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首個節氣,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咬春」的習俗——吃春盤、春餅、春卷,吃生菜、蘿蔔。
相傳在遠古時的一個立春,有一個村莊的人們都染上了一種奇怪的疾病。一位老僧來到這個村莊,用一劑妙方,便讓全村人痊癒了,那就是咬冬貯的蘿蔔。從此,人們便在立春這天咬蘿蔔,稱為"咬春",以求平安。
立春這天,我們會動手製作美味的咬春食物——春餅,搭配著各種鮮嫩的時令蔬菜,讓味蕾和大自然同頻率。
想知道如何製作好吃的春餅?
搭配哪些春餅配菜,更有助於我們現今增強體質、提高免疫?
點擊藍字→ 春餅 | 咬一口滿滿的春意
七菜羹 | 煮碗祈願健康的清香「七菜羹」
有一種適合搭配春餅的蔬菜,尤其適合在今年的疫情狀況下經常食用。請聆聽良方老師的音頻解讀
立春,拉開春的序幕,復甦春的活力,我們一起暢遊在無限生機的春光裡,幸福無限~| 這種蔬菜開花的時候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疫情陰雲也會逐漸被春風吹散。咬一口春餅,讓我們一起等待著好消息的到來。以往春季養五臟的主旋律是養肝,流行說「養肝就是續命」。但其實春季除了養肝,還要補脾。
春季容易肝氣過旺,肝木克脾土,因此對脾胃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尤其是現階段,脾胃養護對於我們維護體質和免疫力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一方面,我們可以用一些甘平性質的食物,比如:枸杞、大棗、薺菜、菠菜、玫瑰花等,來清肝火、疏肝氣。
| 白玉菠菜卷
另一方面,正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的,春季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春天要少吃點酸味食物,多吃點甘味食物,以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
因為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於春天的陽氣生發和肝氣疏洩,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脾胃造成更大影響。這也正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復發的原因之一。
在此非常時期,千萬不要盲目節食,以免損傷正氣。各種五穀雜糧搭配長期吃,比追求名貴的人參蟲草還要好。主食也不要只吃精米白面,一定是粗細搭配,全穀物每天都要有。
對於老人、小孩、脾胃弱的人,可打成雜糧米糊,或者吃發酵麵食。
經發酵的全穀物、雜糧麵食,通過微生物的作用,營養變得小分子化,更易消化吸收。而且食物中維生素B族的含量,也會隨發酵大幅度提高,有助緩解「春困」。
一個饅頭可以吃到10種雜糧
發酵麵食:雜糧饅頭和面方法見小視頻——
甘味食物不僅指食物的口感有點甜,更重要的是有補益脾胃的作用。
在這些食物中,首推藥食同源的大棗和山藥。山藥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常吃山藥、大棗,可提高人體免疫力,非常適合氣候變化無常的春天食用。
其他甘味食物還有:小米、糯米、高粱、薏仁、黃豆、甘藍、菠菜、胡蘿蔔、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慄子等。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最好多吃一些種類。
同時儘量選擇有機、生態種植的食材,以減少對於身體不必要的化學傷害,減輕身體代謝負擔。通過天然有機堆肥、大地母親自然孕育出來的食物,是最有能量、最為地道、最有愛心的,才能真正幫我們達到「天德養神,地谷養形」的食養目的。
適宜初春時節食用的蔬菜有:香菜、韭菜、薺菜、白蘿蔔、蘿蔔纓、蒜苗、油菜苔、茴香、芹菜等有辛味、發散的蔬菜和芽苗,能夠幫助身體在春天更加充分地生發陽氣。要少吃黃瓜、冬瓜、綠豆、啤酒冷飲等寒涼食物,避免傷害脾陽、阻礙春天人體內的陽氣生發,同時《黃帝內經》也講:「形寒飲冷則傷肺」。
也要少吃大魚大肉、肥甘厚味等容易滋生痰溼的食物,日常飲食「四口菜一口肉」,動物蛋白不要過量,避免增加脾胃負擔。
食物消化不了留在體內,反而會成為疾病生長的溫床。
老年人因為咀嚼吞咽功能下降、食慾下降,且脾胃弱、消化吸收功能不好,腸道益菌缺乏,會導致營養不足,身體虛弱、容易乏力,免疫功能下降的情況。
如果行動不便、或家中食材不全,有時難以製作營養全面的食物,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取材天然、可幫助提高免疫力、改善胃腸功能的食品,如螺旋藻、益生菌、酵素等,來進行容易、便捷、安全的補充。
除了現今我們最為關注的疫情,由於立春後天氣逐漸變暖,其他各種致病的細菌和病毒也會隨之生長繁殖。
早春時節,是呼吸道疾病的易發時期,特別是孩子的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流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等。| 百合銀耳羹
預防呼吸道疾病,我們除了日常起居要注意「春捂」以防風邪入侵,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食養預防——春是新生,萬物始發;
春是希望,耕耘播種。
雖然寒意猶在,
但「百草回芽「已不可阻擋。