精華點滴臺灣「經方奇人」張步桃治療心得,每天門診400人的經驗分享雖是「經方雜談」,卻「雜出精闢」從最直接的地方,進入傷寒六經能讓你進入思考的「傷寒用藥章法」民間傷寒高手,告訴你如何學習傷寒辨證精華:傷寒「小便」論
  • 從《傷寒論》的經方,到時方,中藥的配伍,有4點需要注意
    中醫藥的核心理念,無非就是辨證論治,其實現的途徑就是理法方藥。而在辨證論治的過程中,任何疾病的調治,必須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輕重緩急、症狀有別,在此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藥物。歷代著名醫家就是用這種觀點,通過自己一生無數次的臨證運用,總結出很多「用藥心得」。這一點,和現代科學的純藥理研究是有所差異的。
  • 《傷寒論》以脾胃為本
    土均勻地柔合了陰陽二性,土實質是陰陽相互作用而融合一體的和合之氣,《素問·寶命全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因此土又可稱為中氣;土跟五行有什麼關係呢?《子平真詮》曰:「土者,陰陽老少、木火金水衝氣所結也」,因此,土不僅是陰陽合抱之氣,還是木火金水融合之氣,木可以看作是土之升,火可看作是土升至最高位,金可看作是土之降,水可看作是土之藏。
  • 禤國維教授從經絡理論論治皮膚瘡瘍病
    皮部位於人體最外層,類似於機體的屏障,當機體衛外功能失常時,病邪可通過皮部-絡脈-經脈-臟腑的途徑傳變,臟腑的病變也可以通過此途徑反映到皮部,正如《內經》云:「有諸內必形諸外」;而《素問·皮部論》亦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臟腑也。」「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
  • 治療傷寒六經病針灸處方
    【備考】 《傷寒論》:「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醫學入門·雜病穴法歌》:「傷寒一日刺風府。」《世醫得效方》:「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痛寒熱,宜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淡安按:1927年,淡安寓蘇州皮市街。同宅孔氏,29歲,生活艱苦,於4月14日外出歸,頭痛甚,惡寒發熱。餘與內子往診之。脈浮而舌白。為針風池二穴,頭痛立愈。又針風門二穴並灸之。
  • 傷寒名案選新注系列—調胃承氣湯證
    二三日復大煩躁,次則澹語斑出,熱甚,無可奈何,乃與調胃承氣湯,得利,大汗而解。陰陽反覆有如此者。酒洗大黃9克、芒硝9克、炙甘草6克。寥笙註:本案初為陰證,繼由陰轉陽,而為陽明裡實熱證。患者初為陰症,故自利、厥逆、額上冷汗不止,一派少陰症狀。經服四逆湯、金液丹溫陽劑,及艾灸之後,利、厥、汗方少止。繼由陰出陽,斑出澹語,壯熱煩渴,陽明證具,故以調胃承氣湯下之而愈。
  • 承淡安治療傷寒六經病針灸處方
    【預後】 熱化者,舌紅焦幹,下利清水,不良;寒化者,足冷過膝,頭汗如珠,不良。然灸關元至100壯,或能挽回。【備考】 《傷寒論》:「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又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常器之云:「可刺幽門二穴,在腹第二行,挾巨闕兩旁各5分。交信二穴,在內踝上2寸。」柯韻伯曰:「便膿血,亦是熱入血室所致,刺期門以瀉之。病在少陰而刺厥。陰實則瀉其子也。)
  • 大青龍湯方證辨析
    《傷寒論》大青龍湯證有兩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 論《傷寒論》六經辨證和五運六氣的關係
    67.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病機:溼熱內鬱,樞機不利,膽熱熾盛。脈症:寒熱似瘧,身熱汗後較重,入暮尤甚,天明得汗稍減,但胸腹灼熱不除,口渴心煩,脘痞,苔薄白而膩,脈弦數。治法:清膽利溼,和胃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