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現存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有的小夥伴會說:齧齒目的鼯鼠族不是也會飛嗎?表面上看,鼯鼠確實可以飛,而且它的前後肢之間有飛膜,但其實,鼯鼠並不是真的飛行,它不過是會由高處到低處滑翔而已,飛膜只是起到一個緩降的作用,並不是真的飛行。而蝙蝠則是可以通過揮動兩翼來支撐身體長時間在空中並且還能夠前行,這才是真正的飛翔。
在我們的認知中,蝙蝠判斷方向以及捕獵大都靠的是超聲波,也就是回聲定位的方法,那麼它的眼睛是幹什麼用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蝙蝠的習性
前段時間,蝙蝠由於新冠病毒成為了最「熱」的動物。隨著專家對新冠病毒的研究和解讀,我們了解到蝙蝠只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並不是「罪魁禍首」,儘管如此,它也為我們人類敲響了警鐘:遠離野生動物、禁止食用野生動物。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現存的蝙蝠一共有兩大類-食果蝠和食蟲蝠。顧名思義,食果蝠就是以植物的果實為食的蝙蝠,這一類蝙蝠的體型比較大,比如金帽水果蝙蝠的翼展超過了1.5米,而食蟲蝠則是以昆蟲為食的蝙蝠(吸血蝙蝠是食蟲蝠中的另類,以動物的血液為食),它們的體型偏小。
無論是哪種蝙蝠都有著晝伏夜出的習性,在黑夜中如何尋找獵物和躲避障礙就成了蝙蝠最重要的能力。所有的食蟲蝠都是通過回聲定位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和鎖定獵物的,它們口鼻部有著複雜的皮膚褶皺,而這些皮膚褶皺實際上就是發射生物波的器官,當生物波碰到物體會反射回來,之後被耳朵接受,然後傳遞到大腦中進行分析。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蝙蝠都靠回聲定位的方法來捕獵和辨別方向,許多食蟲蝠的口鼻部就沒有這樣的褶皺,也就沒有回聲定位的能力。
無法回聲定位的蝙蝠
大多數的食果蝠都沒有回聲定位的能力,這是因為它們並沒有發射生物波的裝置。那麼,它們鎖定獵物和辨別方向靠的就只能說眼睛和鼻子,這些蝙蝠的眼睛比食蟲蝠的眼睛要大一些,而且視力也更加的好,除了眼睛外,在黑夜中,大多數食果蝠尋找果子的方法是通過靈敏的嗅覺。
因此,嗅覺和視覺的配合,讓食果蝠不需要依賴回聲定位。
相對比較而言,由於食蟲蝠用回聲定位的方法取代了眼睛和鼻子的能力,所以它們的視力和嗅覺都一定程度的退化了,而食果蝠由於沒有回聲定位,而且還要在夜裡活動,所以它們的視力和嗅覺是相當敏銳的。
而且即便是有回聲定位能力的食蟲蝠,它們的眼睛也不是完全看不見的,只是因為回聲定位的能力讓它的眼睛能力退化了而已。
(菲律賓果蝠)
既然有了回聲定位,蝙蝠為什麼還要長眼睛?
對於食蟲蝠來說,回聲定位確實已經完全的代替了眼睛的功能,而且相對來說,比眼睛還要好用。義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曾經做過實驗,它刺瞎了蝙蝠的雙眼,但是發現蝙蝠的飛行和捕食並沒有收到影響。這個實驗就是很好的證明。
但是,我們需要明白一點,那就是回聲定位做不了眼睛能夠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對於光線的捕捉,這對蝙蝠判斷晝夜的標準是有意義的。而且本身蝙蝠在進化的過程中也是先有了眼睛後進化出了發射生物波的能力的。
所以,即使雙眼對擁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來說已經很雞肋了。但是,作為主要的器官,它也沒有完全消失掉。
總結
無論是哪一種蝙蝠都是可以看見東西的,不過沒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的視力更加好一些而已。這一點其實從它們眼睛的大小就能看出,食果蝠的眼睛明顯的比食蟲蝠的眼睛要大很多。
在自然界中,會回聲定位的動物不止有蝙蝠一種,像海豚也擁有這種能力,但是它們的眼睛也是有存在的必要的,畢竟眼睛即使退化也能看清距離很近的事物,這對於回聲定位實際上是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