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苓桂棗甘湯
一、奔豚
劉渡舟醫案:張某某,男,54歲。主訴臍下跳動不安,小便困難,有氣從小腹上衝,至胸則心慌氣悶,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發作四、五次,上午輕而下午重。切其脈沉弦略滑,舌質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棗甘湯證。疏方:
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棗15枚,用甘瀾水煮藥。
僅服3劑,則小便暢通而病癒。(《新編傷寒論類方1984;115)
按語:此證氣從少腹上衝於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陽上虛.坐鎮無權,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仲景治此有兩方,若氣衝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湯;氣衝而小便不利者,則用苓桂甘棗湯。今臍下悸而又小便困難,與苓桂甘棗湯之證機合,用之果獲捷效。
二、心悸
李祥舒醫案:黃某某,男,43歲,1981年11月30日初診。三個月前勞動汗出受風,即感身病心悸,經服感冒清熱衝劑,身痛緩解,但心悸日益加重,氣短乏力,多汗,以致不能勞動。經某醫院內科診為冠狀動脈供血不全,按冠心病常規服藥半月,效果不顯。又進益氣養血補心健脾中藥20餘劑,仍不效,轉來試治,觀面色就白.精神不振,察詢病情,發作之前,自覺有一股涼氣從少腹上衝至胸,隨之心悸不休,坐臥不安,須手按心胸部始舒,喜暖惡寒,口不渴,脈沉細小數而無力,舌淡紅苔薄白而潤滑。
診為心陽不足水氣上乘證。擬溫通心陽,化氣行水法。處方:茯苓24克,桂枝12克,炙甘草6克,大棗15枚一劑。
服藥2劑,其證大減,繼服2劑,痊癒。(北京中醫雜誌1983;<4)叫4—45)
按語:汗為心液,汗出過多,損傷心陽,心陽虛損,不能下溫腎水,腎水寒而不化,上逆心胸。用本方寧心化飲,培土以制水,水飲一化,諸症得安。
三、失眠
胡希恕醫案:張某,女,65歲,1965年12月13日初診。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頭暈心悸,臍左跳動,有時感氣往上衝,衝則心煩,汗出,口乾不思飲,苔白,脈緩。此屬寒飲上擾心神,治以溫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棗甘揚加味: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棗5枚,炙甘草6克,酸棗仁15克,遠志6克。
服3劑睡眠稍安,頭暈心煩、氣上衝感亦減,前方加生龍牡各15克,續服6劑,諸症若失。(《經方傳真》1994:60)
按語:凡病而見臍下動悸,水氣上衝者,皆宜本方加減。
四、腹痛
劉景棋醫案;王某某,女.38歲,1983年2月14日初診。少腹跳動疼痛已四、五年,經常出現臍下跳動,夜間加劇,有時感到有氣自臍下上衝至胃脘部,則胃脘部劇痛出冷汗,過一時許方止,每天發作數次,納呆,消瘦,全身無力。檢查發現關元穴有壓痛,屢治不愈。五年前有過痢疾史,現大便時幹時稀,脈左右滑。
辨證:衝氣犯胃。治則:降衝和胃。服苓甘棗湯30劑,臍下跳動和胃脘疼痛消失,關元壓痛亦消失。療後三月複查,納增,體重增加,體力倍增。
(《經方驗987:107)
按語:本案奔豚證以院腹劇痛為主要表現,以苓桂甘棗湯利水降衝,則雖不治病而病自止矣。
經方一百首 014、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組成用法]
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棗15枚。水煎溫服,每日三次。
[方證]
1.臍下悸動,或胸中窒悶不暢、心悸,或腹中痛。
2.眩暈、嘔吐,或小便不利、胃內有振水聲。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現代應用]
1以動悸、氣上衝等精神神經症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如癔病、神經衰弱、心血管神經官能症、腹主動脈瘤、奔豚病等。
2.包含「腹中有物上衝胸」的症狀,表現為嘔吐、腹痛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消化不良、胃腸道功能紊亂、胃液分泌過多等。
3.其他方面:失眠、耳源性眩暈、婦女更年期症候群、心源性水腫等。
[經驗參考]
本方所主為「欲作奔豚」。奔豚病是以陣發性地自覺有一股氣從少腹上衝至胸或咽喉,氣息急迫,痛苦萬分,猶如欲死之狀為特徵的—種疾病。樸實質性髒養病變,屬一種發作忭疾病,可因驚恐等情忐刺激,或因誤治而成。
如劉渡舟治療:患者,患奔豚證,發作時氣從少腹往卜衝逆,至心胸則悸煩不安,胸滿憋氣,呼吸不利,並見頭身汗出。每天發作兩三次,小便短少不利,有排尿不盡之感。舌質淡,苔水滑,脈沉弦無力。方用茯苓30g、桂枝12g、大棗15枚、炙甘草10g。服用兩劑,則小便暢,奔豚氣不再發作(《經方臨證指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除了這些表現外,奔豚病發作時還可表現為胃部、腹部的痙攣性劇痛,這種情況下用本方效果依然明顯。
如陳寶田治療一女性患者,因體弱感寒,開始呈陣發性腹痛,痛時無固定壓痛點,繼而從少腹如拳大的痛氣上衝於胃脘,其痛難忍。患者咬牙閉目,緊皺眉頭,緊握兩拳,呼吸俱停,手足發涼約持續3~5分鐘,經常發作。西醫診斷為「胃腸痙攣,癔病」。投苓桂棗甘湯合桂枝加桂湯,2劑痛止,再投3劑以善其後。追蹤1年多未復發(《經方的臨床應用》,廣東科技出版社,1985)。
日本醫家荒木性次也治療一男子,身體瘦高,久患胃病。大約每年發作一次劇烈胃痙攣。偶然胃痙攣發作,胃急痛,悶亂而上逆嘔吐,用藥2—3次無效,苦於難忍如死之境,服苓桂棗甘湯而愈(《古方藥囊》)。此外,苓桂棗甘湯加味尚能治療眩暈。金慎之常用本方配伍夏枯草、鉤藤等清熱乎肝藥治療痰飲眩暈(耳源性眩暈),多能收到近期療效(浙江中醫雜誌,1981;5:216)。
仲景原文說本方證是出現在「發汗後」,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本方證可能是由於汗後內環境失衡,左心收縮無力,導致後向性衰竭,發生肝瘀血、肺水腫的結果。從藥理作用來看,本方所具有的扶陽鎮水的功效就是指在擴張血管、改善循環的基礎上,加強利尿效果,減輕心臟前負荷,從而消除肺臟瘀血、水腫的作用。在臨床中,的確通過小便的暢利,奔豚氣消失。本方不僅能治臍下悸,欲作奔豚,即使是奔豚已作見心下悸者,亦能治之。其他如諸飲證,若腹攣急、氣上衝而臍下動悸者,用之亦多驗。
本方與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均為苓桂類方,藥味僅一味之差,但所主迥然不同。本方重用茯苓並配伍大棗旨在鎮靜安神,後者則用白朮健脾制水。本方與桂枝加桂湯皆能治奔豚證,區別在於若氣上衝而小便利者剛桂枝加桂湯,氣上衝而小便不利者,用苓桂棗甘湯。難以區分時兩方可合方應用。
茯苓桂枝大棗甘草湯的加味藥多為杏仁、澤瀉,豬苓,以增強降氣、利水之功。本方的煎服法中以甘瀾水先煎茯苓。
甘瀾水之說有二,一指水在用杓揚過後其表面形成的水珠部分。賈盂輝認為甘瀾水的製作過程是水的復氧過程,即以物理方法使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達飽和狀態。因為地下水溶解氧低,不利於中藥煎煮的氧化分解,故用甘瀾水補其不足(河南中醫,1992;5:12)。
二指新鮮的淘米水經過激烈攪動而形成。這種淘米水有多種水溶性維生素,不僅是機體必需的營養物質,而且還可以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照此一試。
[原文點睛]
1.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脬,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i之。(65)
2.發汗後,臍下悸者,投仲奔豚,茯苓桂枝甘蘋大棗湯主之。(《金匱要咯》第八篇第四條)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兩(炙)、大棗十五枚(掰)。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論精選]
成無己:茯苓以伐腎邪。桂枝能洩奔豚。甘草、大棗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腎氣。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取不助腎氣也(《註解傷寒淪》)。
方有執:臍下悸者,腎乘心,汗後液虛,欲上凌心而克之,故動惕於臍下也。欲作,待作而未作之謂(《傷寒淪條辨》)。
柯韻伯:心下悸欲按者,心氣虛;臍下悸者.腎水乘火而上克。豚為水畜,奔則昂首疾馳,酷肖水勢上幹之象。然水勢尚在下焦,欲作奔豚,尚未發也,當先其時而治之。茯苓以伐腎邪,桂枝以保心氣,甘草、大棗培土以制水、甘瀾水狀似奔豚,而性則柔弱,故名勞水,用以先煮茯苓,取其下伐腎邪,一惟趨下也。奉方取味皆下,以畏其泛耳(《傷寒來蘇集》)。
徐忠可:仲景論證,每合數條以盡其變,故如奔豚一證,由於驚發,則合四部,見其因同而證異,庶知奔豚之所自來。又即言其氣從少腹衝至咽喉,以見此病之極。則又即言其兼腹痛,而往來寒熱,以見此證從表未清來,而有在半表裡者,則於內為多。又即言其兼核起,而無他病者,以見此證有隻在太陽而未雜他經者,則於表為多。又即言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而未成者,以見此證有表去之後,餘邪侵腎者,則水氣為多。故曰衝咽喉,曰衝胸,曰衝心.曰臍下悸,而淺深燎然。用和解,用伐腎,用桂不用桂,而酌治微妙,奔豚一證,病因證治,無復剩義。苟不會仲景立方之意。則峻藥畏用。平劑寡效,豈真佔方不宜於今耶(《金匱要略論注》)。
推薦閱讀: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湯證1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湯證2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湯證3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葛根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附子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新加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麻黃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葛根湯1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葛根湯2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葛根湯3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葛根加半夏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大青龍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小青龍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小青龍湯2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小青龍湯3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二越婢一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梔子豉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梔子厚樸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麻杏甘石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葛根芩連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黃芩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甘草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加桂湯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