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明成祖朱棣從侄子手上奪得江山,成為一代雄主。但他貴為天子,終其一生卻有一個煩惱,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什麼呢?遷都。
明成祖一代雄主,卻有個煩惱終身沒有解決
朱棣登基之後,在南京辦公的朱棣很不痛快,很煩。大臣們不擁護他,百姓們不愛戴他,他沒有安全感。所以他要換一個地方,最好就是換著自己最熟悉的封地北平。再說了,如果能夠建造一個更加輝煌更加有氣勢的宮殿,那豈不是一件永載史冊的豐功偉績嗎?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遷都北平,也就是後來的北京,那都是勢在必行。可讓朱棣怎麼又沒有想到的是,他第一次對大臣提出這個想法,竟然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皇帝說話竟然不好使了。
但也沒辦法,誰讓他這個皇帝這個成分有點問題呢?登基沒多久,朱棣自然不敢採取太過強硬的措施。所以,朱棣只能夠採用迂迴而秘密的方式準備遷都。
比如,他承諾很多南方富商,只要他們肯遷到北京去,就可以獲得5年免繳稅的優待條件,很多人就自動去了北京。北京這座城市,也因此發展起了經濟。還有,因為優惠的政策,很多農民也遷到了北京的郊區,在這裡墾荒種地,農業也就得到了相應的發育。
這就是朱棣使的一招移民大法,大力發展經濟。我先把北京的硬體條件發展好,到時候人口多,經濟又發達,哪兒哪兒都比南京強,你遷不遷。
朱棣為了遷都想了很多辦法
當然了,光是這樣還不夠,還得想招。這時,朱棣最親密的愛人徐皇后去世了。那麼該怎麼安葬徐皇后呢?這本來不是個問題,按照規定,皇后應該在當時的首都,也就是南京附近找一塊吉地建陵下葬。
可朱棣不這麼想,這是個向大臣們釋放遷都信號的機會。於是,他悄悄的派了一個大臣和一個風水先生前往北京,尋找建陵的風水寶地。兩年之後,朱棣降旨,將昌平以北20多裡的地方圈為陵區禁地,也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
大臣們一看。皇上這一系列的舉動,意圖很明顯了,他們自然是猜出了皇帝的心思。那麼,事情有沒有向朱棣想像的那樣發展呢?恰恰相反,明白了朱棣意圖的大臣們開始上書,直截了當的反對遷都。
這把朱棣給氣的呀,太不給面子了吧,好,敬酒不吃吃罰酒,那就讓你們嘗點苦頭。因為此事。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參議陳祚,被朱棣貶謫到農村去當農民。
看到這個情況,其他人不敢說話,只好選擇沉默。這一次之後,再也沒有人敢反對遷都一事。公元1416年11月的一天,朱棣突然之間又再一次的提到了北京。學乖了的大臣們不僅讚美起北京優越的地理位置,還紛紛強烈要求,一定要把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
朱棣為了遷都,貶斥了多名大臣
哎呀,朱棣聽到這些,那叫一個舒坦。可還沒等他高興多久,又有事情開始讓他煩了。怎麼了呢?皇城不好修。修皇城的首要就是找設計師,可是一些有才華的設計師要不就是建文舊臣,不好用;要不就是不知根底的新人,他不敢用。最後找來找去,總算有一個人入得了他的眼,但他的身份又有問題,誰呀?太監阮安。
按照朱元璋生前的規定,太監那是下人。他們的工作就是服侍主子們的生活,他們是不能當官的,更不能夠擔任要職,為的就是避免太監亂政。可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朱棣特別喜歡用太監,下西洋那個鄭和不就是個宦官嗎?為什麼朱棣要幹這種有違祖訓的事兒呢?
原因剛剛也說了,別人他不敢用啊。而進宮來當太監的,往往都是窮人,也沒有什麼特殊身份或者背景,也就是說是身家清白的。太監想要出人頭地,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衷心於主子。所以,他們最終基本都會發展成為心腹。
所以,儘管當時很多大臣極力反對這個任命。朱棣還是力排眾議啟用了阮安。但是這僅僅是修皇城,也就是後來的紫禁城的其中一個煩惱,讓朱棣煩惱的事兒還有太多太多。你比如說材料不好找,像紫禁城太和殿裡邊兒一根巨大的支柱,那都是珍貴罕見的整根楠木。
這些木材都是生長在虎豹蛇蟒出沒的原始森林,難以採伐。當時的記載有這麼一句話,叫「入山一千出山五百」。這就很說明問題了吧。還有,材料找著了,物流也是個大問題。比如現在保和殿門口的一塊號稱是故宮最大的丹陛石,就是兩萬個民工加一千多頭騾子用了整整28天才運到京城的。
太和殿的支柱有整根楠木打造,非常難得
當然了,這些問題更多的是困擾著朱棣手下的那幹活的人,也就是那些負責、運輸、採購、設計、施工的人。朱棣畢竟是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但是這些事兒也間接給朱棣造成了更多的麻煩。事多就意味著燒錢啊,錢花的一多,大臣們又開始不樂意了。
這一天又有大臣來勸諫朱棣了,他眼見為了建造這個新都路,成千上萬的百姓做出的犧牲。國家的資源因此而被大量的消耗,國家的財政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應該立即停止修建紫禁城。
那麼,最終向皇上提意見的大臣什麼下場呢?朱棣衝完之後,當即很快很有效率的把他送進了大牢。可要知道直言進諫的大臣可不止一位呀,朱棣幾乎天天都要面對這些大臣們的嘮叨牢騷和抱怨,你說他能不煩嗎?他只有一天天的盼著紫禁城趕緊修好,他的耳根就清靜了。
就這麼等啊,盼吶,總算傳來了好消息,紫禁城快要修好了。可是等朱棣高興的前去視察的時候,卻又不高興了,怎麼的呢?原來他跑過去一看,紫禁城那些個宮殿的頂上,全都是鳥屎。這嚴重的影響了皇家的威嚴,而且還不美觀。朱棣面子上掛不住了。
現在,我們如果去參觀故宮,大家會發現幾乎沒有鳥屎。為什麼這樣呢?哎,就是這一次朱棣視察之後,他下了一道極其嚴苛甚至可以說是很無禮的命令。什麼呢?不許鳥兒在故宮的屋頂上築巢,更不許鳥兒在屋頂停留。
一把大火燒掉了紫禁城三大殿
怎麼可能?這不是難為修建故宮的大人們了嗎。那這怎麼整呢?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後還是一位年長的工匠,把問題完美解決了。怎麼辦到的呢?他用了三招,第一,加大屋頂的坡度,讓鳥兒站不住;第二,顏色。現在我們看到的屋頂,都是金燦燦的瓦片。這個選色,除了是彰顯皇家威嚴之外,其中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鳥兒不停留。你想啊,金色非常耀眼,再加上陽光一照射,容易反光,太刺眼了,鳥兒就不敢靠近。
那麼還有第三招,咱們現在看到的宮殿屋頂上,有很多造型猙獰的動物。這可不僅僅是裝飾品,他們叫做鎮脊獸,也就是鎮瓦獸。他們的作用之一就是恐嚇鳥兒,讓他們不敢停留。
問題一一解決了,紫禁城最後總算是修好了。這下朱棣不用煩了吧,我告訴你,還沒完,又出了什麼么蛾子呢?公元1421年,朱棣在新建成的紫禁城,舉行了規模宏大的朝賀儀式,接受了百官跪拜。
結果太漂了,他當場找了一個懂推演之術的官員,來讓他測一測這座宮殿的命運,其實朱棣也就是想聽幾句好話。結果這個大臣太耿直了,您猜他說什麼,「據我推測,明年4月紫禁城必有火災」。
這下把朱棣有惹毛了,把他也關起來了。說如果那個時候沒有起火,我就要了此人的狗命。結果呢,又被打臉了,第二年真發了大火,三座大殿都燒沒了。
朱棣無奈之下,直到駕崩都沒有再修復三大殿
這也真不知道怎麼解釋,跟誰說理去啊?煩了這麼多年,建了這麼多年的宮殿,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才幾個月就一把火燒沒了。朱棣真是糟心吶。而部分官員借著這次機會,又狠狠地提了一個意見,說什麼好大喜功、一意孤行、報應,把朱棣是徹底說的煩透了。
最後什麼結果呢?朱棣最後在位的20多年時間當中,紫禁城中央地帶永遠有一片廢墟,直到他駕崩,再沒提過修補重建的事兒,這也成了朱棣一輩子的終極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