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粥看似尋常,在潮汕多樣的配菜選擇下,搭配白粥可以是每天吃不膩的早餐,也可以是豐盛的晚餐,更可作為下酒的夜宵,尤其白粥平和養胃,作為早餐尤其合適。
廣州香港一帶將粥煮到濃稠不見米粒,潮汕則把米粒煮到恰好剛爆開,這做法和福建、臺灣相同,如此能保持比較完整的口感。
潮汕行政區域雖屬粵東,但不論飲食內容、語言甚至風俗習慣都和福建、臺灣更接近,這點也反應早期多數潮汕以及臺灣的移民來自福建的結果。 而常聽到的潮汕夜糜,「糜」字,就是閩南和潮汕話發音的粥。
本篇講的就是各家夜糜的介紹。
1.長平老姿娘夜粥
汕頭市金平區長平路26號
24小時營業
第一天的夜宵。 隊友當天已經戰力不支留在酒店休息,我也就近先來一人食夜糜。
市中心長平路上也是汕頭市著名的夜宵一條街,集中在金新南路到金環南路這一段。
^各類海鮮是夜糜攤檔的重頭戲,現點即做。
^各種的醃制海產,血蛤、蝦姑、沙蝦、蟹、鮮蚵都是常見食材。
^各式魚飯。 在沒有冰箱的年代,為保持魚獲的新鮮,將魚在鹽水中直接煮熟,如此保鮮的時間就能延長,也成了潮汕飲食中的一大特色。 雖稱為魚飯,但其實就是鹽水煮熟的海魚。
以上新鮮的海產、醃製海產和魚飯,就是潮汕夜糜的基礎菜式。
^魚鰾。 魚類在水中控制升降高度的器官,照片中是最常見的草魚鰾。
某些特殊魚種的魚鰾,因為具有食療補血的功效,曬乾後的成品價格可能高達數十萬一斤,一般出現在大型酒樓菜單,而潮汕地區坐月子也普遍有食用習慣。
韭菜炒草魚鰾。 當時明明想的是韭菜花,卻說成了韭菜,可能近年臺語說的少之故。
^魚飯。 上方是最常見,幾乎不受季節影響也最価廉的巴浪。
下方是紅鯛,價錢雖不同但我的感覺是肉質差別不大,這樣的好處是不用高價也能得到一樣的滿足。
^唯一打槍的菜。 潮汕著名的小吃「粿」,一種以地瓜粉、澱粉做成粉皮,包進各種食材的小吃。
這韭菜粿外皮過軟爛,因此到這種夜糜攤檔,一定是點店家自製的菜,而不是這類應非自製菜式。
^當天我的戰力就這樣了,不知是食量,還是18度的氣溫,又或是太清淡太健康的煮法,那瓶哈啤竟然喝不完。
2. 富苑夜糜
汕頭市金砂路朝陽莊北區12棟
隔天晚上到了汕頭名氣最響的富苑夜糜,本來以為是個攤檔,結果已經發展成精緻餐廳的外觀,直接看照片。
^從入口的角度看菜臺,可能有百種之多十分壯觀,不愧是潮汕地區最大的夜糜攤檔。
^一開始就驚見沒有煮出膠質的白木耳紅棗和豬五花肉擺在一起,這樣應該會減低白木耳的點餐率吧?
萬一豬五花的醬汁不小心滴到白木耳裡?
^ 各類魚飯。 紅蟹和空心菜的擺盤使人增加食慾,與上一張圖是巨大的反差。
^ 潮汕著名滷水鵝,但因不是專門做滷水的店家,果斷跳過該區。
^這種醃製類的海鮮才是夜糜的特色菜品。
^菜臺最後端的海鮮檔,在下午小吃還沒完全消化的情況下,先看其他菜式水準再說,或許不夠吸引人的擺放也是原因之一。
^ 從菜臺末端的角度望去,可能還不是最熱鬧的時段,人潮不如想像中的多。
^紅目魚飯。 比較細膩的是將魚皮是先做切口方便食用,多數的魚飯都會保留魚鱗,如此在排放時就不容易彼此沾黏。
^ 醃血蛤、蟹。 或許個人口味的偏好吧,倒是沒有吃出傳說中引人入勝欲罷不能的滋味。
^ 白灼烏賊。 搭配普寧豆醬,食材新鮮就是最大的優勢,些許清甜回甘。 這類食材可塑性大,個人也是特別喜愛。
^韭黃炒蛋。 白粥最搭的還是這種家常菜式。
在回程路上專車司機提到當地人已經越來越少到富苑,或許本地人認為夜糜應該就是攤檔形式的大眾餐飲,那麼在精緻化、價格調升、名氣響亮後吸引到的就會是觀光客,而確實剛剛應該有三分之二是觀光客。
3.皇格大酒店
汕頭市金平區東廈南路59號,與長平路交叉口
位置就在汕頭市中心,附近長平路、龍眼北路上的消夜選擇多,出行方便。
潮汕旅行中應該少有人對酒店的免費早餐有興趣,但此行中最不期待卻也最驚喜的就是頭兩天在酒店裡的免費早餐,而且在當地只是中檔酒店,內容也只是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搭配白粥。
^家常菜中的家常菜,全部也就十來種菜式,簡單樸實,從口欲到心裡,完整的滿足,心中最理想的早餐就是如此。
^ 飯糰要配的是酥脆老油條,白粥就要配這種偏軟的油條,些許的醬油,就像法餐中搭配紅肉的醬汁加了藍紋起司(Roquefort), 味道立即再提升數個檔次。
^ 花生米,榨菜,兩個邪惡的代表,有如零食的薯片,相對不健康,但吃了第一口就沒完沒了。 雖然榨菜偏軟口感一般,算是美中不足,但其實榨菜跟麵條更搭。
^ 炒米粉,浙江、福建、臺灣常見的主食,由白米加工製成。 當中沒什麼特別的輔料但口感和味道都好。
^ 白粥。 作為早餐的主食最理想,清淡、容易吸收又暖胃,以前的觀念是只有身體不舒服時才吃粥,但其實白粥不只更健康,搭配各種菜式的彈性也大,細細品味在口中就會有各種不同的深層變化。
^ 比起豪華夜糜攤檔的海鮮葷食,早餐中我更需要的是這類再尋常不過的菜色,作為一天的開始。
^ 例如富苑夜糜中,一斤500的活血鰻,自然不適合在空腹食用。
味蕾的記憶會一直留在心裡,一直到某個時刻再被喚醒。 幼時住外婆家,幾乎早餐都是吃白粥,配的就是肉鬆、滷肉、鹹蛋、油條、魩仔魚、小卷、青菜、罐頭花瓜,冷豆腐這類。
大人們趕著出門要讓白粥快點變涼,就用筷子不停的攪拌,或先盛起再將碗浸在冷水中,這些記憶都在那幾天逐一浮現。
4.桂圓白粥
汕頭市金平區長平路,位在龍眼南路、公信路之間.
隔周和新認識的當地朋友去了長平路上的桂圓白粥,食客幾乎都是本地人,在汕頭吃夜糜風氣頗盛,可以是晚餐,也可以是消夜,當地人日子過得可逍遙。
^ 店口比較窄,但裡面別有洞天。
^ 點菜檯後就是個大廣場,榕樹下泡茶聊天,還是在一月的冬日裡,能不羨慕他們嗎?
後方的建築就是大廳,另外還兩間包房,夜糜做到這場面規模算是大。
店主之一是福建漳州人,難怪用閩南語溝通彼此聽得懂九成,這比起潮汕話平均五成高的多,每每說到後來還是切回普通話。
^ 菜檯上海鮮檔,現點即做,可和店家討論做法。
^ 從入口望去的各式菜色,粗估也有七八十種。
^ 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小型蚌殼類,紅肉米。
^ 各式魚飯。 只用鹽水煮過,做法容易又能保持原味,也適合大量製作。 也因為清淡相對健康、吃不膩,這道菜似乎沒什麼缺點。
^ 夜宵時間吃的也簡單,花仙魚飯、紅肉米、護國菜(地瓜葉)、茄子,和我不敢吃的芥菜。
^ 再加點的豬腳、醃蝦。
^ 幾天後一人食夜宵,花菜、茄子,家常菜中的家常菜,也反映我之前酒店早餐的偏好。
加上外帶的滷水鵝頭鵝肉,沒有比這個組合更好的了。 跟著當地人吃是體驗各地文化的最佳方式。
夜糜攤檔整體味道各家都差不多,就是家常菜加各類現奌海鮮,但或許我少點的海鮮會有比較大的差異。
各位下次做飯時將白飯改成白粥,感覺這種溫潤也溫暖的滋味,尤其在冬日滿足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